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思维能力有哪些

地理思维能力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2-05 02:26:41

Ⅰ 地理学科关键能力有哪些

地理信息的分类: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2、答题中常见的问题:信息获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读错误、不能用题中信息正确描述和深入分析问题。

3、获取信息的途径:

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⑥从试卷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获取有效信息,并注重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审题习惯。分析图像信息时,要判读图像名称和看清图例标识,还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要注意审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紧扣关键词)、审图像(看图名、读图例、辨坐标、明方向、定区位、析要素)、审表格(看表名、读表头、析数据、理联系)、审分值(明确答案的要点)。对于考生来讲,要形成这样一种审题习惯:

A.我看到了什么?

B.我标记的重点是什么?

C.我想到与什么知识联系?

D.我准备从哪几个角度回答?

E.回答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如何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①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问题。包括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生物。2015年全国卷1就考查了青藏铁路热棒的问题,2014年选择题中有一道考查了生物方面的知识,整体并没有超纲,考查的就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Ⅱ 地理能力主要有哪两种划分方法,分别包括哪些能力

(1)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结构。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4)地理素养构成要素论其重要性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之中,它们在构筑地理素养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1]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它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科学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笔者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把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

1.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科学史等内容。总体来说,地理科学知识涵盖了以下几个问题的内容:“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2.地理科学能力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虽然这五项地理技能与地理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基本吻合,但应该说突出反映了一般科学能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尽管地理思维、想象、观察等能力的培养要求已蕴涵在五项核心技能当中,但仍不利于突出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我们试图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到的地理学的几个核心问题,[1]对应给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1)空间定位能力;(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3.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科学方法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4.地理科学品质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5.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地理科学意识是正确认识地理科学价值、合理运用地理科学技术的关键,因此是地理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地理科学素养的上述组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各种构成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构成了地理科学素养的主体。其中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属于智力因素,而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地理科学能力发展、地理科学方法运用、地理科学品质养成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的质和量决定着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地理科学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沟通和联系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的桥梁和纽带。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为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地理科学技能的培养“解放思想”、导引方向。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3]

图2 地理人文素养的构成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技术素养的专业性很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要求的广度与深度应有所不同。

1.地理技术知识

地理技术知识是地理技术素养的基础,也是养成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学在工程技术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拓宽地理学应用领域的同时,也给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地理技术知识主要包括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景观生态设计;不同区域尺度多维要素的规划技术;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预测、防治技术;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等。

2.地理技术能力

地理技术能力是地理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对地理技术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图3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地理技术能力主要包括:(1)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2)运用区域规划知识进行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的能力;(3)对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防治的能力;(4)对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与防治的能力;(5)利用地理多媒体技术制作地理课件的能力;(6)正确选择并运用地理技术的能力。

图3 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

3.地理技术观点

地理技术观点是地理技术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1)知晓地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2)明晰地理技术与地理科学、社会的关系。
如果认为我回答的好记得给赞哦。
bewmmjotsy60484771662016-12-16 14:54:36

Ⅲ 如何培养地理思维

一、理解基本知识点,切勿死记硬背

有人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其实我以前高中读的就是理科,以前的师范生只招理科,只有最近几年才文理兼收。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是学好地理的前提。只要学生能理解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归纳,教师在归纳的基础上修正一下一些专业术语就可以了。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是很强的,尤其是一些重难点知识之间,尤其要注意理解。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注意地理结论的呈现。而应注意地理现象的产生,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

二、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现象,掌握基本地理概念

地理基本原理是地理知识的灵魂,一个地理原理本身就隐含多种地理现象。只要重视每一章节的基本原理,其他的知识点就可依次推理归纳。比如学习锋面系统,只要学习能掌握锋面的形成原理,那么,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就能依次推出。雨区的位置就很明了了。

三、整理知识点,突破重难点

地理教材每一章就是一个小模块,比如说必修一第二章就是大气模块。每一章结束后,应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整理可以分类进行。可以按照重点、难点、识记、计算等整理出来,专项巩固突破,这样,有利于一些难点知识的突破,重点知识的巩固。必修一第一单元,计算较多,难度也大。在上完新课后,我就要求学生把第一单元的所以计算知识点整理出来,熟悉公式、方法等。最后再专门印刷试题,专项训练,结果学生掌握这类知识比同类班级好多了。

四、梳理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系统框架

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是零散的,需要一个框架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这就好比捡珍珠,要增大其价值,就需要把珍珠串联起来,制作成项链。其实,梳理知识体系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逻辑性的过程。建立知识框架,使知识形成系统性、逻辑性、这样“牵一线”就“出一串”。学生在以后复习时,只要拿出知识体系框架,就能顺藤摸瓜,熟悉掌握框架上的所有知识点。如果从高一入手培养这个能力,一直坚持到高三,那么,你的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会比其他同学高很多。

