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哪些特点
北京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金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颐和园是我国最有名的皇家园林,园中山青水绿,阁耸廊返,金碧辉煌,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这里有全国最长的游廊——长廊,把远山近水连成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寝墓群,内有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尤其是现代发掘的明定陵,规模浩大,极为壮观。
庙宇
位于北京东郊大山子的798艺术区是着名现代文化的代表。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着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雍和宫、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中国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 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 宛署杂记》 (明)、《 宸垣志略》 (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干隆年间,干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京剧
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西方人称为“peking opera”。除京剧外,北京还有双簧、 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样样堪称国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而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国外友人众多,胡同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和各式各样的酒吧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
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紫禁城, 神武门,景山, 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着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而近年来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清朝灭亡后,北京城池逐渐被拆毁,除宫城保留较好外,现皇城城门只有天安门被保留,内城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外城则完全被毁,只有永定门被重建。
旅游景点
北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八达岭、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有6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的主要景点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央电视塔、王府井商业街等等。
Ⅱ 我国七大古都各分布在什么位置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本,着意修建。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我国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最着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都,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说,并没有把安阳列人着名古都的行列,为此,不少人从安阳的历史地位出发,认为这种定论应有所改变。1988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把安阳市列为中国古都之一,并被确认为七大古都之首,安阳古都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安阳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被定为都城。当时,商代的第20代国王盘庚把国都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直延续到商代末年,历时273年。在这段时间里,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刻意经营,使殷成为一座古代大都,当时称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后,一直到公元6世纪的2000年间,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于安阳,但在城市建设上没有什么成就。由于战乱,这座古城早已成为废墟。宋代以后,这里不断发现殷代文化和建筑遗存,特别是解放后,经几次大的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人们把这些城市建筑遗迹称为殷墟。
殷墟位于洹水之滨,距现在的安阳1公里,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宽处5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在这片地域中,共发现宫室建筑遗址50余处,大致可以划分出3个区域。
北区有15处遗址,分布较散,为王室居住区。中区有21处,布局比较整齐,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排列有3道大门,以及几处较大的夯土遗迹,是商代宗庙和商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南区有10几处遗址,规模较小,布局零乱,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场所。
在宫室遗址西南方大约300米处,有一段梯形壕沟,长750米,深5米,宽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宫室防御设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着不少民居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与宫室区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处,是商王、贵族的墓葬区.有10几处大墓。
从殷墟现存的遗迹来看,这座古都已经表现了城市建筑方面较成熟的水平。宫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规划已经比较完善了。宫室建筑高大、豪华,最大的房屋达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达2米,有不少整齐、讲究的石柱础和铜柱础。陵区内大墓,穴深一般达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积达到400平方米,道长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长方形断面,互相重叠成为井干形墓室。这些都说明,殷墟在当时已是一座规划完整,布局清晰,建筑物形制完善,建筑水平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阳已经成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专家、学者前去考察,并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往游览。
西安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近百个帝王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做为古都,历时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历史之久,不仅是中国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见。
