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编制较理想的地理底图

如何编制较理想的地理底图

发布时间:2022-07-17 19:09:18

① 地理专题图如何制作

这个很简单,建一个面状shpfile,打开,然后加载地理底图,数字化。然后在这个图层的属性表中建立新属性,输入各区的GDP数据。然后用不同的颜色给予显示。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柱状或者饼状图显示。这个过程很简单,建议用ARCGIS,操作也很容易。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发邮件联系我,[email protected]。希望对你有帮助。

② 地质图和其他图件的编制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最主要成果图件。它是按GB958的规定和比例尺的要求将工作区内的各种地质体、构造及其性质、产状要素等地质内容及特征,综合反映在地质图上。所以,地质图的质量直接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应精心编制。编制的图件包括作者原图、编稿原图和地质图等。

(一)作者原图的编绘

作者原图是在野外实际材料图基础上,作者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协同制作的综合性图件之一,其图框内的内容是根据野外验收意见。由作者补充、修改、完善,并对部分地质内容重新修正、对地质要素进一步合理取舍后,修编于1:5万薄膜图上。经再次扫描、计算机矢量化、数学方法校正、利用MapGIS制图软件再编辑的彩色地质图。

作者原图图框外的内容须由作者根据出版要求,在实际材料图图框外的内容基础上补充相关内容(如图切剖面、有关模式图、综合柱状图、接图表、地质图调查单位、相关地理信息等),图框外内容可由作者根据图面结构进行调整,编于白磅纸上或清绘于薄膜图上。

作者原图上的图层,设色、地理要素、地理精度等要求按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规定执行。

现将作者原图的成图步骤与主要内容叙述如下:

1.地形底图的选择

地形底图应是符合要求的国家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正规地形图。但对图上的地形地物要素须作适当简化,以便能清晰地表示地质内容。

2.地质体的取舍

野外手图上的地质内容翔实多样。针对这一情形,在编制地质图时要先拟定地质体取舍,归并乃至扩大表示的方案。应遵循的原则参见地质图的编绘内容。

3.拟定图例

在编图之初应拟定工作区的图例,在编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情况,作适当的增删或修改。

图例应按照GB958—89《1:50000区域地质图图例》制作规定来编制。图例应包括各种线条、符号、文字代号和简短的说明等内容,力求简洁美观,易于区别和记忆。其编排顺序和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一节相关内容,也可在遵循上述原则的情况下,编制出新颖的地质图图例(图5-1,5-2)。

图5-1 湖南桂东沙田1:5万地质图图例

(据周维屏等,1993)

图5-2 贵阳花溪燕楼1:5万地质图图例

(据周维屏等,1993)

4.编图原则

(1)填图单元的表示

沉积岩区作者原图(1:5万)均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填图单位。

组及正式命名段和层的编图组是区域岩石地层划分和1:5万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是区域地质研究中最重要的单位。因此,一般来说,在1:5万地质图上应把每一个组都绘制出来。

虽然组内正式命名的段和层也是重要的填图单位,但它们在此只是辅助说明组的特征,因此段只在其顶、底界线能被准确填绘时才参加编图,层则多以特殊的线条或色线来表示。

非正式岩石单位的编图为了便于进行区域地层研究在大区内取得一致,提高岩石地层划分和地质图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组不易划分过细过小。组过细不仅不能充分显示丰富多彩的客观地质现象,反而会导致岩石地层划分的僵化和地质图的呆板化。将地层序列内的特殊生物富集层、旋回、事件层、局部的岩性变化、成岩变化、动力变形变质、矿化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参加编图。充分利用颜色、符号、线划的变化,以灵活的方式、较多的层次加以表示,却能在保持图面活灵活现总体脉络清晰的基础上,反映更多的具体细节(图5-2)。

非正式段:如1、2、3段.上、中、下段,砂岩、页岩、灰岩段等,也是常用的编图单位。这种单位虽不像上述那些非正式单位那样具体、详细,但仍然是不可少的。如组内的某一部分被命名为正式段后,其余的称为非正式段。非正式段已为大家所习用,当组的厚度大,岩性渐变或地质构造、岩性变化特别复杂时,用非正式段配合上述其他类型的非正式单位(如构造混杂岩、糜棱岩等)参加编图是非常之必需的。

群的编图除以组为基本单位外,为了保证图面的真实性,对那些厚度特别小的组,则可采用并组为“群”这一夸大方式来表示,但并组为“群”一定要遵循地层指南的规定,不能任意强行归并。

(2)图式

为了充分利用有效印刷版面反映地质图内难以表现的重要细节,使地质图各具特色,图式应根据工作区地质构造情况和印刷技术要求灵活确定而不作统一规定,但图名、图幅编号、比例尺、图例、责任表、资料来源、接图表是地质图不可或缺的内容。图框外其余版面可灵活编排些能辅助说明工作区地质特征的图表,可为地质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要编制的内容参见地质图的编制。

(二)编稿原图(铝板或薄膜)的编绘

由计算机操作人员利用MapGIS制图软件进行编绘,其图框内的内容同作者原图图框内内容,其中地理部分采用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收集的国家测绘局最新出版的1:5万数字地理图数据。图框外的内容按照出版有关规定要求,将作者原图上图框外的内容扫描,矢量化和再编辑,调整好图面结构摆布,其代号、线、区编辑与图框内有关地质内容属性达到完全对应。

(三)地质剖面图的编绘

为了形象地表示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编绘地质剖面图(图切)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图切剖面图一般以1~3条为宜。其中最少要有一条横穿图幅的主干图切剖面,其余图切剖面可以横穿图幅,也可以不横穿图幅。若两条剖面都横穿图幅,则不必图切第三条剖面。

(2)图切剖面图要能充分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垂直于主要构造线方向。尽量选择在地层(或侵入岩)出露最全、断层较少,又能反映图幅主要构造形态的空间位置。强调:①图切剖面比例尺与地质图必须一致;②地形、各种地质要素必须与平面图相吻合。

(3)图切剖面图须按“左西右东、左南右北”方位置于地质图图廓下方;剖面长度不宜超过图廓宽度。图廓下方只有列两行剖面的宽度,如果剖面多于两条时,可将短剖面列于一行,主干剖面应独占一行。

