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海藻怎么形成的地理

海藻怎么形成的地理

发布时间:2022-07-24 06:31:53

Ⅰ 海藻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

海藻的生长需要海水和阳光。
海藻通常固着于海底或某种固体结构上,是基础细胞所构成的单株或一长串的简单植物。大量出现时分不出茎或叶的水生植物。以海藻为名的生物囊括了很多种,这些形体差异巨大、横跨了多种生命体,共同点主要是生活在海水中,可以通过自身体内的色素体以及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海藻生长在低潮线以下的浅海区域—海洋与陆地交接的地方,在这里海浪的冲击力比较缓和,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加上阳光充足,无论是红藻或褐藻,虽然颜色不同,都含有叶绿素,可以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Ⅱ 马尾藻海在什么地方


马尾藻海

马尾藻海位于北大西洋环流中心的美国东部海区,约有2000海里长、1000海里宽。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主要是由马尾藻组成,这种植物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从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厚厚的一层海藻铺在茫茫大海上,一派草原风光。 马尾藻海一年四季风平浪静,海流微弱,各个水层之间的海水几乎不发生混合,所以这里的浅水层的营养物质更新速度极慢,因而靠此为生的浮游生物也是少之又少,只有其他海区的1/3。这样一来,那些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大型鱼类和海兽几乎绝迹,即使有,也同其他海区的外形、颜色不同。

地理位置
马尾藻海(Sargasso Sea)又称萨加索(葡语葡萄果的意思)海,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大致在北纬20~35°、西经35~70°之间,覆盖大约500~600万平方千米的水域。马尾藻海围绕着百慕大群岛,与大陆毫无瓜葛,所以它名虽为“海”,但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只能说是大西洋中一个特殊的水域。

马尾藻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马尾藻属于褐藻门、马尾藻科,是最大型的藻类,是唯一能在开阔水域上自主生长的藻类。这种植物并不生长在海岸岩石及附近地区,而是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在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据调查,这一海域中共有八种马尾藻,其中有两种数量占绝对优势。以马尾藻为主,以及几十种以海藻为宿主的水生生物又形成了独特的马尾藻生物群落。马尾藻海的海水盐度和温度比较高,原因是远离大陆而且多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下,少雨而蒸发强;水温偏高则是因为暖海流的影响,着名的湾流经马尾藻海北部向东推进,北赤道暖流则经马尾藻海南部向西部流去;上述海流的运动又使得马尾藻海水流缓慢地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详见 网络

Ⅲ 海藻面膜的海藻在什么环境下生长

藻类分布的范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在只有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不仅能生长在江河、溪流、湖泊和海洋,而且也能生长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

Ⅳ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藻类分布的范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在只有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

不仅能生长在江河、溪流、湖泊和海洋,而且也能生长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从热带到两极,从积雪的高山到温热的泉水,从潮湿的地面到不很深的土壤内,几乎到处都有藻类分布。

多数海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海水温度变化大的海区,一年中种类的变化很大,冬天有冷水性藻类,夏天有温水性藻类,它们能在较短的适温时间内完成生命周期。


(4)海藻怎么形成的地理扩展阅读:

光照是决定藻类垂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水体对光线的吸收能力很强,湖泊10米深处的光强仅为水表面的10%;海洋100米深处的光强仅为水表面的1%;

而且由于海水易于吸收长波光,还造成各水层的光谱差异。不同藻类对光强和光谱的要求不同,绿藻一般生活于水表层,而红藻、褐藻则能利用绿、黄、橙等短波光线,可在深水中生活。

水体的化学性质也是藻类出现及其种类组成的重要因素。如蓝藻、裸藻容易在富营养水体中大量出现,并时常形成水华;硅藻和金藻常大量存在于山区贫营养的湖泊中;绿球藻类和隐藻类在小型池塘中常大量出现。

Ⅳ 海藻为什么生长在海里

海藻
地理分布:温暖的浅海里
生活习性:海藻茎较脆弱,容易折断,有的可食用。
颜色:,除了绿色的以外,还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的

每一种海藻都有其固定的潮位,主要和所含色素的种类与含量比例有关,不同色素所须的光线波长不同,随着光线强度及光质的变化,藻类的分布也受影响。一般在较阴暗处或深海中,藻红素与藻蓝素比叶绿素更能有效地吸收蓝、绿光,故只含叶绿素及胡萝卜素的绿藻,其栖息地多靠近水浅之处。而低潮线附近及深海部分则多为红藻类。此外,地形、底质、温度、湿度、盐度、潮汐、风浪、洋流、污染物、动物掘食、藻类间的相互竞争等因素,也都会影响海藻的生长与分布。
以台湾海边常见的海藻为例,在海水淹不到但浪花可溅及的飞沫带,在秋末至春初时,北部、东北部沿岸主要以头发菜、紫菜、海萝及铁钉菜为主,在南部及东部海岸则以柔弱卷枝藻、鞘丝藻及海雹菜等为主。这些海藻本身有胶质保护,可忍受长时间的干旱及炙热,常在阳光下曝晒个三、五天,依然不枯不萎,显现强韧的生命力。但到夏季时,飞沫带则是光秃秃一片。
潮间带依潮汐的大潮、小潮变化,分为上部、中部及下部三区。在潮间带上部,多属于绿藻类,常见有膜状的石莼、管状的石发或丝状的刚毛藻,都是可以忍受强光照射及每日二次涨退潮的干湿变化,尤其在冬、春季时,常在海蚀平台上形成一片青葱翠绿的“绿色地毯”。在夏季,此区和飞沫带一样,岩石上多是裸露光秃,但在潮池内或有遮阴之处,则仍可发现它们的踪影。
在潮间带中部,主要以褐藻类为主,绿藻为辅。冬、春季时,常见有囊藻、团扇藻、水窗藻、栖状褐茸藻、裂片石莼、网球藻等,尤其在三、四月间有浪拍击的地方,北部以小海带的数量最多,到了夏、秋季,这些藻类大多消失不见。
在潮间带下部及低潮线附近,则以红藻类为主。常见的有沙菜、凹顶藻、龙须菜、小杉藻、角叉菜、匍扇藻。尤其在低潮线附近有海浪拍打的地区,则以小珊瑚藻、边孢藻、石花菜、翼枝菜、马尾藻、牛角树、繁枝蜈蚣藻等最为常见。这些藻类能忍受海浪的直接扑打及海流的冲击,其中,珊瑚藻及边孢藻等,可以从海水中吸收石灰质蓄积体内,一方面增强骨架,抵抗水流,一方面降低体内有机质的比例,使其它海洋生物不爱啃食,也有助于珊瑚的造礁。
这些在潮间带五颜六色的藻类,一到夏天,就逐渐消失了,但在潮间带以下,终年为海水所覆盖的亚潮带,则一年四季均可见到各式各样藻类繁生。常见的有马尾藻、松藻、蕨藻、海木耳、石花菜、鸡冠菜、麒麟菜、海膜、蜈蚣藻等,尤其马尾藻常在六、七月间大量生长,形成小型的马尾藻海。
生长习性
生长在低潮线以下的浅海区域—海洋与陆地交接的地方,在这里海浪的冲击力比较缓和,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加上阳光充足,无论是红藻或褐藻,虽然颜色不同,都含有叶绿素,可以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它们行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更是动物们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海洋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热闹,海藻的功劳实不可没。

Ⅵ 海藻成为海洋污染的原因

知道海水富营养化吧,就是它的原因

阅读全文

与海藻怎么形成的地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