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说明峨眉山月歌的诗意和峨眉山月歌的诗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意思:高峻的峨眉山前面悬挂着半轮秋天的明月,在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亮的影子。我在夜间乘船出发要离开清溪去往三峡,想你一面却难以如愿,只得恋恋不舍向渝州进发。
完整诗歌:《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峨眉山月歌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扩展阅读
诗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诗歌描述了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Ⅱ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李白他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类型:初中古诗
李白朝代: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赏析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着名的巴东三峡。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唐诗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Ⅲ 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Ⅳ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峨眉山月歌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Ⅳ 峨眉山顶的两大奇景是什么
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是峨眉山金顶的四大奇观,也是到峨眉山旅游的最想看到的景色。山顶的话肯定是日出和云海了。
峨嵋四大奇观之一:日出江山红胜火
“日出江山红胜火”,是从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一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点化出来的,将“花”字变成了“山”字,但仍然是火红红的,颇有生机。似乎给峨眉山日出的壮观,来了一个“画龙点睛”。
高山观日出,万里山河,到处可见,不足为奇。但登观日出,就大不一样了。峨眉山观日出,在3000米以上,视点高了,踞高望远,更加浩瀚壮阔,峨眉山高立在四川盆地的西地边缘,鸟瞰着纵横千里的“天府平原”,这和东海观日出又是另一番风情,那里是有声的海涛出一轮红日,这儿却是绵绵的云朵悄悄地将朝阳托起。峨眉山夜雨居多,常常是雨霁晨曦,雾露中的冰晶和水珠,将阳光中丰富的色相展示得淋漓尽致。
峨眉山观日出,不仅开阔视野,涤荡了胸襟,振奋了激情,而且是深深地密切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北宋诗人苏东坡咏道:“秋风与作云烟意,晓日令草木姿。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中这样写道:”云物为人布世界,日轮同我行虚空“。明代诗人杨升庵也有诗抒情:”窗含晓日明巴蜀,树绾烟云锁牧樵“。这些流芳百世的诗人,在观赏峨眉日出之后,咏唱了他们的直感和真情。有的说:这朝阳的温馨育着山川草木;有的说:这阳光照亮了巴蜀大地;有的说:我伴随着日轮,游在浩无边际的太空。这是多么的寄意真挚,多么的豪情满怀。
