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模型的制作方法
那是沙盘,开始运用于军事,要制作其实很简单,1,先把你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等高线轮廓一一在一定比例高度的泡沫板上剪下来,2,把泡沫板依次在一张足够大的硬纸板上叠起来,3把卫生纸或餐巾纸弄碎,倒入一对一混合的水和白乳胶中混合,4,再把这种混合物抹在泡沫板之间的阶梯处,5,干后上色,再重新标上等高线。图片在这里不好发,不懂可以加Q问我,另外餐巾纸那个步骤在网络上搜艺术创想,虽然不是专业的地理模型,但里面的手工多有这步骤
❷ 如何制造地理等高线立体模型可以用什么材料
橡皮泥,木板,标尺,竹签,白纱线,白纸等工具材料.
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实现从遥远的抽象到身边具体地理事物的转换
把自制的大山体模型,按相同的高度(相对高度)水平切割五块,分别沿五块模型底截面线绘出与模型相一致的等高线板图,在每条线上标出海拔高度.依次从山脚到山顶把每块底截面线绘在白纸上.这样,实现从立体图到平面图的转换.
❸ 等高线地形图(实物,立体的)怎么做所需用品,过程等,详细一点。急急急------------(有关地理)
纸笔尺等 塑胶或粘土、线、k版 用材料做成一个不规则的山体(可以是别的 最好内容包括大写的)模型 在用辅助工具尺量标高并标注下来 可直接绘线于模型上 也可用线相连 更明朗
❹ 怎麽画地理初中的等高线地形图
1.首先,把大致范围确定出来,也就是画出一个长方形;
2.根据等高距,确定适宜的比例尺;
3.描点;
4.连线: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大致就是这四部。
❺ 怎样制作等高线模型(具体步骤)
将石膏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稠糊状,然后取出堆放于平整的木板之上。
用手将其大致捏成山体形状(注意要把各种地理要素都表现进去,如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陡崖等),凉干待用。
在山体模型的不同高度处,沿着铅直线等距离取几个点,并标刻在模型上,这就相当于山体的不同海拔。沿着不同的高度点,大致确定出几个等距离的切面(等高面)并用锯条将山体模型沿着这几个切面锯开,从而将整个模型锯成若干个能磊放成一个整体的小模块。
用刻刀将每个小模块的表面修复平整,光滑,并使模块之间的边缘基本吻合,磊放到一起不易看出缝隙。用毛刷将模型上的残渣扫尽,使其光洁,然后用水粉笔着色(以绿色为主,从下往上颜色逐渐变浅)。
这样一来,一个山体等高线演示模型就做好了。
❻ 初一地理山体模型橡皮泥怎么做
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地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筐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地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基于科学模型对复杂的地理科学进行学习与研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科学方法。陈苍鹏着的《初中地理模型与实验活动》立足于科学模型,从科学事实出发,以教学问题为引导,通过“科学模型”、 “模型解释”、“模型应用”等模块,对地球运动、地质、地形。
水文、天文等自然地理知识进行系统阐述.并通过一定的科学实验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书突出地理模型的建立与解释,希望以此折射科学本质,并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所裨益。
❼ 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怎么做
用泡沫纸层层叠加上去,按照等高线的样子层层减小,然后标注等高线数值即可。
❽ 怎样制作地理模型
1、实验方法简介
以木板为海平面,以5厘米为级差进行测量,先在山边木块上垂直地竖一根绿色标杆。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a.将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b.用手擦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c.将直尺垂直摆放在山体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d.用细线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e.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
f.在山体上表面用水粉涂上不同的颜色。
g.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a.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b.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在图的左下角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2、活动素材
(1)实验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颜料。
(2)每个小组一张活动任务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征及判断方法的表格;小练习一题。
(3)课外资料一份,进一步了解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步骤。
3、细节把握
活动设计好了并不等于活动可以成功实施。一堂课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教师对细节的把握。
(1)绘图活动之前的“友情提示”
教师在多媒体投影仪上播放三维动画演示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过程。
(2)每个班的小组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的山体模型(示例)是一致的,如此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更具有可比性。
总之,此模型教具以其科学性、简易性、实用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件经过实践检验的自制教具就这样诞生了。自制模型教具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又是一件长期而平凡的工作。自制模型教具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实践,丰富经验,提高技能,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教材与学生,磨练意志,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大有裨益。
❾ 初中的地球仪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如何做
可以用橡皮泥和纸进行制作模型。
照着地球仪模型和地形图进行制作,材料合适也能够制作成功。
❿ 如何用橡皮泥做等高线地形模型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