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地理地形图山地丘陵那些怎么看
在设色地形图上颜色表示的是海拔高度,而不是地形。
海洋用蓝色,
平原用绿色,
盆地按海拔高度颜色也不同,海拔低的(例如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
绿色或淡绿色的。而海拔较高的盆地(例如塔里木盆地)就是淡黄色的,海拔更高一点的(例如柴达木盆地)颜色就更深,但比四周要浅(柴达木盆地
四周是青藏高原)
低山丘陵用黄色,
高山用棕褐色,
高原的颜色也更海拔高度有关,青藏高原颜色是棕色的,而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这些是黄色的。
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93962.htm
B. 初一地理怎么看地形图 例如怎么分辨它是丘陵还是山地什么的.怎么看他的等高度.跪求.
如果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彩图),利用图例判断什么样的颜色表示多少海拔高度,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的是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200-500米之间表示丘陵,一般是一种淡黄色;500米以上表示高原和山地,颜色较重,有点偏棕色.如果是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直接判断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来判断其海拔高度,判断标准同上.另外如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是封闭的,若中间数字大四周数字小表示山地,右中间数字小四周数字大则表示盆地,如果等高线向数字大的方向弯曲表示山谷,如果等高线向数字小的方向弯曲表示山脊,如果有多条等高线重合就表示是个陡崖.
C. 地理的地形图怎么看等高线、有什么河、在什么板块等,这些怎么看啊
我给你简单地说
地物的话直接看就行了,河流,最高点,居民区什么都写着,板块在地形图上看不到,需要地质图或者构造图
等高线的含义就是同一条线上的高度相等
你在等高线上画一条直线,连接一条等高线上的两个点,这两个点的高度是一样的
这条等高线中还有等高线,同样被这条直线穿过,由数值可以知道是比你相连的那个等高线高还是低
高的话,你想象下,中间高,两边低那就是山脊;中间低两边高,那就是山谷
同样等高线密地形就陡,变化大,疏,散则地形缓
D.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都有什么 像什么盆地啥的都咋画 咋辨认啊
看形状和线上的数值
你比如说,一个等高线的同心圆,数值由内到外的增大,这个很有可能就是盆地,反之就有可能是山峰。
E. 初中地理地势图怎么看
能够表示出地势特点的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形剖面图;一种是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上地势的高低一目了然;而且这种图上一般都有海拔高度坐标,根据高度度数同样非常容易看出地势的高低。
等高线地形图上都有等高线,等高线的标高都是海拔高度。只要你读出每条等高线的标高度数,自然该地地势的高低特点边了然于胸了。
F. 怎样看地形图
地形图(以下简称地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投影图。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地表平坦起伏的自然状态。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地物:是分布在地面上人工或自然的固定性物体。如江河、湖泊、道路、村庄等。
定向越野所用的地图是由地图比例尺、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指北方向线和图例注记五大要素组成。
(一)、地图比例尺
地图上某线段长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即:
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例如,某幅地图的图上长1cm,相当于实地水平距离10000cm,则此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
1、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通常依比值大小来衡量,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如1:10000就大于1:15000。
图幅面积相等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其图幅所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如1:10000地图上的1平方厘米相当于实地10000平方米,1:100000地图上的1平方厘米相当于实地1000000平方米。
国际定联规定,定向越野一般采用1:15000比例尺地图,为适应特殊地形的需要,也可使用其它比例尺地图。根据我国的现有条件,以采用1:10000比例尺地图为宜。
2、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定向越野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是用数字比式表示,如1:10000。个别地图除用数字比式表示外,还绘有图解比例
3、图上量读实地距离
(1)、用直尺量算:先用直尺量取图上两点长度,然后依据地图比例尺按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为: 实地距离=图上长×比例尺分母
如在1:10000地图上量取两点长度为1.2CM,则
实地水平距离=l.2×10000=120(M)
(2)、目估法:即先估计图上两点长度,尔后按公式计算。
定向越野时,一般是在运动中求实地距离,主要是采用目估法。图上距离越长,估计误差就越大,可以采用分段目估。
图上量取的距离,都是水平距离 ,而实地总是起伏不平的,实际距离往往大于水平距离。因此在计算实地距 离时,须将图上量得的距离加上适当的改正数。定向越野时通常是按地貌的起伏程度,依据经验数据改正(见表)。 地形种类 改正系数
微丘地 10%-15%
丘陵地 15%-20%
一般山地 20%-30%
计算公式为: 实地距离=水平距离+水平距离×改正系数
(二)、地物符号
地面上的各种地物在地图上是用符号表示的,地物符号由图形和颜色组成。
1、地物符号的分类
①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轮廓符号)。实地面积较大的地物,如城镇、森林、湖泊、江河等,其符号图形的外部轮廓是按比例尺缩绘的,在地图上可以了解其分布形状,依比例尺量取相应的实地长、宽和面积,轮廓线的转折点可供运动员确定运动方向和站立点。图1 依比例尺符号->
