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概况
一、全面安排,重基础高三地理复习总结
江补能
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的"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已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形势,高三地理教学应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为重要目标。
高三地理教学实际上是对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全面复习,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比例小,也就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应该重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高考的命题思想,是以考查能力立意,但是仍然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分析这几年来的文综试题,考的都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然后以基础知识为基点,在上面作进一步的深化。好的题目,不一定是难题,好的高质量的题,只是在能力层次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同一个知识,比较过去与现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不难看出现在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就能力方面的掌握比过去有所提高。虽说如此,解题运用的基础知识还是原来的,基础知识不可能发出很大的变化,试题难度的增加,不过是在基础知识上增加了更多的附加值而已。现在的试题中,30%是容易题,50%是中等难度的题。
如何安排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呢?首先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高三年级总体复习计划,在思想上对高考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高三的复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三年级的总体复习计划大体上分为二个部分,即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分为周课时安排和复习阶段安排,具体情况为:每周4课时,第一轮复习时间为9月~2月,第二轮复习时间为3~4月,第三轮复习时间为5月。内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主,将初中地理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具体地分为三块,即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以高中地理上册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将初中地理中的时区和区时、经纬线、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等内容结合进来,补充地图、地形、等值线等内容;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册教材为主,适当结合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区域地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区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这些知识的"梳理"均在第一轮复习中完成。第二轮复习侧重学科内的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构成学科体系,强调训练、点评。第三轮复习注重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最后阶段主要查漏补缺,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并进行考前指导、心理训练等。
二、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高考地理考必修课内容为主,选修教材内容为副。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 世界),初中地理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高三地理课为每周4课时),另一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 ,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础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这一届高三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我觉得应该先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更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能力,重方法
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学生没有对所学内容消化吸收,没有把所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表述出来,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学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学会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理解联系实际,这个过程中潜在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尽可能介绍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把握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人文状况(如人口、民族、宗教、工、农业生产部门、布局、交通、城市等)。在评讲试题时,也应讲解题方法,如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思维步骤可以概括为:认真审题,接受信息——信息筛选——联系地理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地理知识进推理——迁移有关知识找出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解决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从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图像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如每一次训练题做完后,要求认真总结对与错,以便在下一次的训练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冲刺阶段加大作题量非常有用,地理记忆量是很大的,概念也好,图形也好,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总结,林林总总的知识点得到了强化记忆。因此,题做得多了,总结出方法然后成竹在胸才能活学活用,才能不慌不忙应对考试。
� 地理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去联系实际,去与其它学科综合、渗透。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用各种形式的图表及文字、数据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或规律,要求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
四、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热点
高考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考试发展方向是趋向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时政的新闻报道,把学习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全球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洪涝灾害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台湾问题、中东问题、巴以地区、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石油提价、假日经济等等。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
如何学习、研究这些专题呢?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生亦可以有独特的见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设计专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培养技能,重地图
