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头饰文化的作者简介
管彦波,1967年6月声,云南宣威人。198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2002-2003年作为“博士论文执笔者”赴日留学,师从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科的樱井龙彦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出版独立完成或与人合撰的着作、辞典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主要烟具方向为民族社会生活史、民族地理学、稻作农耕文化。
Ⅱ 管彦波的一般性文章
1、《一部独创性的民族政治学——〈民族政治学〉一书评价》,《民族研究动态》,1994年第3期。
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民族研究动态》,1994年第3期。
3、《南诏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述略》,《民族研究动态》,1995年第3、4期。
4、《古滇文化:涅槃凤凰——由抚仙湖古聚落遗止所想到的》,《科学中国人》,2001年第5期。
5、《“纪年翁独健先生诞辰百周年座谈会”述要》,《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6、《中国稻作起源研究述评》,《中国民族史研究动态》2005年。
7、《民国时期对西南历史地理的考察及民族地理学的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动态》2006年。
8、《头饰:来自幽深的精神世界的符号》,《民族团结》,1996年第3期。
9、《额与眉之饰》,《民族团结》,1996年第11期。
10、《腰带:束缚与装饰的统一》,《民族团结》,1997年第2期。
11、《“五四”故事:他们把生命永远铸进世纪之初》,《民族团结》,1999年第5期。
12、《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化学着作》,《中国民族》,2006年第4期。
13、《民族服饰:辨族别异的一种文化符号》,《民族大家庭》,1997年第1期。
14、《民族服饰:一种可供解读的“典籍”》,《民族大家庭》,1998年第1期。
15、《“蛇”食与“鼠”食》,《民族》,1997年第3期。
16、《火塘:西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场》,《民族》,1997年第4期。
17、《瑶族头饰:一个独特的价值实体》,《民族》,1997年第5期。
18、《天然食库:西南民族饮食的物质基础》,《民族》,1996年第9期。
19、《非洲民族地理分布》,《地理知识》,1995年第3期。
20、《人类的自残性装饰》,《网络知识》,1997年第8期。
21、《傣乡虫宴》,《旅游》,1998年第3期。
22、《百余年的南诏史研究述评》,收入《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5年》,民族出版社,2006年。
23、《民族地理学:新兴边缘学科的构想》,《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9日第5版。
24、《民族文物: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15日。
25、《拔河之源:中国古代拔河简介》,《读卖新闻》(日文)2006年5月30日。
26、《“血”食》,《云南民族报》1997年4月28日第7版。
27、《岁月悠悠话眉饰》,《中国服饰报》1997年1月3日第4版。
28、《鼻唇之饰》,《中国服饰报》1997年1月10日第4版。
七、杂文
1、《优待的“虐待”》,《北京晚报》1998年1月5日“文艺副刊”。
2、《车鸣马嘶》,《北京晚报》1998年7月24日“文艺副刊”。
3、《从“抓周”谈起》,《北京晚报》1997年10月20日“文艺副刊”。
4、《书店问答录》,《北京晚报》1998年8月29日“文艺副刊”。
5、《薯香袭人》,《北京晚报》1998年1月21日“文艺副刊”。
6、《洗脚》,《泉州晚报》1998年12月22日“文艺副刊”。
7、《细品口香糖》,《北京晚报》1997年9月27日“文艺副刊”。
8、《周末躬亲》,《北京晚报》1998年5月14日“文艺副刊”。
9、《善待近邻》,《北京晚报》1997年12月1日“文艺副刊”。
Ⅲ 管彦波的学术论文
1、《试论南诏多源与多元的文化格局》,《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2、《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的社会功能》,《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3、《西南民族聚落的背景分析和功能探究》,《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
4、《关于民族社会生活史方法论的探讨》,《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
5、《稻作农耕技术的演进——以云南稻作为例》,《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
6、《民族的环境取向与地方性的生态认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7、《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功能》,《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8、《论隋炀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略》,《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中国古代狩猎岩画的民族学解读》,载《民族学报》(第八辑),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
10、《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历史教学》,2001年第8、9期。
11、《论〈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地理学研究价值》,《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2、《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维属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3期转载)。
13、《礼仪圈中的西南民族服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4、《唐初西洱河蛮的原始习惯规范》,《民俗研究》,1991年第1期。
15、《头饰与人生礼俗》,《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
16、《略论民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5年第9期转载)。
17、《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18、《影响西南民族聚落的各种社会历史与文化因素》,《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9、《西南交通古道考》,《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20、《稻作农耕祭祀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神灵观念》,《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21、《谷魂信仰:稻作民最普遍的信仰形式》,《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2、《简论隋文帝的治边思想与治边措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23、《唐朝的边疆局势及御边戍守体系的变化》,《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24、《南诏社会生活史管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25、《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的多维属性》,《中南民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6、《民族头饰发生的思维基础与社会基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7、《西南民族饮食的社会层次与饮食观念》,《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28、《西南民族聚落的基本特性探