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必考知识点有:
1、地图的种类包括:
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最长的纬线。
纬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㈡ 初一上地理考试一般考什么内容期末考试
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 (地图很重要!!)
复习地理必须复习地图,熟练掌握几幅重要地图,是搞好会考复习,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
一是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记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
二是中国地形图。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牢记主要山脉的位置,并熟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祁连山分布的省、区及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还要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
三是气候图。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图、干湿状况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在上述气候图中,要掌握一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年降水量图中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五个温度带、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其中以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最为重要。
四是主要铁路干线、重要城市图。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两者放在一起,点线结合,学生容易掌握。铁路干线图要求学生掌握重要铁路干线,掌握南北向干线和东西向干线的会合点,南北向干线与长江的会合点,学会利用铁路干线作假想旅行,还要了解主要城市是否临海、临河,是否是铁路枢纽或港口城市。
五是四大工业区与矿产图。要把重要工业区与矿产相联系,掌握四大工业区重要工业中心及其矿产资源。
怎样才能熟练掌握这几幅地图,首先要在地图知识部分打好基础。如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会在不同类型经纬网图上定方向,会判读和分析等值线图,如能做到默画中国轮廓(有长江、黄河)示意图则更好。
要熟练掌握上述几幅重要地图,还必须突出练字。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填空图进行练习,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复习中教师还必须注意把两幅或三幅有关地图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推理、判断,以得到系统知识。进行比较时,可把属自然地理内容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图放在一起,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如河流的水文特征)特点的形成。有时可着重对比分析某地理界线两侧区域地理特征。也可以把属于经济地理内容的地图,如土地利用的农业、牧业、林业图,和自然地理内容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地理环境与生产发展的练习。我们还可以在利用铁路作假想旅行时,把地形、气候等图与旅行线对照起来,把沿途经过的地形区、气候变化、主要农产、矿产资源和工业中心等内容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练习,起到以线带面,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作用。
在运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练习时,要注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正确掌握因果关系,并能用正确的地理语言来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还有就是重视 乡土地理的复习
乡土地理是初二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初中地理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考纲规定考试范围包括“乡土地理概况(自然条件、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约占10%”。在会考复习中,教师必须重视乡土地理的复习。从历年会考试卷看,乡土地理的重点应是自然条件和资源开发等内容。复习乡土地理,教师可变换方法,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开发上。复习中可要求学生运用复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对照地图,自己提出问题,对乡土地理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印象,掌握乡土地理基本概念,还能提高学生地理分析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㈢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4、 常用的天气符号(识记)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5、 气温日变化:气温最高(14时) ,气温最低(4时左右) 气温的变化 (课本p51图) 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陆地(1月最高、7月最低) 气温、降水的分布都受纬度位置、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 纬度因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赤道到两极递减 海陆因素 夏季陆地气温,冬季海洋气温高 沿海多于内陆 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 降水少 另外要知道: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另外气温还要掌握地理填充图册P17的1、2两大题。降水主要还要掌握课 本P56活动题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6、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 (主要掌握下面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小雪 中雪 大雪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 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扬州就是这 种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中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温带区域的分布最广。 掌握地理填充图册上P19的第1题、 第2题的① (画图尤其要掌握) 、 ③、 ④ P21 的第4题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课本P65页活动题2 (计算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完成题目) 2、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 ;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3、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堵塞、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4、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为什么美国(属于美洲)这些不是非洲的国家会有黑人分布?是 因为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要开发美洲,从非洲掳掠了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所以 现在美国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当时的黑奴。 掌握地理填充图册P23第2题 ,P24的第4题的②、③ ,P25的①、②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5、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 伯语 6、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如 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宗教活动场 所是清真寺; 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 东亚、东南亚一些人(如泰国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 地理填充图册P26页第1题、第2题的②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7、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自然资源、土壤、交通、位置 聚落的形成条件 (课本P80图) 人文条件:历史文化、宗教、政策 聚落的形成条件了解即可,主要会使用聚落形成条件来进行分析 8、读右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三地为什么能形成聚落? 2、假设你是本地区的城市建设局长,你会选三地中哪个建设城 市?并且阐明你的理由? 答:1、三地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河流) 2、选2.因为2位于河流交叉口,交通更加便利;位置佳,距离1和3都很近,便于人 力和物力的集散,方便沟通;平坦的地表更多,比1和3更加开阔,发展空间较大。 9、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现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人口密度 人员职业构成 经济特点 聚落规模 建筑特点 乡村聚落 小 农业为主 不发达 小 密集(高层建筑) 城市聚落 大 非农业为主 发达 大 稀疏(低层建筑) 第五章 发展和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世界面积位居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世界人口位居前三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 3、地跨两洲的国家,例如埃及(跨亚非) 、土耳其(跨亚欧) 、俄罗斯(跨亚欧) 。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比较 1、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 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等。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例如中国。 3、发展中国家经济较落后的原因。
㈣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必考知识点有: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㈤ 初一地理难不难,期中考重点考什么、
其实我原来地理超差,单元考试没有及格呢,但是之后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期中考了90分。不知道你们那里考到哪里,我们这里是考到第二章的第一节。对于经纬度啊那些的,最好能买一个不太大的地球仪,晚上好好看看,把五带都搞清楚了,然后就是分清楚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知道经度向东增大为东半球,向西为西半球,向南为南半球,北为北半球,给你个经纬网图你能看明白。地图呢,要弄清地图三要素,然后把书上的那些地形图的样子记住,万变不离中心,无论图怎么变,都是有相似之处的。知道等高线密集坡越陡,越稀疏越缓,等高线向里高度增加为山顶,向里减少为盆地;等高线想外突出为山脊,向内突出为山谷。。。。地球,要知道他是自东向西转,从北极点看是逆时针,南极点是顺时针;知道地球自转引起了时间差异和昼夜交替,其他大部分都是公转引起的了。第二章主要就是看地图和地球仪,知道有七大洲四大洋,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最广的是北冰洋。知道各大洲的分解,比如,南美和北美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非洲是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大洋洲是托雷斯海峡,南极洲和南美洲是德雷克海峡。。。。。知道大陆漂移说是德国魏格纳提出的,然后板块运动啊,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啊,都是引起大陆漂移的原因。差不多了。
㈥ 初一的地理考试一般会考什么
初一第一学期的地理主要考的是,关于地球经纬度的,五大地形的知识(可能会选中国的某个地方),中国的省份形状图,最后的大题一般都是长江流域或黄河流域的
㈦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55014-81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zip》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fouzXGCsavUS7B_Mgd8CJQ
㈧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
《55014-81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zip》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fouzXGCsavUS7B_Mgd8CJQ
㈨ 7年级上册的生物和地理会考什么题目(⊙⊙)
图例也会考,还要考当地的地理知识。当初我会考得满分哦。
㈩ 七年级上册地理和生物的总复习题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简单初中生.pdf》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SPvllyDsSCY0ETLdGuz1Tw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