❶ 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的程度其实跟地理位置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有一些地区处于在交通不是很便利,而且四周有着层峦叠嶂,所以人们无法到达这个地方,就及时从根本上就影响了这个地方的影响力,人们也无法了解这个地方的风景,所以无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地理环境可能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是并不是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这个地区的科技和各种综合实力的评比选拔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地理环境较差,就对这个地方产生其他的心理。
所以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即使对经济发展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有的环境来进行努力。无论是好与坏,都是自然本质的一种特点,在今后污染愈发严重的时期,这些地区就会在不定程度上对,人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以未来可期,无论地理位置处于好与坏等多种状态,我们也是需要正视的面对这个问题。
❷ 什么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它具有三个特点:(1)具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3)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住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组成物质和形态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地理环境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点。因此,保护好地理环境,就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规划、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结构与功能优化等。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虽然它们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属于人为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结构,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上述3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发展历程
人类今天所处的地理环境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态水的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出现。水不仅是地表环境中的活跃因素,
而且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机化合物的聚集场所,使它们在此演
化成为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以至演化成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仅是生命的诞生
地,而且由于海洋能阻挡紫外线伤害原始生命,保障了原始生命的生存和发展。也有
人认为生命不起源于海洋,而起源于能防御紫外线的地壳表层(风化壳)。
其次是生命的出现。地理环境的成分包括生物,只有在生命出现以后,才标志着
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认为生命出现于10~20多亿年前,但近十几年,学者们在
前寒武纪的岩石中发现多种正链烷氨基酸,因而认为大约在30亿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气中游离氧的出现。最早的原始生命处于还原环境。植物出现后,卟啉
类化合物已经被合成,其中一种含镁的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
成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氧,从而使一个富含二氧化碳、不适于动物生存的环境转化
成为一个适宜动物生存的氧化环境。由于大自然的放电,太阳辐射和紫外线对氧的作
用,在离地面20~50公里处形成臭氧层,保护了生命特别是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是人类的出现,人文地理环境的出现,意味着地理环境发展到了成熟的程
度。
编辑词条
❸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存在什么关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1、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3)地理环境与什么有关扩展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1、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层疏松和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❹ 地理与什么有关
实话说,地理和一切都有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脚底是地,头上是天。你所观察到的,碰触到的,都是地理的组成。
与自然环境有关,这个不多说了,大自然。
与农业有关,农业是国之根本,民之根本。
与气候有关,气候不仅与纬度有关,和地形地貌有关,造就了一些地方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与工业有关,一些需要水的工厂必须在江河湖旁建造,一些大型巨型机器不能用铁路运输的也要起在江边用水路运输等等。
与人文有关,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不同文化。
与交通运输有关,不说了。
与信息传递有关,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不说了。
与国防有关,与战争有关,没个地图你打什么战,不说了。
❺ 地理环境包括那些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❻ 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理要素构成。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❼ 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元素。
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矿产等。
❽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地理环境是人类出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对人类出现和生存适宜的地理环境,就没有人类。地球具有太阳系其他星体所没有的适合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上之所以有人类出现,人类之所以能够继续生存、繁衍,地理环境是根本的前提。
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适当的气候条件。地球总面积为5.1×108 km2,其中海洋为3.61×108 km2,陆地为1.49×108 km2,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场所。尽管世界人口已达60亿,尽管在一部分地区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而使地理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目前地球上仍有大片的陆地没有人类居住。地理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空间,而且还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各种能源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2.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形式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分为两种形式,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1)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在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城市和区域发展、工农业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山地环境对四川交通的直接影响。重叠的险峰、陡峻的峭壁、凶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等,是古代交通巨大的障碍。山区和平原修建运力相同的铁路,造价相差三倍以上。甘泉酿美酒,名酒产地大都有优质水源。由于油田自然状况的差别,长庆、四川、延长和江汉油田的开采成本等于大庆油田的两倍以上。京汉铁路沿线位于太行山冲积扇地带,地下水丰富,地表有一定坡度,可灌可排,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活跃的地区。
(2)地理环境的间接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数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媒介来体现。第一类间接影响是“自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型连锁反应。我国东南沿海盛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和水产,罐头工业原料丰富,成为我国罐头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美国芝加哥在附近农牧业基础上,发展肉类加工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机械制造业。它们的背景都是适宜的农业地理环境。第二类间接影响是“自然—上层建筑—经济”型连锁反应。地理环境通过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要素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反应,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这类间接影响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在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不少国界与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体一致。如以山为界的有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喜马拉雅山等,以河为界的有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等,以湖为界的有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四个大湖等。这些自然体,一旦成为政治边界,对于边界两侧的社会经济分异就会产生间接影响。
