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不能像地理大发现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不能像地理大发现

发布时间:2022-07-27 00:30:05

‘壹’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没有产生地理大发现

因为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目的不一样,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政治需求,而是为了自己和几位爱好探险的人才出去探索新世界的,所以说他们没有任何规划好的路线,可以说完全凭自己的感觉走,自然是会找到新的大陆,但是郑和不一样,郑和是朝廷派遣他去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路线方面已经有了规划安排,自然不可能偏航到那种无人区的地方探索。
但是欧洲的探险者不是为了政治需求而出海的,他们是为了自己的探险爱好,欧洲人有一种探索世界的感觉,所以说他们出去的航线也是没有任何目的的远行,不像郑和早已安排好了路线,因此他们就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国家和领土,因此两个航海的目的不一样,发现的结果自然也是不一样了,不过两者都是非常伟大的。

‘贰’ 说几点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的不同影响。

(一)从航海动因和目的方面比较

1、郑和下西洋的动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

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郑和下西洋的动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经济性的,这是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动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明成祖之所以组织庞大的船队,派遣郑和远航西洋,主要是为了确保南洋海道的畅通,以重新确立海外册封制度,恢复洪武初年诸客朝贡的盛况,遂赏封建帝王“君主天下”、“御临万方”的虚荣心。虽然也有顺便解决安南的归顺问题和制服盘踞三佛齐(旧港)的中国海盗及顺访建文帝的下落等动因,但航海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 当然,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大量的贸易活动,因而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经济上的动因和目的,但我们应当看到:

第一,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动因和目的与政治上的动因和目的相比微不足道的;

第二,这种贸易活动是在“厚往薄来”和“赉予之物宜厚”的方针下进行的,伴随的是对各国来华王公使臣和明朝船队人员优厚的赏赐,实际是“摆阔主义”的赔钱买卖。难怪当时的朝野人土就尖锐指出:“收货所出常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钱出外国自惜有禁,今乃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罗荣渠先生将郑和时代的海外贸易称之为“明天朝大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令人夺目的实例”。

第三,这种朝贡贸易具有独特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对海外奉行开放政策,允许皇家的海船队下西洋进行官方贸易,也准许西洋海船到中国来进行由国家独占市舶之利的贸易;另一方面却对本国商人出海厉行封禁政策,明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后来又明令禁止市舶司,严厉打击走私贸易。

由此可见,郑和航海及其他明朝航海活动主要是为满足政治性需要,正如李隆庆先生所说,“这种暂时性的政治因素所造成的原因,决定了它必然是临时性的措施”,但随着“明王朝凌驾万邦之上的政治欲望得到了满足”,“推动郑和出使的原因归于消失”,“他的远洋航海也就达到了最后的终点。这正是郑和七下西洋以后,明帝国官方大规模航海活动遽然中断的根本原因。”[1]郑和航海活动难以为继,自然就不能像西欧地理大发现那样带动整个外贸及经济的发展。

2、“地理大发现”航海活动的主要动因和目的是经济上的

与郑和下西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航海活动的主要动因和目的是经济上的,而非政治上的。他们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绕过东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势力,开辟到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新航路,直接与他们做生意”[2],获得黄金和香料。而支持他们的国王们也期望从航海活动中获得巨额财富。从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定的五条协议和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查里一世订立的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我们就可以看到航海突出的经济目的。

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定的五条协议内容包括:

任命哥伦布为他所发现或取得的所有岛屿和大陆的元帅,他和他的继承人永远享有这个职衔及相应的一切权利和特权;任命哥伦布为这些岛屿和大陆的总督和省长,他可以对每个下属官职提出三个候选人,以便西班牙国王选任其一;哥伦布保有这些领地所出产、交换而得和开采出来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十分之一,完全免税;凡涉及到这些财物或出产品的任何诉讼,由哥伦布或他的代表以元帅身份掌握审判权;哥伦布有权向开到这些“新领地”去联系经商的任何船只投资八分之一,取得利润的八分之一。[3]

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查里一世订立的协定主要内容有:

