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认识区域
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方法指导:合作探究、自主探究
知识连接:回忆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法
自主探究:
一、区域的含义:
A 1、概念:
以前经常提到聊城地区,聊城就是一个区域,那么什么叫区域?
联系甘肃省的干湿区划分,总结归纳区域的含义:
思考:区域一定有明确的界线吗?区域一定没有明确的界线吗?
A 2、区域的划分
1)、单一指标、综合指标:
举例:
2)、自然要素、人文要素:
举例:
3、区域划分的目的:
二、区域的类型
A自主学习 区域的类型 完成下列问题:
1、均质区概念:
举例:
2、功能区概念:
举例:
3、区域的空间尺度:(空间尺度与对区域描述的关系)
B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特点及所包括的省份)
1)、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省份
经济差异 发展速度
发展水平
2)、三大经济地带的特征和发展
地带 特征和优势 主要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经济地带 (1)主要的农业基地
(2)最主要的工业区
(3)交通便利,海运独具优势
(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5)科技文化水平最高
(6)城市分布最密集 (1)能源、原材料不足
(2)北方各省区淡水短缺
(3)环境污染严重
(4)江河下游的涝年汛期防洪问题突出 (1)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建设人才、信息、外贸、国际金融、海洋开发基地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革,大力拓展新兴产业
中、西部经济地带 (1)面积广阔
(2)能源和矿产丰富
(3)我国主要的牧区和粮食、棉花、油、糖的重要产区
(4)中部地带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
(5)中西部边境贸易有较大优势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基础设施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1)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
(2)改善生态环境
(3)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4)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
三、区域的特征
A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下列几个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开放性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
B海南岛:
阅读课本海南岛的一组地图,思考下列问题:
1、 海南岛地理位置的特点:
2、 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㈡ 怎样学习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一、区域地理识记方法 1、 区域地理识记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1项是地理识记能力。地理识记能力是指:(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2)识记重要地理数据;(3)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例如:区域地理中涉及到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等自然地理事物,国际组织、国家、政区、城市交通线、人口等人文地理事物,以及世界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矿产等的名称、空间位置和相对位置。地理数据分绝对数据(面积、长度、人口数量等)、比例数据即两种或多种地理事物间的对比关系的数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矿产的品位、能源消费构成等)、顺序数据即同类地理事物的排序数据(我国面积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羊毛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等)。主要见诸重要报纸,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尚未列入教材的地理新事物、新现象等。 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 例1 下列各组港口,位于太平洋沿岸的一组是 A、圣弗朗西斯科、 孟买、横滨 B、符拉迪沃斯托克、泊斯、上海 C、新加坡、落杉矶、巴拿马城 D、开普敦、里约热内卢、波士顿 例2 在我国既不临海、又不与陆上邻国接壤的省中,相邻省级单位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 A、陇和宁 B、 秦和京 C、桂和渝 D、 鄂和津 例3 人口超亿的亚洲国家共有 A、6个 B、5个 C、7个 D、4个 例4 摩洛哥、几内亚、博茨瓦纳、赞比亚、南非五国的最主要出口矿产依次是 A、 磷酸盐、铝土矿、黄金、铜、金刚石 B、 磷酸盐、铝土矿、金刚石、铜、黄金 C、、铝土矿磷酸盐、黄金、铜、金刚石 D、 磷酸盐、铝土矿、铜、金刚石、黄金 例5、1996年,美国、俄罗斯、巴西的人口分别为2。7亿、1。5亿和1。6亿,平均人口密度值D排列为 A、D美>D俄>D巴 B、D俄>D巴> D美 C、D美>D巴>D俄 D、D巴>D美>D俄 3、识记方法 考查区域记忆能力的试题多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故必须熟记,但不能只采取“背”的简单方法,对感性知识记忆可参考下面几种方法:分类记忆;排序记忆;类比记忆;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等。 二、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方法 1、区域地理考查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3项是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它是指(1)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2)掌握考试内容范围内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经济、人口、城市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本地区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还有对其的解释。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 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 例6、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例7、欧洲西部区域的地理特征是 A、冰川地貌分布较为广泛 B、气候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不明显 C、河网密布,水量充沛且稳定 D、人口分布密度自西向东锐减 例8、读图,填下表 北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共 同 特 点主 要 原 因 不 同 特 点主 要 原 因 3、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主要采取综合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 综合的方法,即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突出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区的其他自然(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等)和人文(无常住居民)。 比较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多采取列表法。例如: 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比较 主要地形区 冬季气温 年降水 温度带 干湿区 植被 耕地性质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是综合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结合、配合使用。 4、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注意: (1) 首先弄清区域范围和位置,这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重要成因。 (2) 充分利用地图,树立明确的空间观念,利于区域特征的掌握和成因分析。 (3) 学会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㈢ 认识一个区域可以从那些从哪些方面入手
①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② 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
③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
④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文字整理归类:成因分析、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
第四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可持续发展模式.
