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中比较两地气候差异时要从那些方面回答
海拔,地势,纬度,环境,
B. 地理:怎样求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日均温:把一天中8点,14点,20点,2点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月均温: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
年均温:把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十二。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楼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是这样算的吗?最好先自己弄清楚了再回答别人,免得误导他人)
C. 高中地理气温年较差高纬大于低位,日较差低纬大于高纬解释一下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一般来说,温带寒带由于夏冬两季日照时间相差大,气温年较差较大。
热带地区常年高温,所以年较差很小
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一般来说,亚热带地区最小,向高纬地区逐渐增大:高纬地区平均为12℃,中纬地区的7—9℃,低纬地区为3—4℃。在中纬地区是夏季比冬季大,低纬和高纬地区则随季节的变化很小。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就海陆来说,海洋小于内陆:海洋上一般仅1—2℃,内陆可达15℃以上甚至达25—30℃。就地势来说,山谷大于山峰,凹地大于高地。就天气状况来说,阴天比晴天时小。
D. 气温日、年较差的大小分别与什么有关
从地理要素上看:
1、气温年较差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纬度,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例如从气温年较差看,热带小,亚热带较小,温带大,寒带最大)
2、气温日较差主要取决于当地晴天数量及空气密度,晴天越多,空气越稀薄,则大气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强弱越差,气温日较差越大.(例如: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一般多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海拔较高的地区)
E. 高考地理:山顶和山脚气温日较差哪个大,为什么急求详解,谢谢。
白天山顶空气稀薄,热量损失多,高空风力大,和周围空气之间的热力交换强。
晚上,按照一般想法,山顶温度应该很低,但是山顶的冷空气很容易沿着山坡下滑,而周围相对温度比较高的大气过来补充。
所以山顶温差反而小,而平地的温差大。
F. 气候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怎么变化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1.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3.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4.天气 5.植被
G. 地理概念中的气温日较差和日平均气温有什么区别
你好,不一样的,气温日较差是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的四个时间测量的气温的平均值。
比如某地一天的最高气温是30度,最低气温是20度,那么气温日较差是10度;该地的平均气温很有可能是30+20=50,50/2=25度。
H. 请问地理算 年温度较差怎么算 还有月温度较差 方法
你好!
日较差是用这一天2时8时14时20时的温度相加之后除以4
月较差没有这一说年较差我也不会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I. 济南和泰山的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大小怎么比较啊
在《地理环境概述》(胡兆量等着)的“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一章中,
有这样一个结论:“温度的日较差与高度成正比,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许
多师生看到这里都产生了疑问。 因为(泰山)日较差一年四季总是低于平原(济南)。
也就是说,应该是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小。这样就出现了两个“相悖”的结论,
到底是哪一个结论出错了呢?其实这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大家在阅读分析时
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信息,从而把结论前提给忽视了,也就产生了上面的疑惑
。
每个结论的成立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上面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其实是在不同
的前提条件下成立的。具体来说,《地理环境概述》中是从两个尺度谈日较差问
题的,“温度的日较差与高度成正比,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这个结论是针对
大尺度地形区而论述的;在这个结论后面接着又进一步论述到:“在相等的高度
下,山顶山脊温度日较差小,河谷盆地温度日较差大。高原上的河谷是日较差最
大的地方”,这则是针对中小尺度地形区的论述。高中地理有关济南、泰山日较
差的比较应属于后者,即从中小尺度角度去论述的。其实很多教师和同学在看这
个表格时,只看到了泰山和济南这两个一高一低的地理事物,却忽略了表格上方
的一个重要地理信息: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附近”两字已明确
界定了济南和泰山二者之间的空间联系,它们属于同一个中小尺度地形区。因此
,正确结论是:在大尺度地形区,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如青藏高原,海拔高
,日较差大);在中小尺度地形区,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小(如泰山日较差一年四
季总是低于附近平原上的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