特责成你们在属于朕(朕是统治者,在朕的分界线内)的海洋里发现丰富的香料以及朕最需要而且使我国获利的其他东西,……考虑到由于你们的效力,使朕获得很多福利以及扩大我们卡斯提王室的版图,为补偿你们的劳绩和面临着的危险,朕愿下令赐给你们,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损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你们的子孙与合法的继承人”。[4]

事实上,哥伦布自己也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5]。

正是由于具有强烈的经济目的,“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西方航海活动才持久不断,也才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李隆庆先生认为,“西方航海之所以持续不绝,历两百余年而未衰,关键在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是其最根本的推动力。其最终目标,在于寻求新的财源,从满足国库和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为新兴资产阶级事业开辟广阔的活动场所。……西方航海的最初成就,尚未产生显着的经济效应,仅只为国库收入的增加和资本原始积累拉开了序幕。奢侈没落的封建主、欲壑难境的大商人和雄心勃勃的资产者,对于物质财富有着贪婪无厌的追求,决不会沾沾自喜于几箱黄金、数船香料。随后而来的殖民征服、海盗劫掠、商业战争、欺诈贸易和奴隶贩卖以及对殖民地的开发等等,旷日持久,尚待后举。随着西方航海殖民事业的发展,其动力不仅未消失,而且受到既得利益之刺激,愈益显示出其威力。所以,西方航海最初的‘发现’,不仅不是其终点,恰恰相反,而是它的新起点。这正是西欧航海事业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6]

‘叁’ 学者分析:郑和为什么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

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发现美洲是历史的必然。他甚至还提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
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历时14年,走访了120多个国家、900多个档案馆、图书馆之后,提出惊人理论: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达·伽马之前77年就绕过好望角;早在麦哲伦之前一个世纪就完成了环球航行;早在库克之前350年就到达澳洲。孟席斯的新理论震惊了世界。
而在宋正海看来,孟席斯的这些“发现”可比“天方夜谭”。因为郑和的船队根本不可能进行环球航行。
送去金银换回玩物
宋正海认为,首先,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持续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当时的欧洲存在,但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醉心于《马可·波罗游记》所描绘的神话般的东方财富,纷纷做起“黄金梦”。然而,当时土耳其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到东方的传统商道。另一条从地中海经埃及由红海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迫切想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就是地理大发现的强大而持续的动因。
和当时西欧统治者积极支持远航、发展海外事业相反,明代中国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大部分时间实行“海禁”。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便缺乏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
郑和下西洋主要推行怀柔政策,目的不是经济,而是政治。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新皇帝大多要昭告天下,希望海外各邦臣服新王朝。郑和七次远航归来,怀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国已与朝廷建立政治、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当郑和远航的政治目的达到之后,远航再没有了强大动因。
相反,郑和七次航海不仅没有像后来西欧航海家的远航那样带来巨额利润,反而使国库空虚。郑和每次出海,装载大量金银、铜钱、瓷器、丝绸、棉布、铜器、铁农具、铁锅等,而换来的只是专供皇室和贵族官僚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香料、补药和各种奢侈品。每次远航耗资巨大,乃至损害封建统治的基础——小农经济,致使郑和航海被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敌指责为“弊政”,再也无法进行下去。
从唐朝开始,中国航海就名震海外,但自郑和航海壮举后,反而一蹶不振,从此让位于西欧。
“平坦的大地”
宋正海指出,无论是哥伦布向西远航,还是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所以能进行,并非出于纯粹的冒险,而是和他们本人及其资助者确信大地是球形这一理念分不开的。但是在中国,地平的大地观却根深蒂固。
明初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浑天说。浑天说似乎主张大地是球形的,其实它与古希腊宇宙理论对大地球型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浑天说中的球形大地半个在水中,半个在水上。水中的半球并非人世,航行是永远无法到达的。
因此,中国传统的大地观从根本上否定环球航行或东行西达、西行东达的可能性,也不去讨论环球航行问题。相反只会证明,以此为目的的航海是根本徒劳的。
郑和的地图中没有“未知世界”
古希腊学者认为大地是球形,所以发展起包括有经纬度、经纬网和地图投影的小比例尺地图系统。
中国古代地图学制图理论和方法均以平面大地为基础,根本没有考虑大地是球形,甚至连拱形也没有考虑。中国传统地图学属大比例尺地图系统,没有经纬度、经纬网,更没有地图投影。在全国图中,边远地区精度很差,域外各国就无法标绘,而只能以文字说明之。也因为此,尽管古希腊出现不少世界地图,但中国古代一幅也没有过。
《郑和航海图》属于对景图,这种航海图不仅没有目的港的经纬度,而且图上所绘的目的港位置和方位,也并非是实际的位置和方位。用这种航海图导航,无论在开始还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确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线各处的山形、水势、星辰位置等来判别船舶的位置,这样一步步地前进。
而根据经纬度、地球大小和已知世界来绘制的世界地图,就必然要并且也可能对地球的未知世界部分进行较科学的猜测。这种猜测包括:大西洋有多大;从欧洲西海岸向西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印度和日本需要多少时间;大西洋中会不会有大块陆地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科学猜测,对地理大发现有着推动作用。
但是中国古代似乎从来没有从科学上论证未知世界的存在,也没有提出横越太平洋到西欧去的设想或论证其可能性。尽管史书记载,中国僧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到东方大洋中的扶桑国,但后来也没有从地图学、地理学上去论证它的存在。郑和七次远航,也没有一次向东闯入太平洋去寻找扶桑国,而基本是沿着中国和西洋的传统航线西行。
“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宋正海说,“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周欣宇刘万永)