奠定西安城宏大规模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从隋朝开始的。隋代开国皇帝杨坚上台以后,命令一个叫宇文恺的着名建筑家重新规划、设计西安城,并负责监督修建。宇文恺为了搞好设计,巡游了好几个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筑特点,又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形特点。他认为:长安城"凋残日久","旧经丧乱",水量又不足,而城东南的龙首原地势极好,适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长安城,奠定了长安城的规模和总体布局,当时叫大兴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缮和扩建,改称长安城,做为唐朝的国都。这座都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一共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城墙全部由夯土筑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墙环绕,城墙厚约12米,每面各开3座城门,城外有很宽的护城河。皇城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北部,宫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宫城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处理朝政。皇城是朝廷办事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间有一道宽阔的横街,就像一个广场,可供兵士操练,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国使臣朝贺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规划十分严整,体现了很高的建筑设计水平,它继承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传统,中轴对称,方正规则。南北中轴线为朱雀大街,从外廓城南面正门明德门到皇城正门朱雀门,正对宫城的承天门。官城和皇城与民居严格分开,改变了汉代长安城民居与宫室相参的情况。城内地形东北较高,东南较低,市内有6条东西向的高岗地,规划时利用高岗布置宫室、官府及大型庙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筑和控制全城的制高点。商业区分别在城东西两边居中的地方,叫东市和西市,两市都设计成"井"字街,各分成9个小区,每区经营一个行业的商品。西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900多米,四周筑有围墙。居民区由各个街巷分割成110个里坊,每个里坊都是相对独立的封闭整体。筑有夯土的坊墙,设有坊门,大坊有4个坊门,小坊有2个,夜间及遇有禁令或事变,即关闭坊门。各坊内有道路相通,宽约15米,其间有许多小路通到每家门前,称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东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条,其中东西向14条,南北向11条,街面非常宽阔。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纵横整个长安城,街面宽达150米,是长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边的小道也有25米宽。这样宽阔的街道,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帝出行时的仪式、排场的需要。
长安城的宫殿规模很大,据考证,其主殿含元殿和内德殿的规模远远超过故宫的3大殿,城中还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观、6座女观、2座清真寺、4座胡袄祠。城中还有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统,反映了当时规划的细致。
洛阳
洛阳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称谓。
最早的洛阳城在现今洛阳的西边,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国内叛乱后,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遗民迁到这里严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周天子统治中原地区的重要据点。
洛阳城最兴盛的时期是隋、唐时期。隋朝最初建都于长安,后来隋炀帝杨广杀了他的父亲文帝杨坚,当上了皇帝,据说一次巡视到洛阳,站在邱山下视,感叹说,这么雄伟的地势,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有一个臣子奉承说,这是前代人留着等你呢。杨广非常高兴,就命令在曹魏洛阳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并迁都于此,称为东都,这才使洛阳城日益兴盛起来。
洛阳城的设计和监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恺主持。新城根据洛阳的地理位置,没有采取和长安城一样的设计,如并不是南北轴线,左右对称,皇城和宫城的位置不是居于中间,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长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宽。
东都城北面遥望邙山,南面对着龙门双阙,形势非常险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长的位置是7312米,东西最长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区,把洛阳城一分为二,河上有四座桥梁连接洛阳南北两部分。同时,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内,并开了几道漕渠,使洛阳城的水上交通非常发达。
隋朝营建洛阳,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达到百万以上。修筑宫殿需从豫章(今江西境内)运来大木,3000人运一根柱,一天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运力就是10万工。
唐朝把洛阳做为东都。武则天当政时又改为神都,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建筑,如上阳宫、明堂(万象神宫)等。但安史之乱后,洛阳大部分被毁。之后几个朝代,虽以洛阳为京城,但国力所限,城市建设方面的建树很少。
今天的洛阳旧城是宋代修筑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筑了洛阳城,当时城墙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为砖墙,并挖了城壕。当时的城城周围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阔10米,有4座城门。明代末年,墙及城内建筑毁于战乱。清代初年,洛阳又得到重建,其规模和建筑基本上沿续到解放前夕。
开封
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历史上,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等7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其中最兴盛的时期是北宋年间,当时的开封叫做东京。宋东京在我国的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的地位。
东京城的设计和建筑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样,它也是由外城、内城和宫城3重城组成的。
外城周长19公里,建有坚固的城墙,城墙上每隔155米远,就建有一处防御建筑。南面开有3个城门,另外还有2个水门,东面和西面各有两座门,也各有两个水门。北面开有四个城门。所有的城门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墙。为了守城的需要,整个外城环绕着一条十多丈宽的护城河。河两旁遍植杨柳。外城遗址明代还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遂被淤没。
外城内的中央部分是内城,它周长9公里,南、北面各开3个城门,东、西2面各开2个城门和2个水门,内城的主要建筑有宫殿、衙门、寺庙、商店、作坊和住宅。
宫城又位于内城的中央,南面开3个城门,北、东、西3面每面只开1座门。城墙上的4个角建有角楼。宫城里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非常整齐。
城市的街道设计很完善,全城有4条大的干道,其余街道基本上以这四条干道为中心纵横展开,形成了许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来代的东京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在设计上改变了早期都城严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设立市场的布局,除了宫城以外,到处都可以看到商店,夜里还有通宵的夜市,驰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就是这座城市的一个角落。
随着北宋的灭亡,开封也逐渐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之后,河道总在开封附近,使开封饱受水灾之苦,小灾几乎年年有,大灾几年一次。据记载。黄河侵人开封共达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内城,在附近泛滥达40余次。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根本的改变。
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东边和南边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环抱在一个盆地里。东边是秦淮河的谷地,北边是玄武湖,西边是石头山、马鞍山,东北部是钟山,形势非常险要,素有"龙盘虎踞"之称。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国时候的东吴和它以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都在这里建过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称谓。三国时,南京叫建业,东晋以后叫建康,五代十国的南唐国也曾在这里建都,名叫江宁。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这里建都时才称为南京。太平天国时,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规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确定的。
