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知道福州的历史文化
让他在自己身后不断的收拾烂摊子,清冷一片,朱唇微启,一边说道:快试试这个,一看这颜色就非常不错,这个……这个……服务员,这个叫什么名字?”
❷ 福州的地理环境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无雪。有时在鼓山等海拔较高地区有零星降雪。不过冬季有雨,气候相对较为湿润。 福州四季气候特征季节 气候特征 春季(3~5月) 常阴雨绵绵,气温变化较大,是一年中阴雨天最多的季节。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气冷热多变,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梅雨期温度显着升高,湿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 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是出现局地热雷雨天气和热带风暴、台风活动最集中的时期 秋季(10~12月) 天高云淡,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温度适宜 冬季(1~2月) 雨量一般较少,气候温和,极少有零下低温出现 资料来源:
❸ 榕城的文化
福州文化作为闽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强烈的族群和地域特征,在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大体框架之下,也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语言、习俗、节日、建筑、艺术、群体文化性格等。晋代以降、尤其是晚唐以来的大量中原汉人移民将上古和中古的汉族文化带到福州,而被边缘化的土着闽越文化也部分融入其中,二者相互结合,在相对隔绝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了族群特性鲜明的福州文化,它既和闽民系的其他分支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同时又具备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系统。
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自成体系,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属于闽海系建筑区中的闽东民居,这种建筑形式的分布基本与闽东语的使用区域一致。典型的福州传统民居材料以木构为主,辅以砖石,其平面布局多采用“三合内庭型”,即纵轴上一次安排“门厅—内庭—厅堂—内庭—厅堂—……”,以主厅堂为核心,主厅堂有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的,天井两侧是廊庑。大型的民居往往采用在轴线两侧重复模式单元来横向扩展成多横多进的院落,而有时则是在两侧配以护屋或花厅,花厅是休闲会客之处,多以假山、楼阁、凉亭、水榭装点成小型的私家园林,是体现主人审美情趣的空间。福州民居结构上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由柱承重,挑檐则是扁作直梁式的插栱挑檐。
福州民居外观上最显着的特征是马鞍形封火墙、大门等结构,它们也是福州和闽东地区所特有的。福州的封火山墙采用马鞍曲线型,墙体高大、随着梁架起伏,两端翘起,动势强烈,也被称为马鞍墙或马头墙,这种墙体形式在中国除闽东外的其他地区几乎是不存在的,墙体用牡蛎壳灰或石灰涂抹成白色,而墙头和翘角都施有彩绘雕塑,有些雕塑包含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元素。波浪般连绵的马鞍墙曲线在20世纪中叶之前构成了福州城市天际线的轮廓。福州民居的大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插拱支撑单坡屋顶形成似为门罩的雨罩,另一种是采用三间六扇门或明三暗五六扇门,门廊宽敞,施双坡顶、两侧由封火墙延伸出牌堵,大门后用一扇插屏门隔挡第一进院落,第二种大门的中间正门仅在重大仪式时打开,平时进出都走两侧小门。建筑中的门窗、斗拱、梁架等部位常常修饰以精致的木雕。福州的寺庙、祠堂等宗教建筑和公共建筑也采用和福州民居相似的建筑模式,而殿宇中常有藻井,连重建于明代的福州清真寺也采用了福州传统建筑的布局和封火墙等元素。在维持福州民居基本形貌的基础上,福州各地的民居建筑在细节上又有所差别。一些处在山区的福州民居(如闽清一带的一些民居)常在建筑平面两侧或对角线处加盖炮楼、城堡、吊脚楼,这是历史上为了防御匪徒而建造的。而福清一带的民居受到莆仙民居的影响,常常用红砖砌墙,飞檐翘脊,大门装修考究。福州的一些当代建筑为了体现本土特色,在外观上也采用了马鞍形封火墙这个典型的福州传统建筑元素。
此外,福州的海边或海岛上的民居为抵御台风,大部分采用石砌,并以石块压瓦。过去福州社会底层小家庭的居民住宅有着其他的形制,许多下层小户人家居住在连片的联排木屋中,水边的小户居民则常住干栏式的提脚房(高脚楼),而福州疍民则以船为家,这些居住形式都是纯木构的。福州畲族的民居大多规模很小、形制简单,中间常为厅堂,有木屏隔为前后庭,左右是厢房,家族聚居的大厝很少见。
福州传统民居建筑分布在福州各地,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上一直是福州豪门望族的居住区,其占地40.2公顷,现存268座明清古民居,是中国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的整体被列为中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清县的宏琳厝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古民居,它占地17832平方米,共有35间厅堂、30个天井、36扇风火墙、13座大门,666间房间,从1795年到1823年历时28年才建造完毕,居住着黄氏家族100多户900多人,建筑内拥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 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福州的宗族观念较深,祠堂众多,有统计数据认为福州的祠堂有2000多座,而祭祖在福州的社会生活中也相当重要。祭祖一般在宗族祠堂进行,各家族的仪式细节有所差别,每年祭祖的次数和日期也不尽相同,较为常见的是在农历的元宵、中元节和冬至祭祖,中元节之后做半段时往往伴随着祭祖和宴会。宗族观念也反映在福州传统民居中的空间分配上,在民居院落中主厅堂的正房是由长辈来居住的。
福州婚俗要求男方先下聘礼,女方则准备妆奁,马桶、梳妆箱和大脚盆是必备妆奁,定亲和迎娶前男方都需先送礼至女方家庭,女方则要有特定的回礼。婚礼当日,男方还要找一些家庭背景良好的男孩在洞房的马桶中撒尿,以求早生男孩,称为“开桶”;新妇被接到到男方家中后要叩见男方家族长辈,长辈则会送新妇见面礼,早年新娘出嫁常有伴房妈相伴,而过去伴房妈很多都是福州疍民妇女。家里诞生头胎孩子时,会向亲戚近邻分送太平面或红蛋,新生儿的外祖父母家则负责置办婴儿用品和礼品,孩子满月和周岁时家中常常会办宴席,有的家庭还会让满周岁的幼儿抓周。福州族群生日时要吃太平面,而从虚岁五十岁生日起开始做寿。福州地区的葬礼往往要求子孙披麻戴孝,男性子孙穿戴麻衣、草帽,女性子孙身着粗麻布衣裳,其余亲人则腰缠白布。传统葬礼还讲究“做七”,即葬礼要办七七四十九日,佛教徒或道教徒常在家中办道场或请僧侣念经。
福州的民间信仰有着久远的历史,它和道教紧密结合,对福州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渗透到了民间习俗中去。福州的各种民间神灵数量庞大,许多社区和村庄还有自己的地方神,每年福州各地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神和游神活动。福州迎神、游神活动是农历正月的重要习俗活动,常常在正月初十到十五这段时间内举行,活动多以村或社区为单位,有时几个社区也会联合迎神,具体仪式是将神祇塑像接入大轿中,并由人抬着在社区街道上巡游,而当地百姓往往会夹道迎接或观看,信徒则会烧香放炮,并在家门口摆设供品,希望迎神队伍能够在家门多停留一些时刻。迎神往往是社区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之一。除了正月之外,特定的神祇还会有其独特的纪念日来进行迎神,此外有的神祇的迎神还会中元节前进行。
