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回答高中地理中有关水系特征和水文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难看出,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水往低处流”。正是在这个总的基本原则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发达。河流水系特征与水源关系也较为密切,尤其是外流河水系,其特征多与气候中的降水因素联系紧密。甚至有可能气候影响河流水系特征,进而改变地形。
水文则是研究水系特征的学科,具体回答什么要结合具体的水系特征
❷ 明年就高考了地理科目。 地球上的水这章没学懂,到底有什么重要的啊求总结
一、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1、水循环
是指水在地理环境(四大圈层)中空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移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环节多,循环过程复杂、范围广。如登陆的台风、夏季风;外流河入海等都属于系类型。
3、内陆循环
水循环环节少,水量少,如高山冰雪融化、内流河、湖的水循环。
4、海洋内循环
水汽数量很大,环节少,海洋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落回海洋。
(二)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意义
1、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水循环的过程就是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的转移过程。
2、水循环的意义
联系四大圈层,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陆地水不断更新;实现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三)水循环和水资源
1、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水是可以循环再生的资源,一般来说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2、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水循环在总体上受自然界规律支配,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循环再生能力有限,如果人类过度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也会枯竭。
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人口、土地和水资源分布的不协调性,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加剧了水资
源紧张。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地表蒸发影响最大
合理的影响: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植树种草等。
不合理的影响:大面积滥伐森林、排干沼泽、围湖造田、过度开采地下水、硬化
地面等。
2、人工增雨
在局部地区实施。规模小,在天气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对大范围内的降水分布影响不大。
二、河流的补给
(一)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
1、雨水补给
普遍分布,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雨季形成汛期。许多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
举例说明一些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形成春汛,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
3、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
补给量与气温高低有关,补给量补给小,夏季形成汛期,冬季常断流。
4、湖泊水补给
江河中下游地区湖泊,有削峰补枯主作用,大型水库也有此作用;山地的湖泊可成为河流的源头。
5、地下水补给
补给量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互补。
(二)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改变河流水量、含沙量
1、破坏植被与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增加(减少),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升降缓慢),洪峰水位高(低)到来早(晚);河流含沙量增大(减小)。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洪水期水位高、水量大。
2、修水库与围湖造田
使河流水量变化平稳(水位升落明显),减少下游河水的含沙量(加剧下游洪涝灾害)。
3、硬化城市路面与铺设渗水砖
增加(减少)地面径流,不利于(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河流水位陡涨陡落(缓慢变化),造成城市洪水或缺水,加剧(缓解)城市水资源问题。
二、洋流
(一)洋流的形成和分类
1、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2、洋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大气运动和盛行风向;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
3、洋流的分类
(1)暖流和寒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风海流较多,如信风洋流、西风漂流、季风洋流、绕极环流;补偿流(上升流)在大洋东岸明显;密度流存在于海水盐度、密度不同的海洋之间。
(二)洋流的分布
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
大洋东岸为寒流。
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大洋西岸为寒流(风海流),大洋东岸为暖流。
3、40°S附近海域,形成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南极附近形成绕极环流(逆时针方向)。
4、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形成,洋流方向有季节变化。
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或西南流,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夏季盛行
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或东北方向流,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索马里寒流出现,是
强大的上升流)。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1)在高低纬度间进行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2)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及寒流流经地区易形成海雾,影响海洋交通。
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升温增湿作用(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55°N——70°N大洋东岸最冷月均温比大洋西岸高16——20℃),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广,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至60°N;摩尔曼斯克港冬季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关系密切;四处特殊地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寒流对大陆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如副热带西海岸沙漠的形成;亚洲东
部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纬度比西欧偏低(50°N——70°N);西风漂流的“风
壁效应”及其本身寒流性质加剧了南极大陆的寒冷。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之处,鱼类食物、饵料丰富,形成着名渔场,如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沿海有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随洋流运动,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顺风顺水航行节省时间、燃料;逆风逆水航行速度慢,费时间费能源。多
海雾的地区不利于海上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船舶航行安全带
来威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其航空母舰沿西风带接近珍珠港,
没有走信风带,试分析原因。
走西风带航线:航程近,是顺风顺水,上空多云雾,利于隐蔽;西风带风大浪
高,安全性不好。
走信风带航线:风浪小,安全性好;对日本来说航程远,且逆风逆水,速度慢,
易被美国侦查到。
(四)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正常情况下,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由于东南信风和地转偏向力影响,产生离
岸流,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偿(秘鲁寒流)。海面温度低,空气下沉,秘鲁沿岸大
气稳定形成干旱带,太平洋西部暖湿气流上升,形成暖湿气候。
如果该现象增强,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更低,使信风增强,加强东澳大利
亚暖流,西太平洋气流上升更强,澳大利亚、东南亚、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增多,
形成洪涝灾害;南美洲西部沿岸、中太平洋各岛将更加干旱。这就是拉尼娜现象。
有些年份,圣诞节前后,东太平洋海上温度异常升高,秘鲁沿海出现一支暖流,
迫使秘鲁寒流消失或向西偏移,大洋东西两岸热力差异减弱(或变化),大洋西两岸
上升流减弱,对流雨减少,甚至气流下沉,导致澳大利亚、印度、非洲、东南亚、
我国东部干旱少雨;南美洲西岸降水增多,导致洪水泛滥。北美洲北部气候更加寒
冷、加利福尼亚地区暴雨、洪水泛滥,即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会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
(五)洋流与海水等温线的有关判断
1、海水表层水温的分布
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寒流流过的
海区,水温要低些。根据等温线上数据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该海区所在的南北
半球。
2、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
一般地,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为暖流,反之为寒流(也有例外,
如索马里寒流)。由于洋流比流经的海水水温高或低,海洋表面水温等温线会发生
弯曲。等温线的凸向(或尖角指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向
低纬度海区凸出。
❸ 高中地理中国地形与各大城市分布与降水,河流,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取水方便,水运便利。
河流多分布在降水较为丰富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❹ 降水和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一般来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距海远近的影响。