南京的城墙十分高大、雄伟、坚固。1356年,朱元璋占领了南京城,他采纳了徽州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着意建筑城墙。墙用石灰、糯米浆、桐油作拌合料,墙顶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筑城墙的时侯,朱元璋还亲自到现场检查质量。城墙底部用花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宽10~18米之间,上部砌大砖,顶部宽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顶面铺上石板,可供将士策马飞奔。城墙外面筑有外廓城,周长66. 8公里,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墙还要长8公里,城墙四周还筑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个。全城面积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围在里面了。外城共有18个城门。内城共有13个城门,其中一个门叫聚宝门(即现在的中华门),非常雄伟、宏大,是我国最大的古城楼。砌城的大砖是动员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5省125个州县烧制,然后由水路运到南京。城砖的侧面都打印着府县名、监制人和造砖人名。整个城域平面并不是方形的,而是随地势起伏而建,南北长达10公里,东西较窄,最宽处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东扩充的一块土地上。平面为正方形,内有宫城。皇城的布局体现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为骨干,中部建皇宫。午门左为太庙,右建社稷坛,前面延伸为一条大道。两旁设政府机构。这种设计思想被之后作为都城的北京全盘采用。
外廓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为土质,险要部分用砖砌城门和城墙,共开了18个城门,现已无存。
南京的商业区主要设在秦淮河两岸,手工业散布于城内,至今还留有不少织绵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市与湖相互包容,成为一个整体。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间的布局和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内一座别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华在其《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曾描述当时杭州市"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家",非常繁华。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H以杭州做国都,这是杭州设都的开始。公元910年,钱*H开始在他于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长35公里的基础上修筑规模浩大的城垣建筑,并同时把城垣内的宫室、街道、河渠、市场、房舍等进行了规划和修建。此时,西湖也逐渐成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钱*H大规模疏浚了西湖,并在市内挖了3个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决城市用水,同时整修新建了灵隐寺、净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着除雷锋塔外的三座。为了发展海运交通,当时还对钱塘江进行了整治,沟通了与外省及日本、朝鲜的海上来往。
北宋时期,杭州降为一个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济、郑戬、沈遘和陈襄都对城市和湖区进行过治理。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仅次于知州),3年后离任。元*v元年(1066年),54岁的苏轼又任苏州知州。这两次任期内,苏轼对整治城市和湖区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大规模疏浚了西湖,还疏浚了运河,保证了漕运畅通。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权正式定都杭州(当时叫临安),这是杭州正式成为一个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杭州人口由10余万户,20余万人发展到26万户,55万余人,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统治者在凤凰山候建大内,王城周围达9里,北起凤山门,西到万松岭,东到修潮门,南到江干。从朝天门向北,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长达4300多米的衙街。城内还有数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当时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描写杭州的景观时说:"居民室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为适应当时频繁的对外交往,朝廷专门设置了四方省馆和市舶务等机构,负责接待外宾,在今武林门外建造郭驿,在候潮门外建造都亭驿,作为接待外国使节的宾馆。当时的娱乐设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样。最大的有五处,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头的大瓦(上瓦),众安桥南的北瓦和庆春街的蒲桥瓦(东瓦)。其中北瓦最大。一个瓦市内又分成若干"色栏",每个勾栏内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种类的曲艺或戏剧。例如北瓦内就有13座勾栏,分别演出史书、小说、戏剧、相扑、傀儡骊(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水傀儡等)、说唱、浑话、学乡谈、影戏、棍棒、教飞禽等。城内还设有规模宏大的太学、府学、县学,另外还有众多的乡校、家舍馆等建筑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较发达的文化建筑布局。
元朝占领杭州后,对城市建筑破坏很大,但劫后的杭州仍然显示出她与当时其他城市的不同风格,以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情不自禁地称其为"世界上最名贵富丽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这里是蓟城;唐代叫幽州;辽代时期,这里建为南京城,也叫燕京,这是作为都城的开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时期称北京。
辽代有5个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最大的一个。在城市建筑上,辽代只是把唐幽州城墙重新修筑,另在城内西南建了一个很小的宫城,叫大内,城内宫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筑。金朝占领燕京后,于天德三年(1151年)由张浩、孔彦舟设计,在旧城基础上建中都,并于贞元元年(1153年)正式迁都。当时修建的规模很大,宫室、城墙、民居、苑囿都很完备,仅征用民工即有80万,还有兵工40万。但元朝攻破中都后,旧有建筑几乎破坏殆尽。
北京现在的规模和布局大体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军队打败了金国军队,占领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决定在中都城的东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规模的新城,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区的刘秉忠负责规划设计,另外还请了一个名叫黑迭儿的阿拉伯人帮助他设计。当时任都水监的郭守敬也参加了建筑工作。
元大都城的总体规划是在对北京地区进行了多方面调查才确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倾斜铺设地下水道,装设排水设备,然后才在地面上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进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长7400米,东面宽6650米。北面有两个城门,东、西和南面各开了3个城门,城外修有宽阔的护城河。皇城在城内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内的主要干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东排列,主要有9条,都通向各城门,只有沿积水潭的东北岸,为了漕运的便利,开了一条斜街。干道两旁是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筑是宫城,基本上是围绕太液池建筑,主要有两组宫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阁。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建筑,如太后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兴圣宫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将北边城墙向南缩进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墙分别向南移动,并加筑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个布局反映了明朝强调恢复汉族传统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体制修建,规模很大。整个城市以皇城为中心,按照《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城传统,在皇城东西(左)建太庙,西面(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南、北、东、西4个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坛庙。明北京城的规划,突出了南北中轴线的地位,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到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轴线,通过9道门阙,直达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宫的威势。紫禁城的北面堆筑了43米高的景山,丰富了城市的主体轮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只是在内城建立了许多占地较大的王亲贵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许多离宫园林。这些园林大部分毁于外国侵略者之手
