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读图能力
一、从环境入手——创设良好的读图环境
环境是培养一个人习惯和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高中阶段的各种地图较为复杂,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室里粘贴一些较为常见的地图,如比较常见的典型图表;粮食方面的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中国商品棉基地分布图;林业方面的中国草原资源、我国四大牧区分布图;工业方面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图,等等。当然,这些地图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展示。
二、从教材入手——教材文字与图片结合
高中生虽然经历了初中三年的知识学习,有了一定的读图基础。不过,高中地理知识和初中地理知识相比要深得多,所呈现的图也复杂得多。在初始阶段必须结合教材进行读图:第一,结合教材文字学会读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一幅图,就让他说出个所以然,这显然很不现实。以“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节为例,对于其中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图,如果单纯依靠这个图,学生肯定无法读出内容,但如果结合旁边的文字说明进行讲解,学生就知道这个图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了,当再次看到这幅图时就能读出里面蕴含的信息了。第二,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读图。教材中的一些文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时比较难看懂的图,学生借助教材文字还是难以理解图中所蕴含的信息,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教材文字变成形象化的视频,有了教材文字和多媒体信息描述的帮助,学生读起来图来就会简单容易得多。
三、学会识图
1、示意图
示意图是用地理符号和线条表达地理事物的结构、成因、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图形。其特点是主题突出、清晰易懂, 判读时要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时空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等。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光照示意图等。
2. 分布图
分布图是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图, 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等。这些图看起来比较复杂难记, 但掌握了相关地理事物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后, 自然也就不那么难记了。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是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图表之一, 可有的学生总是记不住, 原因是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掌握不牢。知识都是前后联系, 一环套一环的, 所以任何一个知识链都不能出现脱节现象。
3. 统计图
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其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 表达方式形象直观, 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线状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对于统计图的判读, 要分清它的结构类型、数据指标的大小及变化趋势等。
4. 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也是常见的地理图表类型之一, 用于反映同一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 主要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考试常通过等值线图考查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走向描述能力等。如运用等高线图, 要求学生判断地形种类、地形部位 (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地势高低起伏及相关运用等。对于等值线图, 要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凸起方向、疏密程度等。
总之,学生读图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从不习惯到习惯,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陌生到熟悉, 从不会到会。只有通过地理教学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 大部分学生都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学习习惯, 才能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㈡ 如何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
1、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每节课向同学说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时时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并举实例分析.并且在每班选地理学习成绩好的、对地图掌握有一定心得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引起同学对地图的重视.
2、在教学中注重图文结合.要让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即引导学生先阅读图名、图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来确定地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就为地图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在课堂上注重将教材中的文字与插图紧密联系,然后,培养学生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找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准确理解图像内涵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3、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使一些地理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析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4、注重地图之间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用一幅地图或多幅地图反映其逻辑关系.因此,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来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利用地理图册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建立思维线索,引导学生将密切相关的、同一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引申迁移,寻找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例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看出地形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分布等的关系.5、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会读图还要能画图,画图一方面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地图记忆的精确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知识.绘图是对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是提高学生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平时注重加强边听边画、边看边画、边想边画、边做边画的训练,力求做好地图笔记,地图作业,做到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都要求能勾画出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另外还注重加强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训练,“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使学生养成的动手习惯,加强对地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6、以图导练.在课堂作业、以及每月的月练习,还有单元、半期及期末测试时注意加强对地理观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考察,让同学感到学图有所成,学图有所用,从而能够从地图学习中尝到甜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总之,在地理学习中要及时总结狠抓重点加强地图学习的有效性.挖掘地图信息,善于将热点问题及时通过地图表现,反复进行图文的转换.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㈢ 如何提高地理读图能力
一、强化读图表步骤的课堂教学训练,养成读图好习惯。
