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云南多少数民族格局形成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是什么
目前的民族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古代云南境内氐羌系的群体,是发展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少数民族的核心;属百越系的群体,是发展为汉藏语系侗傣语族的各少数民族的核心;属百濮系的群体,是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各少数民族的核心。
云南西北地区的新石器和青铜文化,是氐羌系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而云南洱海地区和金沙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及青铜文化,则是氐羌和百越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中氐羌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 云南滇池地区、云南东北及滇东南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的主人,主要是百越系的先民,同时云南滇池、云南东北地区也有氐羌先民居住;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的主人,则是百濮先民。各民族先民既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文化,又在相互的交流中使云南民族文化从一开始便有了很多共同的联系。在他们当中,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国家,如古滇王国和哀牢王国,部落之间长期进行着战争,滇王及贵族在战国至西汉时已享有巨大的政治特权和财富,在役使大量奴隶进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云南古代文化。
秦汉时期,生活在今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被称为“西南夷”。《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 西自桐师(今云南保山)以东,北至叶榆(今云南大理),名为离,昆明……自离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皆氏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西南夷已构成了今天西南民族成分的主体,并已形成今天云南各民族共同体的雏形。 它们分别是:氐羌系统的焚族,分布于云南滇池地区,成为滇王国的主体民族(又称滇焚)。 滇焚分布广阔,除滇池地区外,云南东北地区及滇南、云南西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程度在各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焚人在汉以后的文献记载中较少,在南北朝时期以后,被乌蛮、白蛮所代替。 乌蛮在魏晋至唐朝中期,于云南东北建立了两爨(东爨、西爨)政权,割据一方。在云南西地区,唐中期后建立了六诏乌蛮政权,后在唐朝支持下,南诏统一云南大部分地区。宋朝时,南诏政权为白蛮段氏政权的大理国所取代。
❷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有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 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 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 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 放的唯一途径。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❸ 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变迁及地理原因
黄河三角洲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指黄河冲击形成的扇形平原,同时,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徙往往导致主河道的改变,它曾北自静海(今属天津)东流,也曾南夺淮河入海,因此黄河三角洲还是一个历史概念。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来考虑,黄河三角洲主要指今天滨州和东营两个地级市以及淄博的高青县[①]。这一界定是由黄河主河道的现行位置决定的,也属于古代黄河三角洲之一,这个古代即是指自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和王吴治河成功到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黄河在八百多年时间里基本固定现行河道。
一
自有史记载以来,黄河就以频繁决溢着称,且多次改道。黄河的改道,以现行河道为界,大体分为南北两大片:南片常常是夺淮入海,河道较为固定;北片则变动不居,在今天河北与山东境内滚动,而入海口的变动,是考察汉代黄河变迁的重要参考。
西汉初年,黄河在稳定了近五百年后,又开始决口。西汉时黄河的决口,始于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当时“河决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东溃金堤”[②],经过堵塞之后,黄河稳定了三十余年,到汉武帝时,又屡次决口,并导致入海口的多次变动:第一次是从顺丘东南入海: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勃海”[③]。师古曰:“顿丘,丘名,因以为县,本卫地也。《地理志》属东郡,今则在魏州界也。”第二次是夺淮入海:也在元光三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④]。这两次变动发生在同一年,岑仲勉先生有过精辟的概括,“春天的河决,是从东郡顿丘县东南的地方,冲开一条新道,东北向章武入海,那条新道后来呼作王莽河,也就是《水经注》五的北渎。夏天的河决,系在《水经注》二四所说的瓠河口东南,冲入钜野,会泗水入淮而后出海”[⑤]。瓠子决口二十多年后才堵塞住[⑥],汉武帝还在上面建造宫室,号称宣防。第三次是从今沧州境内入海:“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⑦]。按:《汉书·地理志》魏郡馆陶下云:“馆陶,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入海,过郡四,行千五百里”[⑧]。章武,《后汉书·窦融列传》有言:窦融“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注曰:“章武,县,属勃海郡,故城在今沧州鲁城县也”[⑨],说明入海口在沧州一带。
汉武帝之后,黄河决溢频繁,到西汉末年更加严重,东汉初依然如此,建武十年(公元34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⑩]为治理河患,平息百姓的怨叹,明帝“发卒数十万,遣(王)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11]。千乘,《后汉书·明帝纪》有言:“夏四月辛酉,封皇子建为千乘王。”注曰:“千乘,国名,今青州县,故城在今淄州高苑北。”[12]可见千乘即属于今天所说的黄河三角洲。这是汉代黄河入海口的第四次变动,黄河自此由河北境内入海,改由山东境内入海。这个入海口固定了很长时间,直到唐末,清代胡渭提到,“以今舆地言之,滑县、开州、观城、濮州、范县、朝城、阳谷、茌平、禹城、平原、陵县、德平、乐陵、商河、武定、青城、蒲台、高苑、博兴、利津,诸州县界中,皆东汉以后大河所行也”[13]。