培养地图技能对于学好地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分析过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发现在地理部分地图的份量占得非常重,培养地图技能对地理成绩的提高应该有很大帮助。
在培养地图技能时首先注意的是图与图之间的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等。其次是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比如拿到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
另外培养地图技能还要特别注意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在训练中常常要求能准确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会在地图上分析自然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将地图装在胸中,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
总之,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学,应突出基础、强调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贰’ 中国的地理概况包括自然人文经济
地理概况: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叁’ 地理与自然环境概况
本节由牛平山执笔。牛平山,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泥河湾组地层广泛分布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阳原、蔚县盆地及北京的延怀盆地。其中大同、阳原、蔚县三盆地在第四纪时期曾一度为一个统一的大型湖盆,称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一般所称的“泥河湾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许家窑遗址,东至阳原石匣里,南至蔚县西合营,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旧石器遗址主要集中在这里。本书所指的“泥河湾盆地”或“泥河湾裂谷盆地”只限定在这个范围内。为较全面了解“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状况,本节将涉及范围扩大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大致在北纬39°00'~40°20',东经112°15'~115°10'范围内。西部与北部以洪涛山、七峰山、采凉山、熊耳山等山地为界,南部和东部边界有馒头山、恒山、马头山、六棱山、白见坨、小五台山等环绕,总面积约9000km2(见图1-1)。
盆地内交通方便,大秦铁路贯穿全区,同蒲铁路、怀(来)蔚(县)铁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国道等国家级、地方性铁路、公路干线与乡间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直达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城市。
(二)气象水文
泥河湾盆地属东亚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据阳原、蔚县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6.0~7.3℃。冬季受势力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寒冷而干燥的冬季风,多寒潮天气。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1.5℃,极端最低气温-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压控制,但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多变,易形成不稳定对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2.7℃,极端高气温38℃。春季干旱,多见大风天气,常因地面强烈的上升气流卷起干松土壤而出现沙暴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养分与细粒物质的流失。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于7~8月份。区内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季温和、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干燥度大、干旱严重;年降水变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长期适中。
永定河的一级支流———桑干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与其主干支流浑河、黄水河、源子河、御河、壶流河等构成桑干河水系。桑干河发源于山西芦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东方向流经大同盆地,至册田水库以东进入阳原盆地,经石匣里东部峡谷流出盆地。据石匣里水文站资料,桑干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经蔚县盆地的壶流河发源于山西广灵县黑驴沟梁附近,经蔚县盆地,自北水泉镇附近进入阳原盆地,流经十余公里,于阳原小渡口汇入桑干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为零(1971.6.16)。
图1-1 泥河湾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图
桑干河水系具有我国北方河流的共有特点,即由于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滥;冬春季节干旱,流量大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断流。因此,塑造出宽阔的漫滩与窄浅的河床地貌,发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纪地质与地貌概况
泥河湾盆地地处汾渭断陷构造盆地之北部,周围山峦起伏。北部为阴山余脉,除个别山峰外,分水岭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为太行山北端的恒山山脉(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为2882m(东台)。中部河谷地区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为780m。河谷与周围山地之间高差多在500~1000m之间,极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纪地层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达海拔标高1200m左右,其余地区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围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纪的地层与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的页岩、海绿石页岩、石英砂岩、燧石结核(或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细晶灰岩、燧石条带灰岩、泥质白云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的角砾岩、砾岩、砂岩、页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含燧石白云质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的砾岩、砂岩、角砾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块岩、流纹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时期侵入的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辉绿岩、辉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体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现代生态环境概况
(一)水资源与水化学环境特征
由于地处半干旱气候带,盆地内水资源总体比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干河及其主干支流是汇聚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河流,这些河谷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他地区则比较贫乏。经测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气降水水资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间。其中阳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资源量为7.54×108m3/a,自产径流量0.655×108m3/a,外来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资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开采量约0.32×108m3/a。
