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1.上课听讲,每节课都把知识搞懂并记住。
2.要很熟捻的在做题时回忆起要考的知识点。
嗯,做好以上两点,并持之以恒。肯定提高成绩,就看你有没有毅力了。就是要把知识理解性的背熟,就这么简单。
Ⅱ 如何上好一堂地理复习课
一堂好的复习课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灵活分析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倪老师这堂课紧扣考点,讲练结合,效果非常好,对于我高二接下来的复习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第一,地理复习课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
高一的时候,我们把有关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按课程顺序排列,并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分清难点、重点,要求覆盖面广,事无巨细。在复习课中,学生需要的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而不是那种把知识再念一遍的重复强调,我们更需要采取归纳比较的方法,用表格、树状图的形式,把分散的重点知识进行构建、梳理,牢牢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特征差异和内在联系,对知识体系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考点予以重点强调、点拨, 其中,归纳性、总结性的知识点应适当板书,要求学生作好课堂笔记。
第二,地理复习课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往往会有两种缺陷:第一种是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第二种是虽然有充分的知识,但是却不能通过分析和综合以解决问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任何学科教学重中之重,因此复习课中结合所学知识点难易度插入题目是不可或缺的,做到用知识点解决题目,用题目解释知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堂课涉及的图表非常多,一些知识点的复习都是围绕图来展开的。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借助地图,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的效果。高考中,几乎是题题有图,所以倪老师这堂课知识点的复习能紧紧围绕图来展开,注重学生读图、记图方法的指导,深刻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效果非常好。
第三,地理复习课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对于复习课,这一点尤其重要。因此,复习课要克服沉闷做题和划书说教,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倪志宇老师就利用《北西》电影的导入提问,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欣赏电影成功活跃课堂气氛,抓住了学生注意力。
地理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电影形、声、像、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我们可以将新闻片、资料片、纪录片、科教片、故事片等创设情境作为课堂的导入或者提问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场景中,从生活中的体验出发,进而引发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学习地理问题,复习课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倪志宇老师这堂课无论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从知识框架的构建、解题和地理知识记忆方法的指导上都做的非常好,整堂课非常实在,不花哨,达到了复习课的效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Ⅲ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这一门功课是现在许多初中生求学路途上的“拦路虎”,让同学们感到很难学。其实不然地理是一门非常好学的功课,通过地理课我们了解到: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这一系列有趣的知识。下面我就把我学习地理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联想法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分别是:左脑和右脑,它们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左脑其实就像一台低速意识处理计算机而右脑则是一台快速自动处理计算机。左脑的工作方式是从局部到整体的累积式,右脑的工作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并列式。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一百万倍,但是有很多人都在用左脑学习地理。下面我教给大家开启右脑的方法。分为三步:冥想,深呼吸,联想。通过冥想和深呼吸大脑能够从左脑模式转换到右脑模式的状态,这样想象就变的很容易,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不同。例如:我国地势分部图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我用一句话就记住了:潘坤(我的同学)骑恒大(大厦名)太巫峰,(坤:昆仑山,骑:祁连山,恒:横断山,大:大兴安岭,巫:巫山,峰:雪峰山)到现在两年了我还没忘记。
整理法
有时一节地理课所要讲的知识很多,那么就需要我们自己来整理,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样才有利于记忆。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把重点写在黑板上,我们称为板书。如果有同学自己不会整理,可以把老师写的板书抄下来。虽然我们有时已经把老师讲的知识点完全记下来了,也需要进行整理。俗语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课下巩固和复习,所以每一节课我们都需要整理把老师讲的知识深深的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永远的记住。这样考试的时候就不用挑灯夜读了还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背诵法