地理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也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Ⅳ 怎样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视频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讲到亚洲时,由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洲,可联系到七大洲的面积比较(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由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联系到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由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可联系到南北距离最长的大洲(智利),课本第二页是亚洲的位置图,由此图直观的可看出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进一步可以联系到大洲间的分界线,沟通各大洋的海峡,分界线两侧的国家,国家的首都,人的风俗习惯等等,讲到气候时,有气候特征可联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历史上的战争,交通运输,饮食习惯等等。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Ⅳ 地理学科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空间想象能力 地球的运动尤为明显
逻辑思维能力在因果题分析方面很重要
联系实际的思维 书上的毕竟是文字 联系实际后 会帮助理解 帮助记忆
发散思维 (胡思乱想的能力)由一点 要能联系很多 在书本上 没有独立的章节 全部都能够联系起来
……

Ⅵ 思维能力包括哪些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思维能力的特点:

1、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与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

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一个人仅有先天智力而无后天勤奋仍然不会有很大出息。学问越到深处、年龄越大,后天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勤能补拙即有此意。

2、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关

具有思维习惯的人群分布规律与知识层次有关。对同一知识层次的人群,又与年龄有关。知识层次或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具有思维习惯的人越多。

真正养成思维习惯的人中,成年人和知识分子比例较大。养成思维习惯的人善于发现新问题,具有对事物的敏感性。

3、思想的活跃性

包括思维敏捷性和灵感的频率两方面。这两方面的素质既来自先天遗传,也来自后天训练。后天训练中,教育者的教育风格也很重要。

4、思维的成熟性

成熟性建立在经验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经历是催熟的必要过程,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对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才谈得上认识的成熟性。成熟的人不人云亦云,而是持重、稳定、理智。

(6)地理思维能力有哪些扩展阅读

人的思维能力终生都在变化之中,它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渐发生的,从年轻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晚年。在一生中,某些思维能力的退化程度很小,这被称为“正常的认知衰老”。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影响人的独立能力或生活质量。

随着年龄变老,人们常常发现越来越难记住新的信息或者想不起把东西放哪了。大部分人所经历的都是“正常的认知衰老”,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既复杂又独特的,所以思维能力的衰老方式因人而异也就不足为怪了。

研究表明,有的人其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他们确实比常规情况要好;有的人减退的却比“常规”情况要快,有时还会发展成更严重的减退甚至痴呆。但是这些减退并不是衰老时必然发生的,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变老时有一些方法可以保护我们的思维能力。

基因承载着很多事情,包括身体特征,如眼睛和头发的颜色。基因还影响思维能力,有证据表明,人一生中24%的思维能力的变化都归因于基因,还有76%归因于其它因素。

Ⅶ 如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一、地理学的核心思维

学科思想是对某一学科的本质的认识,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学科和运用学科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整体上把握学科结构的途径——也就是“整体学习法”。学科思维是在学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地理学思维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以及自然和物质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地理学主要考虑三种分析:数量、特征、活动在空间(区位)上的分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生态的关系;空间与生态在区域上的分异作用。

由于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仅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就有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从属于一个单独的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但是地理学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学地理学科又具有“博物性”的特点。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中学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应的地图册、练习册。在教学过程中,读地图、用地图往往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所以,中学地理学科还具有通过地图、地球仪、虚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等表现出来的“空间性”。

1.区位性—地理学的本质

空间的研究寻求探索地方与人类利用其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的自然秩序和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哈特向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就最早总结了康德-洪堡-赫特纳提出了区域差异的思想。后来,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开创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就一直关注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社会理论研究范式的变革。自然和人文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差异性是在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目标是建立在基于可变参数动态模拟基础之上的未来情景模式。差异表现为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相统一。

2.环境性一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环境的研究包括自然与人类两个尺度,强调和侧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注重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改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可持续的核心主要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这些现象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

3.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载体

地理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主要特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是区域发展的条件、限制因素、发展潜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研究要三大抓:抓经济发展重点地区、抓贫困地区、抓辽阔的海洋、海域。

4.协调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

地理学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是以地域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在研究协调人地关系问题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人”是什么?人是指人口、经济、城市和乡村等。地是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各要素。《中国21纪议程》所论述通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谋求全国和各地政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1世纪的人地关系将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时的地理环境不是仅指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的各项活动如农业、工业、聚落、交通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许多影响。

5.把握地理事物分异性和规律性是地理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地球公转、自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环流、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水循环运动的有关原理、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等值线分布规律、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气压带分布规律、地价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异性和规律性等,多属于成因原理和联系原理,从而探讨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研究。

Ⅷ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与地域性兼具的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中学(尤其是初级中学)地理教学仍然是满足于教会学生怎样死记硬背知识点,目的是应付会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实施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既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地理教学突破桎梏的首要任务。一、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1.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科学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因此,地理教学首先肩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任务。加强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阅读全文

与地理思维能力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2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