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采集和狩猎经济阶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较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的气候、地形和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
在该阶段,栽培的作物、驯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的生活来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供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亚热带和暖温带中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如我国的黄河与长江、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与印度河。
(3)工业社会阶段
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航道、港口等交通要道,是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地理环境包含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自然条件可以从经济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丰富的生活资料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富有鱼类的水等;另一类是丰富的劳动手段自然资源,如可航行的河道、树木、金属、煤炭等。在人类文化初期即相当于农业社会阶段,前一类自然资源有决定作用;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即工业社会阶段,后一类自然资源起决定作用。
(4)后工业化阶段
新技术产业兴起,自然资源对社会的整体影响相对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上升。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在环境质量优异的地区落脚,如日本九州、德国南部都是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新技术产业区必然是知识密集区,优异的环境才能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此外,环境优异有利于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程度是有明显差异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规模越来越大,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刻,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在人类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仅仅是为了生存而适应和利用环境,进行采集和狩猎,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学会了栽种植物和驯化动物,从而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集市贸易、城镇和手工业。人类利用自然的规模有所扩大,程度逐步加深,改造环境的作用日趋明显。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类以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为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产工具简单,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对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而没有考虑对它们的保护,从而产生了较多的环境问题。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盲目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这些都会促使土地退化,甚至产生荒漠化。有些古代经济、文化很发达的地区也因此而沦为废墟或荒漠。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现代化工业,人与环境的关系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在生产中,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人口迅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剧增,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类通过工农业活动,使环境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活动范围明显扩大,食品和其他物品的消费快速增长。现代化工业的生产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矿产资源与能源以空前的规模被开采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和废料等“三废”又以空前的规模被排放出去,主要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空中烟雾笼罩,地面污水横流,工业垃圾和废物堆积如山,工厂和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在空中回响。有些“三废”对生物和人类有很大的毒性,给人们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甚至常常造成人员死亡。
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继续加剧。人类更大规模地开采和耗用自然资源,发明并大量使用内燃机,大规模地发展有机化学工业,这些都使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新技术和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地球上过去未受严重污染的区域也受到很大影响。世界上发生了许多致使人员伤亡的事件,如着名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因吸入含SO3 和H2 SO4 的气体,导致5天内4000人死亡。众多巨型油轮在海洋上航行,海上钻井设施投入普遍使用,使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高空大气的污染日益加剧。就连人迹罕至的高寒山区和两极地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今,地球上已经很难发现洁净的、未受污染的地区。
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和能源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最强烈的影响形式之一。其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把可燃性矿物转变为CO2和碳酸盐类,消耗、分散经地质作用积聚而形成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形成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新的地理环境;②通过挖掘和堆积作用而破坏土地,在露天或井下开采矿石、建筑材料和煤,会造成大量的地表堆积物和许多地下空洞;③岩土体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容易诱发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④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降低地下水位,改变水文网状态,影响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作用;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⑥污染大气,在开采和堆积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尘埃,在加工冶炼矿石(特别是含硫化物矿石)和烧燃料时都会对大气产生污染;⑦含硫和其他元素的重金属矿周围的土地极易受到污染;⑧海洋受到污染,运输石油、矿石,从海底开采矿产(特别是石油),从陆地向海洋排放矿渣,这些活动都会造成海洋污染。此外,开采和加工矿石有时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矿井塌方造成的伤亡事故、吸入粉尘导致的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等。
❾ 地理环境五大要素
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而且某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
作为整体的地理环境又因各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的差异,导致了地域分异,使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整个自然景观按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或变化,具体表现为地表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但每一个自然带亦可看成是一个综合体。无论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是地域性,都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都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搞清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人类活动,对提高我们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多年来各类考试经常涉及此知识的原因所在。在备考复习中要对此作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