(4)当剖面线与某地质界面的夹角小于80°时,该界面产状在剖面上应用视倾角值画出。(注:在图面上示出的数值应是真倾角值)。

(5)剖面岩性用花纹表示,应突出主要岩性和岩性组合。

(6)图切剖面各层的岩性花纹应与综合柱状图及图件中各对应层的岩性花纹一致。剖面中各地质体的符号、颜色应与地质图中各对应地质体的符号、颜色一致。

(7)图切剖面图的地质体界面应依其产状用手工作自然勾绘,切忌用三角板、直尺画成直线。

(8)图切剖面的断裂,应用箭头表示上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9)图切剖面可利用地质图图例,无需单列图例。

(10)图切剖面上要有地形要素(如村庄、山峰)、剖面号等内容。

(四)地质图的编绘

地质图是根据最终验收成果,在原有编稿原图基础上,据评审意见补充、修改,利用计算机MapGIS绘图软件编绘、制版、印刷的最终图件。其制图方法与过程实际上是编稿原图制做的延伸,主要制作流程基本相同。其图框内、外的地质内容是根据最终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图5-3)。

现将图面上应表示的基本内容叙述如下:

(1)在1:5万地质图上,应表示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及其性质、地层的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关系、侵入岩相带、变质带界线、蚀变带、断层、韧性剪切带(标出位移和倾斜方向)以及混杂堆积,特征清楚的深海沉积,具有指相意义特殊沉积,特殊意义的岩石、古火山机构等。准确标绘有代表性的地质体产状、面理、线理产状、重要的钻孔位置、图切剖面线、化石点以及同位素年龄样采集地点和年龄值等地质要素,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区域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

(2)用地质代号、花纹和颜色表示地质体物质组成、岩相和时代。颜色按统一色标着色,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的岩体、单元、超单元、混杂岩岩块(片)、按地层处理的喷出岩、变质岩、岩石地层单位均可以岩性岩相花纹和时代单位代号复合表示;蚀变带的岩性以花纹表示;脉岩可按时代着色加岩性代号,也可按岩性着色。图面负担过重时,侵入岩的不同岩性可用文字符号表示,第四纪喷出岩可按岩石类型的颜色和花纹表示,具有特殊意义的岩石地层,构造地层(岩石)也可在表示地层时代的同时,叠加花纹符号表示其形成环境或岩性岩相特征;大面积出露的变质岩区,亦可用花纹直观表示其构造变形特征(主要是面理置换特征)和变质程度等内容;以上各项着色均遵循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图5-3 地质图平面格式布置图

(据卢选元等,1987,修改)

(3)最终地质图仅能表示直径大于2m m的地质体和宽度大于1m m 条带状的地质体。对小于这个限度的地质体要进行合理的归并;对密集细小的岩脉群应选代表性的几条岩脉加以表示;若为含矿岩脉则需适当扩大表示。而对具有独特意义、且厚度很小的标志层、小岩枝等地质体可放大到1mm 示之;所有放大表示的地质体应保持其所属层位、形态、接触关系的真实状态。

(4)图面表示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区域地质调查中无论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异,编图中应如实加以反映,不能人为掩盖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因客观条件限制,人迹罕至地区,允许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如属此种情况,则须注明,以使资料应用者了解实际情况。

(5)图框外除表示图例和图切剖面外,各图幅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图幅专题调查重点和特色表示有关内容

1)沉积岩区应着重反映区域沉积岩性岩相变化特点,盆地演化等内容,可用地层柱状图表示区域岩石地层单位和层序地层特征,并可同时表示多重地层划分有关内容,也可辅以地层格架,盆地演化模式图,岩相古地理图作为边图,突出表现区域地层特点

2)侵入岩发育区可将研究较详的侵入岩填图单元划分、就位机制、侵入岩形成构造环境等作为其表示的主要内容:火山岩发育区可用柱状图表现火山作用特点,同时辅以一定的古火山机构立体图等互为映衬,相互补充。

3)变质岩发育区可突出表示构造—地(岩)层柱状图或构造变质变形序列表、变质相图、变质变形特征图、重要叠加改造关系、构造剖面图、构造解析图等内容;造山带区,在图框外可着重表示造山带演化模式、蛇绿混杂岩填图单位划分表、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等。此外,能反映区域地质特点的航、卫片影像资料、照片或素描图,物探、化探等成果均可适当表示,如:可附测区小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图、影像图等。

总而言之,应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表现特色,各图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展示图幅区域地质特点。提倡多用生动形象的图、表,杜绝利用冗长的文字叙述作为有关图面内容的说明。

(6)附在1:5万地质图图框下方的图切剖面,要求能充分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具体需表示的内容参见本章地质剖面图的编绘内容。

(7)地质图的图式图例,应包括图面表示的所有地质代号、符号、花纹、颜色以及各种结构构造和产状要素等。有关编图原则和方法的具体操作,还可参考1:50000“三大岩类填图方法指南”,但对花岗岩类填图单元(如单元、超单元)的表示,建议以岩性加时代和典型产地的办法,应突出岩性和时代。有关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年代代号使用,建议尽可能表示到世,如晚二叠世长兴组(P3c)等(图5-1,5-3;附录V彩图1)。

(五)构造纲要图的编绘

构造纲要图是在分析地质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把各种构造形态和特征表示出来的一种平面图,它能使人一目了然地认识和掌握全区的构造特征,尤其在构造情况较复杂的地区,能够表现出该地区较为清晰的构造轮廓。构造纲要图是地质报告中构造章节最主要的插图。

1.构造层

将划分各构造层的角度不整合画在图上,以划分出各构造层,并注明其时代代号。

2.褶皱

在各个构造层内用轴线表示褶皱的延展方向。一般用实心线表示背斜,用空心线表示向斜(见附录Ⅲ)。一定要遵循褶皱核部出露宽的地方,将轴线加宽,出露窄的地方画窄。褶皱倾伏时轴线要消失,褶皱有分支,则轴线亦分支。

轴线分布密集的地方表示褶皱紧密,稀疏的地方则表示褶皱平缓。轴线的画法,要结合两翼岩层产状,定夺其轴线所在,若两翼产状相等,则轴线平分核部或轴部的岩层,反之,则要考虑出露效应。

正常褶曲、倒转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都应以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别。