阳原盆地东部至蔚县盆地东窑子头以北地区的水化学特征,基本代表了泥河湾盆地东部的现代水环境特征。据作者2005~2006年对这一地区的调查,钱家沙洼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监测资料反映,地表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和HCO3-Na型。据18处取样点资料显示,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依据舒卡列夫分类,盆地东部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Mg型为主,其次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据库尔洛夫表达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学阴离子组合类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为主;阳离子组合类型以Na-Mg-Ca型为主,其次为Mg-Na-Ca型。2005年测得的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见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7)
表1-2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湾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质,其中主要有分布于基岩出露地带的残坡积物,坡麓及山前地带的坡洪积、洪冲积物,河川谷地的冲积物,黄土台地及盆地边缘的黄土,桑干河与壶流河两岸岸坡地带出露的湖河相堆积物等。
依据土壤发生学理论,综合成土条件、成土特征和土壤属性,参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划分方法,经实地调查统计,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半水成土、初育土、盐碱土、人为土 7 个土纲。湿暖温淋溶土、半湿暖温半淋溶土、半干旱温钙层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质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盐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个亚纲,12 个土类、23 个亚类、41 个土属、61 个土种 (见表1-3)。经测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种、土属中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见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土壤类型统计表
续表
表1-4 泥河湾盆地东部一些主要土种各层位中养分平均含量统计表
(据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湾盆地东部不同土属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统计表
(三)植被与植物资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湾盆地植被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半干旱、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周边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观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着以栎、山地桦、杨、杂木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间有温性针叶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华北落叶松、白桦、棘皮桦等针阔叶混交林为主。2100 ~ 2500 m 为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针叶林分布带。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亚高山草甸。
在低山、黄土丘陵、沟梁台地、山麓地带则广泛分布着半干旱、干旱灌丛草原,其植被组成特点是: ①喜暖的亚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组成中起主导作用,如大针茅、长芒草、戈壁针茅等。②东亚区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占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华委陵菜、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铁杆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种类: 如酸枣、绣线菊、小叶锦鸡儿等。④常见草本植物较多,如羊茅、糙隐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黄芩、乳浆大戟、茭蒿、线叶菊及农田杂草等。山前及河川谷地为广阔的农业耕作区,自然植被较少。
2. 植物资源
泥河湾盆地植物种类较多,根据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蔚县和阳原县植物资源初步调查资料统计,共发现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属,1350 种。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草本 1109 种; 木本 241 种,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总数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蔷薇、豆、毛茛 5 科具有优势地位,所含种数占总种数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湾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统计表
三、社会经济概况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隶属山西省大同、朔州与河北省张家口 3 市所辖,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区,山阴、怀仁、大同、阳原县的全部和应县、浑源、左云、阳高、蔚县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矿产资源概况
盆地及其周边山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仅阳原的不完全统计,已探明的矿种就达 55 种以上)。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其中的大同煤炭闻名于世,蔚县煤炭全国知名。此外,铁、锰、铜、锌、钼、磷、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矿产均比较丰富。
(二)工农业生产概况
区内以煤炭工业为支柱性产业,围绕煤炭工业的运输业、化工、电力等工业企业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机械制造、建筑、食品加工、医药、酿造、造纸、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业产业和工艺加工业也比较发达,有关乡镇、村办和个体企业发展迅速。
除大同与朔州市区外,各县土地资源丰富,以农为主,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较大。如阳原盆地,农业人口密度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 0. 26 hm2(3. 9 亩)。
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高粱、豆类、马铃薯,少量小麦、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类等。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城镇郊区和河川谷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断扩展,良种和各地土特产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干河河谷的化稍营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以西芹为主的一些优种蔬菜正在成为该区的名优特产,销往各地。在壶流河河谷地带,培养玉米良种为当地农民的特长,使该区成为定点玉米良种培养基地。盆地东部黄土台地及黄土沟梁地带,采取引进和当地培养的方式培育的杏树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业中苹果、桃、李、梨等鲜果经济林发展较快,防护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业等均有一定的发展。
(三)文化与旅游
