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蒙古地理特征是什么

蒙古地理特征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23 09:22:02

A. 内蒙古高原的地形特征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着,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B. 内蒙古的地理和特点

1、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千米。

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 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着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4、水文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

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主要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湖、乌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矿产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


C. 内蒙古高原的特点(地理知识)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盟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编辑本段]高原概况
内蒙古高原 (Inner Mongolian Plateau)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
横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阴山及北山以北,马鬃山以东,北抵蒙古,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及甘肃省的北部。海拔1,000∼1,500公尺,地势起伏较缓,微向北部倾斜。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地势较高,呼伦贝尔、乌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势较低,蒙古语称为“塔拉”。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是中国的重要畜牧业基地;西部气候干燥,为干草原、荒漠草原与荒漠。向西沙漠面积增加,戈壁广布。
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要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的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紧缩,成为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展,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着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在这里修建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结果。
内蒙古高原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界祁连山麓和长城,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东西长约二千多公里,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上既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没有云贵高原上的峡谷,其地势起伏微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主要由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等构成,阴山横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等断陷平原和盆地。在阴山以北,地表坦荡开阔,低缓山岭之间,分布有宽浅的洼地或盆地,当地称为“塔拉”。这样的地貌,为内蒙古辽阔草原的形成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内蒙古高原是一个向北渐降的碟形高原。边缘地带最高。这种地形对高原上的干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压,自然无雨;夏季高原转热,成为低压区,吸引南风吹上,阻于边缘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为雨影区。除边缘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干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边境的黄河。河川对高原的切割不显着,给风力吹飏提供了条件,这里一般风速每秒可达9米,飞沙走石不仅在岩石地面挖出沟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被破坏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砾石“戈壁”;在流沙积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内蒙古高原的显着地貌特色。内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质历史时期里,地壳不断地抬升形成的。在上升的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和缓的拗曲,形成平缓的丘陵和宽浅的盆地;另一方面东部和南部微微翘起,翘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为山地。嵌镶在高原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宽浅的大盆地,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和居延盆地等,从盆地边缘到中心,几百公里的路程,高差仅二三百米,在地形类型上属堆积—剥蚀高平原。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高原西部气候干燥,大部分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较稀疏,草场也较零散,有不少草滩分布在沙丘间的湖盆之中。由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增多,牧草也长得越来越好。气候比较湿润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牧草特别肥美,这里出产的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绵羊等良种牲畜驰名国内外。
[编辑本段]高原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着,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编辑本段]高原资源
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全部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河北省和东北西部的广大地区。又称北部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东西长约2000千米,南北宽约500千米,面积1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二大高原。海拔多在1000~1300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微斜,起伏和缓,切割轻微,阴山横贯中部。南部为狭长的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和东部为呼伦贝尔、乌珠穆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高原;西部为阿拉善高原。高原上多宽浅盆地,有呼伦、以林、居延等盆地。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干燥度自东向西由1.2~1.5渐增至4.0。植被土壤状况东部为草甸草原暗栗钙土地带,中部为干草原栗钙土地带,西部为含灌木层片的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高原上日照充足,年日照总时数2800~3200小时;多大风,日数在40~100天/年,可发电。土地资源丰富,牧草生长良好,是中国最主要的畜牧业基地。草原上还盛产中草 药,如甘草、黄芪、黄芩、赤芍、麻黄等。高原上高盐湖有盐、碱、芒硝等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铌、稀土矿等70多种。
狭义的内蒙古高原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高原。它深处内陆,气候干燥,草原、沙漠、戈壁广布。防风固沙、保护草原、改良草场、合理放牧是本区资源合理利用与自然环境改造的主要任务。http://ke..com/view/91328.htm

