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 如何画高中低纬度和五带
都是看纬度。赤道到南北回归线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区域为温带,极圈内为寒带,很容易画的。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是把北半球(或南半球)的纬度(0~90度)进行三等分,即每份30度:
低纬是指纬度0度~30度,即南北纬30度之间的地区。中纬是指北纬30度~60度之间和南纬30度~60度。高纬是北纬60度~90度之间和南纬60度~90度。
纬线
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
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❷ 地理怎么分辨寒.温.热.三带
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低气温)
0、15度作界限,
全年最低气温高于15度,为热带;
全年最低气温在0-15度之间,为亚热带
;
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度,为温带;
全年
最高
气温在0度左右,为寒带。
❸ 地球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呢 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北温带、北寒带
热带:23.5°N--23.5°S之间
北温带:23.5°N--66.5°N之间
北寒带:66.5°N--北极(90°N)之间
南温带:23.5°S--66.5°S之间
南寒带:66.5°S--南极(90°S)之间
根据纬度划分
❹ 怎样用经纬度划分地理的热带,温带与寒带
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纬23°26′之间);
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南纬23°26′~南纬66°34'之间);
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南纬66°34'~南极点之间);
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北纬23°26′~北纬66°34'之间);
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北纬66°34'~北极点之间)。
❺ 地理上是如何划分热带,温带和寒带的
五带的划分带是个天文气温带。所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
各带的特征
热带
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温带
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与南北纬66°34’之间。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
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寒带
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五带的成因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的铅垂线有23°26’的倾斜,而且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徘徊于南北纬23°26’之间。这样,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了气温高低变化,使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是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地球五带。
❻ 在地理上热带温带寒带怎么区分
0°到南北纬23.5°为热带,南北纬23.5°到南北纬66.5°为温带,南北纬66.5°到南北纬90°为寒带,而亚热带是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❼ 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
热带、温带、寒带是根据地球的纬度线进行划分的,北纬23.5°到南纬23.5°为热带,北(南)纬23.5°到北(南)纬66.5°为温带,北(南)纬66.5°到北(南)极为寒带。
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具体划分:
1、热带: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南北跨纬度46°5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
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所以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
2、温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
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着,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3、寒带: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低,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23°26′,且有负值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着。
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所以这一地带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带,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无春、秋之别。
❽ 如何在气候图上分辨寒温热三带
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低气温)
0、15度作界限, 全年最低气温高于15度,为热带;
全年最低气温在0-15度之间,为亚热带
; 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度,为温带;
全年 最高 气温在0度左右,为寒带
❾ 地理上怎么区分热带和温带、寒带
1、[北寒带0-66.5
北温带66.5-23.5
北纬]
热带23.5北-23.5南
[南温带23.5-66.5
南寒带66.5-0
南纬]
五带划分的依据:有无太阳直射,有无几昼夜现象。
2、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南北跨纬度46°52′,占全球总面积39.8%。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所以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
温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着,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寒带:
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小,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23°26′,且有负值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着。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所以这一地带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带,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无春、秋之别。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
简述五带划分的意义:1.天文学方面,区分开了日照方面的不同,南极和北极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热带以内则表示太阳可能直射的界限;
2、气候学方面的意义,由于天文学方面的差别,太阳直射角度的不同,根据五带的划分,气候方面也按照五带进行了划分。
五带的划分主要是在天文学和气候学方面在地球上的进行的界限划分,它的主要意义也就在天文和气候两个方面。
阳光直射时获得的能量最大,纬度不同太阳入射角也不同,所以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获得的太阳光热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