这就要求从教材入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学生拿到一幅图,要做到“读图四步走”:一读图名,即这是幅什么图?二读图例和注记,即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三读有无坐标轴,若有坐标轴,要看清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四读取图表中表达了哪些地理信息?“读图四步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在地理高考中因读图习惯不良,漏读、误读图名或漏读、误读图例而导致失分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做到“读图四步走”。
二、强化教材中图表的阅读与识记,是认识其他图表的基础
地理教材中汇集了大量图表,只有对教材中图表做到熟记于心,才能有助于认识出现的变式图、大比例尺的区域图等难度较大的图。
例如对变式图处理的方法是局部放大,整体恢复,回归基本。如有关晨昏线的读图题同学们普遍感觉较难,就是因为变式图特别多(约有20种)。但最基本的形式却只有两种,即侧视图和俯视图。在复习时我们首先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图形,再重点弄清每一种变式图与基本图形是什么关系,是如何“变”的。解题时先将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将变式力回归为基本图,可以使此类题大大简化。同时,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总结一些读图“法则”。
再如要认识小范围、大比例区域图,除了要根据经纬线进行空是定位外,还要求学生识记一些地面上点状的重要标志以及线状的轮廓,点状的如一些重要山峰、矿产地、城市等,线状的如河流、岛屿、海陆、行政区等,只有从教材上识记,才能有助于认识区域图。
三、强化图表归类的教学训练,培养对不同图表的阅读方法
经过阅读步骤和对教材中图表的阅读和识记,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基本的读图技能,要想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就必须将图表归类,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指导学生总结各类图表的读图方法和关键注意点。在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变式图”、“叠加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和“区域图”,下面本文就逐一介绍一下这些常见图形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1、“变式图”,就是从教材中的图演变而来。这类图形虽然看上去没有见过,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寻根导源”,并非无从读起。如:光照变式图、地球公转变式图、气候类型变式图等。下面主要介绍光照图的阅读技巧:光照图的种类比较多,此类图的解题关键要求学生牢记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读图的技巧和方法。当解题的已知条件不够时,要充分发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其经线的地方时时为6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其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时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利用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东”和“西”等。
2、“叠加图”,就是几种地理要素的内容叠加在一幅图上。虽然读起来相互之间有些干扰,但只要采取“分而治之”并注意其交叉点的办法还是不难解决的。如中国和美国的版图叠加在一起,我们只有分开读,再进行叠加对比,找出其相同和不同处。若不会读图,自然就无从答起。
3、“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这类图都遵循“等值线原理”即:凸向高(指数值)处反而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等),凸向低处(指数值)反而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等)。具体含义是:若为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凸向低处为山脊;若为等压线,凸高处为低槽,凸向你处为高压脊;若为海洋表面等温线,凸向高处为寒流,凸向低处为暖流。
4、“统计图”,包括柱状统计图(有纵向的和横向的)、折线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三角状统计图等。这类图表读图的关键,是要读懂、读通坐标的含义,尤其是要注意坐标轴上数字的单位。
5、“区域图”,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域的图形。这类图又可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分为区域地形图、气候图、洋流图、资源图、农业地域图、工业分布图、交通图等。读区域图,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如: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图。要提高读此类图的能力,就要在平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经纬线(如0经线180经线,30E,120E,赤道、23 26 N,23 26S,66 34N等)所经过的区域加以关注,再加上各类图表归类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网络状的地球,注意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学生记住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的大地形、气候区;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经过以上训练,当给你地球上一点或线时,学生脑海中涌现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㈣ 如何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重视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使学生由熟悉地图法到看懂地图,进而能分析、运用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把地图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至关重要。
一、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系等。
同时,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可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
二、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多看地图,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首先,地图是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地图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还可课下让学生做拼图游戏等,同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加强读图训练,强化读图能力
阅读地图不仅要看清地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 更重要的是探究和发现隐藏在地图语言背后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不仅要静态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点, 而且要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中的变化趋势。这样就充分挖掘了地图语言的概括的、丰富的内涵。因此应不断强化读图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地图的能力,使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看懂地图,进一步分析地图,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教师也可用多图并用的指导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样能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各种地理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图,提高对各种地图的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技能,反复练习,最终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既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和重要任务。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借助地图,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来。
㈤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其实并不难,学好地理首先要会看图,邦德华纳老师总结了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参考看看。
1.地理图册抱着睡,没事默画地图。相信大家都人手一本地理图册吧,毕竟是学习地理科目必备的武器。
2.把地理图册逐字阅读一遍,边看边做笔记。图册上的所有图都要看,包括图片旁边的文字也要认真通读,比如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等都要看,这些将来都是你答题时的要点。
如果有看不懂的一定要标注出来,找时间集中问老师,千万不能搁置不管。掌握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通过整体读图实现相关的地图信息的提取。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读图方法如空间顺序法(如气温、人口分布图等等)、逻辑顺序法(如气候形成示意图)、时间顺序法(如产量增产图)等等。这些读图的方法应渗透于地图本身蕴含内容的挖掘之中。
你也可以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贴到床头,睡前醒后都看一遍,这样中国的疆域和区划以及地形、温度带分布等知识心里就有谱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也印在脑子里了。
背会了,就拿张白纸,自己默画地图,脑海里回想着这些地方的山川河流、人口、城市等。之后不管题目考你什么,你脑子里都能想起相关内容,分自然全得了。