D. 蒙古国位于那里

蒙古国位于亚洲的中部,南临中国,北临俄罗斯,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边界线部长为8161公里,北邻俄罗斯联邦国界长3485公里,南部与中国接壤,边境线长4700公里。国土区域在北纬42°-52°、东经88°-120°之间,是一个内陆国家。气候署典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凉爽宜人,大部分地区的年最低气温低于-40℃,最高气温超过35℃。蒙古的地理特征为西高东低,北林南漠,西北部国土以山区和森林为主,东部为草原和沼泽,南部是戈壁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
土地资源:可利用土地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面积占80%;森林面积10%;水域面积占1%。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铜、钨、萤石、金、银、钼、铝、锡、铁、铅、锌、铀、锰、磷、盐、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此外,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铜800万吨、钼24万吨、锌6万吨、金3000吨、银7000吨、石油15亿桶。其中,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位居亚洲同类企业之首。
森林资源:蒙古的森林面积为15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0%。木材总蓄积量为12.7亿立方米,其中,落叶松占72%;雪松占11%;红松占6%;其余为桦树、杨树、红杨树等。森林主要分布于肯特、库苏古尔、杭盖和阿尔泰等省区的山区地带。
水资源:蒙古境内河流总长6.7万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88%为内流河。湖泊水资源量达1800亿立方米。
动物及动物保护:因为自然原始生态的保存完好,蒙古国广阔的土地上保存有大量野生动物,其中许多在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政府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采取措施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先后建立50个自然保护区。辽阔的蒙古草原、戈壁、山地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主要珍稀动物有戈壁熊、野马、野骆驼、野驴、野马、黄羊等。其中戈壁熊属于世界级濒危物种,仅有30多只;黄羊有80多万只,占世界的80%以上。
按行政区划分为21个省和一个直辖市,首都乌兰巴托市。

E. 内蒙古的地理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疆域辽阔,地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起东经126度29分,西至东经97度10分,北起北纬53度20分,南至北纬37度20分,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东西直线距离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为1700多公里。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
、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界线长达4221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即为内蒙古高原。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

F. 我计划在蒙古住一段时间,希望朋友能多指点,去的目的就是了解情况。

一、蒙古自然条件和社会基本情况

蒙古国位于亚洲的中部,南临中国,北临俄罗斯,国土区域在北纬42°?52°、东经88°-120°之间,是一个内陆国家。气候署典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凉爽宜人,大部分地区的年最低气温低于-40℃,最高气温超过40℃。蒙古的地理特征为西高东低,北林南漠,西北部国土以山区和森林为主,东部为草原和沼泽,南部是戈壁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

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按行政区划分为21个省和一个直辖市?首都乌兰巴托市,共计342个苏木(县)和1681个巴格(乡)。蒙古全国人口数约为238万人,其中喀尔喀蒙古族占总人口的81.5%,其次是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4.3,其余为杜尔伯特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和布亚兹蒙古族。全国总人口56.6%为城镇居民,首都乌兰巴托常住人口为76.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另两个规模较大的城市是巴彦温都尔市和达尔汗市,人口分别为6.83万人和6.58万人。全国总人口的43.4%为牧民,散居全国各地。
行政区划:除首都外,全国划分为21个省。

简史:蒙古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统一的蒙古汗国。1279-1368年建立元朝。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the people‘s republic ofmongolia)。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改名为“蒙古国” 。

政治:国家大呼拉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实行一院制,由76位成员组成,每届任期4年,凡25岁以上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均有权当选为国家大呼拉尔成员。1990年3月,第十一届大人民呼拉尔第八次会议作出决定,设立总统职位。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同大呼拉尔、小呼拉尔(大呼拉尔常设机构)三分形成新的国家体制的领导核心。执政党主席担任政府总理。1999年12月24日通过宪法修正案。

货币名称:图格里克(togrog)。

军事:总统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19966年起实行文职国防部长制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独立于国防部。实行义务兵役制,1998年起增加了替代、合同兵役和抵偿服役制,1992年起服役期改为一年。

我就知道这些了~~~不多有什么错的地方,不要笑我

G. 蒙古国的地理位置

蒙古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下面就说一说我对蒙古国的基本了解和印象:

1、地理版图很大的弱国。

从世界地图上就可以看出,蒙古国可不是一个小国,它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它位于东亚的蒙古高原,是东亚五国之一。国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地图上非常显眼。

然而国土面积很大的蒙古国,人口却不多。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蒙古国的的总人口只有320万人,按照这个数据来算,蒙古国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也只有两人左右。可以说蒙古国的人口是相当的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没有之一。

然而蒙古国虽然国土面积很大,资源也很丰富。人口也不多,按理说蒙古国的人应该很富裕。事实上恰恰相反,蒙古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因为没有过硬的工业,很多用品都需要进口,生活成本可不低。2018年蒙古国的GDP总量只有130亿美元,人均GDP为4100美元左右。

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经济体量来看,蒙古国都是一个典型的弱国。

2、一个大国之间的缓冲工具。

蒙古国曾是我们的一部分,但是在二战结束后,彻底的独立出来。然而推动独立的国家就是苏联,苏联推动蒙古国独立的原因是,想把蒙古国变成我国和苏联的缓冲区。相邻的大国非常需要缓冲区,这是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虑。可以说蒙古国就是一个缓冲工具的存在,当年是我国和苏联的缓冲区,今天则是我国和俄罗斯的缓冲区。