②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线状符号)。实地的线状地物,如道路、沟渠、因此,电线、围墙等,这类地物符号的长度是按比例尺缩绘的,而宽度则不是。在地图上只能量取其长度,而不能量取宽度。线状地物的转弯点、交叉点同样可供运动员确定运动方向和站立点。
<- 图2 半依比例尺符号
③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点状符号)。实地面积很小而对定向越野运动有影响和有方位意义的独立地物,如窑、独立坟、独立树等,在地图上,长与宽都不能依比例尺表示,只能用规定的符号。符号的定位点(即实地地物在地图上的准确位置)规定见图3。
在定向越野运动中,独立地物比大面积地物和线状地物作用更大。因为不但位置准确,而且大多数独立地物突出地面、明显易找,有利于运动员在运动中进行图地对照,准确判定运动方向和确定站立点,准确判定检查点的实地位置。
<-图3 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符号及定位
2、地物符号的颜色
为了提高地图的表现能力,专用定向越野地图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内容,一般原则是:蓝色表示水系;棕色表示地面起伏;绿色表示植被;其它内容用黑色。对于禁区或不可逾越的障碍还要用蓝、黄颜色或专门符号表示。
定向越野训练时,由于条件有限,一般使用单、双色(地貌等高线用棕色,其它均为黑色)地图以及单色复印图,或者使用经过修测的单色图。但这些单色地图层次感差,欠清晰,使用时,主要是从符号的形状、大小、走向以及组合规律区分符号性质。
图4 单色地图符号性质的区分->
①等高线与小河沟符号的区分。等高线一般是互不相交的几条曲线组合而成,而且有一定的组合规律。而小河沟符号在起伏地段一般与等高线的合水线重合;上游终点有的与池塘符号相连,没有与池塘符号相连的线条越来越细;而且小河沟符号有的有分叉,上面大多有小桥、涵洞等符号;从原图复印出来的单色图,色度比等高线深。
②等高线与大车路符号的区分。二者在关系位置上无规律,或相交,或平行。大车路一般都通过居民地。从原图复印出来的单色图,大车路符号色度比等高线深,且线条比基本等高线略宽。
③等高线与水塘符号的区分。两色或单色地图上的水塘符号内,一般绘有规律排列的网点或加绘有“塘”字,复印后网点或“塘”字仍清晰可见。如水塘符号内无网点或“塘”字时:一是可根据水塘所在的位置判断,一般都在低处;起伏地域,一般都在山谷内,而且有的在水塘下坡方向还绘有堤坎符号。二是从原图复印的单色图,比基本等高线色深线宽。
④河沟与大车路符号的区分。除根据上述各自特点加以区分,还可依据它们相交处的小桥、涵洞符号及其组合规律加以区分。如小河沟和大车路交叉处有小桥符号,与小桥纵方向轴线同向的为大车路符号,相交的为小河沟符号。
(三)、地貌符号
地图上显示地貌的方法很多,定向越野地图采用等高线法显示地貌。
1、等高线显示地貌 ①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
等高线是由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等高线的构成原理是:假想把一座山从底到顶按相等的高度一层一层水平切开,山的表面就出现许多大小不同的截口线,然后把这些截口线垂直投影到同一平面上,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曲线图形。因为同一条曲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所以叫等高线。定向越野地图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测绘出等高线来显示地貌的。
图5 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
②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
(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并各自闭合。(等高封闭)
(2)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凹地相反。(多高少低)
(3)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间隔密,实地坡度陡;等高线间隔稀,实地坡度缓。(密陡稀缓)
(4)等高线的弯曲形状与相应实地地貌形态相似。(形似实地)
③等高距的规定
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实地垂直距离叫等高距。等高距愈大,等高线愈少,表示地貌就愈简略;等高距愈小,等高线愈多,表示地貌就愈详细。地图比例尺越大,等高距就越小;地图比例尺越小,等高距就越大。国际定联规定,定向越野地图的等高距一般为5m。我国现有的l∶10000比例尺地图,等高距一般为2.5m,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各地训练与比赛的组织者,在修测与制图时,应把等高距改为5m。
④等高线的种类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
(1)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细实线,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2)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从规定的高程起算面起,每隔五个等高距将首曲线加粗为一条粗实线,以便在地图上判读和计算高程。
(3)间曲线,又叫半距等高线,是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长虚线,主要用以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4)助曲线,又叫辅助等高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短虚线,用以显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间曲线和助曲线只用于显示局部地区的地貌,故除显示山顶和凹地各自闭合外,其他一般都不闭合。还有一种与等高线正交、指示斜坡方向的短线叫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指向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G. 地理的地形图怎么判断
(1)a山脊c鞍部e陡崖(悬崖、断崖)
(2)(由于图大小与原题有变化,按图上量为3cm的话)1.5km
东北
(3)h地为山脊,坡缓;g地为山谷,坡陡
原因:等高线g凸高为谷,h凸低为脊;h等高线稀疏,坡缓;g等高线密集坡陡
(4)300
100
H. 初中地理读图技巧
1、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每节课向同学说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时时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并举实例分析.并且在每班选地理学习成绩好的、对地图掌握有一定心得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引起同学对地图的重视.