㈣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1.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半壁,东为季风影响显着区域,西为季风影响微弱或无影响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最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其含义和范围与行政或经济方面习惯所用不同,例如,把辽河下游平原和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
㈤ 中国地理怎样快速认识省级区域
分片记:东北、西北、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自西向东一对一对地记、西南五省、南部沿海自南向北有顺序的记忆,这样重复几次就记住了,各省轮廓发挥想象记忆,想象成各种形状的好吃的等等。
㈥ 地理:如何界定一个区域
地理区域是一个有联系性、相容性、协调性、地区性、地理地势性、种族性的分区。为了各个体单位的更加和谐,所以就有必要来划分一定的区域。 区域的介定有的是依靠地形地势的,例如:山川、河流等,各大洲的分界线大都以江河湖海及山脉来分隔;有地理:如何界定一个区域
㈦ 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可以从
1. 半球 海陆 经纬度
㈧ 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的区域特征有显着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
㈨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区域定位
地理学注重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显着特点之一。全国文综卷注重对区域地理的考查,区域地理试题所占比重大,而且很多试题往往是以区域为背景,来考查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因为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列出主要经纬线及其附近的地理事物表格,图文对照进行填图练习。
一、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1.主要经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
经线
穿过地区
附近的地理事物
0°
欧洲和非洲西部、大西洋
伦敦、英吉利海峡、巴黎、伊比利亚半岛、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30°E
欧洲中部、非洲东部
摩尔曼斯克和莫斯科、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黑海、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湖、南非高原
60°E
亚洲西部、印度洋
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
90°E
亚洲中部、印度洋
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120°E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西部
勒拿河与大兴安岭、北京、上海、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E
亚洲与澳大利亚东部
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堪培拉、悉尼、塔斯马尼亚岛
180°
日界线、太平洋中部
白令海、阿留申群岛、中途岛、斐济群岛、新西兰
150°W
阿拉斯加、太平洋
夏威夷群岛
120°W
北美洲西部、太平洋
落基山、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
90°W
北美洲中部、太平洋
苏必利尔湖、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中美洲
60°W
南美洲中部、大西洋
格陵兰岛、纽芬兰岛、加勒比海、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布宜诺斯艾利斯、南极半岛、长城站
30°W
大西洋中部
同时说出以上经线穿过的主要气候区。
2.主要纬线及附近的地理事物:
纬线
穿过地区
附近的地理事物
赤道
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乞力马扎罗山、马来群岛、新加坡、基多、亚马孙平原
北回归线
北非、亚洲、中美洲
撒哈拉沙漠、红海、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华南和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
北极圈
欧洲、北亚、北美洲
冰岛(南)、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岛
南回归线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
南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巴西高原南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南极圈
南极大陆外围
同时说出以上纬线穿过的主要气候区。
3.七大洲的经纬度位置:
大洲
经度范围
纬度范围
位置特征
亚洲
26°E—169°E
10°S—169°N
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跨南北半球和高、中、低三个纬度,赤道穿过马来群岛
非洲
17°W—51°E
35°S—37°N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热带大陆”
欧洲
10°W—66°E
36°N—71°N
北半球,北极圈穿过,中高纬度
北美洲
170°W—20°W
7°N—72°N
北半球,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跨高中低三个纬度
南美洲
82°W—35°W
54°S—12°N
赤道、南回归线穿过,热带面积广大
大洋洲
110°E—130°W
47°S—30°N
赤道和日界线穿过岛屿,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日期
