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它的学科特性体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Ⅱ 地理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地理学的性质 :地理学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研究地球是一项自然科学工作,研究社会是一项社会科学工作。 而地理学者最感兴趣的是研究地球上人与地球环境的关系。这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地理学者在观察空间联系与相互作用时,提出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点? 它是怎样的? 它为什么在那里? 它会在哪里以及会是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说明和解释的是世界上各地方和区域的地理位置、处境,各地方、区域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解答当前处境的成因要联系到历史和现状,从中显示出某种恶势并为未来的发展提示思想和观点。 地理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地理位置、地方、空间、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地理位置: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绝对和相对地理位置均不相同。它们通过物资、人口和思想的流动而联系起来。关于人和地方的地理位置的知识是理解这些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先决条件。 地方:各地具有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体、植被、动物和人类。人文特征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居住村落以及根据各地区人民的信仰和观念决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关于各地自然特征和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方面的知识是理解人类与其所处地方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 空间:人类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利用有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景观,一方面受到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人类亦将自然环境改造成不同的人造环境。 理解这些空间上复杂的相互作用,为承担环境规划管理和保护的责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地球上人类和资源的分布不均匀,由此导致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给自足,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将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地理位置的变化,改变了空间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洞察这些空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当前人们通过物资信息交流、人口迁移而进行的合作,同时意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形成改进地区性、国家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观念。 区域:是一个根据特定标准划分出的具有一定特征的地区。例如,以政治标准划分的国家和城市,自然标准划分的气候和植被区域,社会经济标准划分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等。区域是学习和开发环境的基本管理单位。区域的综合系统导致形成一个星球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在全球系统中这些不同区域的结构和演化过程是确立地区和国家本体以及国际团结的基础。 。。。。。。
Ⅲ 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特点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内建立了一个详尽的以时空结构为中心的社会理论,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
目前在中国教育或学术部门的学科分类法中,将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科(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历史地理学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从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差异上,通过对比的方法,把握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
根据目前学者所关注或涉及的内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
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与植被变迁,湖泊水系演变,海岸变化,地貌(沙漠)景观的推移、人地关系与环境等。
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分布与移民,民族的分布与迁移,工商业及其市场网络,水陆交通道路的开辟,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兴衰,各个地区的开发过程,文化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原理:
1. 地理学永远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为了认识现代地理,有必要考虑往日,所以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中心。
2. 历史地理学探索往日的地理模式和地理过程,提出地理的问题。
3. 历史地理学本质上研究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化,而不是研究一个时代的地理分布。所谓“历史学关心时间而地理学关心空间、历史学注意变化与陈
Ⅳ 简述地理科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核心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且该表层具有圈层结构特征;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学问;地理学是认识地球表层环境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认识、利用地球表层环境并与之和谐共处的指针。
Ⅳ 简述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地理学是关于地球表层自然和人类社会诸事物在空间上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机理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基本假设是:地球表层作为整体具有可以理解的空间秩序。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
Ⅵ 自然地理学科性质
1、学科简介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道,属于地理学的二级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核心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农学、林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质修养的研究、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
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
NEW最新资料推荐
Ⅶ 地理学发展史的近代地理学
(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近代地理学是同工商业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它的特点是以对地球表面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的解释性描述为主体;其逻辑推理和概念体系渐趋完善;学科日益分化,学派林立。德国为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较早受其影响的是法、英、俄、美等发达国家,然后受影响的是不发达国家,包括中国。 (19世纪初~19世纪后期) 最杰出的人物是德国 A.von洪堡和C.李特尔(见彩图)。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洪堡将毕生贡献于考察自然界,足迹遍欧洲和南北美洲。他的报告《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网络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着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从而公认他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决了近代地理学的三大问题:①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主要探讨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应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他对区域的开创性见解,集中于19卷的《地学通论》中,该书确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他还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差异性中的一致性,从而导出这门学科的两个基本部分: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