2、在教学中注重图文结合.要让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即引导学生先阅读图名、图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来确定地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就为地图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在课堂上注重将教材中的文字与插图紧密联系,然后,培养学生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找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准确理解图像内涵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3、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使一些地理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析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4、注重地图之间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用一幅地图或多幅地图反映其逻辑关系.因此,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来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利用地理图册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建立思维线索,引导学生将密切相关的、同一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引申迁移,寻找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例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看出地形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分布等的关系.
5、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会读图还要能画图,画图一方面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地图记忆的精确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知识.绘图是对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是提高学生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平时注重加强边听边画、边看边画、边想边画、边做边画的训练,力求做好地图笔记,地图作业,做到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都要求能勾画出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另外还注重加强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训练,“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使学生养成的动手习惯,加强对地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6、以图导练.在课堂作业、以及每月的月练习,还有单元、半期及期末测试时注意加强对地理观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考察,让同学感到学图有所成,学图有所用,从而能够从地图学习中尝到甜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地理学习中要及时总结狠抓重点加强地图学习的有效性.挖掘地图信息,善于将热点问题及时通过地图表现,反复进行图文的转换.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I. 地理的地形图怎么看
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也密集说明越陡峭,反之越平缓,
其次看等高点,那就是相减得高差,相同高差,看两点直线间距。
间距越近越斗。反之越平
J. 地理地形图应该怎么分析
是不是经常在考试时碰到地形图?是不是一直在为地形图的判读苦恼?是不是感到无从下手?是不是一直处于“山谷”和“山脊”傻傻分不清楚的状态?今天小猿为你带来了读图技巧,满满干货哦。
首先,小猿带来的是通用的读图技巧,不仅适用于地形图的判读,更适用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的图哦。
第一步,当然是看图名啦。图名可是不容小觑的呢。图名往往会告诉你图的类型及图的内容,为你指明做题的方向。看到图名后,你可以大致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读图、用什么知识作答,熟练的同学还可以大致猜测到这题的考点。如此说来,你还能忽略图名吗?
第二步,地图的基本三要素是什么呢?方向,图例,比例尺。基础的知识点可是不能忘的。
1. 方向:
(1)通常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箭头指向北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室外看地图:面朝北背朝南;
(5)确定地平面方向: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年轮;树叶疏密;山两侧的潮湿程度。
2. 比例尺:
(1)定义: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2)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大小比较:分子为1,分母大,则比例尺小;
(4)用比例尺量算:注意线段式比例尺的应用;
(5)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就越详尽;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就越简略;
(6)学校平面图宜用约1/1000的比例尺。
3. 图例与注记:
(1)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然后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2)常用图例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