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什么理论
托勒密发展完善了地心说理论,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由近及远依次为月亮、金星、水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而恒星在最外面形成不动的恒星天球。对于观测与理论不符的问题,后来者用增加行星运行的本轮和均轮的办法来解释,可是随着观测的精度越来越高,数学水平发展越来越高,地心说的模型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终于被哥白尼的日心说代替。
也许,还应该说明一点,运动,是相对的,单只对两个物体来说,可以任意定义其中一个是静止的,另一个是运动的。但是,对于描述多个体间的运行体系的话,因为需要找到一个最简表达式,则必须找到一个正确的“基准点”,否则,天体运行的数学表达式将极其复杂,或许以当前的数学水平无法表达。
② 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与今天的地图有什么区别(图片,文字说明)
公元120年,一位青年也在这座古老的图书馆里研究天文学、地理学。他就是克罗狄斯·托勒密。托勒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绘制地图应根据已知经纬度的定点做根据,提出地图上绘制经纬度线网的概念。为此,托勒密测量了地中海一带重要城市和据点的经纬度,编写了8卷地理学着作。其中包括8000个地方的经纬度。为使地球上的经纬线能在平面上描绘出来,他设法把经纬线绘成简单的扇形,从而绘制出一幅着名的“托勒密地图”。15世纪初,航海家亨利开始把“托勒密地图”付诸实践。但是,经过反复考察,却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长遗憾地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实都与他说的相反。”
没有图片
③ 中世纪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吗
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世界是平的吗?一个着名的15世纪地球仪反驳了这个神话。1492年,也就是哥伦布启航的同一年,一位名叫马丁·贝海姆的德国地理学家创造了一个代表地球的地球仪。他在哥伦布远征之前展示了世界。地球包括被水包围的欧洲、亚洲和非洲。
然后,他使用亚历山大港和埃及赛尼 之间的距离估算了地球的周长,那里的太阳处于天顶,没有投下阴影。根据他的阴影测量,埃拉托色尼估计地球的周长约为28,968英里,非常接近24,902英里的实际距离。
④ 关于托勒密有哪些介绍
克罗狄斯·托勒密(约公元90年—168年),是“地心说”的集大成者,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主要着有《天文学大成》、《地理学指南》和《四书》等。
公元127年,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151年。
托勒密曾在亚历山大城居住和工作,168年去世。一生着述甚多。其中《天文学大成》(13卷),是根据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写成的一部西方古典天文学网络全书,主要论述宇宙的地心体系,认为地球居于中心,日、月、行星和恒星围绕着它运行。此书在中世纪被尊为天文学的标准着作,直到16世纪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地心说才被推翻。
另一部重要着作《地理学指南》(8卷)是古希腊有关数理地理知识的总结,主要以马里努斯的工作为基础,参考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资料撰成。第1卷为一般理论概述,阐述了他的地理学体系,修正了马里努斯的制图方法。第2卷至第7卷列有欧、亚、非三大洲8100处地点位置的一览表,并采用喜帕恰斯所建立的纬度和经度网,把圆周分为360份,给每个地点都注明经纬度坐标。第8卷由27幅世界地图和26幅局部区域图组成,以后曾多次刊印,称为《托勒密地图》。
托勒密认为地理学是对地球整个已知地区及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作线性描述,即绘制图形,并用地名和测量一览表代替地理描述。他在《地理学指南》中采用了波西东尼斯错误的地球周长数字,又在绘制陆地向东延伸中增加了误差。把有人居住的世界想象为一片连续不断的陆块,中间包围着一些海盆,并在地图上表明:印度洋的南面还存在一块未知的南方大陆(见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直到18世纪英国探险家J·库克的探险航行,才消除这个错误。他在《地理学指南》中还提出了两种新的地图投影:圆锥投影和球面投影。
127年到151年,他在亚历山大一个大城进行天文观测,所观测的结果都写在了《至大论》中,这是关于他生活年代、工作地点的可靠的资料。见于《至大论》书中的托勒密天文观测记录,最早的日期为公元127年3月26日,最晚的日期为141年2月2日。
由此可知,托勒密曾活动于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在位)和安东尼(公元138—161年在位)两帝时代。《至大论》是托勒密早年的作品,此后他还写了许多着作,由这些着作推断,托勒密在哈德良皇帝时代已很活跃,而且他一直活到马可·奥勒留(公元161—180年在位)皇帝时代。
由托勒密留下的观测记录来看,他的所有天文观测都是在埃及(当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亚历山大城(今埃及亚历山大省的省会)。