南极洲
360°
62°S以南
跨经度最广的洲,以南寒带为主
4.四大洋的位置特征:
大洋
位置特征
太平洋
大致以150°E和赤道为中心,跨东西半球
大西洋
大致以30°W和赤道为中心,跨东西半球
印度洋
大致以80°E和南回归线为中心,东半球
北冰洋
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中国地理区域定位
1.四条经纬线框出骨架:40°N、23°26´N,120°E、90°E,分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等。
2.主要经线穿过的地区:
经线
穿过的省区及附近主要城市
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河湖及名山
80°E
新疆、西藏
天山、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昆仑山、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90°E
新疆、西藏、青海西缘;乌鲁木齐、拉萨
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罗布泊、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三江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
100°E
内蒙古、甘、青、川、滇;酒泉、玉门、西宁、丽江、昆明、大理
内蒙古高原、祁连山、青海湖、黄河、巴颜喀拉山、长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
110°E
内蒙古、陕、鄂西、湘西、桂、粤西、琼;包头、呼和浩特、西安、桂林、南宁、湛江、海口
内蒙古高原、阴山、黄河、黄土高原、秦岭、巫山、长江、雪峰山、两广丘陵、珠江、五指山
120°E
内蒙古、辽西、鲁、苏、浙、闽东;秦皇岛、青岛、连云港、南京、沪、杭州、福州、台北
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辽河、渤海、山东半岛、淮河、长江、太湖、东南丘陵、玉山
130°E
黑龙江、吉林
黑龙江、小兴安岭、东北平原、松花江、长白山
3.主要纬线穿过的地区:
纬线
穿过省区及附近主要城市
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河湖及名山
50°N
内蒙古、黑龙江
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
40°N
新、甘、内蒙古、晋、冀、京、辽;敦煌、玉门、酒泉、北京、秦皇岛
塔里木盆地河、内蒙古高原、贺兰山、黄河、太行山、海河、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
30°N
藏、川、渝、鄂、皖、浙;拉萨、成都、重庆、宜昌、武汉、杭州
喜山、冈山、怒江、澜沧江、长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洞庭湖、鄱阳湖、杭州湾
北回归线
滇、桂、粤、台;广州
云贵高原、两广丘陵、珠江、台湾山脉、玉山、日月潭
先以上表为参考进行填图练习,再用空白地图对照表格说出或填出以上的区域定位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省时高效,比拿着地图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
第二,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定位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以点定面”训练。
经过以上的填图练习,考生对区域地理的位置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以上表格内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全部记在脑海中,也不需要记全部记住,要求是“不求记住,但求熟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以点定面”的训练,即先确定某点,再以该点为中心(或作为参照物)推测某区域的大致位置和范围。参照点的选择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如可以选择大洲或大洋的中心或某地形区的中心或某重要城市。但参照点不宜太多,否则难于记住而达不到目的。
第三,根据经纬线简图,写出区域名称。
这属于较高层次的读图训练(其给出条件类似高考试题),要求根据给出的经纬线快速判断出区域名称。举例如下:
70°
80°
90°
30°
20°
10°
100°
110°
120°
130°
20°
10°
0°
10°
一、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80°
100°
120°
140°
60°
40°
20°
80°
60°
40°
0°
20°
40°
120°
150°
20°
30°
40°
120°
100°
60°
50°
40°
30°
90°
120°
150°
180°
70°
60°
50°
60°
50°
60°
70°
80°
50°
40°
40°
50°
60°
70°
40°
30°
20°
30°
0°
20°
40°
23.5°
0°
23.5°
0°
20°
40°
60°
70°
55°
40°
140°
100°
60°
60°
40°
20°
以上12个区域的名称依次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拉丁美洲、中亚、西亚、非洲、北亚、澳大利亚、美国。
二、中国主要地形区定位
80°E 100°E
38°N 30°N
100°E 120°E
42°N
105°E 115°E
37°N
100°E 110°E
28°N 23.5°N
80°E 90°E
40°N
95°E 38°N
120°E 135°E
53°N 40°N
110°E 120°E
30°N
115°E
120°E
(40°E、33°N) (105°E、30°N) (80°E、45°N )
以上11个地形区的名称分别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每次测试前,可对照以上区域定位图表用5分钟左右时间默认一次。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可以建立比较清晰的“心理地图”。区域地理是高考复习的基础,而区域定位又是区域复习的基础,熟练的区域定位是解答地理试题的基石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