福州市中心就分布有温泉带,而福州人开发市区的温泉资源已有很长的历史,形成了被被称为“金汤文化”的福州温泉澡堂文化。在北宋嘉佑年间福州已建起了“官汤”、“民汤”40多处。福州市区的一些地名也来自于温泉,比如鼓楼区的古三座就得名于该地段始建于五代的三座温泉。澡堂被福州人称为“汤池店”(平话字:Tŏng-diè-dáing)。福州人利用温泉沐浴、养生、疗疾,同时也将温泉澡堂作为社交场所,因而澡堂成为福州人尤其是老一辈福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休闲内容之一。但近年来,福州的澡堂文化渐渐衰落,以至于政府部门提出要抢救澡堂文化。 福州文学初兴于唐末五代,早期以诗词赋为主,在宋代出现了张元干、郑思肖这样的诗词名家,而明代的闽中十子中有九位都来自福州府,像张经、叶向高这样的着名官员也有佳作传世。南宋梁克家所编写的福州地方志《三山志》是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志,其文笔优雅,是早期地方志的典范之作。明代,小说开始在福州出现,闽县的徐熥创作了《十八娘外传》、《陈金凤外传》等文言历史小说,其中《陈金凤外传》是以历史上唯一表现五代时福州的闽国宫廷的小说。清道光年间,福州女诗人李桂玉创作了中国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弹词小说《榴花梦》。从清末到现代,福州既产生了林纾这样使用文言的旧式作家,也出现了冰心、庐隐、胡也频这样的新式作家。
本土的福州语文学在清朝繁荣起来。18世纪的干隆年间,笔名为里人何求的作家完成了长篇小说《闽都别记》,该小说中大量使用福州话,记录了许多民间故事、福建野史、风俗习惯、俚谣俗谚等,是福州历史上最重要的本土文学作品之一。此后,随着基督教在福州的传播,又出现许多用汉字书写的福州语《圣经》和圣诗(如《榕腔圣诗》)。19世纪中后期平话字发明以后,也出现了用平话字写成的福州语圣经和其他的基督教相关作品。福州语文学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戏剧,比如闽剧剧本都是用福州语(汉字福州俗字)写成的。1949年之后,用汉字或平话字编写的福州语书籍的出版停止了,但闽剧剧本的编写仍然在延续。
已知最早的福州话韵书是明朝晚期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后于清朝编入《戚林八音》,清末又出现了《加订美全八音》。平话字发明后,福州的基督教会编写了《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等榕-英或英-榕向的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有李如龙主编的《福州方言词典》和冯爱珍主编的《福州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等福州话-普通话向词典出版。 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乐、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软木画、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马尾区的马尾-马祖元宵节俗、仓山区的陈靖姑信俗、罗源县的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和畲族服饰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❹ 福州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怎么样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为福建省省会,位于闽江下游,系我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文化中心,自宋代起文化教育非常发达,是产生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
福州市的常住人口为711537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8651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066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9648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1032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990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408076人,占61.9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07294人,占38.05%。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30096人,占51.02%;女性人口为3485274人,占48.98%。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31136人,占14.49%;15-59岁人口为5224094人,占73.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0140人,占12.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4126人,占8.21%。
福州是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秦置闽中郡。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国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
中洲岛
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福建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以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存最为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着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
福州市区鸟瞰
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清代时,福州为闽浙总督(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的驻地。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着名的海军将领英才。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东街口天桥及附近景观(10张)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邻三明市、南平市和泉州市,北接宁德市,南连莆田市。
地形 福州市区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叶腊石、花冈石、硅砂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
森林资源 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地热 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
海洋 福州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江阴岛、琅歧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多种,陆生动物属保护和禁僭的有20多种。
气候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福州气候资源丰富,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24~29℃。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年相对湿度约77%。近年来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福州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春季:常阴雨绵绵,气温变化较大,是一年中阴雨天最多的季节。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气冷热多变,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梅雨期温度显着升高,湿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是出现局地热雷雨天气和热带风暴、台风活动最集中的时期;