泥河湾盆地既蕴藏着历史久远而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又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古代与现代文明,使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已经形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无可估量。其中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就坐落于盆地的西北侧,我国 “五岳”中之北岳恒山名胜区位于盆地南侧浑源县境内。此外,区内着名的人文与自然旅游景区、景点还有大同市的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观音堂,浑源的悬空寺、永安寺、千佛岭,大同县的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朔州市朔城区的梵王寺墓群、净土寺、平朔汉墓群,山阴的旧广武古城、广武汉墓群,怀仁的金沙滩墓群、华严寺砖塔、丹阳王墓,应县的木塔、文殊寺、永镇寺,蔚县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飞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华严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间社火及剪纸艺术,盆地中众多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等。这些景区、景点是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重要的旅游资源。
‘肆’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阿勒泰”是蒙古语,意为“金山”,因山中蕴藏丰富的金矿资源而得名。阿勒泰72条沟,沟沟有黄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牧居地。
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北部有宏伟的阿尔泰山,西南部为萨吾尔山,南部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比较开阔,呈喇叭口形。
阿勒泰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北部阿尔泰山脊线到南部丘陵平原层层下降,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地形特点。
全地区山区占总面积的32%,丘陵河谷平原占22%,戈壁荒漠占46%。最高海拔4374米(友谊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蕴县三个泉洼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沙漠等构成了本区复杂而独特的地貌景观。
阿勒泰地区山地主要包括阿尔泰山地和萨吾尔山地。盆地及谷地主要包括准噶尔盆地北部及东部、木乎尔台山间盆地和萨吾尔山谷地。平原主要有:阿尔泰山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中游冲积平原、乌伦古河以南剥蚀平原。阿勒泰地区发育有古尔班通古特和额尔齐斯河谷两大沙漠,分布在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西部的阿尔泰与萨吾尔山之间的额尔齐斯河谷一带,总面积8371平方千米,约占地区总面积的7.11%。
二、气候特点
阿勒泰地区所处位置纬度较高,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寒冷气候,除萨吾尔山区和阿尔泰山区属温带山地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典型的温带荒漠草原气候。其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短酷热,冬长严寒,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年均气温0.7℃~4.9℃,极端最低温度 47.7℃,极端最高温度42.2℃。年平均降水量139.3~268.4mm,年蒸发量1397.3~2140.4mm,全年实际日照时数2870~3180小时,无霜期123~152天。
从全球风带和大气环流形势看,阿勒泰地区处于西风带。冬季,北冰洋气团控制时间长;夏季,温暖气团活跃期短。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水气来源少。
阿勒泰地区的夏季高空处于西伯利亚低压槽。在低压槽的底部,常受分裂小槽影响,并在南支锋区低压槽南来的配合下,以及受南部地面大陆热低压相应相北发展的影响,促使该地区夏季多雷暴、冰雹、骤雨等阵型大气出现。阿勒泰地区中南部平原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浅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积雪以下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
阿勒泰地区,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温度不稳定,昼暖夜凉,昼夜正常与异常气温变化悬殊。夏季,山区凉爽,无稳定明显大于20℃的气温。春夏之交,平原温暖干燥、多阵雨,除乌伦古河以南沙漠地区外,其他地区很少有炎热酷暑天气。
秋季,多晴朗天气,降温急剧,山区7月底即有初霜出现,平原地区9月中旬也有初霜出现;9月底、10月初,初雪日出现,9月下旬至11月由阿尔泰山区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后土地结冻。冬季,漫长严寒,多大风和寒潮天气。阿尔泰山区南麓,向南至萨吾尔山区和福海县一带,从10~12月上旬,先后形成积雪,河流、湖沼结冰封冻。
日照。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日照数为2743~3158小时,5~8月,农作物生长旺季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均超过300小时。4~9月,农作物生长季节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和达1630~1920小时。
光能。阿勒泰地区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域虽然纬度偏高,太阳高度角低,单位时间获得的辐射量少,但由于阴雨天气少,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能量较高。丘陵、平原地区全面总辐射量躲在13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气温。阿勒泰地区地形复杂,气温随地势呈带状分布,山地、平原、盆地、沙漠气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无霜期。阿勒泰地区的无霜期短,顶山年平均为136.5天,阿勒泰年平均为153.5天,萨吾尔山北坡年均150天以上。
降水量。阿勒泰地区的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平原、丘陵少,准噶尔盆地更少,地区性差异性大。阿尔泰山区是境内最大的降水带,森塔斯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约700毫米,最少年份为620毫米。布尔津县北部山区年均降水量达1065.4毫米。萨吾尔山区的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平原、丘陵的年均降水量120~170毫米,最少年份为60毫米。
降雪量。阿尔泰山的森塔斯年均降雪天数为92天,吉木乃县为48天,福海县为29天,其他各地约35天。阿尔泰山区,年均降雪量为26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0%。吉木乃县和近山丘陵区年平均降雪量为50~7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4%~31%。
蒸发量。阿勒泰地区除阿尔泰山和萨吾尔山区外,其他地区均为半干旱、干旱区,自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平原地区、萨吾尔山山前地带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475.5毫米。乌伦古湖、额尔齐斯河和布尔津河相邻地区,其年均蒸发量相对较小。
三、自然资源概况
阿勒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土地、林地、牧草地资源等(表5-1)。
土地资源。2010年农用地面积14519.36万亩,建设用地面积497.92万亩,未利用地面积2639.15万亩。截至2010年末,阿勒泰地区共有耕地375.16万亩,其中地方304.49万亩,占比81.16%;兵团农十师70.67万亩。
林地资源。2010年阿勒泰地区有林地面积2341万亩,其中山区林地980万亩,占比近42%。森林覆盖率13.2%。
牧草地资源。2010年阿勒泰地区牧草地面积12661.69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859万亩,占比86%。
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在第六章中详述。
表5-1 2010年阿勒泰地区主要自然资源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统计局,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11)。
‘伍’ 世界十三个地区的地理概况(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跪求!
