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二十四节气与地理有什么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地理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2-07-31 07:03:09

A. 24节气蕴藏的地理知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
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
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
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
甚至是文化观念。

B.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哪个地方气候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为依据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 二十四节气的地理知识

二十四节气的地理知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D. 节气表属于地理吗

节气表属于天文学,属于广义的地理范畴。
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廿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密切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我国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古人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西汉武帝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北方中原地区农事的历法。采用立杆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因此亦称为“平均时间法”。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1645年起沿用至今),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

E. 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地球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变化的,难道和地球的运行无关吗既然地球运动不稳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以中国的纬度,地理特点为参考的。因为中国的纬度,加上东南、西北季风影响,才有了二十四节气,要是换到北非撒哈拉(一年四季太阳直射)、换到澳大利亚(南半球),换到俄罗斯(高纬度),换到亚马逊(天天下雨),就没有参考意义了,连季节都分不清了。有的地方是旱季雨季,有的地方是干季湿季。季节本来就主要是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造成的,本质都是这个造成的,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适用的,你说的那些说的远了。

F.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解析: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梅雨,为6月份,大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大寒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G. 24节气是由于地球自转还是地球公转做造成的

24节气是由于地球公转做造成的。

众所周知,地球要围绕太阳旋转,这个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地球从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旋转一周,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历时365日5时48分46秒,合365.2422日。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接近于圆的椭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用“黄经”表示,黄经一圈360°。

当然,人们不会感觉到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反而觉得太阳围绕地球转,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这个体验古今如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影子的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着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

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刘安着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H. 24节气和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

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既用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又用地球公转一周来计量年,为了充分反映季节和气候变化情况,古代天文学家早在西周及春秋时代用“土圭”测太阳影子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全年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个等份一个名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列在12个月里,两个节气间隔约为半个月。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圈为360度,每15度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I. 二十四节气的地理意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
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阅读全文

与二十四节气与地理有什么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