3.断层

不同性质的断层应用不同的断层符号表示。线条的长短表示其规模的大小,其被掩盖的部分或需推测的部分可用虚线示之。断层有时可按方向、性质等给予标号和特定的几何图形编号,如

等。

4.岩浆岩体

绘出岩体边界的界线和岩体内部相带界线。用不同的符号注明其岩性和时代,若有原生流动构造及原生节理,也要有选择性的画在图上。

5.产状要素

在构造纲要图上还须将代表性的产状要素标示出来。

此外区内主要河流、高程点和一些村镇、地名要加以标注。值得说明的是: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5万,但要缩小图面。

(六)地质矿产图的编绘

矿产图是综合反映工作区各种矿产分布状况的图件,它是研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的主要资料。

矿产图的编制方法及主要内容如下:

(1)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作底图(地质图色要调浅),以便于清晰地反映矿产内容;

(2)全面准确地用符号大小、代号或颜色等标出工作区内所有已知矿床、矿点、矿化点和各种异常区(点)的规模、矿体形态、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和找矿标志等,并标出各种异常的种类、等级和范围;

(3)对区内的所有矿床、矿点、矿化点,不分矿种,由西往东,自北向南进行统一的连续编号,并将编号注入矿产登记卡的相应栏内;

(4)一般矿产与特种矿产应分别成图;

(5)矿产图的图例、图示按规范要求编绘。

(七)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在国土大调查与区域地质调查同时进行的其他专项调查,其调查范围与区域地质调查相同或调查范围较大的,均应视需要和可能编制相应的专门图件,如成矿预测图、水文(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和农业地质图等。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必须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1:5万地质图为底图编制,均应按相关规范、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

③ arcgis中所需要的地图是怎么制作的

第一步:打开arcmap,将数据添加进去,(以下我们以甘肃省为例,这里我添加了甘肃省市区和旅游景点的点图层和甘肃省市区的面图层)。

④ MapGIS地质制图的步骤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要求,使用MapGIS软件系统编制地质图,需按以下步骤操作:

(一)地理底图的准备

地质图件一般都是在高质量地理底图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专题内容而成。地理底图的准备,包括扫描原图和矢量化两步。

1.扫描原图

通过扫描仪直接扫描原图,将扫描图以栅格形式存贮于图象文件中(如TIF格式)。在进行扫描时,要调整好扫描仪的扫描参数,以提高扫描精度。

2.矢量化

首先,打开MapGIS的图形编辑模块,将扫描好的栅格图象调入,如果扫描的图形文件不能打开,说明数据格式不对,可用“多源图像处理分析系统(MsiProc)”转换为MapGIS专用格式,或用图形编辑软件(如Photoshop)转换为TIF 格式。然后,利用MapGIS提供的智能扫描矢量化子系统进行矢量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始矢量化以前,要通过认真读图,了解整个图形要素与结构,参考地质制图的行业及国家标准,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分类指标,做好图层字典的设计工作,对图形要素进行分类,每一类作为一个图层,并对每一个图层赋一个图层名,便于以后对图形进行编辑和检索,并可根据需要制作专题图。根据地质图件的地图要素,将图形要素分别存放于点文件(*.WT)、线文件(*.WL)、区文件(*.WP)三类文件中,使不同的图形实体存放在不同的图层上,便于以后的利用。例如,在地理底图矢量化时,将地形等高线、河流、公路,铁路、村镇、建筑物等要素存放在不同的图层上。另外,要将地理底图上的坐标网单独存放在一个图层上,为后续的图形校正提供数据点。

图件矢量化后,就要进行图形的编辑处理工作。MapGIS编辑子系统提供了对点、线、面三种图元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编辑的功能。包括图形编辑功能、拓扑分析功能、图形存取功能及错误检查功能。图形编辑功能用来编辑修改矢量结构的点、线、面三种图元,进行删除、移动、复制、连接、光滑、剪断,填充颜色、花纹图案修改等;拓扑分析功能使搜区、检查、造区更加快速、方便、简捷;图形存取功能是将不同的地质要素置于不同图层中,便于编辑、修改、调用和管理;错误检查功能是检查数据错误、错误类型及出错的图元,从而提高数据质量。

(二)图形校正

由于原图图纸变形和扫描时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以及在矢量化时受操作人员的技能和采校点密度等因素影响,矢量化后的图形数据会产生一定误差。所以,矢量化后的图形数据必须经过编辑处理和数据校正(利用系统提供的误差校正),消除输入图形的变形,才能满足实际要求。

(三)地质要素及其他专题要素的绘制

在地理底图准备好后,在其上绘制相应的地质要素及其他专题要素,如各种地质界线,地层分界线,断层线、岩体界线等。专题要素,如绘制井上、井下对照图,可在地理底图基础上添绘井巷工程、钻探工程、回采工作面等要素。各种要素的绘制可利用系统提供的点、线、面生成和编辑功能来完成。在绘制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来扩充系统的子图库、线型库和图案库,用户亦可建立自己的子图库、线型库和图案库。值得一提的是,用系统本身提供的图形处理功能可以完成各种专题图的绘制工作,但效率较低。MapGIS作为软件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二次开发函数及类库,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二次开发。用户可开发一些专用的绘图模块,如巷道自动生成、钻孔自动绘制、自动填充采空区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如果用户已用其他系统开发了一些地质绘图软件,也可将输出的图形文件改为MapGIS可识别的明码格式数据,就可由MapGIS系统读入,形成MapGIS格式的图形文件。另外MapGIS可接受AutoCAD、Arc/Info、MapInfo等软件制作的地质图件数据并将其转换成本系统内部的矢量结构,使地质制图更加灵活、便捷。

(四)属性编辑

MapGIS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从而为地质信息的管理提供方便。要达到图形数据和非图形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就须进行属性编辑工作。属性编辑采用系统提供的属性管理子系统来完成。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专门用于定义矢量数据的属性结构,并且进行可视化编辑。它还提供了强有力的多媒体属性库创建、编辑工具。一般地,属性编辑在空间数据编辑之后进行,在建立数据库之前完成,当然,在属性管理子系统确定了属性结构之后,用户也可以在MapGIS编辑系统中一边修改图形一边编辑图元属性。在MapGIS系统中包含点、线、区、网、表五类文件,而区域包括号段和区两种实体数据,相应地属性可分为点属性、线属性、区属性、弧段属性和结点属性五种。