观赏峨眉日出,更能理解秀甲天下的峨眉,更能理解”天府之国“的四川,更能理解八千万巴蜀儿女。
金顶日出,和佛寺的钟声同步而起。天刚破晓,东方碧蓝蓝的天空,在靠近地平线那儿横抹着一道直直的银光,把天和地区分开来,徐徐地上下扩展着。忽而,从天地的缝隙里撞出了一条咖啡色的光带。这江带渐渐由深变浅,由凝重的色调变得更加明快,由曙红变金黄,好像熔化了的金水在缓缓地倾泻流淌。刹时间,几道光束像闪闪利剑划破了这紫蓝色的天幕。此时,橙黄色的云,朱红色的云,都被镶嵌上亮晶晶的金色花边,相互交错重叠,把道道光束横剪成了几段,向高空不断地延展。殷红的太阳笼罩在一层层暗紫色的薄纱里。忽然,轻轻地撩起这紫色的面纱,露出好那红红的面庞。这红色的朝阳和银色的月光,有着异色同工之妙,它温柔热情,真令人神情顿爽。这时的朝阳凭着自身的活力,不断地穿透一道又一道的云彩,一个跳跃接着一个跳跃,冉冉地升上了地平线,把紫色的云,红色的云,黄色的云……推向遥远的天边,巧叠成千奇百状的彩色”山峦“。在这些”山峦“的下边,好像有一条黄橙橙的天河,在微微地流动着,朝阳正洒浴在这条天河里,向上浮起,浮起,悠闲地浮出了这天河的水平面,似乎猛地一跃,带着天河里的金水,湿漉漉的升向高空,露出椭圆圆的、红润润的笑容。然后很快升高,很快变得浑圆浑圆,很快收敛了笑容,放射出刺眼的光芒,刺得人眼花缭乱,千山万岭金色一片。此刻,满天的彩霞,殷红的朝阳,玉白的雪山,珊瑚色的”峨眉山顶“,浩大的绵绵云海,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天然画卷。
峨嵋四大奇观之二:万盏“圣灯”照峨眉
峨眉山的“圣灯”又名“佛灯”和“佛光”一样大有名气,被人们赞之为“万盏明灯照峨眉”,“万盏明灯朝普贤”,比起“佛光”来,更难得一见。但它始终不会辜负求新求异的探索者。只要你掌握了它出现的规律就有门了。扑克“圣灯”要具备四个自然条件:一是雨后初晴;二是天上没有明月;三是山下没有云层;四是山顶没有大风大雨。古往今来,见过“圣灯”的人不少,连看三夜的还大有人在。公元1701年,高僧乇中大师,在他的《朝峨山记》中,饶有风趣地写道:“是夜,僧报圣灯现,凭阁观之,空中隐耀得数十灯,有数灯最明,上下相承,又有渐飞至寺前者。伏虎圣灯罕见,余不及于峰顶睹灯,今补观于此,尤属异数。连连观三夜,余憩五日而后行。”彻中大师在金顶没在看到“圣灯”,到伏虎寺却补上了,还饱览了三夜,真是幸运奇缘。说明只要条件具备,见也不难。
峨眉山能看到“圣灯”的地方,不止一处,灵岩寺、伏虎寺、华严顶、洗象池、天门石,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最大可靠的还是金顶。
1981年,作家马识途,在《峨眉山下秀》中写道:忽然眼前深谷里出现星星点点的萤光,一会儿成千上万的飞腾起来,于是,都说;佛灯升起来了!其实这也不过是山下的磷光飞升之故。
一千多年来的百家之说,都不能使人置信。伏虎寺的林丛里,哪来的磷光?华严顶、洗象池哪来 的水田?上浮青天,下沉谷底,大的如碗,小的如豆,又作何解呢?
最近有一新的发现,说“圣灯”是一种附着在树枝上的“密环菌”,遇到空气中的湿度达到100%时的发光。1983年,井冈山总体规划委员会的一支田野普查队,在南屏嶂水口坳这个地方夜宿时,看见了与“圣灯”十分相似的景象。他们把发光区域土壤、岩石、昆虫等和有关植物的枝叶进行采样化验,结果表明,发光的是附生在树枝上的“密环菌”的真菌物质,在水分达到100%以上时,即能发光,干燥后光亮现象消失。这种带菌枝叶之所以能在黑夜里萤光四射,完全是因为密环菌得到充分的水分后和空气中的氧无素相互摩擦作用的结果。这和一千多年前的徐太妃诗中的“细雨湿润不灭,好风吹更明”;与四百多年前王士性《游记》中的“俟圣灯一至,数千百如乱萤,扑之,皆木叶耳”!是十分吻合的,“圣灯”的千古之迷,总算有个可信的解释。
“圣灯”这种奇妙的自然景观,祖国的万里山河并不多见,明你的嘉州(今乐山市)知州袁子让是湖南郴县人,说他家乡的“宝山夜火”和峨眉“圣灯”有些相似。宋人无名氏所作《鬼董》一书中记有:“庐山天池峰,曼利刹利菩萨道场,夜夜有圣灯”。此外,尚未有见,至于国外是否有此奇观,也未有闻。噫!说不一定这“峨眉圣灯”将会登上“世界之最”的宝座哩。