Ⅲ 古代帝都有哪些地理位置
以下是古代所有定都的城市:
禹都邓(今河南省南阳市)。
夏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一说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迁斟浔(即二里头,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最后迁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南)。
商都毫(今河南省商丘市),后迁西毫(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后又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末迁朝歌(今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
西周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东周都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北)。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迁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燕都蓟(今北京),以易(今河北易县)为下都。韩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赵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后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魏都安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后迁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西汉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汉末迁都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
三国:魏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陪都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蜀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吴都建业(南京市)。
西晋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东晋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南朝——宋、齐,梁,陈皆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北朝——北魏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后迁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魏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魏都邺(今河南省安阳市)。 北周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齐都邺(今河南省安阳市)。
隋都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唐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武周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五代-----后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迁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唐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晋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后迁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汉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周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
北宋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陪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辽都上京(今辽宁省巴林左旗),后迁中都(今北京) 。
西夏都兴庆(今宁夏自治区银川市)。
金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后迁都燕京(今北京),末迁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南宋都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后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后迁北京(今北京)。
清初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后迁北京(今北京)。
Ⅳ 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
河西走廊
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脉以北 、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又称甘肃走廊。因在黄河以西故名。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窄各处不等,由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最宽300千米。面积8.9万平方千米。海拔一般1100~1500米。大部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扇形地上部多由砾石组成,多砂碛、戈壁,很少利用。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大多为黄土状物质,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区。走廊的河流全属于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内陆水系,51条大小河流汇合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内部起伏较大,不少地方都有干燥剥蚀的丘陵、山地突出于平原之上。走廊中间是2—3公里宽的冲积平原,它们又被突出其间的丘陵、山地分割为武威平原、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每个平原的中部多是绿洲区,沟渠交错,耕地如织。绿洲之间贯穿有戈壁、沙漠。
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均温约6~11℃。走廊是西伯利亚气流南下 的通道,故冬季达半年之久 。1月均温多在- 8~ - 12℃之间,极端最低温超过-30℃ 。7 月均温多在20~26℃之间,极端最高温高于40℃ 。年降水量30~160毫米 ,而大部地区蒸发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时以上,无霜期约160~230天左右。绿洲农业发达,是中国大西北的粮棉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是历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从古都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由汉武帝主持开发。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一直向西延伸。现代兰新铁路经此。
Ⅳ 中国古都文化圣地都有哪些
1. 镇远淡雅清幽,水墨晕染
镇远
【历史上的镇远】
美丽的古镇镇远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
镇远古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县历史,自秦昭王30年就已经设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镇远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瑰丽的文物古迹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镇远不仅交通便利,更是美丽的低碳示范基地,美丽的景色中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整个古城显得古香古色。它在1986年镇远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镇远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这里不仅文化丰富深厚,而且有着如山水画般的秀丽景色。游览镇远,在宁静中回顾历史,在美景中体味自然,所得绝非喧闹的城市所能有的.