H. 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点

1、位置境域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千米;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

2、地质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1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

3、地形地貌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着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4、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5、水文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条。

(8)蒙古地理特征是什么扩展阅读:

内蒙古的地理环境:

1、森林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

2、植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2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分属于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

3、动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有兽类24科114种,占全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有产业狩猎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1科365种,占全国鸟类1186种的31%。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

4、矿产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内蒙古

I. 蒙族生存的地理位置的环境是什么

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认为:“一地的位置、地形、地质构造和气候都可以解释一个民族的历史。”①那么,我们研究蒙古族游牧畜牧业经济就有必要了解蒙古族生存和生产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经济阶段,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必然表现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上。因此,人类经济活动也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进而各种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就畜牧业的起源来讲,因地理环境的不同,或是从狩猎到畜牧,或是从农耕到畜牧,或是从混合经济到畜牧业。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产生了游牧畜牧业经济,简称游牧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三个原因尤为重要:一是由于牧民的生产技术的提高而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现有的草场无法满足牲畜数量的增加;二是自然环境,即天气、气候的变化,多数学者认为畜牧业一般产生于气候、天气变化大的自然环境多样化的地区,因为这里有多种野生动物和野生动物所采食的多种野生植物;三是车等游动工具的广泛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②研究蒙古族游牧畜牧业经济,有必要了解蒙古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影响。大体上说,蒙古族从形成以来一直生活在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地域里,这里是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并走向世界的摇篮,它的山川、河流、湖泊、原野沙漠到生长的植物以及生殖繁衍的野生动物多数都是以蒙古语命名的。从经纬度上,蒙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转引自陶克涛:《毡乡春秋》(柔然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高原一般包括从东经125°的嫩江流域至东经80°的天山山脉、从北纬37°的鄂尔多斯高原至北纬53°的贝加尔湖周边地区。蒙古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孕育了游牧民族,尤其是对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3世纪,初次到蒙古地区的中原人眼里的蒙古高原是“原隰之地,无复寸木,四周惟白云黄草”;“其产野草,四月始青,六月始茂,八月又枯”①的景象。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蒙古史》中记载说:“在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是由含沙很多的沙砾构成的。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小树林,但是在其他地区,则完全没有树木……那里的天气是惊人的不合常规,因为在仲夏的时候,当别的地方正常地享受着很高的热度时,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同时也常常下着很大的雪。那里也常有寒冷刺骨的飓风,这种飓风是如此猛烈,因此有的时候,人们需付出巨大努力,才能骑在马背上。当我们在斡耳朵(宫帐、宫殿之意——引者)前面的时候,由于风的力量太大,我们只得爬在地上,而且由于满天飞沙,我们简直不能看见什么东西。那里在冬季从来不下雨,但是在夏季常常下雨,虽然雨是如此之小,以致有的时候连尘土和草根都没有润湿。那里还常常下大冰雹……在夏季,也会突然很炎热,而突然间又非常寒冷。”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②[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蒙古高原的地形,主要由山脉、草原、丘陵、沙漠、戈壁等组成。与此地形相适应的土壤是属于干草原地带的栗钙土,蒙古高原的西部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着棕钙土。另外,也有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和沙土等。在这种土壤里生长着很多植物。蒙古高原的植被类型的主要特点是,在群落组成中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杂草类及一些旱生的半灌木和灌木。冬天严寒、降水量少,更适应于草本植物的生存与生长。禾本科草类以针茅和羊草最为代表性。杂草类主要属菊科和豆科,有西伯利亚艾菊、各种黄芪、花苜蓿等。旱生灌木以锦鸡儿属为最主要。这些禾本科、豆科等植物,大多为各种家畜所喜吃,故蒙古高原一向是游牧畜牧业的摇篮。一般认为蒙古高原的东部为典型草原、西部则为荒漠草原。草类高度和植被覆盖度也相应地逐渐减少。在植被组成中,从东向西,杂类草数量逐渐减少,旱生灌木和半灌木逐渐增多,反映出气候的干旱程度逐渐增加。蒙古高原中河流、湖泊或水分较好的地方,则为盐渍化草甸或沼泽,植物以芨芨草、星星草、碱蓬、硬苔草等为主。