秋季(10~12月):天高云淡,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温度适宜;
冬季(1~2月):雨量一般较少,气候温和,极少有零下低温出现。
❺ 福州的地理特征
福州资源地理
福州地理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部的闽江口,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之间。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从汉代至今都是中国东南沿海贸易良港,素有"福海宝地"之誉。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区位于盆区中央。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66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243万。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达326天,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在16~20℃左右,年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相对湿度约77%。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闽江,在水口镇流入福州境内,自西向东流经闽清、闽侯、市区、长乐,分别从长门水道和梅花水道注入东海。闽江流经福州境内长达150公里,流域达6.09万平方公里。其余支流有大目溪、梅溪、新店溪、营前溪等。除了闽江是福州境内最大的主河流外,还有龙江、鳌江和大漳溪分别是福清市、连江县和永泰县的主要水系。福州市区水道密布,有晋安河、白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条。市区内的港汊都与闽江沟通,水质良好。.
福州环境优美,全区共有山林1000多万亩,是发展林、牧、副业的理想地方,同时也为发展林产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福州自然资源丰富,叶腊石、花冈石、硅砂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福州由于位于福建省第一大河流闽江的下游,在福州兴业,用水方面可以绝对保障。
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江阴岛、琅歧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沿岸浅海区水质良好,水产资源丰富,海洋矿藏、潮汐能、风能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农作物一侮三熟,盛产稻、麦、油菜、甘薯。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多种,陆生动物属保护和禁僭的有20多种。全市现有林地面积63.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左右,是中国三大林业基地之一。地层矿藏资源52种,主要有叶腊石、石英砂、花岗石等,是闻名中外的寿山石雕原产地。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
福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全年冬短夏长,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24~29℃。近年来常出现热岛效应,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福州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偏南风为主,7~9月是台风活动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
福州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种植被地带。受多种自然条件影响,植被类型复杂,植物种锣繁多。由于近代遭受人为砍伐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目前主要植被以次生植物为主,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竹林、柳林、榕树、相思树-、樟木、木麻黄、灌木丛等,沿海地区有红树林、沙生草木等。人工植被以各种农作物为主。闽清雄江乡黄褚林是现今唯一保存良好的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已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以红壤、赤红壤、黄壤为主,耕地以水稻土为主。
福州是中国着名的侨乡之一,旅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福州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达250万人,其中不乏热心家乡建设的富商巨要、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福州与台湾岛仅一水之隔,是中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榕台两地空中直航时间仅25分峙中,平潭县东澳至台湾新竹仅68海里,连江距马祖最近处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凡帆往来,朝发夕至,福州港区去年被国家确定为海峡两岸船舶直航试点口岸。
福州市还是国家批准率先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先后设立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保税区、台商投资区、高新科技园区、元洪投资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投资区,此外,还有一批省、市政府批准设立的投资区,并享受国家赋予的综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试点城市等特殊政策,是中国开放层次最多、功能最齐全、优惠政策覆盖面最广的地区之一。
v概况
政策资源
福州是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经国家批准设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科技园区、软件园、台商投资区、元洪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享有国家赋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福州还是国家确定的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福州还享受国家授予的综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试点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优惠政策,是中国目前开放功能最齐全、优惠政策覆盖面最广的城市。
自然资源
海洋资源: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沿海天然港湾众多。浅海和滩涂面积广阔,水质状况好,海洋鱼类500多种,淡水养殖鱼类120多种;矿产资源50多种,具有综合开发潜力。
水资源:淡水资源极为丰富,闽江水年径流量达630亿立方米,居全国各大江河第七位。福州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具有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分布面广且处在市中心的特点。
森林资源: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矿产资源: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有30多种,其中叶腊石、明矾石、花岗石、高岭土、硅砂蕴藏量较大,部分非金属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人才资源
