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湾在我国历史上曾经的名称
"台湾"这一名称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如《禹贡》中的"岛夷",汉代的"东"、"东鲲",三国时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明代万历年间在公文中出现"台湾"。"台湾"名称的由来,是和它的开发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把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
在国际上台湾还有另外一个名称,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
在国际上台湾还有另外一个名称,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丽的宝岛,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萨)"。这一殖民者为台湾所起的名字,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沿用。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岛夷”,就是台湾的第一个名称。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
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 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 ”应该指的就是台湾。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 ”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二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
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据《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六年(610年)发动远征琉求之战。“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闽人周婴所着《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台湾”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还有一批人,常常以“福摩萨”来称呼台湾,这一名字来源于殖民时代。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丽的宝岛,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福摩萨)。此名为后来西方国家所沿用,因为它的殖民色彩,中国人理所当然的予以拒绝。
B. 台湾又被称为什么
台湾的别名是福尔摩沙,宝岛,高砂国,中国台北等。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高砂”、“高砂国”、“高山国”。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 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官方称台湾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宝岛”。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的代称为“中国台北”。
(2)地理书里怎么称呼台湾扩展阅读
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含澎湖列岛总长约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
现今的台湾地区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东沙群岛、乌丘列屿、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与中洲礁及周围附属岛屿。
台湾岛是由欧亚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C. 古代称台中是什么
东汉三国南北朝称为益州隋朝唐朝宋朝称为琉球元朝称为琉球明朝称为小琉球清朝称为台湾省(属于福建省
东汉三国南北朝称益州,隋朝唐朝宋朝称琉球,元朝称琉球,明朝称小琉球,清朝称台湾省(隶属福建省)。
台湾省旧称主要有宜州、琉球、鸡笼山、董藩、大关、东宁、福尔摩沙等。
夏商时期扬州包括台湾省,“岛夷”,台湾省的第一个名称。2.海上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就像徐福的《秦始皇帝史》中提到的那样。后人认为“瀛洲”是台湾省。3.沈,三国时临海县令,堪称台湾最早的省籍学者。他的《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省的情况,当时称为“益州”。4.据《隋书东夷传》记载,隋朝皇帝杨迪于大业六年(610年)对琉球发起远征,“琉球