蒙古高原气候也影响着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着动物的生存与繁殖。概括起来,它的气候特征是:半干旱、冬寒夏温、多风沙、富日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半湿润到半干旱的过渡类型。蒙古高原冬季天气多晴燥,地面辐射却因此加强。北方新鲜极地冷气经常向南或东南流动,使全境盛行偏西北风,寒潮猛烈。如南来气流较强而持久,冷空气再次南下时,即出现大风雪天气。夏季蒙古高压退缩消失,大陆低压形成,东南季风得以进入蒙古高原。雨季一般在7月至9月之间。

蒙古高原自然环境的优点之一就是热量资源充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1)日照丰富。日照百分率平均高达70%以上,年平均日照数在3000小时左右。冬季丰富的日照对牲畜在天然条件下越冬有利。(2)夏季温暖。夏季气温升高,7月在19—24℃之间,最高温常升至30℃以上。生长期100—150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太阳和地球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环境基础。照耀大地的阳光有两个功能:一种是热能,它给地球送来了温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热,推动着水的循环,引起了空气和水的流动;另一种功能是光能,它在光合作用下被绿色植物利用,形成了碳水化合物,这些有机体所包含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流动,这就是生物的能量环境。

蒙古高原的自然资源中,相对来讲,缺乏水资源。水分条件方面:降雨量在200—400毫米,由东向西北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6—9月降水占到全年的80—90%。降水变率愈向西愈大,平均变率在20—25%以上。如有冬天降雪即可形成雪覆盖。降雪量和积雪时间、积雪深度都是自东向西减少。东北部地区稳定积雪期自11月下旬至次年3月末,积雪深度平均20—30厘米,最深达40—60厘米;向西由于雪量很少,常不能形成雪覆盖。草场积雪可部分解决冬季牲畜饮水问题,因而可利用目前尚无供水条件的草场放牧。积雪到春季融化,增加地表湿润程度和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牧草返青和作物出苗,河湖水量及潜水也因得到融雪水的补充而增多。但深厚而持久的雪覆盖(大于15厘米)或冻结而持久的雪覆盖,能使牧草覆埋和牧场封冻,造成畜牧业上的“白灾”。反之,少雪或无雪,牲畜因无饮水而造成“黑灾”,这样不仅不能利用无供水条件的草场放牧,增加夏秋草场放牧时间,易导致夏秋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带来“黑灾”的危害①。

蒙古高原水草富饶,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大牧场。畜牧业的再生产过程与植物、动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详见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233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8—399页。

蒙古高原的这种自然环境必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北方游牧民族通过漫长的生产劳动的摸索,最终选择了以游牧方式经营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这也是北方游牧民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掌握自然环境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残酷性使游牧民族只能选择游牧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依据气候、天气的变化,牧民把牲畜赶到符合生存和采食的地方,人也适应游牧生产的需要过游牧生活。牲畜的生存和采食受制于大自然的变化,牧民也按照季节变化规律和牧场情况安排游牧生产活动和游牧生活。在生产力发展较低阶段,游牧经济的发展确实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游牧畜牧经济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上。所以,蒙古人盼望的天气和憧憬的生活是:“成群的野兽到处出没;肥壮的牛羊到处游动……那里没有干旱的春天,只有丰硕的秋天;那里没有风沙的灾害,有的是肥壮的畜群;那里没有严寒的冬天,只有温暖的夏天;那里没有贫苦的百姓,家家户户丰衣足食;那里没有可怜的孤儿,户户家家人丁兴旺;那里没有战乱的骚扰,代代过着安宁的生活。”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黑勒、丁师浩译、浩·巴岱校订:《江格尔》,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366页。

三、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对社会分工的影响

我们应依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做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蒙古族畜牧业经济源于匈奴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但在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较典型的以游牧经济为主的独特社会经济形态。中国北方民族在蒙古高原经营游牧畜牧业经济,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作用越大。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在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分工中的作用,认为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两种生产方式,指出:“畜群的形成,在适于畜牧的地方导致了游牧生活:闪米特人在幼发拉底河和底里斯河的草原上。”①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进一步分析了自然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他说:“东半球。我们发现处于这一时期的土着部落有供给乳食和肉食的家畜,但他们大概没有园艺食物和淀粉食物。野马、牛、羊、驴、猪——这些动物的驯养,成群的繁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成为不断进步的源泉。其效果只有到繁殖并维持家群的畜牧生活定型以后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中亚的草原和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以及其他亚洲一些河的流域则是牧畜部落的天然家园。”③我们结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分析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对蒙古族社会分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6页。