(五)图形输出

图形输出通过MapGIS输出系统来完成,是MapGIS系统的主要输出手段,读取MapGIS的各种输出数据,进行版面编辑处理、排版,进行图形的整饰,最终形成各种格式的图形文件,并驱动各种输出设备,完成MapGIS的输出工作。MapGIS提供了三种图形输出方式:Windows输出、MapGIS光栅输出和Postscript输出。其中以MapGlS光栅输出使用较多,即先对图形进行分色光栅化,形成可供输出的分色光栅文件(*.NVL),再在打印机上进行输出。这种输出方式适合复杂、幅度较大的图形输出,解决了windows输出的局限性,提高了图形输出的效果与速度。

⑤ 地理底图数字化与编绘要求

地理底图是编制地质图的地理基础,是地质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图表现的重点是地理要素,如果地理底图编制包括水系、居民地、道路、地貌、境界等全部地理图内容,则会使图面信息复杂,甚至造成喧宾夺主,因此要对地理图进行必要的删减。

(一)地理底图数字化及编绘流程

(1)数据准备。收集相应图幅的1∶25万地形图资料。如无电子版地形图,则按照水系、居民地、道路、地貌、境界的分层标准对地形图件进行扫描矢量化,生成矢量文件。

(2)修编水系图层。保留干流及主要支流,删除井泉等点状特征,湖泊水库等特征面积不小于6 mm2,水系附属物只表示主要的拦河坝、水闸、水库坝址。达到正确反映不同制图区域的水系类型、河网密度对比、河流的主支流关系、弯曲度对比、湖泊的分布特征和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海岸类型、岛、礁分布特点及其他海洋要素。

(3)修编居民地图层。以主要街道为边界归并居民地的房屋及附属设施,形成面特征;按照人口密度进行抽样,保留主要的居民地。达到正确表示城市、乡镇和自然村,表示出居民地的行政意义,正确处理居民地与其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4)修编道路图层。保留铁路、高速公路、等级公路、等外公路,根据当地路网密度进行必要的取舍。道路附属物只选择县级以上的站点及大型的隧道桥梁。以能够正确表达道路等级,道路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为主。

(5)修编地貌图层。基本等高距为80 m,中高山区采用160 m等高距,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删减,基本等高距5 n倍(n为正整数)的等高线表示为计曲线。达到正确表示不同地貌类型和地貌的形态特征,清晰显示山脉分水岭走向,保持地貌结构线、特征点的位置正确,处理好地貌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6)修编境界图层。保留国界、省界、地区界、县界和特种地区界,准确表示境界的位置。

(7)其他要素图层。长城、火山口等应予以表示。

(8)注记文字的修编参照相应图层内容的变化而进行增删。

(9)图幅接边处理。按照东南与西北向接边,以新资料为准。

(10)上述各要素分层存放。

(二)地理底图编绘数学基础

(1)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度分带。

(2)坐标系统采用地理坐标。

(3)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三)图幅分幅、编号和经纬网格

(1)图幅分幅按照1∶25万地理图分幅原则。

(2)编号使用1∶25万地理图图幅编号。

(3)经纬网格按照15′,10′标准定义。

(4)各要素分层存放。

(四)地理底图编绘基本要求

(1)满足地质专业图件的需要。

(2)地图精度符合1∶25万比例尺的要求。

(3)内容正确、完备、现势性强。

(4)图式符号符合地质图编制规范要求,各要素的制图综合符合一般制图原则,正确反映制图区域基本特征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各要素以数据形式,采用格式分层存放。

(5)关于地理底图内容各要素的编绘有具体的规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年7月1日发布的《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DZ/T0160-1995》的相关规定,虽比例尺稍有不同,但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⑥ 学习任务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任务描述】 ①掌握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②了解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方法和步骤;③正确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一、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

沉积相和相变的研究是再造古地理的基本手段。对某一地区从老到新的全部地层进行岩相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沉积环境,即古地理的变迁史;而对不同地区、同一时代地层岩相及岩相变化进行研究,就能重建该时代的地理景观。

对某一地区特定地质时期的地层分布及其沉积环境类型进行详细研究后,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海陆分布、地形和气候等特征。用简明的图例将这些研究成果表示在一定比例尺的地理底图上,就构成了一幅古地理图。随着沉积学研究地深入,逐步在古地理图中的沉积区内,用各种符号表示其沉积相类型,就称为岩相古地理图。它对于研究有关沉积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及指导找矿都非常有意义。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程度的需要,可编制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岩相古地理图,大约可分三类:概略性岩相古地理,比例尺1∶1000 万;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比例尺通常是1∶200万~1∶1000万;大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比例尺大于1∶200万。

地史分析中最常用的是概略性岩相古地理图,主要表现广大地区内海陆分布、海域性质、沉积相类型等内容,从而分析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地壳构造运动等特征,对了解有关沉积、层控矿产形成的地史背景也有一定意义。

二、岩相古地理图编制方法和步骤

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可分为两步。

(一)准备工作阶段

编图的准备工作就是首先了解编图区所属大地构造分区和区域构造背景,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收集包括文献资料和野外实际资料两部分。

文献资料包括地质报告、书刊、论文专着等有关地层岩相部分的内容及某些原始资料,如地质普查勘探区的地层剖面、各类钻孔及石油钻井岩心剖面资料、编图区的地质图和沉积层控矿产资料、古生物化石资料以及有关编图区外围的各类地质、岩相资料等。根据工作目的要求和实际资料的详略程度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确定作图范围和时限。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不能让时代不明或鉴定有误的内容混入。例如要编制华北地区中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图,那么收集资料一定要限于这个地区和这个时期的地层。

野外资料的收集首先要测制控制性岩相剖面和若干条短的辅助性岩相剖面,并根据所选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布置一定的观察点和观察路线,从而由点到面掌握编图区的岩性、岩相纵向上的沉积特征、演变规律及空间展布情况。具体资料收集,最基本的内容包括:

◎岩石学资料:①岩石的物质成分;②岩石的结构构造,如颗粒大小、磨圆度及层面和层理特征(波痕、泥裂、盐类假晶、各种交错层理等);③新生矿物及有用矿物,特别是一些指相矿物,如海绿石等;④岩层的相变及厚度变化情况;⑤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古生物学资料:①化石的种类及生态特征;②化石的埋藏情况,原地埋藏的生物组合、异地埋藏的生物屑特征及排列方向和完整程度;③生物遗迹及生物扰动构造,如爬迹、钻孔、掘穴、潜穴等。