舞阳河风景区以舞阳河水系为纽带,形成了多系列,多组合的景观。
舞阳河蜿蜒而下,河面宽广犹如湖面,两岸尽是青山绿水,瀑布与泉水沿着山间缝隙顺流而下,仿佛顽童奔跑山间。
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奇妙景致,山、水、城浑然一体、耦合独特的太极图样,因此被称为“太极古城”。
传说景区内有喊泉神灵,有喊必应,呼之水出、止呼水隐。而景区内的石峰形如“孔雀开屏”,形态逼真。美丽的舞阳河仿佛一幅巨型油画,挂于镇远古镇,多彩而迷人。
【宁做名着笔下客铁溪景区】
铁溪景区地处镇远古城东北角4公里处,这里有甘溪、马路河、龙池、翁仲河、独柱峰等景点,景致各有千秋。
以翁仲河的溶洞奇、龙池水的宝蓝和深不可测,以及郁苍幽深的森林和峡谷令人神往。
铁溪的名山胜水早在五百年前就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游人,许多名人雅士曾到此游览逗留。吴敬梓在其文学名着《儒林外史》中也提到了铁溪。
若你化作名着笔下的客人走进铁溪,一条清澈的小溪在你的脚下欢快得流淌着,两崖农家山庄遍布,据考评铁溪景区的农家山庄在贵州省是最大的规模,走进农家吃一餐正宗的黄焖鸭子,再配上七八个当地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小菜,晕素搭配,再喝点小酒,快活神仙也不过如此罢了。
2. 丽江宁静古朴,淡雅别致
丽江
【历史上的丽江古城】
美丽的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这里民族众多,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丽江独特的自然风光,环境十分优美,处处都渗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氛。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蜀郡,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诏,宋时臣服于大理国。到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1961年4月改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相传是因为丽江的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加上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了。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古时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美丽的丽江古城人杰地灵,山水相间,相得益彰,游览古城,既可以陶醉于自然的神奇,又可见识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十分值得一游。
【游览丽江古城】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美丽的丽江古城一大特色。
游览丽江古城,可以临河就水,在傍河的酒吧茶楼里静静享受城市难得的宁静。还可以登高揽胜,丽江可谓是在山的怀抱中,地形巧妙,当然也可以的到独特的美景。古城院落古朴,保留了古老的形态,走街入院,入市过桥,在大街小巷都可以寻找到意外的收获。
丽江的街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丽江的街道全部都是用红色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尘。五花石上的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十分和谐。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各有特色。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仿佛蛛网交错,整个小城在这些街道的贯通下四通八达,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游览丽江古城,在晨曦中迎着薄雾出发,慢悠悠的行走在小巷中,时而发现令人惊奇的景色,静静的享受这一份娴静,或者捧一杯咖啡,宁静的心情就如水上的薄烟一样,亲切而澄净。
木府原来是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在元朝时初建,兴盛在明朝。木府于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宫驿等15幢,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可见当时朝廷对木府的重视。
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管理机构,木府拥有极高的地位,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惊叹丽江的宫殿是:“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3. 平遥华夏文明的摇篮
平遥
【历史上的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北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旧称“古陶”。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在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
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正因为历史悠久,因此平遥古城在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还是着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诞生地,古城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平遥的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还有“大清金融第一街”的称号。
【游览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街道似龟背,城墙坚固,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到古老的城墙与城外的现代建筑相得益彰,别是一番风景。平遥号称有三宝,游览平遥古城,看古城墙的斑驳印记中渗透的历史沧桑,会是别样的收获。
【平遥三宝之一宝古城墙】
古城墙即平遥县城墙,建于明朝洪武三年,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
古城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整座古城的很多建筑都保持了原来的样子,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游览古城,感受历经沧桑依然雄风犹存的古城墙,看历史洪流滚滚却带不走的精神面貌。
