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八章 城市地理学作业 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②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
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体分析如下:①总体分布及疏密状况:通过观察闭合线数值,说出最大区和最小区的位置在哪;通过观察等值线疏密,说出疏密分布位置.②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渐变大(变小);③凸凹变化(等值线弯曲情况——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说出凸点沿线数值高低的情况.
三、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
描述角度:范围(方位)+面积(大小、面积的变化)+伸展方向+极值区的分布.
③ 地理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如何回答
摘要 您可以参考以下回答:地理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商业区居于圾成市中心以及繁华地段;
④ 高考地理怎么回答地形分布特点的大题
一般先说地形以什么为主,或者某个部分以什么地形为主,比如东南高原为主,西北山地。然后地势,比如西高东低,东南高西北低。
⑤ 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是什么
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是什么。描述点状分布,线状分布,面状分布和体状分布。
点状分布,点状现象被认为是不具有空间尺寸的,或者说它的空间尺寸可以被忽略,因此是0维。
线状分布,线状要素被认为在空间上是1维的,只有长度没有宽度,或者宽度可以被忽略。
面状分布,面状分布要素是2维的,它们既有长度,又有宽度。
体状分布,体状分布要素是2.5维或3维的,2.5维表达连续现象的分布趋势面,真正的3维现象在每一个空间点x,y,z上都有独立的属性值。
空间特征的介绍
根据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空间维度来表达。而空间维度则是根据地理对象的实际分布特征以及地图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它包括5种类型,0维,1维,2维,2.5维和3维。
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都有自己固有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地理现象的空间维度,地理现象可分为点状分布,线状分布,面状分布和体状分布。以及其空间关系也是也是空间特征。
⑥ 自然地理空间分布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的别称,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⑦ 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是什么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
1、点状地理事物:
(1)点的数量、疏密:
①均匀一致;
②分布不均:何处密集(多)何处稀疏(少)。
(2)点的位置:在线形事物(沿河流、河谷、海岸线、边境线、交通线)上分布;在面状事物(地形区、行政区等)上分布。
(3)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如规模、等级)
(4)点的动态变化。
2、线状地理事物:
(1)描述一条线的分布情况: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①总体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渐变大(变小);
②数值分布: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极值(最大值、最小值);
③疏密状况:疏密分布位置。
3、面状地理事物:
(1)分布范围、方位。
(2)延伸方向。
(3)形状(条带、团块状等)。
(4)面积大小与变化。
在地理中,“分布特征”的一般答法:
1、精准定位描述主体。
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然后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自然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
(2)区域人文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3、简洁、准确描述。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空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