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9、《西南民族的住宅类型与建筑结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0、《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以中国古代民族迁徙为考察的重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1、《少数民族头饰中的图腾遗迹》,《云南民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2、《关于民族地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相关概念的辨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33、《试论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府州制度》,《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34、《试论苗族头面服饰及其文化意义》,《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35、《中国少数民族发髻说略》,《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36、《略论瑶族头饰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6期转载)。
37、《民俗学与民族社会生活史》,《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
38、《关于民族地理学的概念及其实用价值》,《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2期。
39、《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
40、《南诏商业交换关系简论》,《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41、《民族学与地理学的历史亲缘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转载)。
42、《民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内容》,《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6年第9期转载)。
43、《试论南诏的军事制度》,《思想战线》,1992年第2期。
44、《民族聚落分类散论》,《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转摘)。
45、《佛教禅宗兴盛于大理的复合因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46、《南诏文化积淀中的一种积极因素——拟唐试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47、《明清大理僧人类型及其心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1期转载)。
48、《南诏经济文化类型探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49、《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地理的考察》,《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0、《地名与民族的地理分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51、《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民族头饰艺术的美学特色》,《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52、《民族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53、《民族社会生活史基本理论要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54、《中国各民族首饰物概说》,《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55、《中国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点》,《民族论坛》,199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7年第1期转载)。
56、《美洲民族构成及地域分布》,《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7、《禄村农民的消费心理和忧惧心理》,《楚州今古》,1989年第2期。
58、《南诏饮食文化简论》,《云南学术探索》,1992年第3期。
59、《南诏对爨地的征服及其别都拓东的设置》,《昆明社科》,1991年第2期。
60、《简述唐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昆明社科》,2006年第4期。
61、《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晋阳学刊》,1992年第4期。
62、《试论南诏官制》,《中国民族史论文集》(3),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
63、《民族头饰与舞蹈艺术》,《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4期。
64、《中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美论》,《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6期。
65、《“巢居”与“穴居”:西南民族住宅形成与演进的两种途径》,《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66、《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南方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与侵入》,《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7、《中日稻作文化比较研究——以照叶树林文化为分析框架》,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2003年4月。
68、《试论东北朝鲜族的稻作》,载樱井龙彦编《东北アジア朝鲜民族の多角的研究》,ユニテ出版社,2005年。
69、《隋唐以前的云南稻作》,载罗贤佑等编《历史与民族——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
70、《失地农民上访:问题、成因与对策——以长春、吉林、延吉三市为例》(与张时飞、段启增、闫雷合作完成),《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1、《中国拔河的起源及其流变》(中、日、韩文),收入韩国灵山大拔河保存委员会编:《灵山纲的足迹》,韩国,2007年3月。
72、《中国古代的水崇拜及其文化内涵》,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编《亚细亚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韩国,2006年7月。
73、《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祈雨仪式及其水神信仰》,韩国江原道民俗学会编《亚细亚江文化的多样性与口碑文学》,韩国,2007年7月。
74、《中国山地民族的狩猎祭祀习俗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神灵观念》,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编《亚细亚山间民俗与狩猎文化》,韩国,2007年2月。
75、《历史民族地理学视域下的舆地图研究——以两宋时期传世地图为考察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1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
Ⅳ 管彦波的介绍
管彦波,1967年6月生,云南宣威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北楚天学者三峡大学讲座教授,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日本亚细亚经济文化研究所顾问,国际通商战略研究院理事,中国稻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史、民族历史地理,尤长于中国南方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