【平遥三宝之二宝镇国寺】
镇国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了。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正是因为其历史悠久,又具有极大的价值,因此被称为平遥第二宝。
【平遥三宝之三宝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平遥城的城南,寺庙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古城不仅有着名的城墙,还有平遥国际摄影节,现代的节日与古城的悠久历史相融合,显示了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更加得到了彰显。
4. 徽州古城徽派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历史上的徽州】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she)县徽城镇中心,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为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历史悠久,建筑富有特色,是值得一游的胜地。
徽州秦时开始置县,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都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土地又归歙、休宁二县,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因此形成了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历史悠久,文风昌盛。
【游览徽州】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着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繁荣造就了徽州特有的吸引力。
【徽州大观园徽园】
徽州是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园内规模宏大,富有特色,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
全省17个地市都在徽园内建有自己的馆园,并将各自馆园用最具本地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风情和标志性建筑以园林的形式展现给游人与观众。游览徽园
,既可了解安徽悠久的历史,又如亲临全省各个着名的风景名胜景点游览一般,十分值得游览。徽园气势宏大,古朴典雅,建筑粉墙黛瓦,与周围风景相得益彰,极富韵味。园内的雕刻集砖雕、木雕、石雕的“徽州三雕”的精髓,十分精美,上承古徽州文化的神韵,下创徽派建筑雕刻精华,优美壮观,另人叹为观止。
【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
许国本为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万历十一年(1583),许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赐建牌坊,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石坊有八柱,呈口字形平面,结构十分稳固。上有雕塑,图案典雅,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历经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可谓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着名的徽派建筑享誉国内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也都与徽州有着深厚的感情,着名的爱国主义基地陶行知纪念馆即位于歙县城内。
5. 阳朔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阳朔
【历史上的阳朔古城】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东南面,也位于漓江西岸,风景十分秀丽。
阳朔县历史悠久,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隋朝开皇十年(590年) 县址由熙平迁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改县名为“阳朔”。阳朔县因此得名,该名历经各朝,流传至今。
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山青、水秀、峰奇、洞巧,为天下四绝。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
【游览阳朔】
阳朔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山清水秀,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境内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资百态,游览阳朔,在县城的山水中寻找乐趣。一处好风景并不算好风景,阳朔处处皆景,处处怡人。
【百里画廊】
漓江景区全线长48公里,是漓江风景区精华,也是人们到桂林旅游(000978,股吧)必去的地方。
主要景点有:桃源仙境、浪石胜境、仙人推磨、绣山彩壁、鸳鸯戏水、九马画山、七姐下凡、螺蛳山等二十多处。乘着船游览整个漓江,仿佛行走在画中。喀斯特地貌造就的苍翠的群山耸立在两旁,千姿百态,苍翠欲滴。
漓江江水清澈见底,宛如罗带般蜿蜒在群山之间,静静划船而过,两旁若隐若现的民居隐藏在树林间,清脆的鸟叫声交叉其间,人也仿佛进了一个仙境,进入了名家笔下的山水画轴,因此人们才称为“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又有一种“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错觉,好似遨游梦境。
【诗境家园】
遇龙河全长42.5公里,至书童山汇入漓江,是阳朔县第二大河。遇龙河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有犀牛塘、水厄风光、五指山、朝阳寨、仙桂桥、遇龙桥、归义古城遗址、汉墓群、东晕岩、八仙过海等近20处。景点密集且景色怡人,一个个游览下来,不知道又为自己增添了多少的诗情画意。
这一景区有古石桥群、田园风光、宋桥、唐城遗址、汉墓群等,使景区蒙上一层古色古香的神密色彩。旧县村是唐代开德四年的归义县县城,有唐代的城墙、明代的民居及清代的进士庄园,时间跨度大,古建筑形式多样,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古桥造型典雅,与附近的归义古城遗址、旧县村古建筑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等构成了遇龙河阳朔历史文化长廊。
有首诗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阳朔的山水确为中国一大美景。.丰都鬼城神秘鬼文化之旅