按照您的提问顺序依次回答 ,并把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做一简单说明。
1 东亚
自然地理
东亚位于亚洲东部,地形复杂多样,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气候以温带季风性和亚热带季风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以有色金属为最多。东亚以西高东低,阶梯形分布。
人文地理
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日本人口总量也位于前十位。国家有:中国,韩国,蒙古,日本,朝鲜。
2东南亚
自然地理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常年高温多雨,没有冬季,这里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岛屿分布极多,是世界岛屿最多的地区。仅印度尼西亚就有13667个。也是火山多发区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
人文地理
东南亚也是世界上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这里的佛教非常着名。(以泰国为最)旅游业十分发达。近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有: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东帝汶,文莱。
3南亚
自然地理
南亚位于亚洲南部,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沟通了亚洲东部和欧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冷,热,雨三季更替变换。这里的河流主要有印度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其中孟加拉国被称为“千河之国”。沿海岛屿,沙洲众多。
人文地理
南亚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主要地区之一,这里有世界上的第二大人口国————印度。孟加拉国人口也位于前十位。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信奉佛教。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不丹,锡金,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
4中亚
自然地理
中亚位于亚洲中部,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是最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一年四季温差变化较大,气候干燥,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地区,部分国家以沙漠和半沙漠为主。
人文地理
中亚农牧业比较发达。信奉伊斯兰教,以采矿业,食品加工为主。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5西亚和北非
自然地理
西亚位于亚洲西部,这里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交通要塞。气候以地中海式气候为主,矿产丰富。尤其是石油资源,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农业比较发达,土耳其安哥拉山羊很有名,信奉伊斯兰教。
人文地理
西亚各国领土都比较峡小,经济以石油为主。这里是世界上战争至今还在上演的地区。国家有: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也门,阿曼,伊朗,阿富汗,阿联酋,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巴林,卡塔尔。
北非
自然地理
北非位于非洲北部。这里北靠地中海,西部是大西洋,东部是红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特别是埃及,被世界称为“咽喉位置”,气候干燥,经济以农业为主。苏伊士运河为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
人文地理
埃及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辉煌,有金字塔,旅游业十分发达。国家有: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
6撒哈拉以南非洲
自然地理
这里是世界上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干燥,(刚果除外)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动物学家把这里称为“动物乐园”。沿海地区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人口比较稀疏。这里有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世界着名非洲大裂谷。
人文地理
这里多为非洲黑人。英语为官方语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公路,铁路是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国家有:刚果,安哥拉,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赞比亚。
7西欧
自然地理
西欧位于欧洲西部,这里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岛屿分布不多,以平原为主。只有法国境有部分高山。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欧洲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
人文地理
西欧以白人为主,文化发达,有以香水,服装为代表的法国,也有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英国。荷兰的鲜花和木鞋很有名,比利时被称作欧洲的总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中心就是布鲁塞尔。国家有: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安道尔。
8东欧
自然地理