峨嵋四大奇观之三:“峨眉宝光”永葆奇胜
峨眉宝光,又称佛光。佛经中说,它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在峨眉山上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又和佛教传入山中的历史密切相关。自公元63年发现以来,不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以世界奇观名驰中外。
类似峨眉宝光这种自然现象,国内外已曾多次多处出现:在国内有山西的五台山佛光寺,江苏南京钟山、北极阁,浙江灵岩寺,安徽的黄山、潜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云南的鸡足山,西藏的拉萨河谷,四川的大小瓦屋山等处;在国外尚有南非洲的潘巴马斯山,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峡谷,瑞士的北鲁根山,乌克兰的米亚半岛。黑海和亚速海之间的罗曼克什山,德国汉茨山的布罗肯峰等处。但这些地方的“宝光”,有的仅偶然一现,有的虽曾多次出现,但早已消失,有的虽景观尚存,但很难得见。只有峨眉宝光,在峨眉山景区范围内尚有天门石、接引殿、雷洞坪、灵岩寺等处曾多次出现。世界奇观,奇胜永葆。
峨眉宝光,觉的为一七彩光环。幻变之奇,出人意外。虽数入北肩而立,人影投入环中,却人动影随,身影自见。绝妙之处,殊非言语所能形容,亲临目睹,奥妙自知。
近百年来,峨眉宝光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中国学者魏福平教授等多年观察的结果,认为宝光这种自然现象,是日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的边缘或空隙间产生展衍现象,即展衍作用而出现的。当云层较深,日光透射云层,会受到云层深部的水滴或冰晶的反射;这种反射再穿过云雾表面时,有部份光偏离原来的放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与冰晶点的直径成反比,与各种色光波长成正比。于是,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分别逐渐扩散开去,形成一个彩色光环。为什么会形成环形的光反应呢?因为只有位于某一人光锥面的单色光,才能为人们的肉眼所见。这种光锥的夹视角,据粗略的计算约为9度左右,不像“虹”的夹视角大达84度左右。同时光线在衍射时,光波愈短其偏离角度就愈小,所以色彩的层次分布,一般呈紫色在外,红色在内,愈接近环形的中心部位,色彩逐渐淡化,到了光环中心,就像一面发光的乳色玻璃镜。
为什么会身影自见呢?主要原因是:虽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点很多,但人们各自所见的光环,只是各自所见为顶点的那个光锥面的水滴和冰晶点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各自照着一面小小的圆镜,自然照见的只是各自的身影。由于这种自然现象出现的地理位置、环境、时间、形态、色彩多种多样,这只能说明环形“摄身光”的成因。这种环形彩光,常见于峨眉山第二主动峰的金顶,19世纪初,科学界定名为“峨眉宝光”。
峨嵋四大奇观之四:“银色世界”浩无边际
“银色世界”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最圆满的一个世界,从实相中看来也是内容丰美的综合景观。
为什么要将这“银色世界”的桂冠赠给峨眉山呢?这是因为绵绵如雪的浩如烟海浩如烟海云海,银光四散的峨眉山月,长年呈现的圣浩雪景,美之为“玉树琼花”的“雨凇”,以及横陈西天开颜而笑的贡嘎雪山,巧构成了一尘不染的天然画卷,它确是当之无愧的“银色世界”!