1.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对蒙古族畜牧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如果自然环境优越,就可以使用较少的直接劳动创造较多的劳动产品。因为有利的自然环境,人们获得较多的劳动生产率,不利的自然环境则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劳动生产率时,是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分析的。他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的意义。”“绝对必需满足的自然需要的数量越少,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气候越好,维持和再生产生产者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越少。因此,生产者在为自己从事的劳动之外来为别人提供的剩余劳动就可以越多。”①就是说有利的自然环境不仅劳动生产率高,而且能够节约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有利的自然环境当然不可能自己创造劳动产品,只有具备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生在蒙古高原、长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劳动者经过长期的同自然界的接触、适应并在生产过程中深深懂得,如何利用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人类造福的道理;懂得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蒙古高原上经营游牧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应高于经营农业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他们懂得劳动的不同自然环境使同一个劳动产生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的道理;他们懂得根据自然环境的禀赋,符合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生产活动,就能够提高自然环境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他们懂得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投入,获得较多的劳动成果。当然这种认识是一个朴素的认识,然而实践证明,经营游牧畜牧业确实合理利用了自然环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0页。

2.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影响了蒙古族社会分工的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劳动分工及专业化所带来的较高生产率,即每个人生产其最适宜生产的产品,然后与他人交换,从而在市场上获得较丰富的利润。就人的劳动而言,任何劳动都是一种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劳动。个人的劳动,不管怎么凭借个人的智慧和经验以及技能进行的,但绝不是一种孤立的、纯粹的、个人的劳动,而是一定的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劳动。劳动的进步与分工的发展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这种劳动进步与社会分工发展的自然基础就是自然环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①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自然环境差异。自然环境的这种差异性只是分工的自然基础,分工的前提就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就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分工”②。

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分工以后,游牧部落或游牧民族在适合于发展畜牧业的自然环境里,继续改进了畜牧业的经营方式,改善了劳动条件,促进了畜牧经济内部分工的发展。其中,畜牧经济内部分工的发展,对游牧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的提高和游牧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分析部门内部分工起源时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分工。”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谈到了自然分工的问题,指出:“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在纯粹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④蒙古族畜牧经济内部也有自然产生的分工,如男子承担牛群、马群的远距离放牧和夜间监护畜群以及大雪中保护牲畜等劳动;妇女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9—390页。

挤奶、做饭、加工奶食品、制作皮毛制品等。这种自然分工是相对的,也可以互相代替或互相帮助。到了12世纪初,蒙古族牧人分工管理、牲畜分群放牧更加明显。《蒙古秘史》记载,扎木合对铁木真说:“安答啊!咱们近山扎营住下[适于牧马],可以让咱们的牧马人到帐庐里[休息],咱们靠近涧水扎营住下[适于牧羊],咱们的牧羊人、牧羊羔人、饮食方便。”①这个记载可以证明当时的蒙古族牧民已经了解到,畜牧业内部分工的意义。成吉思汗令“弟别勒古台与合刺歹脱、忽刺温二人管理驭马”,为司牧马;“泰亦赤无歹、忽图抹里赤、木惕合勒忽三人管牧养马群。”成吉思汗还令古出沽儿“管修造车辆”。可见成吉思汗统辖下的牧人分工是很具体的。蒙古游牧民族在分工管理的基础上,还将牲畜分群放牧。不仅各种不同的牲畜分群放牧,就是同类牲畜也按畜养需要的不同而分群放牧。《黑鞑事略》记载,牡马分去势的“骟马”和不去势留做种马的“移刺马”,移刺马专管骒马群,不入骟马群队②。另外,也产生了专门赞美游牧劳动的精神生产的劳动者,如民间艺人、萨满巫师等。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③。蒙古族社会经济内部的分工发展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蒙古牧民的素质技能。

3.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影响了蒙古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的提高。刘永估教授认为:“生产力就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社会表现。”④人类要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增加社会财富,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②参见李炳东、俞德华:《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农业卷),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④刘永佶:《主义·方法·主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必须了解自然环境,把握自然环境规律,按自然规律安排生产活动。劳动者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技能,发展了生产力。而且随着人对自身和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人的素质技能会进一步提高。马克思分析劳动生产力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提高自身的素质技能,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促进人类自身的自由发展和劳动解放为总趋势的,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在已有的人类发展进程中,提高了素质技能的劳动者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积累了关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丰富知识以及处理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能力。在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界提供进一步加工的劳动对象和许多生活资料。“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②如果我们正确利用自然环境就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对象,节约劳动时间,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蒙古族牧民在经营游牧经济的过程中认识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掌握了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技巧,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技能,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2页。