大量的背诵能够让你在不只不觉进入无我状态,注意力集中意识达到统一为意识的回路打开。大量的背诵能够让我们记住只看过或只听过一次的事物,无论何时都能在脑子里显现。下面我也把背诵的方法教给大家,这种方法是将“南牟阿迦舍揭婆耶鞍阿利迦摩利莎哇可”这句话每天念一千遍。有这样一个传说:“学会此法,即可获得闻持(记忆)之力,能一次记住任何事物,并理解其意。将之牢记心中,永世不忘。”按照这种方法我才用了半个月一段400字的短文我只看了3遍就会背了。
Ⅳ 高中地理怎么学
呵呵 学习地理主要靠记忆
多背那些地理名称 如五大洋 七大洲.........等等等
各个地方的主要城市 河流 山川.....等等 关于地理方面的内容多去注意浏览
洋流 你去记住那些主要 暖、寒流的流向及名称 一定要记忆
地形剖面图 多看看图你自己就会明白了 这个很简单看你肯不肯学
顺便告诉你一下 我高一时地理老师也是刚毕业的
不过我每次地理成绩都是年段前几 80多分是经常事 90多分不在话下 还受过表
彰奖励
天天有女生围着我问怎么学好地理的 我都一一相告
告诉你我的真正的 经验咯
多看图 多记忆 多思考 不理解的地方 把那个部分的内容读它好几遍 俗话说书
读千遍其意自现 呵呵 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学生又不是很笨 多读几遍就可以理
解了《以前我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多看几遍书就全部明白了》 地理的图形 蛮
抽象的 还要你边学的时候边想象 这个很重要哦
地理是属于文科中的理科《我理科N差 偏偏地理超棒 年段出名的》
以后还要很多计算啊什么的 所以上课认真听也是必要的
还有高中的地理 高一部分的上半学期是最难学的 尤其是前面几章《不太清楚是
哪几章我都大一了 4年咯 呵呵 你们现在的书和我们以前的差不多 我看过》这边学好了 以后的地理内容绝对容易理解
高二时我们也是复习初中地理 那个我更不在话下 初中时 地理我就能拿90多分
咯《当时震惊了整个班级 因为全班都没人及格 除了我90多 哈哈》
初中地理分为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把中国的主要地理位置如 山川 河流 城市
山脉 等等记住 这些是一定要记忆的
世界地理 不要误以为 把全世界都背下来 只要把 世界上各个大洲上主要国家
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记住就可以了 如非洲 你就一定要记住 埃及因为它有苏伊士
运河 金字塔 尼罗河.........等世界出名的 东东 还有非洲的南非 它是世界上
黄金 最大的出产国 也是非洲经济最好的国家........ 所以只有你抓住了主要
方面的 就OK了 考试时它不可能 出个题目 让你来做 非洲的赞比亚 首都叫什
么 赞比亚是什么国家 几乎没影响力 还考它 真出的话那老师也是有病
我从初中到高考都还没遇过这样的题目呢 所以呢 一句话 主要性
这些都是我学习地理的经验之谈 应该也有7年的功力了吧 现在全都传给你咯
反正现在都没学习地理 我读物流的 留着藏在心里也没用
打字打的也蛮幸苦的 说这么多还没吃夜宵呢 肚子叫咯
希望这些 对你有用 以后靠个好成绩
分呢 给我吧
Ⅳ 高中地理怎么学
经验之谈;
1.地理有理科的成分,所以你做题一定要有逻辑思维,尤其是时间计算
2.区域地理提和时间计算题,一定要图题结合。
方法:先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按经线纬线,大致轮廓,地形区(如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画一遍。——在往上填详细信息(重要城市,气候类型,植被,工业,农作物)
3.以上是基本的。能力培养——首先书上的知识一定得懂,必要时要背,最好能理解.做题从基础起,在自己总结大体规律,如(问气温降水,就要考虑地形,气候,海陆位置,是迎风还是背风呢?!,洋流性质;所以一定要积累和联想。再做能力题,开放题。一道题想出不同的解释。
4.读图,看地图,分析。很重要
5.听课不懂,一定要先思考。想不明白再问。——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
1.就地理科的学习而言,学习常规应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六个方面: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预习要做到: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做好记载,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对于地理笔记,我认为有些最好是记在地图册上,以便在看地图时复习。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知道,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复习包括: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
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所以要正确对待考试,重视考后分析,将每一次考试作为检查自己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的机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尤其是地理学科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话题联系密切,所以适当进行课外学习,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重视地理图像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图、结构图、素描图、坐标图、原理图等等。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3、改变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2、联系法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联系法应包括横向联系法、纵向联系法、多向联系法等。
3、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Ⅵ 高二地理老师一周上几节课
25节课到30节课这样子的一个数量范围,因为高二的地理老师的话在教一个班的时候一个星期一般是要上四到五节课这样子,然后如果地理老师是有教五到六个班这样子的话,一个星期就是25到30节课这样子的一个数量。
如果是教的班级有更多的数量的话,就可能会增加更多额外的一些上课量,然后这样子的上课量已经是比较多的那一种了。高中地理的话也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科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上课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在上这种课程的时候,对于学生的教学也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高二的地理老师在一周一般是上25到30节课这样子。