峨眉山的云海,是由低云组成的,上半年层积云为主,下半年以积状云和层积去相媾而成;峨眉山的雾日年平均为322天,甚至多达338天;这低云多雾汇成的云海,所以和其他地方的云海就大不相同了。峨眉山的七十二峰,大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峰高云低,云海中浮露出许多岛屿,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乡;云涛人才辈出卷,白浪滔滔,这些岛屿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近代诗人赵朴初诗;“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就是这一景致的绝妙写出照。
峨眉山是白云的故乡,是抓紧的世界,许多佛寺,都冠上了一个“云”字,臣云庵、白云寺、集云寺、卧云寺、归云寺……隐没在白云深处的“银色世界”里。
站在云层之上来观赏峨眉山月,自然是“月光清朗照干坤”。用皎洁如玉来形容银光四溢的峨眉山月,可以说是毫不虚夸的。唐诗人李白在《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诗中,全诗十六句,竟有七句咏及峨眉山月;“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将峨眉山月化为了巴蜀的亲故。他的《峨眉山月歌》成为了千古绝唱,成为了当今世界汉诗唐风的典范。
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每年中有九个月积雪难消,没有四季可分,再加上年平均141天的“雨凇”和139天的“雾凇”。这雨凇、雾凇的出现,葱葱翠翠的山山岭岭,笼罩上了一层晶晶透明的琉璃。宋代爱国诗人冯时行《峨眉山》诗:“岩峦皆创见,草木半无名。翠削山山玉,光摇树琼。”
这种奇境往往又出现在夏秋之际,这在地球上同一纬度、同一自然环境中是极少见面礼。峨眉山虽不高,但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皑皑如玉的冬景。
世界上最长的诗--《格萨尔王传》中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古老传说,契合得多么巧妙。每当旭日东升的雪霁之晨,披上层层瑞南的峨眉山,真像一头魄神象,卷鼻人才辈出尾,走向云海的彼岸,走向殷红的朝阳;每当红日西斜,而七彩缤纷的“佛光”,像阿耨达池里的莲花,从浩瀚的云海中升起。年代诗人郭沫若观赏妙景之余,高唱出:“玉峰迎旭日,银海纳长虹”。
云海、月光、雪山、冰峰,聚合成这一尘不染的“银色世界”。
Ⅵ 峨眉山月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颜雨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通过描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感情
1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峨眉山月歌》赏析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
Ⅶ 峨眉山月歌 赏析急!!!!!!!!!!!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白话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7)峨眉山月歌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Ⅷ 及古诗所描绘的月相是什么.古诗的解释不要.就是写
《春江花月夜》是满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月似真珠露似弓。-上蛾眉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确实是上弦月,可根据峨眉山和“平羌江”的关系推断。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满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般认为是下蛾眉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抱玉弓。-下蛾眉月
结尾交代事结束,首尾内容要略写。
Ⅸ 《峨眉山月歌》阅读回答
1. “影”指的是月影。明写峨眉山月映江中的月下美景,暗写诗人舟行江上的情景。
2. 同意这种说法,本诗歌以“月”为线索,是关键词,抒发了诗人行江思友之情。
Ⅹ 什么是峨眉四大奇景之一
峨眉四大奇景是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景。雄浑秀丽的峨眉山,气象万千,每年中秋之夜,峨眉山将为游客献上一枚特有的“云中月”,山顶“云雾抱月”的景观令人称奇。
登临最佳赏月点——金顶,脚下是变幻的云海,抬眼远望,圆月镶嵌在天空之上,在四周若有若无的云海的衬托之下,极具朦胧之美。
峨眉山金顶始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寺侧有卧云庵,内有饭堂和客房可供游客食宿。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与千佛顶、万佛顶相邻,万佛顶上亦有建筑,且有观光索道连接金顶与接引殿。
(10)峨眉山月歌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扩展阅读:
观光峨眉四大奇景的旅游信息
1、门票:无需门票,峨眉山景区门票已含。
2、金顶索道
旺季:上行65元/人,下行55元/人 淡季:上行30元/人,下行20元/人
开放时间
夏秋季(5月1日-10月7日) 6:00-18:30
冬春季(10月8日-4月30日)7:00-17:30
3、美食信息
峨眉山金顶大酒店美食林推出的“金顶天宴”快乐全家福,主要由“万佛朝宗”、“卧云漂舟”、“接引飞虹”、“丹岩凝翠”、“但闻佛语”、“奇花铺经”、“展眉迈月”等一件件赏心悦目的佳肴珍品组成,既是诱人的美食,又充满了艺术魅力,是一场视觉和味蕾的立体盛宴。
4、住宿信息
如果想在金顶看日出,就需要在金顶住宿 ,金顶有多家酒店提供住宿,峨眉山金顶香怀里酒店是位于金顶的农家乐,旺季前往金顶,建议提前预定。就餐可以在金顶的“美食林”价格不贵,两人三菜品一汤100元左右。还可以在太子坪住宿,有很多住宿的地方,而且距离金顶就最多两个小时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