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自然地理学研究哪个领域

自然地理学研究哪个领域

发布时间:2022-07-24 05:54:53

㈠ 自然地理学科性质

1、学科简介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道,属于地理学的二级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核心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农学、林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质修养的研究、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
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NEW最新资料推荐

㈡ 德国的自然地理学包括哪些

德国地理学史在近现代地理学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德国既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又是环境、区域和景观三大学派的故乡。

早期发展早期的德国地理学主要是搜集地理事实,分析因果关系,谋求地理知识的科学体系化。1544年出版的由S.明斯特尔主持编辑的《宇宙志》,是早期地理大发现以后发表的第一本地理学着作,叙述了托勒密所称世界的一般情况和地球的主要分区,在一个多世纪内被看作是世界地理的权威着作。1650年,B.瓦伦纽斯写成《普通地理学》(曾译《通论地理》),把地理学分成普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两部分,并指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相互依赖的两个部分。18世纪的哲学家I.康德把地理看成空间的描述,并认为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的概括”,是“所有其他可能的地理学”的基础。
近代时期A.von洪堡和 C.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799~1804年,洪堡考察美洲,广泛观察自然现象和居民生活,收集了大量资料。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互相依存。坚持“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的论点,他的代表性着作是《宇宙》(5卷,1845~1862)。1820年,李特尔开办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他建立了在人地关系基础上的近代地理学。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探讨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和统一性,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并侧重人文现象。他长期任教,其地理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他的代表性地理学着作是《地学通论》(19卷,1817~1859)。1828年,德国柏林地理学会成立。从19世纪后半叶起,继洪堡和李特尔之后,德国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O.佩舍尔研究了地表自然特征,确立了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分支学科地位。把新地理学引进德国大学并培养出一些杰出地理学家的主要人物是F.von李希霍芬,他把地理学定义为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并确认地理学的研究限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在部门自然地理学方面,A.彭克创用“地表形态学”一词,论述了地球形态的起源和发展。他把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冰川时期划分为3个间冰期和4个冰期的理论曾成为冰川地貌和冰期研究的重要基础。彭克还积极倡导各国协作编制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W.P.柯本在1900~1936年制订了以全球植被分布为基础,以气温和降水量为指标的气候分类(见柯本气候分类)。W.彭克研究了地貌学的理论问题,提出地貌演化学说。
人文地理学F.拉采尔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探讨了环境对人类活动及演化的影响。他认为存在着协调的人地关系,包括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地表同一区域内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拉采尔最先提出“生存空间”概念。它所涉及的是作为一种空间(地理)组织的人类社会与其物质背景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个概念后被K.豪斯霍弗等篡用,作为领土扩张的理论,但在科学上它是有关人类社会生活和需要方面的一个富有成果的概念。对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基本理论也都源于德国,如J.H.von屠能的农业区位论、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W.克里斯塔勒始创的中心地学说等。
区域地理学和景观学区域地理学和景观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向。A.赫特纳对区域地理学作出卓越贡献。他强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区域分异的科学,即研究地表现象分布的地区差异。他认为区域是自然与人类现象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研究的顶峰。他长期从事地理学方法论研究,其经典着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赫特纳地理学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O.施吕特尔首先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他提出地理学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感觉到的事物,认为景观学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他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景观,提出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S.帕萨尔格系统地提出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和分级的原理和方法,并创立城市景观的概念。他的代表着作有《景观学基础》(1919~1920)和《比较景观学》(1921~1930)。
地缘政治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曾出现一股地理思想上的逆流,即利用地缘政治学为其领土扩张服务。K.豪斯霍弗是这股逆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缘政治是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一个国家的政策的一种艺术,综合了国家有机体说、民族优越论、生存空间论及大区域观念等,主张国家的空间应该随国家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地扩大。他将这种思想为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政策服务。当然,不应把已存在的地缘政治学说都说成是反动的。
现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国家。德国的地理学经过重建在60年代已重新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研究保持了传统的统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这种统一思想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联系在一起;在地理研究领域内,表现为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共同发展。
地貌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的重点是用大量的计算方法研究形态动力过程和地形演变的原因。自然地理学研究广义的环境和地生态学问题,区域生态学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现象的区域组合和生活形式的联系。联邦德国的C.特罗尔致力于开展山地地生态学和高山比较地理学的研究,提出景观生态学,倡导并组织了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山地地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民主德国也很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地生态学分类和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和小区域的高质量制图则仍然是两个德国的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长处。
人文地理学的一般趋势是明显地离开旧的传统地理学方法,愈来愈趋向于空间分析,用系统分析和统计方法论证功能和结构。6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着重研究工业人口和居民点的集结以及国土问题。
区域研究在地区开发方面有重要地位。联邦德国的延续10多年的大型协作项目──墨西哥计划,以“人类和环境的演化”为总题,在有限面积的范围内研究了人类从开始至今的历史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大约80%的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在国外搞野外工作。区域研究的重点地区还包括热带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