益州瀛州(东台湾省、中台湾省益州、南台湾省益州)为琉球台湾省乞讨,“台湾省原名埋冤,是张泉人起的名。”因为明朝的闽南人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台湾省,因为水土不服,又累又苦,病死的人很多,死后连尸骨都运不回老家。"因此,他们被命名为“埋葬错误”. "因为“埋冤”不吉利,而且闽南话中“埋冤”与“台湾省”谐音,所以改名为“台湾省”。台湾省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位于东经119° 18′03″至124° 34′30″和北纬20° 45′之间,即宝岛台湾省的25°至25° 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省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彭佳屿、赤尾屿。行政区划上,台湾省原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后来,在1967年,台湾省当局指定台北为“行政院辖市”。后来在1979年,高雄被设立为行政院辖市。此外还有所谓的“福建省政府”,下辖金门、连江(马祖)两县。名称来自于有据可查的史料,“台湾省”这个名称出现也不过三百多年。但史书证明,两岸民众早就称台湾省为宝岛,历史上对台湾省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名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省宝岛的关注和期待。中国古代出现国家机器时,中国被划分为九州,这一史实记载在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龚宇》中。九州扬州北临淮河,东临大海。在书中,“岛府”是指台湾省。康熙三十三年(1642年),高拱干专修《台湾省府志》,表明夏商扬州包括台湾省。日本学者小崎秀树也认为“伊岛”是台湾省最早的名称。“岛夷”,台湾省第一名。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增多,从水里出来的人开始为人用海。春秋时期,海上交通发达,因此出现了许多关于海洋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海上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在《秦始皇史》徐福的书中有提及。后人认为“瀛洲”是台湾省。徐福没有回来,但后来几年双方的交流越来越多。台湾省作为一部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在《先汉书》中就有记载。到了汉代,关于台湾省的记载开始增多。《汉前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会稽海外有“东街人”,分二十余国,“老了来看”。后来很多学者认为“东镇”应该是指台湾省。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台湾省分为三部分,即东夷为北台湾省,益州为中台湾省,益州为南台湾省。在三百年前荷兰人林斯高登绘制的台湾地图上,台湾省也被分为三个岛屿。台湾省分为三个部分,说明对台湾省的了解在加深。台湾省的情况是三国时期直接描述的。三国时期,吴栋位于长江以南,管辖范围包括惠济和东南沿海地区。吴栋与海外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国志》中提到,孙权黄龙二年(230年),派兵出海远征益州。许多学者认为益州是台湾省。摘要临海太守沈,堪称台湾最早的省籍学者。他的《临海水土志》有专门记载台湾省,当时称为“益州”。不过这本书已经失传了,主要内容都记载在《太平御览》里。从记录的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省的文字资料。当然,也有人说此时的“益州”是广东或海南的某个地方,但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古迹、物产、风俗等方面考证,应该是指台湾省。很多远离台湾省海峡的大陆人,通过沿海水土的记载,了解到了台湾省的具体情况,虽然有限。雄心勃勃的杨迪皇帝在执政期间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政绩,但他对国内外的竞选活动有着特殊的偏好。当然,他也对抗过历代长期关注的台湾省。据《隋书东夷传》记载,杨迪于大业六年(610年)远征琉球和球球。“琉球”在哪里?一直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琉球是台湾省,不是琉球。不管怎么说,隋朝对台湾省还是相当了解的。《宋代外国列传》中明确记载,琉球、虢国在泉州以东,有一个岛叫“澎湖”,隔江相望,烟花纷飞。赵的《诸蕃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记载的内容并不详细。很多人都研究过台湾省的名称。台湾省政治名人连战出生于当地一个家庭,祖父是着名历史学家连横。在连横的名着《台湾省通史》中说,“台湾省原名埋冤,是张泉人起的名。”因为明朝的闽南人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台湾省,因为水土不服,又累又苦,病死的人很多,死后连尸骨都运不回老家。"因此,他们被命名为“埋葬错误”. "因为“埋冤”不吉利,而且闽南话中“埋冤”与“台湾省”谐音,所以改名为“台湾省”。这个分析不无道理,因为移民确实有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但连横先生的结论很牵强,因为同音字很多。为什么用“台湾省”而不用“埋冤”?“埋冤”不吉利,但“台湾省”吉祥在哪里?这不是“台湾省”名称的由来。台南是台湾省最早开发的地区,所以台湾省的名称来源于台南的名称。最初居住在台南的赖雅人在介绍台湾省时被称为“台南人”或“泰安人”。荷兰人将其拼写为“Taioan”,来自大陆的移民将其发音为“Tai-Oan”。因此,因其读音不同,在台南地区被称为“太原”、“大元”、“大湾”、“大元”。后来闽南语的“台语”改为“台湾省”,所指区域也从台南扩大到整个台湾省区域。从明朝开始,“台湾省”这个名称开始流行。明代闽人周莹在《元佑篇·董藩集》中将台湾省命名为“台员”。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省”。清代张梅的《英胡白咏》一书指出:周莹称台湾省为“台湾人”,“这是闽南语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省的名称进入中国。”“台湾省”这个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比较客观。[1]历史概述封建社会兴盛以后,中原各朝代与台湾省的交往很多。