根据编图的比例尺大小和目的要求,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应编录详细的实际材料卡。对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充分研究后,进行地层对比,选出所需要的地层单位,用适当和简明的图例符号分别表示出来,再把这些资料所在的剖面点进行编号标在底图上,这就成为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的基础图件——实际资料图。

(二)编制岩相古地理图阶段

编制岩相古地理图一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海陆界线的确定。在地质时期中由于大陆沉积物保存零散而不完整,又常遭受到剥蚀,所以确定海陆界线主要依赖对海相地层特别是滨海相地层的研究来确定海岸线的位置,在有滨海相地层的区域海岸线应划在靠古陆的一侧,若无滨海相沉积时,则应该根据岩相分布规律在浅海与古陆之间做出判断,海岸线一般应位于浅海相与古陆之间。

(2)海盆地中不同岩相类型的圈定。即区分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及它们内部的不同岩相类型,如滨海砂砾岩相、浅海砂页岩相、浅海灰岩相……

(3)对陆地上的剥蚀区和沉积区以及沉积区内不同沉积类型进行划分圈定,如湖泊沉积、河流沉积、山麓堆积、冰川堆积等。

值得注意的是,古地理图与今天的地图有很大的不同。古地理图反映的是某一较长地质时期的综合沉积特征,现代地理图表示的则是现代“一瞬间”的自然地理景观。二者的关系是一部电影和一幕镜头的关系。例如一条河流似一条细长的绳子,而古代的河流相沉积则呈很宽的带状分布,它是古代河流在某一个地史阶段内留下来的遗迹。同样,现在的滨海带很窄,而地质时期的滨海相沉积分布则比较宽。其次岩相带的分布特征要有一定的共生组合规律,要符合瓦尔特相律,即成因上相近且相邻的相在横向上或纵向上依次出现,而截然不同的两个相绝不可能毗邻。例如,广海陆棚相中不可能突然出现河流相沉积。

此外,还应考虑到大地构造分区和区域的长期构造发展规律以及相邻地质时代的古地理面貌等。只有这样在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下,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构造发展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慎重地客观地利用和分析资料,才能编出一幅较为理想的岩相古地理图。

三、技能训练——岩相古地理图编制(图4-7)

(1)根据表4-4资料,对各地质点划分岩相类型。

(2)按所给岩相图例(图4-6),将各地质点的岩相类型标在各自的位置上。

(3)划出海陆界线。

(4)划出海洋中各种岩相类型的界线。

(5)划出陆地上的剥蚀区、沉积区或堆积区。

(6)在岩相带内画出各自的图例(或颜色)符号。

表4-4 聂都地区石炭系岩石组合类型资料

续表

图4-6 岩相图参考图例

图4-7 聂都地区石炭纪岩相图

⑦ DEM及数字地理底图制作

(一)1:5万调查区的DEM

调查区的DEM是由17幅1:5万图幅的分幅DEM数据拼接而成的。将该17幅地形图进行扫描,在ENVI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校正、配准和拼接,形成整幅1:5万调查区地形图,而后进行地形线矢量化,再结合日本卫星ASTER立体像对生成的15m栅格的DEM及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境内部分地区的DEM共三部分数据,在MAPGIS软件平台生成1:5万调查区的DEM。

(二)1:5万调查区的数字地理底图

首先,在矢量化地形等高线时,也将河流、道路、山峰、高程点、居民地等要素矢量化;将已完成的1:5万调查区DEM转换成Surfer格式的网格数据,再根据需要在MAP⁃GIS中绘制出高程间隔为100m、50m或20m的高程等值线图;最终编辑形成调查区数字地理底图。本图的投影方式为高斯投影,中央经线为东经81°,采用以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为基准的北京54坐标系。

(三)1:1万调查区的DEM

1.技术难点

高精度DEM是1:1万灾害与地质环境定量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的基础,在山岭起伏地区制作高精度DEM是当今国内外的技术难点。其主要技术难点有两方面:一是当今只有很少的建立高精度立体模型的卫星数据;二是缺少在高差起伏较大地区生成高精度DEM的技术方法。

2.技术难点攻关及作业过程

(1)寻求高分辨率卫星立体像对

本项目要求建立1~5m栅格DEM,目前广泛使用的SPOT-5卫星的2.5m立体像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经过调研,除了SAR以外,目前只有美国OrbView卫星立体像对可能制作这样高精度的DEM。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直到2006年11月份才获得该卫星数据。OrbView-3卫星是世界上最早提供高分辨率影像的商业卫星之一。卫星轨道高度470km,回访周期<3天,全色波段的波谱范围为450-900nm,空间分辨率1m。本项目采用了12幅共6个像对的1m分辨率的OrbView卫星影像数据建立立体模型,生成DEM。

(2)软件平台

开始试采用VirtuoZo作业,但普通的VirtuoZo全数字测图系统软件不支持OrbView卫星影像,经向VirtuoZo供应商要求提供技术援助后,获得了为西部测图新开发的可以支持OrbView卫星影像的VirtuoZoSeri软件的有限使用权。

该项工作还使用了ERDAS、ENVI和PHOTOSHOP等辅助。

(3)三种作业流程方案及对比

高精度DEM是在调查区1:5万工作DEM和数字地理底图完成后进行的。由于制作大起伏山区的高精度DEM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所以我们设计了三套方案的工作流程:①从1:5万地形图上选择平面控制点及从1:5万DEM上确定的高程来校正用RSAT模块定向OrbView卫星立体像对形成的DEM;②通过自由网平差来校正用RSAT模块定向Orb⁃View卫星立体像对建立的DEM,而后再用地形图上的控制点校正;③无控制点,根据卫星轨道参数,通过自由网平差用RSAT模块定向OrbView卫星立体像对建立DEM,如图1⁃2所示。

