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军事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
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历史地理名着,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特色。此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施永图的《武备地利》,也含有丰富的军事地理内容。
19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枪、线膛炮等武器相继出现,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适应作战需要,军事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地理学的理论着作先后在俄、德、法、意、英等国问世,军事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瑞典政治学家克吉伦和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等,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大陆心脏说”等理论,他们的观点曾经成为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提出:国家的生存空间应随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到他那个“生存空间”中去,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善于根据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特点确定革命的战略方针;在选择、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运筹战略决策和指挥战役行动时,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院校开展了军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编写了各种军事地理资料。
⑵ 军事地理学的重要性
军事地理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历代的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时代,着名军事家孙武就在军事名着《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堪称军事地理论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
西方军事学家也很重视军事地理。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曾指出要当一个胜任的参谋长,必须“熟悉军事地理”。普鲁士军事着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把“地理要素”视为决定战斗运用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 19世纪中叶起,欧美军事地理研究发展很快,着作甚多中国也于民国初年出版了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着《兵要地理》。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兵要地理、兵要地志、国防地理、战争地理。
军事地理学遵循军事学尤其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原则,同军事历史学、战争动员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国防经济学以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军事交通运输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⑶ 对军事地理的认识
军事地理是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统称。是国家和军队统帅与总参谋部以及各级司令部必须研究的内容。中国古代称“地利”。近代,又称“武事地理”、“兵要地理”,主要是指地球表层存在的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其空间范围相当于大气圈对流层顶至岩石圈沉积岩底部之30—35公里,有时也扩及到海洋底部、陆地深部和外层空间。
古代军事学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中国的军事学曾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金属兵器和战车,建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防御工程体系万里长城;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火器的创制,也在世界军事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技术专门家;此外,中国最早创立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后有2000多种兵书问世,并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军事历史、军事地理着述,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军事类书。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如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在军事学方面也有各自显着的成就。
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综合性科学。又称军事学。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帝国主义时期,战争的范围空前扩大,手段也空前残酷。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政治集团为了准备战争和争取胜利,竭力探索战争的规律,研究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军事科学体系。
军事与军事科学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原始社会晚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暴力冲突,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初始形态。这种部落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生存条件而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阶级的出现,战争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便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成为政治的继续。只有全世界实现了共产主义,阶级和国家消亡了,战争才会消亡。
军事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诸如武器力量的组织、训练和作战行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应用,战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国防设施的计划和建造,后备力量的动员、组织和建设等,都属于军事的范畴。军事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既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又对它们发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⑷ 军事中运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交通运输、城镇要地、历史战例等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素。地貌,侧重研究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侧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侧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季节变化特点;气象,侧重研究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以及上述诸因素对作战行动、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⑸ 关于军事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由军事地理概论和军事地理分论两部分组成。 军事地理概论,也可称为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理论的研究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它全面论述军事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确定军事地理学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揭示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一般规律,探索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以适应战争需要,阐述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等共性的问题,并为军事地理学分论指明研究的内容及一般方法、原则等问题。军事地理学分论,包括区域军事地理和部门军事地理(亦称专题军事地理),是在普通军事地理学的指导之下,具体研究与分析一个国家、战区或某一军事地理因素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作用等实际问题。 军事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地理位置及其形势:主要研究区域的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的长度和自然特征,及其在军事上的作用和影响,该国家或战区与周边国家或战区的关系以及所处的战略地位。 (二)自然地理条件:主要研究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拿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地貌研究,侧重于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研究,侧重于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潮汐等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研究,侧重于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变化特点;气象研究,侧重于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 (三)经济地理因素:主要研究各种战略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产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分布、技术水平及其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以及对军民生活物资的保障程度、战时经济动员潜力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等等。 (四)社会地理状况:主要研究社会、政治制度和对内对外政策,阶级关系,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对战争的态度;民族的分布,风俗民情,政治倾向及其相互关系;宗教信仰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战时兵员的动员潜力;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及其在战时利用的可能性,主要传染病、地方病的种类、分布,流行季节和对作战行动影响的程度,等等。 (五)交通运输地理条件:主要研究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地下管道的整体布局,主要线路及其通行、输送能力;重要交通枢纽、车站、港口和机场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各种机车车辆、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管道的长度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战时的生产补充能力。 (六)通讯设施:主要研究各种通信枢纽、通信台站的布局、数量和质量状况,主要通信设备、通信器材工厂的分布及其生产供应能力,有线电和无线电通信网的安全保密性能及其在战时的生存能力和恢复能力等。 (七)战略、战役目标:主要研究重要的大中城市、要地、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和大的水坝、重要桥梁等。城镇,侧重研究地理位置、战略战役地位、面积、人口、周围地形、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工业生产以及人防工事和军事设施情况;要地,侧重研究其分布状况、地理特点及其军事价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对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等。 (八)军事行政区域、战区的划分、组成,军事力量(包括陆、海、空军的数量)部署,军事基地的分布,以及战场准备等情况。 (九)历史战例:主要研究地区地理条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影响和双方在利用地理环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在对上述各项内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面评价和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和由此带来的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研究内容也将越来越多。
⑹ 军事地理的起源
公元前7世纪的兵书《军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 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理为宝”。清代施永图编撰有《武备地利》一书。中国历史上与地利相似的用语还有“地势”、“形胜”,如《史记·高祖记》有:“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由于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和控制地球活动的内能在各处分布不均,地球表层各处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异,成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具有不同影响的地理区域和地理环境。探索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与国防建设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称军事地理学。它是人类在长期武装斗争实际中认识、利用地理条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是对军事与地理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对于科学地指导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