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录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省、建设台湾省、保卫台湾省的艰辛和牺牲,以及两岸交流的史实。对台湾省的第一次探险发生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魏文和诸葛等一万名将军到台湾省,他们称之为“益州”。这是历史上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省接触。他们的台湾省之旅持续了一年。最终,十个官兵中有九个因为疫病和水土不服而伤亡。最后,他们和成千上万的台湾省居民一起回到了大陆。事实上,这种军事远征不是掠夺,而是封建王朝建立和巩固其统治范围的常用手段。带回来的台湾省的人介绍了台湾省的很多情况。几十年后,公元264年至280年,吴国临海郡郡长Kuloko Shen根据从台湾省归来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省居民介绍的资料,撰写了一部《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卷780)。他把这片海上的土地叫做“益州”是在临海的东南部,离县城两千里。大地无雪无霜,草木不朽。四周都是山,所有的山都是他们居住的。山顶上,越王射白,却是石头。蛮夷为王,国土之民分而不同。”"这块土地很肥沃,既有谷物又有鱼."它还介绍了当地的产品,人,习俗,工具,历史遗迹等。其中“山顶有越王所射之白,即石”,证明台湾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越国的领土。书中的描述给人一个当时台湾省的形象:益州在临海县城东南两千里,这里气候炎热,没有霜雪,植被终年常绿,土地肥沃,种有五谷,鱼多,织有细布,冶有铜铁。为了在炎热的气候下保存食物,居民们将鱼腌制在大陶罐中,不仅作为美味佳肴招待自己,也招待客人。男女结婚是父母说了算,女孩结婚后还得打掉门牙。居民分为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首领召集百姓时,用木棍击打中间挖空的木头。声音能传四五里,居民听到后都来了。战争中,敌人的头被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几年不摘下来以示战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写出比较完整的台湾省风情记录。中原人对台湾省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到了隋朝,杨迪于大业三年(607年)将余其伟诸宽、何满等人流放到当时被称为“流放地”的台湾省。因为语言不通,他们第一次带回了一个台湾省本地人,第二次带回了一些布甲。大业六年(610),杨迪从广东义安(潮州)起兵一万余人,向陈冷、朝鲜大夫张镇进兵。当地人认为这是来自中原的商船,说明当时大陆商人经常去做生意,台湾省人已经很熟悉商业和贸易了。只不过陈冷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刀枪相向,将当地数千居民带回大陆。在台湾中部的彰化市,有一条名为“陈玲街”的街道,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的将军。经过三国至隋唐的漫长演变,福建、广东向台湾省移民的人数逐渐增多。到了宋朝,交流和经济活动就多了。为了便于管理,在台湾和澎湖设立管理机构,澎湖在福建省晋江县挂牌,这在台湾省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台湾-彭州地区正式纳入宋朝版图。虽然在接下来的千年里朝代更替,皇帝更替,但台湾省的归属从未改变。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后,按照惯例,要进入从未到达过的疆域。于是,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月,派副水师杨祥为使,与礼部尚书吴、兵部尚书阮坚等六千多人进军台湾省。由于缺乏语言和导航知识,所以失败了。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督察组,级别不高,属于九级。“值勤巡逻,专捕”,抓罪犯,也办盐班,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湾和彭州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此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太蓬地区。元朝时,有一个叫王大元的旅行家,游历了许多地方。在郑铮统治时期,他乘商船去了台湾省和澎湖,然后写了一篇关于台湾的简介。台湾省在书中说,“地势穹形,树木叠翠,土壤湿润肥沃,农作物适宜。气候变暖,地产砂金、小米、硫磺、黄蜡、鹿和豹...海外各国,盖始于此。”从人们到台湾省的旅行和两岸的商业活动可以看出,当时台湾省和大陆之间的交流很多,已经成为互补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的社会交往。郑明海禁政策的成功导致了东南沿海海盗的盛行。为了保护沿海地区不受海盗侵害,明廷在基隆和淡水港驻军,防止海盗以太蓬地区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岛上驻军保卫海防。高雄凤山有特产“生姜三宝”,是明朝郑和下西洋到台湾省时留下的。这是第一个从中原到台湾省的大规模商队。为了保卫台湾省,在随后的几年里,郑成功进行了收复台湾省和康熙统一台湾省等重大军事活动。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省后,台湾省正式成立台湾政府,下辖台湾省、凤山、竹罗三县。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后改为2府8县4厅。