现有各种科研机构100多个,普通高校13所,中等专业学校46所,普通中学、职业中学417所,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10余万人。全市每年大专以上毕业生1万余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
华侨资源
福州是中国着名侨乡和台湾祖籍地,旅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达300万,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市场资源
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3年居全国商业中心城市之首,具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优势,其市场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3小时的车程幅射人口达2000万人。目前福州已建成一批大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市场,世界商业三大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已在福州投资设立大型仓储超市。
旅游资源
福州有2200年建城历史,素有"海滨邹鲁"、"福地宝地"的美誉。福州山青水秀、风光绮丽,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2001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青芝山、石竹山等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一大批旅游区、度假区。着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林则徐墓、华林寺、乌塔、鼓山摩崖石刻、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船政学院遗址、福清弥勒岩、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还有: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的奇迹雪峰枯木庵内的“树腹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福州名山古刹尤多。有号为“左旗右鼓、八闽二绝”的鼓山、旗山风景区,返朴归真的青云山,“九仙留迹”的于山,域中蓬莱的乌山,岩洞千姿百态盛产灵芝而得名的连江青芝山,具“雅胜石鼓”美名的福清石竹山,葛岭仙居永泰方广岩,“八闽岳祖”白岩,洞中有寺的罗源碧岩,怪石峥嵘的福清瑞岩等胜景。全国佛教重点保护寺庙、福州五大禅林之冠的怡山西禅寺,鼓山涌泉寺,闽江砥柱中流金山寺,北郊崇福寺,北峰林阳寺,闽侯雪峰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等古刹居于灵山秀水之间,熠熠生辉。
福州河汊纵横,湖塘相连,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独具山水园林城市风貌与江南水城的神韵。福州现有各类园林37座,市区内河42条,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画卷。
近年来,福州市还新建了闽江公园、金山公园、船政文化主题公园、金牛山公园、乌龙江湿地公园、温泉公园、光明港公园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公园,为广大群众休闲度假提供了新的好去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福州拥有滨海城市的独特风貌与宜人景色,平潭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长乐闽江口旅游走廊、琅岐旅游度假区、连江黄岐海滨风光旅游区、福清目屿岛度假区等一批滨海旅游景区也为广大海内外朋友提供了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沿海外向的地域特色,也形成了福州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底蕴。
❻ 福建的文化,人文特征是什么呢
闽南区域文化特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秦汉以前,闽中土着居民与中原的交往不多,土着民俗自成体系,史称这个时期的越族人,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盛行原始巫术。到了汉代,中原人士依然认为闽中及其居民为“方外之地,劗发纹身之民也。”汉晋至五代,中原汉人开始不断向东南沿海迁徙。随着汉人大批入闽,汉文化在闽中由北向南迅速传播,汉族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渐取代土着民俗而占主导地位。[i]同时,一些汉族与土着通婚,或土着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自动转化为汉族,闽越族的一些习俗风尚及其人文特点也沉淀下来,成为闽南区域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福建社会经济得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闽南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和演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条件下,福建经济在短时间内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行列。特别是宋代闽学的兴起,对于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福建文化以及民间的习俗风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为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俗提供了比较良好而又特殊化的条件。经过唐宋时代的锤炼,作为一种具有某些独特性格的闽南区域文化已经基本形成。元明时期,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经历了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强烈冲击。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商品市场经济繁荣,士农工商的界限渐趋模糊,传统的农业经济更加掺杂混合了多元的经济成分。与此同时,思想文化界酝酿着求新求变的思潮冲动,更是对于闽南区域文化特征的走向成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闽南区域文化特征”,无疑应该是以明清时代的闽南区域为基本表征。闽南文化的形成与成熟定型虽然是伴随着中原文化在福建的传播而向前发展的,中华主流文化对于闽南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成熟定型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力。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所谓的中华主流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潜移默化之中。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中“诸子百家”争相辉映、充满生机活力的年代,随着秦汉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儒家文化逐渐成了这种政治体制“独崇”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为维护中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以及融合吸纳多民族的文化因素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唐宋以降,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日益朝着极权专制的方向迈进,因循守旧、虚伪逢迎、营私舞弊的官僚恶习,逐渐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风气。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严重变异。