图1⁃2 建立1:1万DEM工作流程的三种方案

在执行“方案一”的作业过程中,定向中误差非常大,最大定向中误差达17.852m。究其原因是控制点本身误差太大,所以在参与定向时也不能控制住。分析影响控制点精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①栅格地形图误差,控制点是在纠正后的1:5万栅格地图上读取的,1:5万栅格图的一个像素尺度为约4m,现要制作1m栅格的DEM,所以其精度相对较低;尽管已经对1:5万地图采取逐格网纠正,也会有较大误差;作为地理控制的地图资料与影像资料的时间间隔超过20年,在该强风化地区,地形地貌会有一定变化,不容易选择同名点。②地形变化误差,调查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形,难以找到比较固定的参考地形,基本上都是通过河流来选择控制点,由于水面季节性变动及强烈冲刷等原因,20年来河流的边线或形状发生了较大变化。③两种坐标系统转换误差及DEM误差,虽然每幅都有自己的转换参数,但仍存在不同椭球系统之间的转换差,从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DEM读取控制点高程,该DEM格网间隔为25m,相对1:1万工作,误差太大。

后执行方案二,先用立体像对,通过数字摄影测量的自由网平差方法,制作一套正射影像(DOM),利用影像本身的经纬度,通过坐标转换和移位,使地形图和生成的DOM的位置相关,并参照该地区的ASTER影像图寻找栅格图和影像的同名点,读取所选控制点的54平面坐标。再将控制点的54坐标转换为80坐标,把80坐标的控制点与已制作完成的1:5万80坐标的DEM进行套合,读取控制点的高程数据。这样虽然确定了控制点,但由于上述地形图与影像资料时间差太大和特殊地形,获取的成果精度仍不合格。对控制点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点参与定向后,残差比没有控制点参与的要大得多,引入控制点作业会加大作业区的内部误差。

因此,最终采用方案3-主要使用卫星的轨道参数来控制。

(4)提高DEM精度的方法

本项目采取以下解决办法:①在纠正地形图时采取逐点(每个格网点都参与)二次多项式纠正法,尽量减少纠正误差;②该高山峡谷地区在地形图和影像图上选取控制点,难度均很大,后来以该地区的ASTER彩色影像辅助参照选点,并在控制点套合DEM读取控制点高程信息时,尽量将所有控制点对应的DEM处放到最大,以减少人为选择平面控制点误差;③创建完立体模型后在显示立体工具栏下可以看见生成的立体影像,但由于地形高差太大,在测图模块下不能显示立体;此外,创建的立体模型不能编辑DEM,但可以自动匹配DEM,也可以生成正射影像。对这些问题,均与协作方联合攻关,最后所有软、硬件问题都一一得到解决。

(5)图像处理

ETM、SPOT、ASTER、CBERS-2各类卫星数据的图像处理,包括多光谱合成、数据融合、镶嵌、几何校正与图像配准工作,主要在ENVI、PCI和PHOTOSHOP平台上进行。

在获取高精度DEM以前,地面分辨率≤1m的高分辨率图像的校正是基于1:5万DEM的,所以其绝对精度只有1:5万。1:1万高精度正射影像及各时相影像之间的精确配准是滑坡及地质环境定量解译与监测的基础与保证。在建立合格的1:1万DEM后,将已获取的2004-2007年度QUICKBIRD、ALOS共8个时相的多光谱数据重新进行3、4、2波段合成及与全色波段融合,并全部与OrbView DOM(1个时相)进行图像对图像校正、配准,并统一重采样成1m分辨率的图像,至此完成调查区1:1万9个时相的多光谱正射图像制作。

(6)人机交互解译及验证

人机交互遥感解译,就是基于滑坡地学原理,在处理合格的解译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方法进行解译,获取滑坡及地质环境基本信息。解译主要在MAPGIS、ENVI和PHOTO⁃SHOP平台上进行。

1:5万灾害与地质环境解译以5m分辨率的SPOT-5多光谱正射影像为基础,同时参照ASTER、ETM及ALOS影像。本区的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区内唯一详细的资料是1:25万扎达幅和斯诺乌山幅区域地质图。但据访问,由于地形复杂及气候恶劣等原因,填图工作未能到达帕里河流域。本项目遥感解译,首先参照该图及文字说明,结合影像特征建立解译标志,然后据解译标志逐片解译。初步解译完成后曾去西藏现场验证,虽已是6月,但由扎达通往帕里河调查区需翻越的多座5000m高程以上的垭口,积雪覆盖太厚,虽雇了当地民工及马匹,还是未能到达帕里河流域。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东西两端气候虽有较大差别,但地形是基本对称相似的,所以我们便辗转到了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山脉,考察了那里的冰川与泥石流地形与环境。此外又通过访问当地曾去过帕里河的水利及地质环境监测站人员了解实地情况,收集了帕里河的野外照片,并通过附近卫星影像对比解译来验证调查区的灾害与地质环境情况。野外验证返回后,再次对全区灾害与地质环境进一步解译分析。

(7)GIS和空间分析

将以上解译获取的基本信息在GIS系统中进行空间分析及计算,包括重点调查区的灾害类型、性质及环境分析,灾害体位置、形态及规模估算;1:5万调查区重力侵蚀类型与位置确定、规模计算、危险性评价及与环境关系分析。该项工作主要在MAPGIS、ARC⁃VIEW和ENVI平台上进行。

(8)成果精度

1)1:1万遥感调查。本项目调查区总体地形困难程度应属最高的三级高山地,但对于局部滑坡而言也有相对较平缓的地形,对多时相滑坡监测,要求有更严格的几何校正及各时相图像的配准,所以要求中误差达到1m以内。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重点区范围内部的相对精度,如表1⁃2所示。

表1-2 本项目重点区内部1:1万DEM精度

另需说明的是,项目工作的前一阶段,由于未能获得建立用于1:1万调查的高精度DEM的数据源,所以只能先建立1:5万DEM,相应的重点工作区虽然购买了0.6m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但校正及配准精度还是1:5万的,解译基础(正射影像、DEM和数字地形图)也只能是1:5万精度的。直至2006年12月才重新建立了重点区的高精度DEM及解译基础。

2)1:5万遥感调查。本项目采用的1:5万DEM由前述三部分组成,境内部分满足国家测绘标准,境外部分精度难以统计。

1:5万灾害与地质环境解译以5m分辨率的SPOT-5多光谱正射影像为基础,同时参照ASTER、ETM及ALOS影像。就地面分辨率而言,足以满足1:5万调查的要求。