清政府在台湾省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和制度,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自西方殖民者入侵东方以来,美、日、法等列强先后在台湾省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境地区的领土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上层对如何治理台湾省的态度和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以防内变为主”转变为“以防外侵为主”。清代主管南洋海防事务的福建船政、后来的钦差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称台湾省为“七省之障”、“南北洋之钥”、“中国第一门户”,并多次强调台湾省地位的重要性。他们还多次上奏,建议在台湾省设立行省,以加强官方行政,有效管理海外孤立的台湾-彭州地区,巩固海防。在当时的边界危机下,台湾省是可以设省的。这个建议是由丁日昌在1874年首先提出的。次年11月,沈葆桢提议以闽浙总督的名义设立“福建巡抚”,“冬春台湾省,夏秋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抚丁日昌不能按期留在台湾省,要求朝廷另派重臣赴台湾省,设置“台湾省巡抚”。于是,为期三年的“冬春驻”改为台湾省单一省长。直到1884年6月,清政府才派直隶总督刘铭传加封总督衔,督办台湾省政务和防务。不管影视作品怎么形容他,刘铭传确实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官员。刘铭传上任不久,恰逢中法战争爆发。总的来说,军事上没有失败的中国,又遭遇了一次政治上的惨败。面对危机,加强台湾省的防卫尤为必要。福建巡抚杨昌俊、钦差左监督福建军务。7月,他们又上书,要求闽台省“总督分署”、“分省分治”。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二日,垂下帷幕听政的慈禧太后,同时以圣旨同意邀请左的邀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管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省巡抚,以诏书在台湾省正式设省。到了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省作为一个单独的省设立,从原来的2府8县4厅改为3府11县4厅1直隶府,之后又增加了南亚厅。闽台省首任巡抚是刘铭传。正是这位总督打开了台湾省现代经济发展的大门。经过550年的风雨历程,台湾省成为清朝的第20个省。台湾省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南海防,抵御列强侵略,加强军事防御。近代工业化进程从内部开始,矿业、邮政、交通、垦殖、教育相继发展。自此,台湾省社会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正是历史上两岸的交流,把两岸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台湾省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大海告诉我们的台湾省这么多大陆的“第一”,不仅仅是时间顺序的意义,还有很多先行者的勇气,先行者的艰辛,奋斗者的牺牲。包含了台湾省对中原腹地的多少向往,也包含了大陆人民对台湾省同胞的多少关爱。也告诉我们,正是在这千年的交流中,中华文化浸透了台湾省;台湾省同胞,在中华文化持续而持久的环境中,也成为中华文化的创作群体之一,让世界感到惊讶,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因此,台湾省与大陆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2]
D.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古代书籍中称此地为什么和什么
台湾古代名称
台湾的名称在西方世界只有一个叫“Formosa”但是在中国的文献上却有许许多多的名称。最古
老的名称如记载在前汉书中的“东鳀”,临海水土志的“夷州”,隋书的“流求”等。
这些古代的名称检讨如下:
一. 东鳀:在二千年前,汉朝的“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述: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
国,以岁时来献见…”所以有部份学者 推测这个“东鳀”就是台湾。 但我们以现代的观察,
二千年前的中国是以中原即在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为主要活动区,汉朝对华南势力仅及长江
下游而已。若要到更南的福建、广东是很希罕的,若要横渡大海到台湾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古
代汉人当他们到达长江下游并见到海洋时,把所能看到的岛屿一概称为“东鳀”。所以东鳀是
泛指海上的众多岛屿,所以称有二十余国,依此可证东鳀单指是台湾的论点是不正确的。
二. 夷州:在三国时代吴国丹阳太守的“临海水土志”中曾记戴“夷州在浙江临海郡的东南,
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枯,四面皆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
也。…部落间互不相属,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种植五榖,酿粟为酒,鱼肉亦多。善
织细布,喜在布上刻图纹饰……”。但是“夷州”这个名称在中国古代是属于不能确定倒底是
指何处的名称如“亶州”。在吴志孙权传说:“夷州亶州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
福将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及仙药,止此不还…”。从上可知在三国时的夷州并不是单指
台湾,况且在山海经中“瓯在海中闽在海中”就解释清楚当时从长江流域到福建是要乘船。所
以夷州极可能是对散居于华南沿海各岛。
三. 流求:到了隋朝时,隋炀帝派遣朱宽、陈稜率军至流求并把数千名男女捕回中国。 在隋
代的琉求又称?求,可能是指今日的冲绳群岛(即琉球群岛),它极有也将台湾的北部含括在内。
