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是一定地点或地区的山川土地形势、位置、气候等自然环境及资源、物产、交通等经济性因素的总情况。
包括地形位置情况、如山川河流土地的形状及特点,所在经纬网及自然地图上的方位等;气候情况,如季节、气温、日照、雨、雪、风、霜等;经济情况,如地下资源、当地物产、所处交通位置等。地理条件是决定投资项目空间位置的基本依据,又是投资项目进行设计的依据。
(1)地理中生产条件指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1260万平方千米,包括约960万平方千米领土和约300万平方千米领海。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省级行政单位总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Ⅱ 生产因素如何在地理流动性上表现
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后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进行社会劳动生产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生产过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如果整个过程从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不断的有新的生产要素如,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进入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而生产力越发达,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Ⅲ 法国成为农产品生产大国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粮食产量占全欧洲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随着法国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法共有耕地面积5491.9万公顷,其中61%为农业用地、27%为林业用地、12%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96%为家庭所有。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机械化是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法国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国,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多万人次,超过本国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带来游客的同时,也为农产品打开销路。
法国之所以是农业大国因为其农业生产质量高,科技水平高,而农村人口平均收入都比的过城市人口收入。特殊作物出口量很大,而且品质高,其特殊农作物加工业也相当闻名(葡萄酒,香槟之类)。其整体农业就很良好,地块也大。法国是西欧工业化的农业大国,自1969年实现了农牧产品出口大于进口的转折以来,农产品出口一路扩大,最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近年来在世贸组织范围内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以及与此有关的以减少农业生产补贴、农产品出口补贴和限制某些农牧产品产量为主要内容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使法国的农牧业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挑战,除了在欧盟范围内努力维护本国农民利益以外,近年来法国政府在国内采取了积极的兴农扶农政策。1999年7月,法国颁布了新的《农业指导法》,确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提出要建设一个兼顾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农业。《农业指导法》鼓励青年从事农业经营,规定了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进农民社会保障体制以及保证并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金额等目标。
Ⅳ 地理材料题回答中,问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分别要回答什么
区位条件,主要分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自然条件,分析: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生物,能源,
人文条件:分析:政治政策,市场,交通,
生产特点:主要看他给你材料那个国家,地区的特点,因为一个地方的区位条件大多决定了他的生产特点,
注意:地理材料题,一定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上面这些要点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答,一定要根据实际来选择。
Ⅳ 地理中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长条件.请归纳。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
花生 对热量要求较高
林业 山地或丘陵
油菜 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渔业 湖泊或水库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
小麦 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茶叶 喜温好湿,喜酸好阴
水稻 性喜温凉,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 苹果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玉米 性喜暖湿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大豆 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
芝麻 喜温怕涝
棉花 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
黄麻 喜高温,水分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 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 棉花:4——9月 油菜:12——次年5月 花生:4——10月 甜菜:5——9月
水稻:东北:5、6——10月(单季) 南方:4——7月 7——10、11月(双季)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Ⅵ 高中地理适宜蜂蜜生产的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适宜(别太寒冷),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Ⅶ 回答地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一、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自然资源则是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自然环境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它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
2)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提供自然基础;
3)它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4)它影响着产业地理分布的地区界限。
总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人类产业活动及其分布具有重大影响,但它们最终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与产业布局。
二、社会经济要素
社会经济要素(或称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如居民地、交通网、行政境界线、人口、历史、文化、政治、军事、企事业单位、
工农业产值、商务、贸易、通信、电力、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疾病与防治、旅游设施,等等。社会经济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7)地理中生产条件指什么扩展阅读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Ⅷ 哪些地区适宜发展基塘生产或是发展基塘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什么
南方,水量充沛,水田较多的地方。桑基鱼塘的主要推广区就是江南地区。
Ⅸ 区位条件和生产条件的联系和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和资源。是客观的。区位条件——即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自身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另外,区位条件也随时间而变化。区位条件,主要分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自然条件,分析: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生物,能源,
人文条件:分析:政治政策,市场,交通,
生产特点:主要看他给你材料那个国家,地区的特点,因为一个地方的区位条件大多决定了他的生产特点,
注意:地理材料题,一定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上面这些要点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答,一定要根据实际来选择。
Ⅹ 地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1、土壤肥沃。
2、河流较多,水源较充足。
3、地形平坦,便于大规模生产。
4、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
5、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