托勒密的着作集古希腊天文学之大成,但是对于他个人的师承,迄今几乎一无所知。《至大论》中曾使用了塞翁的行星观测资料,有人认为塞翁可能是他的老师,但这仅是猜测而已。
托勒密的不少着作题赠给一个不知谁何的赛鲁斯。还有人认为泰尔的马里努斯是托勒密的老师,托勒密在《地理学》一书中使用并修订了马里努斯的不少资料。所有这些情况都还不足以确定托勒密的师承。
⑤ 托勒密 的《地理学指南》中为什么会有南极洲
南极洲在19世纪20年代被发现以前没有正式名称,古希腊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和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约90-168年), 根据古希腊人按照对称与平衡原理的推测,公元2世纪绘制的地图上在印度洋南部画出了跨越地球“底”部大陆,命名为“未知的南方大陆”。
他认为南方大陆非常大,几乎填满了南半球。这个地图与现代理解的地图基本一致。所以,托勒密有“现代地图学祖师”之称。在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托勒密的地球学着作被重新“发现”,译成各种文字,一版再版,许多地图上发现了这块“假想的大陆”,只是它的位置要比托勒密绘制的更靠南一些,而且它的名字也被改成“南方的陆地”。南极洲真正被确认存在已是18世纪。
可以看出,那时对南极洲的存在只是一个假想,并不是说他们那个时候就知道南极洲的存在。
⑥ 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什么理论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
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6)托勒密是如何写出地理学硕扩展阅读:
一、地形说的历史原因
1、星体绕着某一中心的匀角速运动,符合当时占主导思想的柏拉图的假设,也适合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易于被人们接受。
2、用几种圆周轨道不同的组合解释、预言了行星的运动位置,解释了行星的亮度变化,这与实际相差很小,相比以前的体系有所改进。
3、地球不动的说法,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令人安慰的假设,也符合基督教信仰。
二、地心说的历史意义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圆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
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托勒密还第一次提出了“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一个均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的预测天象,因而在生产实践中也起过一定作用。虽然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后来被日心说取代,但是它在诞生至今1500多年的时间里,带给西方人的东西远远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是世界上最早的假说—演绎体系。在建立理论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数学工具去研究和证明,开创了构建精确性理论的先河。
在地心说占统治地位的上千年间,由于地心说的统治地位和广泛影响,它塑造了西方人的分析式的思维方式,和不包含伦理观的实体自然观,以及自然研究中应用数学工具。
⑦ 地心说是谁写的
托勒密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下面是这种学说的示意图:
⑧ 托勒密在天文方面有哪些贡献
托勒密总结了希腊古天文学的成就,写成《天文学大成》十三卷。其中确定了一年的持续时间,编制了星表,说明旋进、折射引起的修正,给出日月食的计算方法等。他利用希腊天文学家们特别是喜帕恰斯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把各种用偏心圆或小轮体系解释天体运动的地心学说给以系统化的论证,后世遂把这种地心体系冠以他的名字,称为托勒密地心体系。
巨着《天文学大成》十三卷是当时天文学的网络全书,直到开普勒的时代,都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书籍。《地理学指南》八卷,是他所绘的世界地图的说明书,其中也讨论到天文学原则。他还着有《光学》五卷,其中第一卷讲述眼与光的关系,第二卷说明可见条件、双眼效应,第三卷讲平面镜与曲面镜的反射及太阳中午与早晚的视径大小问题,第五卷试图找出折射定律,并描述了他的实验,讨论了大气折射现象。此外,尚有年代学和占星学方面的着作等。
在古老的宇宙观中,人们把天看成是一个盖子,地是一块平板,平板就由柱子支撑着。
在公元前四到三世纪,对于天体的运动,希腊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以欧多克斯为代表,他从几何的角度解释天体的运动,把天上复杂的周期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周期运动;他又给每一种简单的周期运动指定一个圆周轨道,或者是一个球形的壳层,他认为天体都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且用二十七个球层来解释天体的运动,到了亚里士多德时,又将球层增加到五十六个。