在图像处理过程中,主要用满足国家测绘标准的境内DEM作校正及与地理坐标配准,调查区的SPOT图像各景季节不同,PAN数据与多光谱时相也不同,加之在高山峡谷地区,故校正及融合难度都很大。经多种方法比较,最终采用了有限元计算处理,最终融合数据校正误差不超过10个像元。ASTER、ETM及ALOS则与已融合校正的SPOT图像采用图像对图像校正,误差控制在2个像元内。

⑧ 编图工作方法及步骤

综合地质构造及与大地构造有关成矿地质背景预测要素的研究是通过编制大地构造相图来实现的。具体工作方法和程序如下:

1.确定编图范围、成图比例尺,选定工作底图

1)编图范围为研究区的范围,省级大地构造相图的范围即省(市、自治区)的行政区的范围。

2)图件最基础的实际材料图是1:25万的建造构造图和各专业的大地构造专题工作底图。

3)一般来讲,省级大地构造相图的工作比例尺为1:50万,大区的为1:150万,全国为1:250万(特殊情况可以酌情处理)。

4)地理底图层最好在1:50万的地理底图上编定。

2.预研究

在图件编制以前须进行预研究。研究要了解实际基础资料,分析理解研究各类建造构造图,综合研究各专业的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在岩石建造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将构造环境相似或相近的岩石建造类型进行组合,形成岩石构造组合单元。所确定的岩石构造组合应具有明确和特定的大地构造属性或大地构造环境。同时还要研究大型变形构造的成果和物化遥推断成果。

预研究对于省级大地构造相图的编制尤为重要,通过预研究要形成对全省(区)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和构造格局的框架性认识。预达此目的,必须抓住关键,才能统领全局。关键之一是蛇绿岩带或蛇绿混杂岩带,关键之二是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前者是确立弧盆系或多岛弧盆系的纲,后者是划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依据。对于蛇绿岩带或蛇绿混杂岩带要结合与其共生的地质体来确定它属于缝合带洋壳的遗迹,还是弧后扩张洋盆的残迹;同时代或大致同时代出露有多条蛇绿岩带或蛇绿混杂岩带,排除构造因素造成的重复,则表征这一时期的大地构造环境是一个多岛弧盆系,例如准噶尔-天山在南华纪—中泥盆世期间就并存有一系列蛇绿岩带(蛇绿混杂岩带),表征在这一时期准噶尔-天山处于一个弧盆系,其大地构造相属于弧盆系大相,大相确立之后,再进一步划分相及亚相。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是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事件(碰撞造山、陆内挤压汇聚造山等)和大陆动力学条件转换的产物,因此构成划分区域大地构造相演化阶段的重要依据。

3.缩编和拼接建造构造图

在1:25万建造构造图的基础上按省级行政区划范围,以1:50万的比例尺标进行拼贴和缩编,形成1:50万建造构造图。该图是省级大地构造相图编制的基础,也是大地构造相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调整地理坐标,确定中央经线,按照1:50万比例尺要求,相应简化水系、居民地及其他地物标志,完成底图制作。最好在1、50万地理底图改定。

缩编和拼接,在底图上对1:25万建造构造图中的单元作相应的归并,以适应1:50万比例尺的标绘尺度进行缩编。

建造图缩编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尺缩放的问题,需要地质人员进行大量图面的处理,主要内容包括不同1:25万建造构造图的进一步连图,地质界线、断层的取舍,岩石构造组合的归并等工作内容。注意删除不具指相意义的小地质体,删除局部第四系等问题。

4.编制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

分别开展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大型变形构造五个专业的专题研究工作,针对不同工作内容,并充分利用物化遥推断地质构造内容,按全国统一标准,分别编制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具体要求见五个专业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要求)

5.相单元的确定,编制大地构造相主图

在五个专业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的基础上,确定大地构造相的类型及其特征,厘定相单元、划分大地构造相。依据建造分析,特别是依据岩石构造组合的研究成果,划分大地构造相及亚相。大地构造相图的基本编图单位岩石构造组合。

在岩石构造组合的基础上,归并出亚相的分布范围;然后将相邻且有成生联系的亚相归并为相;同样的方式将相一级单元归并形成大相一级的单元。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由下而上形成的大地构造相单元格架,与原来由上而下推荐的全国大地构造相划分框架是否一致和协调,否则就要进行必要的修正(省区或全国两者都有可能修正,并且对全国的修正概率还应该大一些),形成省区的大地构造相主图。

根据等五大专业的大地构造相专题底图确定亚相边界的时候,如果它们之间有不一致或不协调的情况下,就有一个优先参考和选取的问题。一般优先考虑大型变形构造的边界和盆地的边界。

6.进行大地构造相时空演化分析、编制大地构造相辅图

1)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构造演化序列,确立优势大地构造相,研究其演化规律。按全国统一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按三级构造单元分别建立各构造带的《大地构造相时空结构图》。该柱状图表达了不同亚相(相)之间的相互关系,各亚相的岩石构造组合特征,并划分出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比例尺可以等于或小于1:50万。

2)通过建造分析(沉积建造地质构造环境分析、岩浆活动构造环境分析、变形变质构造组合分析、盆地构造分析),进行大地构造相单元横向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相模式。

3)研究不同构造阶段的构造格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建立综合演化模式图。

4)研究大地构造相与成矿构造的关系,将其成果表示在有关图件上。

5)编制形成其他大地构造相辅图。

7.图面主要表示内容

1)地理底图的基本要素。

2)精简后建造构造图的主要界线及内容。主要界线包括主要地质体的边界、主要的断裂构造、大型变形构造带,由物化遥推断的隐伏断列和隐伏构造。

3)各岩石构造组合(以花纹表示)及其边界(以地质界线或断层围限)。

4)各亚相单元的范围(以颜色区分)及边界(以地质界线或断层围限)。

5)各类级别相单元的范围及边界,即相、大相、相系的范围及边界,其间以不同规格或不同线型的线条分开,并在相单元范围适当的位置以代号标注相单元名称(标注的代号由亚相或相名称的汉语拼音字母构成,见表8-6)。