‘肆’ 为什么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没能引起类似后来西方的 地理大发现其中有没有必然的原因

观念问题,中国人向来以中土天朝自诩,对其他蛮荒敌夷从来都是不感兴趣的,而且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抱成守旧的,不似西方人有开荒圈地的冒险精神,加之后来西方科学的发展,对地球的探索成为必然。

‘伍’ 急!!为什么中国有郑和下西洋,却没有自己的地理大发现

中国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的,
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国与其他蛮邦的交往,
宣扬大明天威(也有一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地理大发现是有的,只不过这不是主要目的。
而西方的环球航行就是为了验证地球是圆的这一说法
其出发点就是为了验证新学说,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质。

‘陆’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没有产生地理大发现

伟大的郑和航海显示了中国有强大的远航能力。但是由于在动因、大地观、地图等方面,明初中国远远不具备西欧人完成地理大发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中国未能进行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行为)、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的。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 宋正海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1期

‘柒’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地理大发现

首先要明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呢?

作为和平的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明德认为,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但从没有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传播友谊、实现和平的目的。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威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保障海上安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船队虽然前后航行达28年之久,遍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统领官兵众多,但他们没有在海外建立一块殖民地,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主权,甚至夸耀是自己的伟大“发现”。尽管当时明朝拥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国力,但是郑和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凌辱小国,霸占别国的土地。这说明,中国人没有掠夺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国家的土地开拓为殖民地的习惯。美国学者詹姆斯·赫西昂谈到上述情况时,赞叹地说:“由于缺乏一种更好的词汇,我只能称之为真善美。”

正因为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故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计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他指出,郑和舰队下西洋到马六甲,可以说对马来西亚及马六甲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学、贸易及外交关系,并且丰富了马六甲的多元文化。

文化的使者。姚明德说,郑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播的是先进的中国文化。据他介绍,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时,‘西洋’一些国家的土着居民生活方式还很原始,郑和到达之后,在当地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劝人为善,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东南亚沿海诸国及非洲东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一时间,学习中国成为风气。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给所在国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明水平。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他们尊称郑和为“三宝”(郑和小名叫三保(宝))。在东南亚各地有许多以三宝命名的地方,如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菲律宾有三宝颜,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等,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发展海外贸易。王天有说:“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古代礼制朝贡贸易关系的最高水平,客观上刺激、启示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有学者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总人数做过估算,大约有十万人以上。这些人走出国门,精彩世界,触手可及。他们回国之后,以言传身教感染了数倍的人。特别是闽浙地区多靠海为生,所以当地百姓逐渐把从事海外贸易当成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终止下西洋的同时,民间海外活动悄然发展。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这些都显示,伴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大规模的民间海外贸易在沿海地区开始蔓延,商舶贸易呈崛起之势。可以这么理解,明朝商人与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为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前瞻性的启示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航海事业的贡献。李金明教授认为,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成为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他对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由此观之,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何有什么地理发现而去的,因此也不会有什么地理大发现。