东欧位于欧洲东部。这里是欧洲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土地以平原为主,气候呈区域特征,由西向东,由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过渡。河网稠密,湖泊众多。煤,铜,铅,储藏较大。
人文地理
国家有: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工业农业都比较发达,钢铁,有色冶金,纺织轻工业也相当规模,农业以粮食为主,波兰首都有“绿色之都”美誉。
9北亚
自然地理
北亚位于亚洲北部 ,这一地区主要是俄罗斯的东部和北部,以平原和苔原为主。冬季特别漫长,寒冷,干燥,资源丰富,特别是煤和石油,这里是俄罗斯主要生产石油地区。北部岛屿分布较广。
人文地理
不详。
10北美
自然地理
北美位于美洲北部,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有高山,气候多样,既有寒带和温带针叶林气候,又有南部的热带气候,这里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世界闻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产区。
人文地理
北美是世界上经济的中心,主要以美国,加拿大为主,城市化很高,机械化生产闻名,渔业,农业,工业,信息产业,都极为发达。美国工农业生产规模。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首位,工业以汽车和建筑业为重要支柱,电子,电力,机械,化工,航天能源都极为发达。交通体系完备,有全球高度的航空运输网,和发达的公路交通。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古巴,巴哈马,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巴巴多斯,多米尼加国共和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1拉美
自然地理
拉美位于美洲的南部,以巴拿马运河为界的以南地区。这里是世界上热带雨林分布最多的地区,仅巴西就占到3/4,气候以雨林气候为主,南部以高山气候,沿海也有海洋性气候,这里的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资源,森林资源。
人文地理
拉美自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西方统治,经济发展很快,农业为主,但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其土地和经济总量占到整个拉美的一半以上,阿根廷的畜牧业世界闻名,其中以牛肉的生产出口世界第一。巴西和阿根廷还是世界足球之乡。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苏里南,圭亚那,法属圭亚那,厄瓜多爾尔尔,秘鲁,智利,玻利维亚。
12大洋洲
自然地理
大洋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极洲最干燥的一个洲,这里分布着广大的沙漠,只有沿海少部分地区是适合人类居住,气候以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人口稀少。以矿石为最,澳大利亚的铝土,铁,铀,铅,镍,锌含量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人文地理
大洋洲以澳大利亚为典型的国家,这里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动植物珍稀独特。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地带。澳大利亚的游泳很有名,旅游业十分发达。公路,海运和航空有很大的规模。新西兰主要有南北二岛,旅游业较为发达,以陆路交通为主,畜牧业发达。
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瓦努阿图,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西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斐济。
13南极
自然地理
南极洲是目前没有受到破坏的唯一一块大洲,这里虽然有许多冰山,可以说水资源非富,因为是常年不化的冰山。所以却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洲,也是海拔最高的洲,常年积雪,冰川,狂风,农作物皆不能生长。
人文地理
很少,只有部分科学家在此考察,目前有许多国家加大了开发的力度,以淡水和渔业为主,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有中山站,长城站。
‘陆’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山东省东临大海,西接华北平原,地处黄河下游,介于北纬 34°22. 9' ~ 38°24. 01',东经 114°47. 5' ~122°42. 3'之间。泰沂山脉横卧境内中部,地形地貌复杂。根据地形特征,分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丘陵和鲁西北平原 3 个地貌分区 ( 图 1 -1) 。
图 1 -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貌分区
1. 地形地貌分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 中部凸起,四周低洼,中部泰山、鲁山、沂山、蒙山海拔均在800m 以上,其中顶峰海拔 1524m 的泰山为群峰之首,向外过渡为标高 400 ~ 800m 的低山及 400m 以下的丘陵。一系列断块山和断陷盆地呈 NW - SE 方向弧形相间展布。由古老基底片麻岩组成的高山峻岭,地势陡峻,切割强烈; 由早古生代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形成单面山、桌状山或帽顶状山顶。
鲁东丘陵区: 由胶莱盆地、胶北和胶南低山丘陵 3 部分组成。中部胶莱盆地为中新生代沉积,地面开阔,分布有冲积平原、准平原和低缓丘陵,地面标高 10 ~300m。胶北和胶南低山丘陵主要由胶东群、粉子山群变质岩及侵入岩组成,以胶北大泽山—艾山—伟德山形成的东西向分水岭和胶南五莲山—崂山北东向分水岭地势最高,山势挺拔,坡陡谷深,为海拔 600m 的低山区,周围环绕 400m 以下的丘陵山地和准平原,近海分布狭窄滨海平原。
鲁西北平原区: 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黄河冲积及山前洪积物堆积而成,略成弧形环抱鲁中南丘陵山区北、西两面。地势平坦,标高大多在 50m 以下,仅西部地区地势稍高,达 60 ~70m。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一些洼地、坡地、岗地等微地貌景观。