㈥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识图能力实施方案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它能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因此,正确认识地图、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绘制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也是地理《考试说明》中的基本能力要求。这既是地理高考的常考点和凭借点,又是许多同学学习地理的“瓶颈”,如何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识图能力,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认识地图,明确主题,科学运用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初学地图往往对此比较模糊,解决问题时常使用不正确主题或种类的地图,例如学生在行政区图上解决地形的问题,无法找到答案,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做到合理筛选,科学运用。
中学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1.地图 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图所起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主要主题如地形图、政区图、山河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分布图、资源、能源、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分布图。
2.地理原理图 用不同的符号,表达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及运动过程,如地球公转图、褶曲成因图、地形雨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森林减小风速示意图等主题地图。
3.剖面图 用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构造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如地形、地质、土壤、大气剖面图等。
4.地理模式图 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地理分布图、原理图的特殊形式。如世界洋流模式图、太阳系的模式图、风带和气压带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等。
5.地理统计图 用以表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主要形式有: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几种。如降水各月分配及气温变化曲线图、人口增长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等。
6.自然景观图 有表示地表形态的景观图,如新月沙丘、风蚀蘑菇、火山等;有表示典型植物的景观图,如热带雨林的榕树、热带草原的波巴布树、合欢树、纺锤树等;有自然带典型动物的景观图,如热带雨林的河马,热带草原的斑马和长颈鹿、澳大利亚的袋鼠,南美洲的大食蚁兽等;也有由自然环境、植物、动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图;还有地质时代图,典型生物或化石图。
7.人文景观图 用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图画,如客家民居图、巴西狂欢节盛况图、埃及、开罗风光图,因纽特人生活图,温带草原的蒙古包图,坦桑尼亚的剑麻图等。
8.地理漫画 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多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主题,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二、正确读图,理性析图,优化策略
(一)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一般程序是培养识图能力的基础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是提高识图能力的保障
1.形状观察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2.重点突破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对比归纳法
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识图技巧。
4.点、线、面结合法
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暗示地图填注法
让学生在暗示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简图绘制法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山河分布示意图、地理成因图、等压线图、统计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三、抓住关键,精心培养,提升能力
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识图能力,除了上述策略以外,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教师的态度、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4.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中学生学习地理又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地理知识难以在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地图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地图上标明的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较困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其次,地图是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其描述方法与绘画不同,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相差很大,例如城市用圆圈表示等。再者学生在复杂的地图上无法正确判读注记,使地理事物无法迅速正确找到,或错误的读取地理事物的注记。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地图使用才能顺利,地理课可才能学好。
5.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即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又要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展。初一学生着重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读图与填图能力,初二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初步的绘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起信心。
6.教学用图在内容上要鲜明、突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清晰、醒目。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挂图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目标。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增加了读图析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用图的积极性。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因此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7.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表声像俱全,形象具体,增强动态效果,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对地图的兴趣和理解。
㈦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一、“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问题提出的原因
1.问题的发现
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认识上有误区。他们认为地理属于文科,考前记一记就行了,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同时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近年的试卷分析来看,学生的读图能力是非常差的,有的学生连最基本、最简单的地形图、轮廓图都看不懂,更别说用图来分析地理问题了。地理学科的学习要求七~九年级的学生能读图、析图并运用地图解决一些问题。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对地图缺乏兴趣,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未能足够重视地图的教学,特别是实行学案导学以来,课堂上画简图更是少了。要求学生画图时,很多学生极不情愿,出于应付作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2.解决“提高学生读图能力”这一问题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学习最有效的工具,许多地理知识通过读图、析图可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因此,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学习地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导致“学生读图能力弱”的原因
1.教师方面
(1)教师本身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课堂上画图会影响整个教学进程,对读图、析图的指导不到位。
(2)教师没确切认识到,要提高读图能力,必须以动手画图为基础。
2.学生方面