6)各相单元名称可以是大地构造分区的名称,其构成为:“编号+地理名+相单元名+(时代)”,以表格的形式,置放于图面以外的适当位置。

7)各级相单元的时代(以地层时代代号标于单元注记后部的括号中)。

8)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可适当夸大表示,或以点元表示)。

9)重要的同位素年龄值数据、测试方法及其采集位置。

10)相关的矿产地位置。

11)以辅图主要包括:a.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b.大地构造想时空结构图;c.大地构造相模式图;d.大地构造相演化过程综合模式图;e.其他辅助图件。

12)统一协调的图式、图例、符号、代号、图签。

8.建库

由地质组根据大地构造相图数据库数据表要求填制数据表,由综合信息组建库。要求图面表示的内容均挂属性,数据库建设见相关技术要求。

9.编写编图说明书

(说明书要求见“大地构造相图技术要求及标准”)

⑨ 地理底图的原理

地理底图与专题内容配合有两种形式:①在内容详细的底图上,即在未经简化的地形图或普通地图印成的浅灰色衬底上,叠印不同颜色的专题内容;②内容简化的底图与专题内容交织在同一平面上。为使专题内容与地理底图有机地结合,地理底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题地图的特殊要求进行选取和增强。如编绘地质图时,地理底图上的地名应当选取重要的地质点的所在地;编绘气候图时,要选取气象台站的所在地名。

⑩ 省级大地构造相图工作底图(大型变形构造)的编制

(一)图面内容与结构

1.图面内容

1)图名

2)比例尺

3)图例

4)主图:

(1)主要地理要素:经纬度、主要河流湖泊、主要城镇、主要公路铁路、山脉与盆地

(2)三级及其以上构造单元

(3)各类大型变形构造:名称、分布范围、类型、运动学特征、力学性质、时代、含矿性

5)副图:在全国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地理位置

6)责任表

7)大型变形构造特征表

2.图面结构与图式

图7-3为建议的结构方案:图名和比例尺位于上方居中,图例、副图、责任表和大型变形构造特征表的具体位置,视主图的形状而定,建议责任表尽可能置于右下角(图7-3)。由于各省区地理范围展布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形加以调整。

图7-3 ××省(区)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

除了上述图名、图例和编图责任表的位置,可以视图面形状与周围空间而有所变化。还应该在合适位置表示资料截止日期、地理底图。

(二)编图准备工作

1.阅读技术要求

明确大型变形构造的定义、分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资料收集与研究

收集研究区构造变形、构造背景和构造分区等方面的资料,具体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和卫星遥感等方面资料的收集。

3.大地构造位置的确定

主要基于潘桂棠等发表在《中国地质》2009年第一期上的“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文提出的划分方案,明确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和一级及二级构造单元。

4.大型变形构造的确定

基于已有资料,确定研究区存在的大型变形构造,明确不同类型大型变形构造的基本特征,填写大型变形构造特征表。

5.底图准备

把1:25万建造构造图拼接在一起,作为省级大型变形构造专题工作底图的底图,特别注意保留已有的独立的大型变形构造图层。

(三)编图步骤和注意的问题

1.表示方法与图例的编制

1)大型变形构造范围的表示

突变边界以实线表示,渐变边界以点线表示,推测边界以断线表示。

2)大型变形构造名称的表示

以4个汉语拼音字母表示,这四个字母分别为其名称中主要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将其置于所代表的大形变形构造的中间且醒目位置。

3)大型变形构造运动学特征的表示

按照技术要求,以边界线的不同组合型式区分和表示逆冲、逆掩、正滑、左行走滑、右行走滑、斜冲和斜滑等运动学特征。建议边界线的线型粗细介于1~2mm之间,各省区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

4)大型变形构造变形层次的表示

按照技术要求的规定,以不同花纹表示浅表层次脆性、中等深度脆韧性或韧脆性和深部韧性等三个变形层次。建议空心三角形表示脆性变形,断直线表示脆韧性过渡变形,断曲线表示韧性变形。

5)大型变形构造内部结构的表示

以断裂、褶皱轴和花纹排列区分斜列、平行、叠瓦、环状和放射状等不同类型内部结构样式。

6)卷入大型变形构造地质体

参照国家有关岩性花纹的标准,同时考虑与其他底图不重复,能够区分开。

需要突出表示的大型变形构造中发育的特殊岩石类型包括蛇绿岩中的超镁铁岩、非蛇绿岩中的超镁铁岩、幔源玄武岩、金伯利岩、榴辉岩、蓝片岩。具体表示方法参照国家有关标准。

7)大型变形构造的时代

以边界线和内部花纹颜色表示,按照大陆形成演化旋回(李锦轶,2009)表示即可;同时以同位素年龄标注大型变形构造构造的具体时代。

大型变形构造活动时限的年龄资料内容包括取样位置、定年方法、定年对象和年龄值。表示方法为:圆点表示取样位置,把同位素年龄(单位为Ma)按照“定年方法定年矿物/年龄方式”,表示于取样位置旁,二者之间以短线连接。定年方法的代号:Ar表示A-rAr方法,Z为U-Pb方法;定年矿物的代号:Zr为锆石,Bi为黑云母,Ms为白云母,Hb为角闪石。

8)大型变形构造含矿性的表示

在矿化点或含矿层位露头区标志矿化的金属符号,表示大型变形构造的含矿性。

基于以上考虑,编制出参考图例,见附录7-1。各省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建议的图例进行修改,制定自己的编图图例。

2.大地构造位置图的编制

统一使用潘桂棠等2009年的划分方案,在其上突出表示编图省区的位置,作为各省区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图。

3.省级大型变形构造工作底图主图编制

根据已有资料和图例,把省(区)大型变形构造及相关内容表示在图面上。

根据试点工作情况,以及大型变形构造工作底图与其他工作底图之间的关系和大地构造相成图的需要,建议在工作底图上,大型变形构造的面状特征不以面元表示,而是通过边界线圈定其分布范围,以花纹填充(以线元或点元填充)表示。

大型变形构造的时代,以边界线和填充的花纹的颜色表示,考虑到时代资料的限制,本次编图时代表示的旋回即可,具体划分及表示方法(颜色选择)见建议的图例。

4.责任表的填写

责任表格式如下:

5.整饰与完成编图

删去底图中的1:25万建造构造图的大型变形构造图层,根据图面范围,调整线型,特别是边界线的粗细,以及字号的大小,以清晰和醒目为标准。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技术要求

阅读全文

与如何编制较理想的地理底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