2. 遥感地貌解译
山东半岛卫星遥感影像图 ( 图 1 -2) 是陆地卫星从 705km 的外层空间扫描成像的山东半岛鸟瞰数字影像,是山东半岛之真实缩影。它用遥感这一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完美地再现山东半岛锦绣河山,宏观概略性强,现势性好,信息丰富,可灵活处理。
图 1 -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卫星遥感影像
(1)ETM图像地形地貌特征
影像图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地貌类型划分及其成因类型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
1)黄河入海口冲淤变化:黄河年平均径流量为419×108m3,水中年均含沙量为25kg/m3,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水系,每年平均有10.5×108t的泥沙被搬运、沉积至河口。如此大量的泥沙沉积,使黄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沿海造陆最快、土地面积增加最多的地区。
2)鲁中南构造侵蚀中低山丘陵区:从宏观上看,山区均反映为蓝色-绿色调的色异常特征,灰岩区多反映为蓝色的色异常,变质岩及岩浆岩区多反映为绿-淡蓝色的色异常。中强度切割构造侵蚀中低山区,影像上反映为细密集状纹理、绿色调的色异常特征;弱切割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相对中低山区纹理粗疏,影像上反映浅蓝色调的色异常特征;剥蚀堆积平原,沿河谷盆地边缘地带分布,影像为麻斑状蓝绿色调;堆积山间平原,为橙红-红色调。
3)鲁东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宏观影像为黄绿-橙共同色调不规则纹理,植被发育表现为红色。中切割剥蚀构造低山,分布局限,为暗绿—棕红色调不规则团块状;弱切割剥蚀构造丘陵,分布广泛,由于岩性、植被等因素影响,胶南、胶北影像有所不同。
(2)ETM图像水系特征
山东半岛水系较发育,影像图可清晰地显示地表水系分布现状。
1)山溪性河流图像特征:山溪性河流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和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地区,以大泽山、艾山、昆嵛山、伟德山等山系构成大体近东西向的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不对称水系,河床内多干枯无水,水系在影像上反映为相对较浅的色异常特征。
2)坡水性河流图像特征: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地区,由于河内多水,影像反映为浅色调特征。
(3)ETM图像地质构造特征
本区基岩广泛出露,断裂构造也较发育。影像图宏观地层显示出山东古老变质岩、岩浆岩及沉积岩区的地质特征。鲁东地区变质岩为深蓝绿色,植被(林草)较茂密,稀树枝状水系。岩浆岩主要发育在胶东地区,区内水系发育,多呈丰字形、平行羽状、格状、放射状、向心状、树枝状等特征,影像上均反映为相对较浅的黄绿色。
从影像图上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纵贯山东中部、规模宏大的沂沭断裂带把山东分为鲁东、鲁西两大部分,而且明显地可看出鲁东、鲁西地区地质构造格架的差异性。鲁东地区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鲁西地区则以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同时在第四系覆盖区又显示了隐伏构造和环形构造信息。这不仅为区域地质构造增加了新的认识,而且为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遥感信息。
二、气候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区年平均气温11~14℃,由半岛至内陆递增。半岛地区属海洋性气候,潮湿凉爽;内陆接近大陆性气候,比较干燥。据1956~1999年降水资料分析,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6.5mm。时间分布规律为:年内降水多集中于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际变化较大,丰、枯之比高达2.62倍(1964年为全省的丰水年,年降水量高达1169.3mm,而1981年是枯水年,年降水量仅445.5mm);空间分布不均衡,鲁中南山区最高为600~1100mm,半岛地区为500~800mm,鲁西北平原最少,为500~700mm。
三、河流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水系发育,主要河流除黄河外,还有十余条较大河流和数百条中小河流,构成黄河、淮河、海河和鲁东沿海诸河4大水系(图1-3)。黄河水系主要有黄河、大汶河等;淮河水系有东加河、西加河、沂河、沭河等;海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马颊河、徒骇河等向东北流入渤海;鲁东沿海主要河流有小清河、潍河、白浪河、弥河、淄河、孝妇河、胶莱河、大沽河、五龙河、黄水河、夹河和付疃河等。上述多属雨源型河流,水文特征表现为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平衡,6~9月份最大,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最小,出现较短的夏汛期和较长的枯水期,甚至断流。
图 1 -3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水系流域图
‘柒’ 什么叫地理概况
首都:吉隆坡
面积:33. 025万平方千米
