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如下:
中国位于北半球,处在世界最大的大洲——亚洲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一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
我国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幅员辽阔,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简介
中国疆域范围南起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南侧,北至漠河地区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北相距5500余千米;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流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
形成了西部深入亚洲腹地,东南面向世界海洋的地理形势。在世界军事地理结构中,我国处于陆地最大、国家最多、战略力量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中。我国的地理位置对我们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制止和反对外敌入侵,保卫世界和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⑵ 怎么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描述: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因素等 我觉得地理格局,周边局势等都不妥.
某地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包括地理优势和经济交通环境优势等等
⑶ 描述北京及其周围的地势特点
北京市位于华北大平原西北端。纵观北京地形,依山面海、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这一地理形势,极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故历来被称作"北京湾"。"湾"内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等数条大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奠定了"前挹九河,后拱万山"之形胜。按地理位置来说,南接大平原、西临黄土高原、北接内蒙高原,正处于三级地势阶梯交接处。又由于北京湾北有天险可守,南有水陆交通之便,故古人说它:"形胜甲天下,�山带海,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又有"天府"、"神京"之称。 北京湾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湾内平原占三分之一,山地占三分之二。这一独特地形,是经过20亿年左右的地质史,逐渐演进而成的。
⑷ 谁能介绍一下中国的地理形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海拔在5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海拔在2000米以上
第三级阶梯海拔在500米一下
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天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⑸ 形容地理的语句有哪些
【东南形胜】:形胜:地理条件优越。指东南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凭山负海】:凭:依靠;负:背倚。依凭山峦,背倚大海。形容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
【形胜之地】:形胜:地势优越便利。指地理形势有利的地方。
【形胜之国】: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国家。
【咽喉要地】:一种军事地理形势。指军事上像咽喉一样十分要害的地方。
【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倚山傍水】:倚:依靠;傍:临近。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⑹ 简述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
一、大陆东缘,海陆中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这样的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又有条件成为世界的重要发展极。
二、纬度适中,适于发展。
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国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课本上介绍过,我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东面和南面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口,又适合开展对外贸易。
但同时,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碍了对外经贸交流和运输通道的建设,在海上通道也必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有限的几条通道。
四、邻国众多,责任重大。
四面邻居众多,这些邻居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异,体制、制度、愿景各有不同,在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小插曲。
(6)地理形势怎么描述扩展阅读
怎样拓展周边战略平台
一、上下结合,鼓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焕发
中国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天然是东亚的中心,与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等次区域都有着直接的地缘联系。这种地缘核心地位为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巨大的地缘优势。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得中国与任何一个周边国家的双边行动都可能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对本国的威胁,从而要求中国在周边外交必须确立多边主义精神。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外交除了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磋商与谈判,与俄罗斯、越南等国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参与态度越来越积极,程度越来越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地方政府参与周边外交的积极性也被广泛动员起来。比如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和前沿,在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合作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广西在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中扮演了中国与东盟的重要合作纽带角色。
二、官民并举,构建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两翼齐飞的格局
除了政府官方的外交之外,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更加重视公共外交,重视政党、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为推动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和往来,其中多数为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新格局,包括高层往来、工作访问、专题考察、理论探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的政党外交日益丰富。
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民间外交在周边地区更是多渠道、多层次地广泛开展起来。中国对外友协与周边十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双边友好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社会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要鼓励中国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网络拓展海外联系,并加强组织协调,加强规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参与外交。
三、立体操作,打造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外交共同体
适应对外开放和区域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周边外交需要改变以往过于偏重政府交往和政治层面的习惯,努力平衡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外交,特别是大力拓展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外交,构建政经文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周边外交共同体。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大力开展反恐、维和、打击海盗、岛屿安全、海上磋商、联合搜救、增信释疑及信任创造等内容的军事外交。中国在开展周边外交时,要高度重视并准确评估军事外交的效果,既要增加信任,又要提升信誉,使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磋商,积极开展政策对话,优化经济环境,为贸易、投资、金融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励大学、智库、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团体加强交流,以亚洲精神为统摄,鼓励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对话,为文化理解和融合创造条件。
四、内外联动,创造中国与周边地区有序互动的命运共同体
区域化的深入让中国与周边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升,特别是诸如自贸区、货币互换、境外结算、区域合作协议等众多制度的深化令中国与周边地区日益趋向唇齿相依,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中国的周边外交需要向政策、执行、监管等深层领域拓展,在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责任与信誉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中国作为一个令周边地区信任和依赖的负责任大国。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
在区域化不断深化的同时,一国政策对他国政策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均随之上升,一旦一国发生风吹草动,其他国家都会受到冲击。
因此,中国对周边国家外交已经突破了外交部门的范围,其他政策部门也被卷入外交游戏圈中,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政府决策部门在具体政策上的沟通、磋商和对话,已经越来越成为周边外交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执法领域中的合作。推动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公安、民政、环保、质检、工商、税务、安检、海关、出入境等部门之间执法网络,促进有关行业和领域对口部门的执法系统对接。要在既有的地区性组织、论坛和机制的基础上,创设新平台,拓展和深化执法合作领域。
五、统筹兼顾,打通国别和领域、双边与多边、国内与国外的外交协调机制
在2010年处理钓鱼岛问题、延坪岛炮击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议题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动反应的倾向。之所以在外交上显得日益被动,关键在于中国外交目标设置能力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没有站在日益拓展的中国国家利益格局的战略高度,拓展世界眼光。
在统筹国内外大局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规划目标,以便更有效利用外部机遇充实壮大自己,更好利用内部发展优势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统筹地区国别外交与议题领域外交。防止各自为战的“分散主义”外交倾向,明确主次配合机制,推进地区外交战略化、国别外交政治化、领域外交专门化,构建外交统一布局,部门梯次搭配,人员复合联动的网络外交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崛起与周边地缘战略依托
⑺ 我国的地缘环境的描述是什么
我国地缘环境的特点: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邻国众多,边境线漫长,大国集中
我国地缘环境: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1、三面陆地,东面海洋。陆地三面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西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崇山峻岭、大河和热带雨林,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2、陆海兼备,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
3、地缘战略地位重要。现在社会随着海陆交通的发达,东面和西面已经分别成为中国经济和能源的战略要地,处于对外交流的前沿。
(7)地理形势怎么描述扩展阅读:
我国大陆东缘,海陆中心。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亚,南与东南亚、大洋洲相望,在东方版世界地图上,恰好位于世界的 中 心(西方版世界地图上的 中 心 是大西洋)。
海陆兼备又与欧洲、北美拉开距离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国便于与世界交往。同时中国东部面向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上资源,在海运方面也比较发达。
纬度适中,适于发展。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历史上强大的 国 家也都诞生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于产生强大的 国 家。而我国大部分国土恰好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中国的跨度较大,低中高纬度兼有,从热带到亚热带地区,物资丰富。
背山面海,有利有弊。中国的地理形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级阶梯。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汇流入海,在东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发达的经济。
北边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西边青藏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围成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形成统一的国家,阻挡了来自亚欧大陆西部、中部的外敌入侵。
⑻ 中国的地理形势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ºE),东西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ºN)多,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
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九龙、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国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