洪、李二氏分别在地文和人文两大方面对地理学开创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视对区域的分析。但前者将重点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结合、包括其对人文现象的影响,而后者则认为人是地理研究的顶点。 (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德国F.von李希霍芬在19世纪末将地球表面分为4个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20世纪初,瑞典S.德·耶尔充实了李氏关于地球表面的内容,认为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5个圈的交互重叠地带。这样,地理学的定义便具体化了。
近代地理学是继地质学、人类学之后,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开始发展的。19世纪的亚、非大陆内部勘测,美国的西部大考察,澳大利亚的沿岸开发以及南、北极的探险,均为地理学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并结合测绘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批较精确的国家和世界地图或图集。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大量设立地理系,地理学开始成为一个职业领域。随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分支学科的分化,在气象学、海洋学、土壤学等独立发展后,一些地理学家强调区域或景观的方向,另一些学者则推行了人文化运动,使地理学的人文分支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理学逐渐向参与经济工作过渡,西方的应用地理学和苏联的建设地理学应运而生。
近代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形成了3种传统和3个学派。生态传统与环境学派 早期的近代地理学是从生态观点出发,将人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因素看待,代表人物是德国F.拉采尔。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政治地理学》是对上一着作的补充,其中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将“生存空间”的生物学概念,运用于国家。拉氏学生、美国E.C.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E.亨廷顿着有《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美各国出现了对环境决定论的怀疑和否定,人地相关的可能论和生态调节论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P.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弟子J.白吕纳。维氏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白氏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生态调节论的宣扬者是美国H.H.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成为人类生态学,并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由于西方于20年代后、苏联于30年代后、中国于50年代后均展开了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环境派的决定论观点到20世纪中已被遏止。
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为此,须把地球表面按等级序列分成区域。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A.赫特纳,继承者是美国R.哈特向。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着,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但终因其仅以区域综合代换地表机理探讨,效果颇不理想。不过,经赫、哈二氏的倡导,特别是法国E. de马东、A.德芒戎,美国D.S.惠特尔西、P.E.詹姆斯等的努力,20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了一个区域地理的黄金时代。
苏联的区域地理既受到西方、主要是德国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传统。30年代初形成了以Н.Н.巴兰斯基和H.H.科洛索夫斯基为首的经济地理的区域学派。
综合传统与景观学派 为使对地表纷纭多样的现象研究深入,出现了从发生学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的景观学派,以弥补环境学派和区域学派的不足。景观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特定区域等含义。德国O.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 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景观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其中“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共同形成一种独特的结合。同时代的德国S.帕萨尔格则认定景观是一种地域类型,即地表相关要素的集合体,其界限的确定最为重要,划分的最好标志是植被。以后苏联Л.С.贝尔格的景观地理带,便是受到帕氏思想影响而形成的。
20年代中期,美国C.O.索尔发表着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他认为景观由两部分叠加构成:自然景观,即一地区在人进入前的原始景观;文化景观,即被人所改造过的景观。索尔及其许多弟子研究了大量景观变迁的实例,揭示了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上的作用,使当时的环境派理论和区域派程式相形见绌。
苏联地理学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承认文化景观的存在,因此经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派只能改头换面冒出来,这就是科洛索夫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后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一理论已经并正在苏联区域开发和经济区划中发挥巨大作用。60年代初,В.А.阿努钦在其理论着作中,试图把地理学的生态、区域和景观观点结合起来,从综合研究地域复合体、特别是区域出发,认定了统一地理学的存在。这符合地理学的一元化传统,又适应了60年代后学科横向发展的趋势,因而终于得到地理学界的重视。
其他成就 近代地理学在发展中还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美国M.F.莫里于19世纪中期提出第一个大气环流模式,发表了近代海洋学的第一部着作《海洋自然地理学》(1855);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于19世纪后期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和自然地带学说;美国W.M.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侵蚀轮回学说;德国W.P.柯本从20世纪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气候分类法和大陆气候模式;英国H.J.麦金德先后于1904和1919年推出“陆心说”(即“心脏陆地说”)的地缘政治理论;英国A.J.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区划;德国W.克里斯塔勒于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学说。苏联М.И.布德科于1956年发表《地表面热量平衡》等。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出现较西方各国要晚近 1个世纪,也有不少成果。如张相文的代表作《地文学》(1908),将地球表面无机界和有机界结合在一起,较法国马东的同类着作早1年,书中还将全国划了18个地文区;竺可桢的《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揭示了中国气压场、季风、降水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丁文江、翁文灏和曾世英于1934年编绘出《中华民国新地图》,这是中国第一本采用分层设色等高线表示地形的中国地图集。
Ⅷ ()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a.独立性b。拓展性c。系统性d。关联性
d。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