(1)学生思想上对图形还不够重视,并认为考试时不会考到画图,所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上。
(2)通过调查了解、与学生谈话等方式,发现许多学生对地图不够重视,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总以为考前背背书就行了,不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了地图的重要性,但基础知识欠缺,使他们对地图“一知半解”,不知读图的方法,当然也就谈不上读图分析问题了。
三、针对“读图”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强调地图的重要性
每节课向学生说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举实例分析,并且在班级选地理学习成绩好的、对地图掌握有一定心得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引起学生对地图的重视。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读图技能
看一幅图首先要想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再就是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并分析其地理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动手画图的兴趣
“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动手画图的兴趣。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各个国家时,课下学生画一幅该国的地形图,学生完成后由小组长选出优秀的,各组将优秀作品放到一起,我们再选出十幅优秀作品,在班内进行展览;然后各班再选出优秀的在全校展览,并将其评为“星级小画家”,从而激发学生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4.训练学生绘制地理图表
让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图,其价值远远大于读十幅图。而气温变化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班选出优秀作品,在全校进行展览。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5.学会图文转换,强化学生一图多思,着重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平时注意把课本中、练习中出现的地理数据转换成图形,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幅地图进行发散思维、多图综合。如,学习巴西时人口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从而想到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也是这样分布的。
掌握地图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读图、绘图、制图、用图就会进步,学习地理会变得轻松而有趣味,各方面的能力也一定会逐步提高的,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㈧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考试试题中,地图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地图的类型和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涵盖的内容也很多。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地图习惯,掌握读图的方法、培养用图的意识是地理读图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
1. 掌握读图程序,培养读图技能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确定地图的类型、范围等内容。对地图图像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事物的规律、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读图贯穿始终,把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使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最好能把一些空白地图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加强检查与督促,使图植根于学生的脑海,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
2. 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归纳性思维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副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地图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这副图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但把它作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一副图上也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区。
3. 绘制地理图或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绘制图表”要求学生能够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动内容中,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出某地降水柱状图,明白气温图与降水图的区别,气温图是不断变化的曲线,降水是高度的表示。通过学生的绘制,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主要是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5. 既注意规律性又注意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成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副图的概貌,还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地理事物有所认识、分析、了解。
二、 地图教学措施
1、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不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技巧。如政区图、地形图,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边学边练,循序渐进,先掌握主要的高原、平原、山脉、河流、岛屿、主要国家和首都、我国省级行政单位。
2、 熟练运用一些模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比如,“全球海陆分布简图”、“我国主要地形分布简图”、“大洲分界线简图”等等。能够熟练并快速地绘制这些简图去分析遇到的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张冠李戴。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例如,讲解中国地形分布、黄河和长江等大江大河等内容时,用边讲边绘板图的方式,将诸多的知识汇总到一张简略的板图上,不但便于记忆,还在记忆过程中强化了联想,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地理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示意图,学生难以理解的可通过演示。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意义时可转动地球仪或围绕讲台转动,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具体。此外,读示意图、剖面图要注重概念、原理与规律。此类图像旨在用直观、形象、简洁的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演变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是用来解释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这样?” 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采用观察法、分解法、动态法等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有关地理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并加以识别、理解,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准确理解图像所表达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规律。例如,七年级上册第43页读图题,读“图3.14六大板块分布图”,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图中板块块运动的方向是挤压还是,推测可能的发生的位置变化。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板块张裂凹陷形成裂谷和海洋的过程,挤压褶皱形成断裂,山脉,高原等;并明确地壳运动带来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4、学习地理,地理教师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以生为本,展开师生双边活动。把讲新课读地图读课文做练习融为一体,对于块状特征突出的政区图湖泊图等我们可以裁剪地图,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可以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例如,在东南亚政区教学中,我用一张白纸套画一副亚洲政区空白图,海洋部分着蓝色。东南亚国家形状另外用硬纸按照比例裁剪,课堂上让学生把国家拼贴到相应位置去。在教学“中国行政区划”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裁剪制作特殊的省级行政单位,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加以识别。凡此种种,均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5、一帮一,一对红,小组合作共进步。