另一种以阿利斯塔克为代表,他认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轴上自转,每年沿圆周轨道饶日一周,太阳和恒星都是不动的,而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动。但阿利斯塔克的见解当时没有人表示理解或接受,因为这与人们肉眼看到的表观景象不同。
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其实,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他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他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各个天层自己不会动,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的天层运动。人居住的地球,静静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伟大论》。在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9层天扩大为11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和净火天。
托勒密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同时假设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在讨论托勒密的历史功绩及影响时,不能不先谈到一些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成见。这些成见并非学术研究所得出的成果,而是与某些特定时期的宣传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因而广泛流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如下两种。
托勒密的《至大论》,在他身后不久就成为古代西方世界学习天文学的标准教材。公元4世纪就出现了帕普斯的评注本文学和亚历山大城的塞翁的评注本。约在公元800年出现阿拉伯文译本。随后出现更完善的译本,它们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阿尔马蒙对天文学的大力赞助密切联系在一起。1175年,出现了克雷莫纳的杰拉尔德从阿拉伯文译的拉丁文译本,《至大论》开始重新为西欧学者所了解。
在此之前不久,1160年左右还有一个从希腊文本译出的拉丁文译本出现在西西里,但可能不太为人所知。这些译本,连同来自阿拉伯一些以《至大论》为基础的新论着,在13世纪大大提高了西方天文学的水准,而在此前漫长的中世纪时期,西方世界的天文学进展主要出现在阿拉伯世界;然而阿拉伯天文学家更是大大受益于托勒密的天文学着作。
托勒密的天文学着作经阿拉伯学者之手而重为欧洲所知之后,又在欧洲保持了长时间的影响力,至少延续到16世纪。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西方的星历表不是按托勒密理论推算出来的。
虽然星历表的精确程度不断有所提高,但由于托勒密所使用的古希腊本轮–均轮系统具有类似级数展开的功能,即为了增加推算的精确度,可以在本轮上再加一个小轮,让此小轮之心在本轮上绕行,而让天体在小轮上绕行。只要适当调诸轮的半径、绕行方向和速度,即可达到要求。
从理论上说,小轮可以不断增加,以求得更高的精度,有些天文学家正是这样做的,关于小轮体系的繁琐,是许多宣传性读物中经常谈到的话题,这也成为托勒密的罪状之一,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以哥白尼体系为例,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仍使用小轮和偏心圆达34个之多(地球3个,月球4个,水星7个,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各5个)。
托勒密地理学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地理学》一书在9世纪初叶便有了阿拉伯译本,书中关于伊斯兰帝国疆域内各地记载中的不准确这处,很快被发现并代之以更准确的记述,原初的阿拉伯文译本已经佚失,但此书在伊斯兰地理学中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是值得注意的。
《地理学》约在1406年出现由J.安杰勒斯从希腊文本译出的拉丁文译本。因为此书即使在当时(在它问世后1200年!)仍是对已知世界总的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所以很快流行起来。直到16世纪,许多制图学在16世纪的进展提供了强大的刺激。托勒密的投影方受到非议,由此导致各种新投影法的问世。
《地理学》中的第一种投影法在墨卡托1554年的欧洲地图中受到非议,第二种投影法从1511年起受到更多的批评。然而无论如何,托勒密的《地理学》为后人提供了世上最早的有数学依据的地图投影法。
现代学者认为,哥伦布(1451~1506)在开始他那改变人类历史的远航之前,至少曾细心阅读过5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托勒密的《地理学》,而其余4本与此不是同类着作,哥伦布相信通过一条较短的渡海航线,就可以到达亚洲大陆的东海岸,结果他在他设想的亚洲东岸位置上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尽管他本人直到去世时仍认为他发现的正是托勒密地图上所绘的亚洲大陆。
由此可见,托勒密的《地理学》着作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