以上是古代中国对台湾可能名称。由以上名称之分析可知当时对台湾所知是一片空白。如果将
古时中国与台湾强凑在一起,大概是属于有政治企图的人所联想的讲法。
==============================
==============================
《三国志.吴书》:夷洲(学者间仍有争议)
《隋书》(东夷列传)“流求国传”:流求(这个说法较有争议)
元代:塯球
明代:小琉球、东番、大员、台湾
E. 中国汉代史籍中,称台湾为什么
"台湾"这一名称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如《禹贡》中的"岛夷",汉代的"东"、"东鲲",三国时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明代万历年间在公文中出现"台湾"。"台湾"名称的由来,是和它的开发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把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在国际上台湾还有另外一个名称,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在国际上台湾还有另外一个名称,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丽的宝岛,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萨)"。这一殖民者为台湾所起的名字,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沿用。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岛夷”,就是台湾的第一个名称。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 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 ”应该指的就是台湾。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 ”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二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 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据《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六年(610年)发动远征琉求之战。“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闽人周婴所着《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台湾”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还有一批人,常常以“福摩萨”来称呼台湾,这一名字来源于殖民时代。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丽的宝岛,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福摩萨)。此名为后来西方国家所沿用,因为它的殖民色彩,中国人理所当然的予以拒绝。参考资料: http://localnews.bjtu.e.cn/second_course/item.asp?in_kinds=%E6%B5%B7%E5%B3%A1%E4%B8%A4%E5%B2%B8&id=317
采纳哦
F. 关于台湾的地理问题.(初二)
地形特征:东高西低,东部多山地丘陵、西部多平原
河流:流程短,水量大,丰水期与枯水期水量落差大,河流高度落差大
生物种类繁多
植被覆盖率高
盛产粮食作物:水稻
水果有:甘蔗、香蕉
种植于南部
有名:……太多了,蝴蝶、稻米、茶叶、蔗糖
樟脑丸产量世界首位
日月潭
台湾硅谷:新竹
G. 古代书籍中称台湾为什么
《尚书·禹贡篇》中岛夷,《史纪·秦始皇本纪》中瀛洲,《三国志》中夷洲,《前汉书·地理志》中东鳀,《隋书·东夷传》中琉求,《远游篇·东蕃记》中台员
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
H.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在东汉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什么
台湾在东汉三国时期的旧称为“夷洲”。现在众所周知的“台湾”,这一名字是在明朝万历帝在位时期开始启用的。在开始使用这一名字之前,台湾先后经历过“岛夷”、“瀛州”、“夷洲”以及“流求”等名字。其中“岛夷”这个名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对台湾的称呼,而“瀛州”这个名字则流行于秦朝时期。
进入明朝之后,民间百姓对台湾的称呼越发多样化,其中包括“鸡笼”、“北港”以及“台员”等称呼。而明廷官方对台湾的称呼则是“东番”,后在万历年间改为“台湾”。明末清初时期早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被郑成功收复,而郑氏统治者对台湾的称呼则是“东都”、“东宁”。等到了康熙年间,台湾因归降于清廷而被再一次更名为“台湾”,之后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I. 台湾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称呼,如秦朝时称灜洲,三国时称什么,隋朝称什么元朝时称什么
三国时称为夷洲,
隋代改为“流球”
宋朝称“毗舍耶”
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郡”
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西方殖民者一度称台湾为“福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