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三湘四水指的是哪三湘哪四水
“四水”指湘,资,沅,澧;
“三湘”的说法却很多,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说,具体指湘江从广西入湘到零陵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汇合后称蒸湘,下游与沅水汇合称沅湘。这一说法还有一个版本,即因湘江与漓江共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海阳山,合流至兴安县后始向东西分流成湘江和漓江,有人把分流之前的合流部分称为漓湘。由此又有漓湘、潇湘和蒸湘的“三湘”之说。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 “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 “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将“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我们没必要太过较真,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② 什么是三湘四水
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湖南别称“三湘四水”。而“三湘”、“四水”的称呼其实都围绕一个核心:洞庭湖。
“四水”比较容易理解,指的是湖南境内四条着名的河流:湘、资、沅、澧,最后都汇入洞庭湖。“四水”的概念基本没有歧义。
而“三湘”得名其实也是因为洞庭湖在湖南境内独特的地理、文化地位。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崇山峻岭,地形决定了洞庭湖周边区域的交通、历史、文化都比较发达。这样,洞庭湖辐射的平原、丘陵区域自古就相对比较发达,作为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而西部雪峰山脉一带,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的区域名为“湘南”。
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三湘”从一开始就是指湖南全境,而不是从湘江流域概念引申扩大而来,任何经过文人再加工的解释内容,都只是原始含义的引申或误解。第二,“三湘”概念里是没有湘北湘东的,地理上靠北的长沙益阳岳阳等,历史上都是称湘中。(幼时常以为资江流域的益阳市在湘北,但是市区很多单位明明都挂着“湘中××厂”)
因此,“三湘”、“四水”,都是以洞庭湖为中心,描述湖南(洞庭湖之南)的地理特征。
③ 三湘四水是指什么
“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
“三湘”
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
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水经注》称:“湘
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
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
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
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
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
“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
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
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
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
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
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
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
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
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
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
”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将“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
。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
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④ 三湘四水,具体指的是什么
“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三湘”是指“湖湘”——湘北湖区一带、“潭湘”——湘中湘潭湘乡为中心的地区。“潇湘”——指零陵与潇水流域。这是较为传统的看法和说法,当然没有包含“湘西”——以前是夜郎属地。
我也好奇,找来供参考
⑤ 湖南为什么叫三湘四水,为什么这样叫,三湘代表什么,四水又代表什么
因为三湘四水是在以洞庭湖为中心,描述湖南的地理特征。
1、三湘代表什么并未形成统一看法。
(1)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指湖南全境。
三湘得名于洞庭湖在湖南境内独特的地理、文化地位。洞庭湖辐射的平原、丘陵区域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而西部雪峰山脉一带,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的区域名为“湘南”。
(2)漓湘、潇湘、蒸湘的合称。
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3)下湘、中湘、上湘的合称。
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在旧时,湘乡为上湘,湘潭为中湘。
(4)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2、四水指的是湖南境内四条着名的河流: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最后都汇入洞庭湖。
(5)请问三湘四水代表什么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湖南省的历史沿革:
远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类活动。距今1.2万多年前人类即在此种植稻谷,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开始在此过定居生活。
原始社会时,湖南为三苗、百濮与扬越(百越一支)之地。
夏、商和西周时湖南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苍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设黔中、长沙两郡;
西汉初期属于长沙国,汉武帝之后属荆州刺史辖区,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荆州,置昭陵郡,为荆南五郡;
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
隋高祖开皇九年(589年)平南陈,而统一中国后,在湖南设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
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主要在荆湖南路。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朝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立湖南省,雍正元年(1723年)设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
中华民国时,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民国三年(1914年),湖南省设湘江道、衡阳道、武陵道、辰沅道四道,道下辖县 。
民国五年(1916年),10月,省府裁撤武陵道 ,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11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4县划归辰沅道。湖南省分为三道,湖南划分的三道一直延续到道制撤消。
民国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仅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湖南省划为九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辖6-10县不等,并成立长沙市、衡阳市两省辖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区、77县,湖南省政府驻长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设置长沙地级市、1956年设置株洲地级市,以及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永州7个直属专区,湘西行政区及所辖永顺、沅陵、会同3个专区。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计划分为14个地区(13地级市和1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5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63个县和7个自治县。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株洲县,设立株洲市渌口区。以原株洲县的行政区域为渌口区的行政区域,渌口区人民政府驻渌口镇学堂路1号。
⑥ 三湘四水中的三湘指哪里五岳九州中指哪九州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 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 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 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划分一
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
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
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泥土。
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
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为肥沃而硬的黑土。
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土。
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黄壤。
划分二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荆州(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划分三
豫yu州、青州、徐州、扬州、荆jing州、梁州、雍yong州、冀ji州、兖yan州。
豫州 字音同禹,地处中原,为河南的简称。华夏文明起源于河南,大禹依靠洛阳洛水中,神龟背驮的"洛书"才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青州 青为东方的代称,青州居东方。东岳泰山居于五岳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宫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个方位,而青州居东,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据九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照顺时针方向从豫州至青州开始,依次为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豫州,中原。河南
青州,山东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
徐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下游。
荆州,湖北以及长江中游
梁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
雍州,关中与陇西。甘肃和陕西一带。
冀州,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从上古大禹划分九州起,延续至今,除了徐州、扬州、荆州、兖州以城市的身份孤立,其它州都消逝在时间洪流中。
⑦ 湖南的三湘是哪三湘
“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三湘,湖南别称。“三湘”得名虽然有很多说法,但大多是附庸风雅,其实“三湘”与“四水”合称,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环境。
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简称“湘”;三湘则是指秦灭楚时,湖南境域内基本就是楚之三郡洞庭郡(图中湘中)、黔中郡(图中湘西)和苍梧郡(图中湘南)。
秦灭楚后将洞庭郡和苍梧郡合而为一,成为长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为秦黔中郡。后世以湖南境域基本为楚之三郡而称为三湘。任何经过文人再加工的解释内容,都只是原始含义的引申。
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崇山峻岭。这样,洞庭湖辐射区域是湖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西部雪峰山脉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名为“湘南”。注意,“三湘”概念里是没有湘北湘东的,地理上靠北的长沙益阳岳阳等,历史上都是称湘中。
湖南在历史上全省曾分为三道,民国3年(1914年),湖南分为湘江道(驻长沙县)、衡阳道(驻衡阳县)、武陵道(驻常德县)和辰沅道(驻凤凰县)。民国5年,省府裁撤武陵道,这时全省分为三道,一直延续到道制取消。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
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⑧ 三湘四水具体指什么
“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四水”指的是湖南境内四条的河流:湘江、资江、沅江、澧水。
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三湘”从一开始就是指湖南全境,而不是从湘江流域概念引申扩大而来。第二,“三湘”概念里是没有湘北湘东的,地理上靠北的长沙益阳岳阳等,历史上都是称湘中。
(8)请问三湘四水代表什么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湘江传说
娥皇、女英,相传为是中国古代华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来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
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自秦汉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此又称二女为“湘夫人”。
⑨ 三湘是指的哪三个地方
“三湘四水”
“三湘四水”代指湖南。
“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
“三湘”一词的理解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也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概括湖南全省。
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少见的说法,那就是:“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诗人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用“潇湘、蒸湘、漓湘”作为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我们没必要太过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