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让好学生代替老师督促学生,检查学生的作业,讲解不会的知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对每个小组进行定期考核打分,对表现最优秀,进步最快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惩罚,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学习的有动力、有激情、有干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愿我们都能够以此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己任,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左图右书,学习地理,不离地图的习惯; 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会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习惯。通过阅读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为了让学生正确读图,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观察地图,但学生在看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学生缺乏地图基础知识,分不清图上的东西南北,不了解各种地图的意义;有的学生看图没有按一定的顺序,没有重点,没有目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学生孤立地观察地图,忽视了地理环境的整体少于;有的学生不善于多角度观察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学生读图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读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如有一幅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图,此图内容丰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步观察:第一步,看石油的分布是否均匀?是分布在北斗球,还是南半球?第二步,看石油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第三步,看石油的输出和输入,有哪些重要输出路线?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其次,观察地图要有整体性。在看地图时,特别是看区域性地图,不能孤立地看一条线,或者一个点,而要进行综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者一个面。如看中国铁路分布图,要沿线观察途径哪些地形区,交通枢纽、主要河流、省市、矿产地、工农业基地等;看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顾及到它左邻右舍的相对位置。这样整体看图,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
再次,看图时要注意多变换几个不同的角度。看图一般总要观察几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应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图解、勾勒,使主要地理事物更加突出明显,加深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印象,这样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一幅世界政区图上,可以沿回归线、赤道等有意义的线去找这些线经过的国家和地区,还可以沿北半球中续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国等,这种变换角度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析图是读图的深化
分析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要提倡团结合作,共同分析地图;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各种地理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彼此之间是有规律的。这些互相关联,被一定规律所支配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都画在地图上面。如果认真分析地图,就可以发现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这种联系和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分析地图,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可以弄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一类的问题。如拿到一幅四川省的地形图,从出脉的分布和地势的高低,就可以了解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因为水往低处流。四川北有岷山、大巴山,西有南北走向的邛崃山,大雪山,南有大、小凉山及邻近云贵境内的大娄山、乌蒙山,这种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地形,决定了嘉陵江、沱江、泯江、大渡河、乌江等都向盆地中央的长汇合。由高山环绕的盆地地形,造成了四川特有的水文和气候现象。四川的大中城市如成都、宜宾、泸州、南充等都是分布在江、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水源及交通条件。分析地图是使用地图、学好地理,使地与理统一起来的重要一步,应在地理学习中,不断提高分析地图的能力。
三、绘图是读图的关键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能加强整幅地图中细微特征的认读,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这在教学中应是一个重点,是我们目前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除了要求学会用方格法缩放地图外,还要积极鼓励、引导示范学生描绘一些大陆、国家、地区的轮廓图,导高线、等压线图,气温、河流流量的曲线图,降水量的柱状图等,学生通过亲手绘制,既使学生掌握一些描制地图的基本技能技巧,又能加深学生对所绘图中地理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具体的做法是:
一是彩绘。即利用课本插图与空白的暗射图,用彩笔勾画出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如复习长江水系,可以先把干流用彩色勾勒出来,一般来说,第一,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不要全面兼顾,描得琳琅满目,而要有所侧重。第二,要运用不同线条、颜色与表达方式。不同性质的地理界限可采用精细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地理事物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如有的可以打点,有的可以划斜线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三,彩绘也应配以适当的注记。
二是画简图。这是熟练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为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如新疆的地形可概况为三山夹两盆,可以用简图表达出来。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分类简化,以突出一种地理要素。第一,要做到简图轮廓尽量简便,最好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要使每个学会都能适应,第二,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地理事物,并以这些事物为基点,加以联系和记忆。第三,一幅地图中有时可能出现几种地理要素,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我们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先后主次的顺序逐次画出,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四、记图是读图的巩固
记图是对读图中出现的重要信息再现的过程。地理课本中有很多分散的、零星的知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把这些知识体现在地图中,可以利用地理读图直观的特点,采用默记、默画的方法。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容易形成空间概念,到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种现象也可称之为心理图像的再现。通常我们采用默绘法,教师可利用地理信息的颁布规律,把讲授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按图索记。如我国铁矿资源分布图,可沿长江干流找出安徽的马鞍山、湖北的大冶、四川的攀枝花等三大铁矿,沿渤海沿岸串成辽宁的本溪、鞍山,河北的迁安三大铁矿。这样我国主要大型铁矿在地图上,就可以串联成两个系列,这样学过以后,学生可以不看课本、地图,自己就可以简单给出了,使较为繁杂的地理知识,由难于记忆变成了易于掌握的图像知识表现出来。
五、填图是读图的强化
填图是再现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手段,让学生逐渐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填图任务。具体做法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教师可利用边讲边绘的方式,指导学生边读、边填,要利用教材中配备的空白填充图和填充图册,把课堂上的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使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在复习地理过程中,能自觉地使图文结合,便于知识记忆,加深对地理事物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中紧抓地图,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活跃、民主。既改善了师生关系,又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学习,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