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地理高考主要考什么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三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一般认为自然地理较难学,涉及到一些数学换算,如区时,太阳高度角,时差等。另外有的还涉及到一些地球大气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和第三章的水循环。实际上,这些内容都很浅,只要你发挥一点数学(物理,化学)思维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地球很奇妙,很好玩。
有些内容可能不好记,像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旋反气旋,洋流等,你可以画图记忆,对比记忆,比如说气旋和反气旋我就记一个气旋,冷锋和暖锋就记冷锋。
高中地理对图的要求很高,要学好地不仅要会画简图帮助记忆和解题,还要有目标的记忆一些重要的地图信息,尤其是中国地理部分的地形(山脉)和政区分布。
至于另外两部分,理解第一,掌握方法,一通百通。
㈡ 高中地理有哪几块内容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地理信息将技术
1.自然地理:太阳系,如小行星带的位置,关于登月测日等一系列的时间
地球的运动,如公转自传,四季时间地方时,尤其时间的计算和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地图,如比例尺,等高线
地球上的大气,如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图,各种风的形成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气候植被的关系等如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我国和南亚的不同),降水量
地球上的水,如土壤中个成分比例图(就是水合其他成分的那个图名字记不得了),河流补给类型,洋流的分布,海洋的水温及研读分布,直布罗陀海峡
地球上的陆地,如化石,山脊山谷成因及代表地方如我国的华山是断层中的地垒,六大板块,,洋流如洋流的分布和一些图书的洋流及与杨柳有关的如渔场啊气候啊植被啊的关系等
2.人文地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如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能源消费构成
农业生产活动,如粮食作物分布,各个主要地区及国家的作物分布如美国作物带的分布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农业生产的条件(自然和人为)我国农产品
工业生产活动,如世界工业区分布图,工业区形成因素(形成条件衰落原因发展条件),各个场频先关之间的联系如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五大湖,鲁尔区等,我国几大工业区
人口与城市,如对于生育死亡因素的影响,世界百万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城市道路模式如同心圆模式及代表城市,城市星辰原因如华盛顿是因为军事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如交通运输点线面,交通图铁路为主,几大航线,石油航线 ,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及所属国家)世界贸易的格局
人类文化与旅游,如我国世界文化名录,世界文化划分及概述,宗教
环境,环境污染海洋的污染尤其原油泄露问题,土地荒漠化,臭氧和酸雨 ,可持续发展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如主要组织如北约,世界地理分区政区图
3. 世界地理:世界地形,之最,七大洲四大洋面积比较,地形图等高线,海底地形,个大陆主要分区及分区上主要国家的相关知识如北美洲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两国的重要工业区及分布情况周边资源状况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农作物带、植被气候类型等
4.中国地理:疆域和行政区,民族,地形,气候,主要黑酷和湖泊,由南到北由东倒西的气候环境植被的差异,主要工业区,土地资源的治理和开发 ,南水北调,水土流失的治理,铁路图,景区,地方的综合开发治理,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利用
5.GPS和GIS
㈢ 请教一下各位,高中地理内容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呢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模块,其中自然地理最为重要,往往这部分又是得分的关键,是学好后面人文和区域地理的理论基础,但对很多学生来讲,这一部分难度也比较大,需加强练习;我之前在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学习的时候,新东方的老师用树形方式帮我建立知识点,真心是明了
㈣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什么
一、课程性质和理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
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课程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新版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也做了较大的调整。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三、课程内容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课程内容选择上变化幅度较大。总体而言,在设计思路上,必修内容“宽而浅”,不追求地理学科特定的系统性,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土壤地理、自然灾害、地域文化、国家战略、海洋权益等内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
四、学业质量
地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地理学科核心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㈤ 如何学习高中地理
死记硬背是学不到地理知识的 地理是个立体的东西 学地理方面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在大脑强行建立方位感 准确定位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并把学到的地理知识附加到自己大脑建立的地理定位上,大脑定位就像是背景,同时把学到的知识帖在背景上。(一定要定位再学地理 绝不能先学再定位,学习顺序对了地理就学好了)
㈥ 高中地理主要学习什么知识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就有: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着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例: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无论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那么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诸多的差异便一目了然。
粮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属矿产 人们
主食 传统
交通
工具 运动
项目
北方地区 小麦 花生 甜菜 苹果
梨 煤、石油 铁 面食 马车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属 大米 船 游泳
赛龙舟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着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着,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㈦ 地理好学吗高中地理分为几类
地理主要是要看图 理解各种现象的成因 因人而异吧 高考考地理的内容主要包含八本书,初中四本,高中四本。具体分的话:
高一必须上属于自然地理
高一必须下属于人文地理
初中地理属于区域地理
选修一和选修二我们把它称为选修地理
当然选修一中有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
选修二里很多是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内容上加深的。还有一部分属于中国国土整治。
当然在高考中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把这两部分内容学好的,高考地理就不影响你上一本了。尤其是自然地理中的时间的计算,晨昏线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形成原因,分布地区,气候特点,还有洋流部分。09年高考中还要注意自然灾害的有关内容。
区域地理的学习,首先要从这个地区的经纬度,地形,气候,经济,人文,城市的分布等方面复习。
㈧ 高中地理分为哪三部分
纯高中地理可以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这两块吧;就高考来说可分为高中地理和区域地理两块。但是又都是不可分割的。复习时不要过分强调几块,而应该强调知识体系更好一些。
高三地理复习建议:
地理有也有两条线,一条线是高中必修教材,另外一条线就是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高中教材可以用于构建知识网络,把教材相关的知识点背过并能记住他们在课本上的位置,地理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这些补充内容也要落实在教材的章节中。人文地理和少量的自然地理与地图也有关系,只要涉及到哪个地区的情况就需要落实在地图的位置,这样经过一个积累的过程后,每一个区域都有了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这样分析问题就有了依据。
㈨ 高中地理有哪几块,大概学什么的,怎么学
高中地理共3本必修课本,其中必修1是自然地理,前四章分别介绍地球,大气,水,地形地貌,都是重点。必修2是人文地理,前四章分别介绍人口,城市,农业,工业,都是重点。必修3是区域地理,是在学完必修1和必修2
的基础上,每章节以案例的形式探讨具体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般模式是当地的地理分析,出现的问题,解决途径。
必修1和必修2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原理。所以高中地理是理性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弄清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联系。其中必修1的难度不次于数理化,做题的时候必须有较强的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