一方面,空谈高调的道德标准往往令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另一方面,迷信权势、唯利是图又成了许多士大夫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可以说,从宋代以后,虽然还有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力图坚守先秦儒家的道德规范,但是从整体上看,围绕着政治统治核心的中原主流文化,日益出现了虚伪凝重与抱残守缺的异化倾向。中原主流文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而向各个边陲地带传播的。相对而言,越是边陲地带,其所受到的中原主流文化影响就会越弱小一些。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边陲地带,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差异很大,文化渊源也多有不同,因此各个边陲地带接受中原主流文化的程度以及其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将是各自不同、多姿多彩的。就福建的情景而言,福建地处东南一隅,东面朝海,西北面是武夷山脉,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它把福建与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开来,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这是造成福建区域文化特征与浙江、江西、广东等相邻区域有所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因素。而在福建内部,着名的河流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等,都是发源于西北部山区而流向平原,是北方汉人入闽后定居繁衍的最主要的栖居地。但是这些江溪与江溪之间,大多被山脉隔开,交通比较困难。这种以不同江溪流域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小经济区域,把福建分隔成许多不同的民系。这种的地理环境特征,自然而然地使得福建区域有着“天高皇帝远”的潜在意识。而闽南区域又与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区域有着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闽南区域文化更有着远离中华文化中心的地理特征。远离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不一定就可能造就独特变异的区域文化。事实上,正如我在上面所提到的,随着唐宋时期北方汉族移民文化的大量进入,福建及闽南社会一直把接受儒家正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核心位置。中华儒家主流文化始终对于闽南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成熟定型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力。然而所不同的是,当宋明以来中原主流文化日益走向虚伪保守的时候,福建特别是闽南区域的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边陲性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闽南面向海洋、勇于接纳外来文化的传统,都使闽南这种边陲性的区域文化,较少或较缓受到中原地区主流文化历史变迁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在明清时期的闽南区域文化中,能够较多地体现儒家早期许多具有生命力的因素。甚至于许多中原古文化已在其发源地逐渐式微甚至湮没,而在福建却被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这种文化变异的历程,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失求诸野”的意味了。在这样有所差异的历史变迁中,闽南区域文化就显现出一些与中原主流文化不同的独特表现形式。在文化思想方面,科举制度的羁绊及官僚体制的束缚,固然促使许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随波逐流,成为政治文化的殉葬品,但是也有一部分富有社会文化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其摒弃因循守旧、追求革新变化的思潮往往能够比中原地区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更能先声夺人;在社会行为方面,不尚空谈高调,脚踏实地,务实做事,努力进取,是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追求效益,商品意识较强,对外来文化和民俗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这种情况又与中原内地人民的淳朴、守成和不轻易冒险的保守性格形成了一定的反差。闽南区域文化作为中华核心与边陲的文化变异的一种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补强了中华整体文化的多样性。而在其自身的结构上,她能够较好地吸收中华核心文化以及其他区域文化,甚至外来文化的精华成分,来强化自身的文化特征。这种潜移默化式的、带有一定文化变异意味的区域文化变迁历程,是闽南区域文化得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最本质的力量源泉。
❼ 福建的福州有什么特色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
❽ 关于福建的地理知识和介绍
1、位置境域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地形地貌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3、气候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4、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
福建,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福建省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辖9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
(8)福州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是哪些扩展阅读:
福建的自然资源:
1、土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239.3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95.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72.9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0.87万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33.85万公顷。
2、海洋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线形成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湾、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沙湾、沙埕港等7个,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拥有1.15亿亩的森林面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福建林区可分为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区。
4、矿产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发现矿种118种,主要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铌钽、金、银、无烟煤、石灰岩、萤石、叶蜡石、石英砂、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