㈢ 自然地理研究前沿有哪些,哪几个比较热门

自然地理研究前沿有: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比较热门。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

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陆地表层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显着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

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中,也要关注海陆相互作用,特别是海洋对陆地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看,也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便于应用的、兼顾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区域框架,并根据客观实际变化及时更新。

我国幅员广袤,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腹地,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高原众多,季风发达,既有湿润的森林又有极端干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区并列的独特格局。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不同区域、类型和自然过程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舞台。对地表过程和格局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将促进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响应的研究,成为发展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上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

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

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

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生态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㈣ 地理科学专业学什么就业方向

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如下:

学习内容:

地理科学专业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地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学习者会接触到有关地质、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地理科学专业以重基础、重技能、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课程与课时设置上重视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与地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因学生而异开设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就业方向:

1、中学教师(初中、高中地理教师)。

2、大学教师(城乡规划、旅游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

3、城乡规划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4、国土资源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等)。

5、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图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6、水文水利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等)。

7、环境保护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为综合地然地理等)。

8、气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为气候学等)。

9、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各专业均需求)。

10、其他就业方向。

㈤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主要哪些主要的分科

自然地理研究的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空间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因此其分科有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质地貌

㈥ 关于地理的都有哪些学科

1、地理科学地理科学专业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测量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
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4、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原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或GIS)2012在教育部日前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在地理科学类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产生、传输和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5、工程地质勘查专业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培养具有地质学、岩上钻掘工程学等知识,从事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门人才。(6)自然地理学研究哪个领域扩展阅读:
地理科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向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只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熟悉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法规;
5、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㈦ 自然地理专业主要是干嘛的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1、学科简介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道,属于地理学的二级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核心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农学、林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2、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质修养的研究、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3、专业方向01海岸带研究02地貌、地表过程与环境演变03陆地水文与水生态04土壤与土地资源研究05气候与全球变化06资源生态学07环境地理与景观生态学08土地利用/覆被变化4、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361高等数学甲④813自然地理学(注:各个学校的专业研究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南京大学为例)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专业主要是干嘛的?

㈧ 自然地理学的十一个前沿领域

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范围的空间格局研究,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为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须的资料.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等三个过程研究的方向,国内外地理学界也发展了用社会科学理论解释空间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

㈨ 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哪些

1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人员涉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并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 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范围的空间格局研究,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为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须的资料。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等三个过程研究的方向,国内外地理学界也发展了用社会科学理论解释空间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间人流和物流的调查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理学者认识到,要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方面加强研究,地理学家必须强调格局和过程及其间的关系。发生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尺度的区域中的过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变化又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就产生了不同尺度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陆地表层系统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在时空上的结构、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最复杂、最重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对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人们日益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陆地表层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从本质上看,陆地表层的环境变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过程的方式和强度在人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的结果。陆地过程的研究将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其主要意义在于:能有效地研究开放系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促进地理学向理论方面深入;界面过程研究实际上是系统间接口的研究,将促进发展地理学的综合方法,导致跨学科、跨部门的相互渗透和相邻学科成就的引进。

陆地表层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显着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中,也要关注海陆相互作用,特别是海洋对陆地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看,也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便于应用的、兼顾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区域框架,并根据客观实际变化及时更新。我国幅员广袤,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腹地,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高原众多,季风发达,既有湿润的森林又有极端干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区并列的独特格局。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不同区域、类型和自然过程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舞台。对地表过程和格局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将促进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响应的研究,成为发展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复此发言 2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上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生态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纲领《21世纪议程》。随着《21世纪议程》在全球范围内的贯彻实施,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被纳入全国、各省区和一些大城市的国民经济计划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实践工作的开展,地理学者也展开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

地球上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以人类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为一方,以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为主体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另一方,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即人地系统。人地系统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历史经验表明,人和地之间应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应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利用和改造“地”,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地系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人地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为此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及系统调控的机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决策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并落实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在人地关系协调中,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反馈作用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促进与抑控作用;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改善环境质量、开发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并予以优化。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复此发言 3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

二、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着。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然地理研究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系统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地理学外部则更多地强调地球4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成为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主题,表现在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地理学,尤其是中国的地理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最近20多年,地理学不仅在决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许多应用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㈩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

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交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是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时间和空间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尺度,即地理科学研究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变化。

地理科学是一门交叉性十分强的学科,和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计量学乃至心理学等许多学科都有关系。

综合部分高校的情况,地理科学较为典型的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绘学、地图学、遥感学、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地理、计量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地质学与地貌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师范类院校还开设有地理教学论等师范类课程。

前景

地理科学专业前景逐渐在变好,随着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纷纷涌现,如环境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其科学价值也越来越高。可以说,随着经济开发以及环保的需要,加之地理学本身古老而又深厚的底蕴,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日益受到关注。

阅读全文

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哪个领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