Ⅶ 高考前最后一节地理课怎么上
主要讲一讲考试技巧如:一、考前注意事项
应试心理:心态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必须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中学阶段最后一战。
1.我行,一定行。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复习,该掌握的,我已经全部掌握,没有掌握的,高考不会考。
2.我能,肯定能。所有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所有方法,已经全部掌握。从容应对考试,绰绰有余。以无畏、无不能的心理迎接考试。会做的,别人不一定;不会做的,别人也不会。相信自己,信心影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
(一)、考前——克服考试焦虑情绪
(1)挑战消极评价。认真分析自己的想法,用自问自答的方法挑战和解除这些消极评价。
(2)放松脱敏。正因为对考试太敏感,想的太多,所以才导致了考试焦虑。方法: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坐两分钟,使呼吸均匀。全身肌肉由脚开始,先紧张(10秒)--放松交替练习,逐渐到头(面)。
(3)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做“呼吸放松”。深吸一口气,把自己的肺想象成一个吹胀的气球,持续6-7秒钟,再从嘴里缓慢地呼出来。连续做5-6个。
(二)、考中——酸甜苦辣
1.如入无人之境。拥有一份宁静的心境参加考试,将考试看成表现自己的好时机。不断排除因难题带来的紧张,做到积极的思考,冷静地分析,日积月累,练就出入无人之境的心理功夫。
2.挥汗如雨,心乱如麻。适应不了考场严肃紧张的气氛、几道不会做的题。此时,不要去想(解题的思路,欲速则不达)。做“呼吸放松”,进一步进行心理暗示:“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我不会,别人也不一定就会做”,“这道题做不出来没关系,过一会儿就能想出来”。
3.“四先四后,一快一慢”: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先做熟悉题,后做陌生题;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先做同类型题,后做不同类型题。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4.重视第一选择。一般来说选择的第一个答案准确率较高。因为这时的思路最清晰,所受的干扰最少。一旦产生怀疑,必然会受干扰项的影响,使选择变得越来越难。
5.认清题型,对症下药。弄清题目的要求(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不留空白试卷。它反映一个人面临困难时的心理素质。保持卷面整洁,俗语说“美味不能装在一只邋遢的盘子里”。
(三)、考后——不要忙着对答案。
二、应试技巧
(一)、时间把握
1.首先,考试时间足够答题,不要怕来不及。只要从容应对,以良好心态、有效利用时间。考前对自己默默地说:够的,来得及。不要怕时间不够,出现焦虑心态,导致简单的题目失分,导致可以得分的不得分。相信自己,时间足够应付考试。
2.其次,合理分配时间。地理试题在40-45分钟之内做完,在考前5分钟浏览试卷时,迅速把整张试卷浏览,有无印刷问题、缺页问题,然后判断题的难易程度,开考后,先做简单题,力争不要失分。
3.再次,不要隐性浪费时间。比如不该做的却做了,不要写的却写了,不用画的却画了。这些都是隐性浪费时间。解决的方法,就是认真读题,明确要求,然后解答。
4.最后,一定要留有时间,检查答题情况。主要检查什么呢?一是考试答题卷的姓名、考号等有无写错。二是重点是选择题有无涂错。这是必须要做的一步。三是检查有没有漏做题目、漏画图。四是检查是否按照要求画图。图例符号、线的类型(曲线、折线)、图的类型(柱状图、扇形图)、画图是否完整,有无图例符号等。五是检查是否在答题区域内答题,这步工作也必须要做,否则写了也白写。
(二)、审题第一
做题目就是与命题者斗智斗勇,能够防范并避开一个个陷阱,就是成功。对于考试来说就是智谋的运用,就像是一局象棋的残局,解局的方法不多,你必须要充分考虑整个棋局的每一个子的运用,因此审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口号是:审题不失误就是成功。审题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审题决定成败。
方法指点: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浪费时间,用手中的笔,在试卷上将关键信息划线、画圈等,提醒自己不要掉入陷阱。
1.选择题的要求,一般不会改变,得分标准说明也不会变,可以不看。
2.审题时,无论是选择题、读图题,都必须逐字、逐词、逐句地看,读图、读表时,必须看图表的名称(中心主题)、图例符号、图表信息等,绝对不能遗漏。
3.完整获取信息。要全面,不要遗漏
4、认真、仔细、深入解读信息,不要错误读取、理解信息和题目要求。
(三)、明确方向
审题后思考:①考什么?即明确考点;②在哪里?到记忆仓库中、货架上(知识网络)找;③怎样阐述的?回忆书中是如何阐述、描述的;④如何表述?知识迁移、无缝对接、按照要求、规范表述。
(四)、思维要严密
审题后,积极进行地理思维活动,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在思考时要做到思维严密,考虑周到。条件、影响等一定要分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一定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社会经济原因)两个方面入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定要分析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要分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意义、积极意义,一般是从有利方面分析。另外,若题目只是要求从某一方面分析,则不需要全部分析,否则是浪费时间。
(五)、区域定位
正确的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前提,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一旦区域定位错误,则该道题全盘皆输,而且白忙乎,作无用功。因此,出现需要区域定位的题目,千万不要着急,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所有信息,判断区域位置。