丰都鬼城
【历史上的丰都鬼城 】
丰都鬼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境跨长江两岸,地处长江上游,上距重庆172公里,下游距宜昌476公里。鬼城丰都历史悠久,春秋时称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从枳县划出单独设县,定名为“丰都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了。
相传丰都是人死后灵魂所归的地方,人的灵魂离开躯体后都要回归到这个地方。丰都被讹传为鬼城,最早的历史渊源,大概要从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国幽都”而起。
丰都又称“名山”,因为北宋苏轼的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这里也是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刹多达27座,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人类“灵魂之都”,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非常具有特色。
【游览丰都鬼城】
丰都历来就有丰富的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鬼文化可谓国内仅有,游览丰都鬼城,看长江边小城的宁静风景,惊叹于独特的鬼文化,体验一下阴曹地府的阴森恐怖,看一下人类灵魂之都的森严与幽寂,别是一番趣味。
【全国最大活“鬼”城鬼国神宫】
鬼国神宫是仿照阳间司法体系,营造的一个等级森严,阴森可惧的地下宫殿,它是融逮 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炉的“阴曹地府”,它采用建筑、造型、雕塑、绘画和电子、机械、音响、灯光等综合技艺,将阴曹地府的奥秘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地府内有奈何桥,相传不孝之人过桥便会落下桥去,饱尝毒蛇撕咬之苦。还有孟婆汤、观音像以及八仙过海、鬼王嫁女等等,形象逼真,让人心惊肉跳,激动不已。
鬼国神宫是我国反映鬼文化的规模最大的动态人文景观,它熔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炉,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净化灵魂,给人以超时空的独特的精神享受。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即写到了丰都。
【平都天下古名山平都山】
平都山即名山,因为北宋苏轼的“平都天下古名山”而改名“名山”。平都山上林木苍翠,建筑精美,主要景点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等等,鬼文化气氛非常浓厚。
道家还把平都山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这里也因此得到了道教子弟的亲睐。
【历史悠久天子殿天子殿】
天子殿历史悠久,最早建于西晋,叫乾竺殿,距今已1600多年。唐代建仙都观,宋代改名为景德观,又名白鹤观,明代改名为阎王殿,现存的天子殿是清康熙三年(1864年)重修的。
天子殿殿堂正中塑阴天子六米高坐像,头戴金冠,身着蟒袍,腰围玉带,秉圭端坐,双目圆睁,十分的庄重威严。殿门前有一幅明末高僧硝山和尚作的楹联:“不涉阶级须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无分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还有一副写着“任尔盖世奸雄到此就应丧胆,凭他骗天手段入门再难欺心”,告诫人们应该忠厚。
7.山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海关
【历史上的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一称“榆关”,又称“渝关”。山海关修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因此称为山海关。
山海关于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周长约4公里,以城为关。它雄踞在祖国大地上,福佑着世代的华夏子民,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游览山海关】
山海关不仅景色壮丽优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气氛浓厚。山海关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角山长城蜿蜒,风景如画,气势壮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游览山海关,你会被长城的壮丽风景所折服。
【欢乐海洋公园乐岛】
欢乐海洋公园是一座融旅游、娱乐及科普教育为一体,以“陶冶大众、教益学生、维系生态”为宗旨的国内大型现代化海洋科普基地,园内有人工海湾、戏水乐园等游览场所。
园内可游玩处众多,可以看到海狮、海豚等的精彩表演,可以在大型的潜水区漫游海底,体验不一样的环境,也可以与海洋生物亲密接触,体会它们的无穷乐趣。在人工海湾里,可以乘坐国内首创的半潜式观光潜艇漫步于海底,将史前文明遗迹、海底宝藏和海底坟冢的人文景观及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一饱眼福。
游览乐岛,便是游览城市中央的海底生活,累了乏了,还可以漫步于浪漫林荫道,体会不一般地生活与文化,也是一种释放和回归。
【忠贞烈女哭长城孟姜女庙】
孟姜女庙景区坐落于山海关以东6.5公里的凤凰山上,又称贞女祠,是根据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而修建的。庙前依山砌筑108磴行人石板梯道,恰似孟姜女寻夫的艰辛和曲折。庙里的殿内正中塑孟姜女泥像一座,淡装素彩,面带愁容,她双目中透出的无限哀怨,便可以想象到当年孟姜女千里迢迢寻夫的凄凉。
景区又根据孟姜女的传说修建了大型文化园林孟姜女苑,苑内以“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为主线,还设计建造了“夜制寒衣”、“万夫筑城”等二十个场景,使人更加深刻体会到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的艰辛与曲折。
庙内前殿两边有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恶,前殿还有闻名全国的奇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hǎi shuǐ cháo ,zhāo zhāo cháo,zhāo cháo zhāo lu;f yn zhǎng,cháng cháng zhǎng,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包含无尽的哲理,让人遐想无尽。
【8.婺源和谐天成,山水国画
婺源