1.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 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它的影响了;而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 ,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降水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再如我国的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如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欧洲中部,美国中东部;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如横断山区;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东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全球的气压带不管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还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我国的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的形成;南极地区成为少与带;而在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如赤道地区,全年处在低气压控制下,终年多雨。
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而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根据风带与大陆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迎风岸和背风岸,迎风岸常常受到风带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降水很少;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西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信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信风有关,而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则与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
在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的性质不同,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夏季风从海洋吹向
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的,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如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亚季风区,在西南季风影响的季节形成雨季,东北季风控制时候形成旱季。
特殊的大气运动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气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转上升气流,往往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如中纬度地区就多气旋雨,台风、飓风也带来大量的降水;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在锋面附近暖空气上升也会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就是以锋面雨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锋降水,6、7月份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降水,7、8月份在华北、东北形成冷锋降水;在副极地也会因为东风和西风相汇而形成极锋,形成锋面雨。
下垫面在局部地区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来影响的,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或者水面宽广,就会增大蒸发量,空气中湿度增大,从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坏,水面减少,空气就会变得干燥,导致降水减少; 沿海地区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经过降水也会增多。比如,沙漠地区地表干燥,增发量小,降水也很少,在排干沼泽和湖泊的地区,降水也减少,而在森林地区,湖泊和大型水库附近降水明显增多。
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沿岸暖流有关,而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都与寒流关系密切,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干燥,最狭长,分布纬度最低就是秘鲁寒流的功劳。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来影响降水的,如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扩大水面和湿地都将会使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开垦排干沼泽会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干旱季节增加局部地区降水的有效形式。
❺ 地球上的水与大气层有什么关系
生物,大气,水,岩石,土壤这5者之间的关系
以生物为主要线索说说吧!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从环境中吸取水分、养分,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长成果实),被各级动物食用,同时,植物的秸秆、动物死后被微生物分解(腐烂过程就是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最后又回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生物循环。生物循环可以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②改变原始大气成分。早期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水汽。现今地球大气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③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水成分。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④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如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像煤、石油等。陆地上生物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⑤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
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表现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原始的富集过程。这就不多解释了。这样在生物的作用下,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其他元素的参与作用,并且经过了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层了。
ok,就这些了。
❻ 地理 潜水水位线为什么与海拔有关系平原的潜水水位线大概是多少高原呢
一般没有关系,主要跟地形和岩层走,你可以理解为地下水
❼ 苏州的水多和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这些水又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呢
苏州地处中国南部,且靠近海洋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势平坦地表径流较多且容易汇聚成河流,地质及土质有利于地表水渗透形成丰富的地下水,
❽ 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量无关
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量当然有关,
但不一定成正比。
水资源的多少除降水量有关外,
和地理位置的关系也是很大。
❾ 地理中,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分别包括哪些方面
水系特征
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①
河流长度、流向
②
流域面积
③
支流数量及其形态
④
河网形态、密度
⑤
落差或峡谷分布⑥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难看出,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水往低处流”。正是在这个总的基本原则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发达。河流水系特征与水源关系也较为密切,尤其是外流河水系,其特征多与气候中的降水因素联系紧密。甚至有可能气候影响河流水系特征,进而改变地形。
水文特征
包括如下几点:
a.径流量
b.含沙量
c.有无汛期(凌汛)
d.有无结冰期
(e.水能资源是否丰富)
等诸多因素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
结冰期。
影响河流水文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补给,即水源。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
外流河水文特征
原
因
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由降水决定的。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也大。
汛期长短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产生凌汛现象的河流必须是有结冰期,且由低纬流向高纬,同时水量较大(凌汛是由洪水泛滥引起的自然灾害)。内流河一般不产生凌汛现象,因为内流河水量小,冬季有枯水期。
含沙量大小
外流河含沙量是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而内流河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
有无结冰期
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最低月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
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水能资源是否丰富
取决于流量和水位落差
❿ 城市的地理位置与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所处的气候带等地理位置与降水量影响比较大。比如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当然降水比较多了,反之处于内陆水汽难以到达的地区,降水量就比较少。一般来说靠海或者离海边不远的地方,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容易到达,降水量就会多,反之,降水就会少。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气流的流向,所处地理位置风从海洋向陆地吹,降水就会多,如果是大陆吹向海洋的话,即便是海边也还是降水量稀少的,比如非洲撒哈拉西部的一些沿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