方法指导:区域定位的依据是什么?一是经纬度,这是常见的,因此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大洲、海域、岛屿、国家(地区)、地形区、地形剖面、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区、农业区等要清楚。二是根据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地势起伏、水系形状、自然带分布和更替、气压带风带位置、气候分布、植被分布等。三是根据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人口、民族、风俗、国家轮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等。三是综合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如河流流向、盛行风向、洋流流向、地质构造、气候要素分布、等值线分布规律等来判断定位。
(六)、卷面要求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要求;
2.写字要端正,字迹要清楚;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5.画图先用铅笔,然后加粗或用黑色签字笔再描绘;
6.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
7.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方向表述,不能用上下,而应该用东西南北。
方法指导:分要点答题时,可以先在草稿纸上草拟要点,然后书写表述。这样能做到思维严密,而且不会遗漏,也不会过多使用橡皮进行修改。
四、高考阅卷教师教你答高考题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争,还要注意制订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因为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1.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
文科综合阅卷的第一天通常是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试阅,这样就有相当的一批答卷将作为试阅卷经受考验。
在试阅卷过程中,能够得分的答卷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考生答案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意思大体相同。
2) 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完全不一致,但逻辑严谨,论证周密,无知识性错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且能够自圆其说,与题意相吻合,符合“加分”条件。
3) 考生答卷除完全与参考答案规定相符,还能在参考答案之外,作进一步深挖拓展且符合题意和社会实际。
4) 考生答卷书写整洁,思路清晰,虽然只有少量的符合逻辑的表述,但可以酌情给分。
5) 考生答卷规范,秩序号清楚,回答重点突出。
不能够得分的试卷通常有以下情况:
1) 考生答卷有某一点创新,但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论证思路混乱,未按题意作进一步分析。
2) 考生答卷有创新意识,也能够自圆其说,但不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甚至有反动言论,阅卷领导小组规定:坚决不给分。
3) 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虽然有少数正确的说法,但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考生答卷大多与参考答案南辕北辙、相距万里的,也绝不给分。
4) 考生答卷书写模糊,涂改很多,虽然有一些叙述与参考答案略微相同或相似,但有多数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
2. 第一印象很关键
文科综合阅卷进入第二天,阅卷老师的阅卷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只批阅一道题或者一问,故试题答案已经烂熟于心。这时对考生而言,树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阅卷老师在迅速确立对一份答卷的印象时,一般会将考生的答卷分成好、较好、较差三个层次,并马上按相应的层次给出大致分数,在具体阅卷时略作调整。
对考生而言,树立良好印象的关键是自己的答卷必须有好的开头和完满的结尾。好的开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考生的论述直赴主题,不拖泥带水,不顾左右而言它。
2) 考生的论述与参考答案的推理分析思路基本相符,无干扰阅卷老师阅卷情绪的跳跃性、非连续性的推理、归纳和概括。
3) 考生答卷中的关键词与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相同或多数相似,意思相同或相近。
4) 考生答案在论证过程中,理由充分、分析透彻、措词到位,一看就觉得是“非等闲之辈”。
好的结尾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与开头和答题要求相一致,结论中肯,有创新性。
(2) 分析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虚假陈辞。
(3) 无逻辑错误和知识性错误,对程度性的“副词”的使用和表述恰到好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重复论证也不随心所欲。
(4) 结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致,没有离奇的表述,也没有过度的喧染。
3. 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
阅卷老师多数是极富有同情心的,在阅卷进入正式阶段后,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要使阅卷老师对考生的答卷产生同情心,从而获得他的同情分,是有章可循的。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 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 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 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有的同学在高考中喜欢使用有刺激性的风油精、清凉油等,这些用品可能会使某些对气味敏感、爱好清洁的阅卷老师感到不适,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4) 除以上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是作记号的。为避免在复查时返工,阅卷老师是不会对这类答卷给同情分的。
我感觉比上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