人口 :2773 万(2008 年9 月)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全境被中国 南海分成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和西 马来西亚(简称西马)两部分。西马为 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 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 海,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马 为砂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 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尼、菲律宾、文莱 相邻。全国海岸线长4192千米。西马 地势北高南低,山地贯穿中部,山脉东西 两侧的地貌不同,沿海为平原。东马的 地形由北向南升高,东部沙巴地区的北 端为基纳巴卢山,海拔4101米,是马来 西亚最高峰。沙巴地区西部沿海为平 原,内地多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马 来西亚河流密布,西马主要的河流有霹 雳河、彭亨河;东马主要的河流有拉让 河、基里巴甘河和卢帕河。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 热多雨,无四季之分。森林面积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58. 7%,盛产多种热带硬木,其中的加里曼丹铁木是世界上最坚 实的木材之一。锡的储量达到150万吨 以上。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油棕产量 居世界第一。可可、橡胶、椰子、胡椒的 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捌’ 中国地理概况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背陆面海,海陆兼备。中国幅员辽阔,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0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00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0附近),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
国土面积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混营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中国陆上疆界长2万多公里,东有朝鲜,东北有俄罗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有缅甸、老挝、越南。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环绕大陆边缘的海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岛屿与海峡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沿海海域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大地的地势象四级阶梯,自西向东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最高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许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第二级阶梯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海岸,地势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这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第四级阶梯就是再向东的中国大陆架浅海区。这里水深大都不超过200米,堆积着河流入海带来的大量泥沙。
中国河流的总长度约22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全国径流总量达27115亿立方米,几乎与欧洲的径流总量相等。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的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地上地下有着许许多多的古迹文物。
中国还有一条着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最早开凿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秦代,后来经过多次开凿疏通,成为历朝历代的漕运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资经由这条河被运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过这条河去美丽的江南游览。现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国有众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阳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咸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
‘玖’ 概览和概况区别
区别是含义不同。概况:一个地域的总体情况,属于静态的描述。概览:大概的观览,属于动态的描述。
‘拾’ 中国东西南北四部分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概况 总结
自然地理:北方主要指东北地区,有东北大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四面环山,有大小兴安岭。是典型的温带气候。植被主要以落叶林为主。算上华北也属于北部,有华北平原,山脉较少,气候是温带气候。东北作物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南方是水乡,有亚热带气候和热带气候,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作物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河流密布,丘陵山脉众多。
南部跟东部基本差不多,主要看怎么划分了。
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沙漠戈壁众多。植被多以耐寒的植物为主,河流较少。
人文地理:北方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包括东北华北。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为密集的地方。
东部,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较多
西部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工业农业都不发达。 近几年来很多传统行业开始慢慢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