从历史的角度看,上古三代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东北,流经浚县西,折北流至今河北平乡北,分为九条支流,到西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浚县西南,东北流经今山东高唐南,折北经德州市东、河北南皮西,又东北流经今沧县入海[14];从东汉永平十三年到唐末,黄河主河道固定在现行河道;从唐末到北宋,黄河多次在山东冠县至漳水间决溢,形成多条支流;南宋到万历初,黄河夺泗入淮,在马颊河、淮河间形成多条支流;万历至咸丰五年(1855),黄河主河道固定在今郑州东去,经开封、徐州,自泰沂山脉以南入海,但中间多次经大清河入海;咸丰五年至今,黄河主河道固定在现行河道。因此,无论是从主河道固定的时间,还是从支流而言,今天所说的黄河三角洲区域的范围主要确定于汉代。
二
汉代黄河河道的变动,给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带来很大的影响:行政上,汉代政府为解决河患,除了依靠人力、物力和提高技术之外,在行政体制上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史载王景与王吴治河“修渠筑堤”,“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当时河道固定在今黄河三角洲区域,东汉在那里设有乐安国,应该也应该有河堤员吏。实际上,这种设置西汉时即已推行,上述引文注引《十三州志》曰:“成帝时河堤大坏,泛滥青、徐、兖、豫四州略遍,乃以校尉王延代领河堤谒者,秩千石,或名其官为护都水使者。中兴,以三府掾属为之。”[15]
经济上,在河患频发的汉代,尤其是西汉,黄河每次决溢都给地方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溢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始时”[16],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这几次决溢的范围,当时的河堤都尉许商提到,“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余里,今河虽数移徙,不离此域”[17]。
黄河变迁也给黄河三角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与入海口处淤积,逐渐形成大片沃野,外地贫苦百姓和灶户盐民,纷纷前来垦荒和制盐,借以谋生,散居的农户逐渐发展为村落、乡镇和县。如利津县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隋代建永利镇,南宋升为利津县,从侧面说明黄河淤积地对人口的吸引。其次,从战国开始,黄河下游两岸设立堤防,相距五十里,河中有大片滩地“填淤肥美”,日后居民日益增多,于是“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18]。经过一段时间,河床中淤积出新河滩,又在新的围堤防之外,再圈筑起一道新堤。到西汉后期,有的地方所筑围堤多达数重。可以说,筑堤是治理黄河的一大创举,掌握了这一技术,河道变得相对稳定,可以有效保护沿河区域的城市和乡村,对黄河三角洲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汉代黄河三角洲在经济、人口、城市和文化方面也达到较高的水准。
三
司马迁提到,“齐带山海,膏壌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19],指出齐地适合种植桑麻。早在史前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先民就为遮体御寒而纺线织布,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纺轮、骨针等,即为当年织布成衣的遗存。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鼓励植桑养蚕,让百姓于房前屋后广植桑拓,黄河三角洲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齐国重要的蚕桑产地,到汉代时,纺织刺绣成为齐国“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20]的手工技艺,并代代延传。此后的唐宋时期,棣州优质精美的丝织品为朝廷规定必交的税种与贡品。唐朝每年向棣州征绢十匹,棣州绢成为与淄川绫、博州绸、齐州葛齐名的纺织精品。齐国立国的一项基本政策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21],制盐很早就成为黄河三角洲的优势行业。《管子·轻重甲》记载:“今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薪,煮水为盐,正而积之。”“渠展”的确切位置不详,王爱民先生认为“是胶莱河以西的沿海地区,其地域大部分都在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以内”[22],可备一说。汉武帝为加强盐业的生产、运输与销售,在产盐多的地区设立盐官和机构,当时全国共设三十七所,其中青、齐地区十一所,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千乘郡即为其中之一。纺织业与制盐业的发展,推动了黄河三角洲商品经济的进步。博兴县历年出土的西汉“三铢”、“四铢”与“半两”钱范,反映了汉代黄河三角洲商贸活动的延存[23]。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黄河三角洲的人口也有所增长。《汉书·地理志》“千乘郡”下云:“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万七百二十”[24]。千乘郡在东汉时改为乐安国,《后汉书·郡国志四》“乐安条”下云:“乐安国,九城,户七万四千四百,口四十二万四千七十五”[25]。两相比较,西汉千乘领县十五,东汉乐安领有九城,人口相仅七万,说明从西汉到东汉黄河三角洲区域人口的增长。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汉代黄河三角洲的城市发展状况,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了解。无棣信仰乡谢家村西南发掘有信仰故城遗址,遗址平面呈矩形,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约1400米,总面积200万平方米。现存有南城墙西端和向北延伸部分,约500米,城墙残存高度6米许。故城内部分大、小两城,大城居东,小城坐落于大城的西北。信仰故城近海而建,地处黄河三角洲东北部,与北面的车辋故城址、东南的广武故城址,恰如三足鼎立之势,透露出汉代黄河三角洲的城市发展程度。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黄河三角洲的学术在汉代也独树一帜。汉代是经学的兴盛时代,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尚书》的教授与传播独树一帜。《汉书·儒林传》“序”称:“言《书》自济南伏生”[26]。伏生故里,即在今邹平,民国《邹平县志》云:“邹平城东北十八里伏生祠即伏生故里”[27]。“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又传授倪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高孙地余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后为博士,论石渠。元帝即位,地余侍中,贵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絜着,可以自成。’及地余死,少府官属共送数百万,其子不受。天子闻而嘉之,赐钱百万。地余少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28]。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上述经济、人口、城市与学术在的发展体现着西汉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这种情况随着东汉黄河主河道的固定以及新增淤积地对外来人口的吸引而加速发展。
四