4.蒙古高原自然环境也影响了蒙古族人口增长速度。自然环境通过所经营的经济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在蒙古高原上所经营的游牧畜牧业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够遏止人口增长。在四季分明的蒙古高原上,“逐水草迁徙”、“以穹庐为舍”的游牧生活不利于人口的增长,而且游牧畜牧业经济也不利于人口的增长。据国外一些人类学家对游牧社会的研究表明,“为了适应游牧体制,人们会相应扩大生育间隔,一般是4年以上,因为游牧生活不允许同时照顾两个无法独立的孩子”①。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蒙古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经济阶段,“始见毛幕毡车,逐水草畜牧,非复中原风土”②的蒙古高原上,以游牧方式经营畜牧业是一个适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增加社会财富,保持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发展和自然与牲畜协调发展的正确选择。畜牧生产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以牧草为第一生产资料,以牲畜为第二生产资料的能量转化过程,牲畜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通过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不断更新其后代的过程,称为畜牧业自然再生产过程。畜牧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总是同牲畜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密切交织在一起。牧民在放牧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牲畜自然再生产的特点,通过游牧等手段,为牲畜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以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畜牧产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乔晓勤:《危机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②《长春真人西游记》,见《王国维遗书》第13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蒙古族游牧经济构筑了天(气候环境)、地(土壤营养库)、生(生物多样性)、人(人的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历史条件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高效和谐的优化组合。游牧经济可以保持草原自我更新的再生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保障人类的生存与进步。“人类虽然没有对生态系统进行根本上的改造,却能巧妙地对之加以积极的利用,牧民们可以在尽量长的时间,通过有规律的‘转场’而把畜群放牧在生态系统的能源输出口——青草地上,从而达到以较大的活动空间来换取植被系统自我修复所需时间的目的。”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J. 蒙古的地理资料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7月宣布独立,建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5月哲布尊丹巴死后,同年11月,第一届大人民呼拉尔在库伦召开,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1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签订涉及外蒙古主权的雅尔塔协议。1946年中国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6日同中国建交。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人口250万(相当与中国中等城市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4。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语言主要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蒙古以畜牧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地下资源丰富。重要矿产资源有钨、钼、铁、铀、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1520亿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金3000吨、银7000吨、木材蓄积量为12亿立方米,钼矿亚洲第一,世界第十。其中钨、钼、铁、铀、石油等矿产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

蒙古属内陆国家,只于中俄两国接壤,这样决定三种立国策略,或亲俄或亲中或平衡各方力量,目前蒙古立国策略为平衡各方力量,为本国谋取最大利益。苏联解体前,蒙古国内无军队,防务由苏联提供。苏联解体后,蒙古初步设立了义务兵制度招募边防军。类似蒙古人口稀少国家,为保卫国家,国防力量一般为全民皆兵。但蒙古只于中俄两国接壤,全民皆兵也不能保证得到国土的100%安全。因此军事力量基本没有。事实上,苏联国内曾认真考虑过将蒙古纳入过加盟共和国,提供永久防务但由于蒙古强烈反对而作罢。

蒙古对中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现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对北方防务的讳莫如深,刻意低调,但事实上,来自北方的威胁在近代对中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实际伤害。沙俄及苏联蚕食鲸吞了中国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分裂了180万平方公里的蒙古,总和相当于8个逶国。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计划入侵,扬言3天占领北京,北京紧急疏散20万人口,企业学校国家重要部门撤离,其慌乱程度不亚与中印战争失败后印度的表现,苏军可以在新疆,甘肃,内蒙,东北的任意一点撕开缺口。 北京无力应付来自漫长2000公里的军事完全防务。在最危机的时刻,中国人自救了,在边境引爆了核蛋,从而遏止了苏联疯狂的入侵计划。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研制出核蛋,后果将是如何。北方的威胁也造成了建国后经济建设的严重后滞,全体中国人在10几年的时间挖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防空洞体系,遍布了每个城市。其工程量不亚于万里长城。值得人深思的是万里长城与防空洞体系都是防御北方的威胁。出生在60,70年代的朋友都还记得那时人手一册核蛋爆发的应急手册,笔者也有,但可惜没有保留下来。近代中国受到的人祸(珍宝岛,中印战争,朝鲜战争,困难时期人民非正常死亡,文革,惩越战争)无一不和北方大国有关系,某种意义上,北方大国对中国的实际伤害远大于逶国。

阅读全文

与蒙古地理特征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