【历史上的婺源】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属徽州地区,是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着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唐朝为便于统治,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八年决定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属于歙州。
对“婺源”这一名字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说法,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三是“以县东大鳙水流入婺州”,故名。说法不一,各有千秋。
【游览婺源】
历史上中原贵族的南迁,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又经过古徽州人的发展,使得这里的文化更加的繁荣。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
游览徽州,不仅要欣赏这里如水墨山水画的美景,还要深入了解婺源的古徽州文化。
【风水门庭江湾】
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萧江第八世祖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为巨族。江湾是钟灵毓秀的千年古镇,这里山水环绕,宁静秀美,因此是古徽州风水文化的典范,历代文风鼎盛、群贤辈出,这里还是毛泽东同志的祖籍。
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历来享有书乡之誉。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来到李坑,犹如来到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足见其魅力。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讲述着李坑过去的故事。
李坑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十分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沿溪而建,依山而立。
村内街巷溪水贯通,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仿佛眼前真的是马致远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只不过这眼前的风景,少了一份凄凉,多了许多诗意的美,让人禁不住想赞叹,想长居于此。
【双桥落彩虹木板廊桥】
在婺源,木板桥是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桥宛如金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桥下是清澈无比的江水,桥上不时有村姑农夫挑着担子从经过,山光水色与木板桥有机结合为一体,环境十分协调。
婺源着名的廊桥当数彩虹桥,桥离清华古镇不远,始建于宋代,长达140米,宽为7米,为全木结构,桥上写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对联。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便是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9.周庄世界最具魅力水乡
周庄
【历史上的周庄】
古镇周庄,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古称泽国,周庄原来叫贞丰里,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居民有感周氏的仁义,便把贞丰里改为周庄。
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清初复归长洲县。古镇周庄处于苏杭之间,以水贯穿,街道房屋临河而建,往来皆需舟楫,呈现出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如画的美景绽放在周庄,使其成为了最具魅力的水乡。
【游览周庄】
周庄的美景在于水,周庄的魅力也由水打造,经过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浓厚的吴地文化的孕育,一个灵秀的水乡展现在人们面前。周庄全福寺的钟声述说着新一天的开始,南湖的秋月迎接着晚上的到来,庄田的落雁阐述着生的希望,东庄的积雪预示着丰收的到来。游览周庄,感受不一样的美。
【陶瓷之乡一稀堂博物馆】
瓷器是我们祖先伟大的发明创造,有考古资料表明,中国人生产陶器的历史已达一万年以上。而一稀堂博物馆是在周庄镇政府和周庄“江南人家”的协助下,由河南省一稀堂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创办的一所民办古陶瓷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示了我国人类有史以来以黄河、长江等流域为主题的原始陶器的创烧至演变到近代瓷器的全过程。共设立了史前至商朝、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及明清为主题的六个陶瓷展厅。因展品收藏地主要在我国北方,所以展品偏重于北方窑系。
游览一稀堂博物馆,可以了解我国陶瓷的发展及烧制方法,是一个独特的博物馆。
【观民俗历史民间收藏馆】
天孝德民间收藏馆位于周庄镇城隍埭,坐西向东,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建筑。馆内收藏分八大类:木器、陶器、瓷器、玉器、铜锡器、石器、紫砂、骨角制品类。其中明清家俱、历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铜器中的花钱尤为珍贵。
民间收藏馆馆内收藏自石器时代起各代藏品二十余万件,分两大类型,包括历代民间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用具和散落流失于民间历代官宦用品,其中明清家俱、历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铜器中的花钱尤为珍贵。馆内藏品非常珍贵,真的实反映了古镇周边地区范围的民风民俗和吴文化历史。游览收藏馆,又是对民间文化的一种补课。
【全福晓钟伴天明全福寺】
全福讲寺座落在周庄镇西侧的白蚬江畔,是宋时周迪舍宅为之,寺庙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整座寺庙结构严整,殿宇轩昂,蔚为大观。南湖水光潋滟,借水布景,巧夺天工,大雄宝殿,飞檐翘角。寺庙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筑艺术的美伦美奂,如诗如画,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Ⅵ 古都长安是哪个城市
古都长安是现在的西安
长安是唐朝时期的都城,曾经是世界的中心(相当于现在的纽约),西安在古代是很多朝代的都城,因此有千年古都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