在黄河变迁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黄河从先前的稳定变为频繁决溢,再到东汉的稳定。黄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改道到西汉初年,基本处于稳定时期,西汉末年决溢频繁,“西汉二百多年间,黄河曾先后十二次决口泛滥,其中文帝时一次,武帝时四次,昭宣时一次,元帝时一次,成帝时四次,王莽时一次”[29],并多次出现改道的情况,而从东汉永平十三年到唐末,黄河未出现大的改道情况。第二,“黄河”之名首次出现于史籍的记载。黄河在先秦典籍中一般称“河”,汉代除继续沿用外,还出现“黄河”的称呼,《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30]又,《汉书·地理志上》常山郡元氏县下云:“元氏,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莽曰井关亭”[31]。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黄河之得名,肇源于两汉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称呼”[32]。第三,黄河之水变得浑浊,《汉书·沟洫志》云:“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沙”[33]。其中的原因很多,黄河中上游开发导致的泥土流失是一个重要因素,“西汉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战略,黄河中上游的草地、林地大量被开垦成农田,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了黄河泥沙的增多”[34]。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而言,黄河主河道在西汉时几经变动,最终于东汉初固定于现行河道,并持续长达八百多年时间,为今天确定黄河三角洲的地域范围提供历史依据,而且伴随黄河决溢而产生的滩涂和在入海口不断淤积的新增土地,成为黄河三角洲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动力,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发展。当然,汉代对黄河滩涂的过度开发利用引起的弊端,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亚洲所以弱于欧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启超的看法尽管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多次出现过人类文明因异族入侵而中断的情况。但综观中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几乎没有中断过。相反,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后,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这也是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❺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今天的上海市是以外滩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主导区位为上海控江临海的地理位置
而外滩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
1.清末国家政策限制的通商口岸的数量,导致了外来商人和资本在上海集聚
2黄浦江联通长江并入海,航运便利 港口优良。
❻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 统文化, 无论是物质的, 还是精神的, 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于农业区, 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 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 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 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 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 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 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❼ 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原因是什么
石流,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飓风,飓风又称台风、龙卷风,形成于赤道海洋附近的热带气旋。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夏天海边比陆地凉快,冬天海边比陆地温暖,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洪水,洪水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
地震,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火山,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
昼夜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 、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每天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原因,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地球上的人看起来太阳从东边出。山南山北气候不同原因,原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震云
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西方和日本学术界对地震云抱有不可信与伪科学的态度,毕竟现在还没有找到地壳运动与短时间气象变化相关联的理论证据。
光从外观看的话,不得不说是一种很美的云彩。原理简述: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❽ 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原因
1.现象: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原因:在沙漠地区,沙子多、水少,而沙子的比热容小,所以昼夜温差大沙漠地区不保温,早上的时候因为没有热量保存,所以很冷。而太阳升起后,沙子又被晒得很热,早晚温差可达30多度。到了下午太阳下山,温度又迅速下降。所以才形成了这种现象。 所以会有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2.现象:两极极昼现象和夏天昼长夜短现象
原因:这是由地球公转和自转所造成的
3.现象:山上比山下凉快
原因: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
4.现象:山南山北气候不同
原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5.现象:大树底下好乘凉
原因: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6.现象:厄尔尼诺现象
原因: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
7.现象:极地地区发现煤田
原因:板块运动:原来处于低纬度的大陆,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大陆的漂移到了南极地区
8.现象: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原因:板块运动:东非大裂谷地处生长边界
9.现象:夏天海边比陆地凉快,冬天海边比陆地温暖
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10.现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原因:由于海路变迁,使得原来的陆地变成海洋
❾ 海地地震是由什么地理因素造成的和海地的历史
海地位于
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交界处。
两个板块互相碰撞。科迪勒拉山系就是因为这两个板块碰撞经过几千万年形成的。这两个板块活跃碰撞导致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