‘捌’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引起地理大发现

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是两件在东西方历史、在人类航海史乃至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大事,两者有同有异,同的是两者都是人类历史上的航海大事件,而相异的是长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人类航海史的影响意义也不同。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引起像西方那样的地理大发现。
伟大的郑和航海显示了中国有强大的远航能力。但是由于在动因、大地观、 地图等方面中国远远不具备西欧人完成地理大发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所以中国未能进行“地理大发 现”。“西方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 一、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之大,人员之众,组织之严密,气魄之雄伟,历时之久,远非“地理大发现”时的西方船队所能比拟。
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宏大,首先表现在船舶数量大、种类多。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般每次200 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宝船6 0 余艘,其载重量为1500 吨。郑和船队的船舶又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以及水船等辅助船,其中,宝船是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马船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要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坐船又叫“战坐船”,是大型战船;战船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船舶;水船专门用来储存、运输淡水。最后,表现在郑和下西洋历时之久, 次数之多上。郑和下西洋从1409 开始,到1433年结束,前后七次远涉重洋,共历时达2 8年之久,像郑和这样在近3 0 年的时间里频繁活动于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与郑和下西洋相比,完成“地理大发现”的西方船队,无论在时间上、船只数量及吨位、船队人数、船队组织上,以及航海时间上都相形见绌。 二、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动因、目的之不同。
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宏大,但其动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经济性的,这是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动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区别所在。明成祖之所以组织庞大的船队,派遣郑和远航西洋,就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无可否认,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大量的贸易活动,因而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经济上的动因和目的,但这种经济上动因和目的与政治上的动因和目的相比,则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经济上的动因和目的是次要的,并且是从属于政治上的动因和目的的,这一点可以从郑和下西洋时所从事的活动以及下西洋所带回的物品中得到证明。

与郑和下西洋形成对照,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航海活动的主要动因和目的是经济上的,而非政治上的。他们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黄金和香料,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的航海活动均得到王室的资助,如支持哥伦布航海的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派遣达·伽马的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赐船队给麦哲伦的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王室与航海冒险家们都期望从航海活动中获得巨额财富。这以1492 年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定的五条协议和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查里一世订立的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最具代表性。黄金和香料是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的最主要的动因和目的。为了达到获得黄金和财富的目的,欧洲航海冒险家们不惜采用一切手段。1493年哥伦布在小安的列斯群岛和维尔京群岛用枪炮和猎犬围剿印第安人,抢劫财物,掳掠人口。环球航行的麦哲伦也因残忍暴虐、贪得无厌而在菲律宾群岛被当地居民杀死。这一切都说明追求黄金、香料等财富这一经济上的动因和目的在推动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时所发挥的作用是多么地巨大。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比它晚近一个世纪的欧洲航海家进行的“地理大发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水平及航海成就也超出欧洲航海家许多,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但由于其动因和目的是非经济性的,因而郑和虽然先后七下西洋,也只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就郑和船队之规模、装备、技术等航海能力而论, 当时中国人完全能完成地理大发现。 这是已为中外史学界所公认的了。由于郑和航海缺乏强大的持续的经济动因, 当封建皇帝 的主观意志有了改变,不再支持郑和航海时,郑和使团部分成员的海上探索就进行不下去了。 郑和下西洋暂时的性质,软弱的动因,是当时中国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
其次,狭隘的大地观是郑和航海未能引导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国, 地平的大地观是根深蒂固的。 明朝初期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中国传统的浑天说。 浑天说主张 “浑 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其虽包含球形大地观,但 其对大地球形的理解,与地理大发现时代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对大地球形的理解,有本质 的不同。浑天说所谓的球形,大半个在水中,小半个在水上。自然水中的半球并非人世,航行 是无法到达的。所以,浑天说中的人类世界实际上还是个半球,和新盖天说中的拱形大地 倒有相似之处。在郑和航海时代,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们无论持浑天说,或是持盖天说的宇宙理 论,都不会向世界大航海时代的西欧航海家那样,确信大地是球形的,因此,他们考虑不到航海西行可以东达,或东行可以西达的问题,也不会对自己提出进行环球航行的问题。
资料来源
【南京古迹文化】课程论文郑聪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不能像地理大发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