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华南、华北、华中、华东、江南、江淮、长江以南、长江以北、这些都是怎么划分的 具体的都包括哪些省份
华东或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中国地理大区之一。
行政上的“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国一般也把台湾省列入华东地区。
华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华南”
广义的华南即“中国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岭-淮河线以南中国的广大区域。这种区分包括气候、经济生产、交通、文化等来区分,南方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古时以水路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编辑] 狭义之“华南”
侠义的华南则特指“岭南”, 指“五岭以南”,这一“华南”的概念包括现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州县。 不过由于现代行政区划的关系,狭义的“华南”通常只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其他与“华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这一地理概念较少见于传统称谓, 是近代以后逐渐使用的。 通常包括现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前身为中南军区,辖区即包括上述省区,后将河南省划归济南军区管辖。
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交通图册,通常将河南省的公路网和两湖,两广,海南统一划入“中南地区”。
江南
江南广义上亦曾指广大南方地区, 但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收窄为“江东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江西省东北部和浙江省钱塘江以北地区。
粤和越
“粤”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围也曾经包括自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但是随着江南地区的逐渐汉化,其含义范围也逐渐在收窄, 唐宋以后“粤”“越”两字含义已经分开。 “越”指钱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钱塘江北称“三吴”),江南地区也可称为“吴越”。
而“粤”则特指当时汉化程度还比较低的岭南地区(两广,海南)。 至明清时代,“粤”仍泛指两广,如徐霞客之游记即将广东称为粤东,广西为粤西。南明位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称“就藩于粤西烟瘴之地”(顾诚《南明史》),而太平天国运动则“起于粤西”。
清末之后,“粤”之含义收窄为特指“广东省”,现代提到“粤”,则一般不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计算在内。
华北、华北地区广义北方指秦岭-淮河线以北中国的广大区域。为中国政治地理大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现时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即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个内蒙古都列入华北地区。
华中或华中地区,中国传统的地理大区,或称“中部地区”。
1949年后,现华中地区可指:
华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华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视为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常与华南地区合称中南地区。
现时属于中国经济地理上第二阶梯的中部经济区。
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朝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年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为广义的江南组成。后以狭义的江南的概念,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南京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东、江西。
现代的江南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即广义的江南和狭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带,但由于南京的语言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成为江淮官话(江北话),吴语区对南京的江南认可度并不高。上海的行政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样由于江北话的缘故,狭义江南也并非一直包括扬州和镇江。
由于不仅是狭义的江南,广义的江南地区也经常在历史文学描述中出现而且赞美,如江南三大名楼都有诗人的着名题词《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因此并不能确定狭义的江南地区的定义具体是何时形成的,只能证明是在唐末开始逐渐演变发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贰’ 经济地理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上个学期刚学完,虽然可能每个学校版本不一样,但内容应该差不多的。
绪论就只是介绍一下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整个的体系与其他学科的大概联系。
然后学习经济活动区位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本身也是一个概念,然后结合经济与地理区位来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资源等)、交通、整个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还会介绍经典的经济学和地理学上的着名区位论,比如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等,也会讲一下关于多部门企业和跨国公司区位。
接着就是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分析区域的结构组织、区域经济的发展包括产业集群和经济地域综合体等,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这些,主要就是围绕经济与区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点学习的内容,
当然也会学到经济活动的全球化,那些趋势还有经典的行业案例比如汽车制造、服装加工,也会提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问题。
最后就会介绍一下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什么的,其实就是讲讲经典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还有目前经济学家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什么。
希望能帮到你啦。
‘叁’ 1840年之后中国经济地理的分布与结构
我国1949年前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分界点,之前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之后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农耕和畜牧业生产,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最大的农业生产中心,也是世界古代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早期汉族活动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农耕生产向西扩展到青海湟水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少数绿洲,向西南扩展到成都平原,向南扩展到江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汉以后到两宋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内部融合过程中,曾有几次人口的大批南移,不仅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和经济有较快发展,而且,移民也涌入珠江流域,全国的经济重心随之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明代,从黄河下游地区向东北南部地区的移民大量增加,辽河流域的农垦因之也有较大发展。
中国古都曾多次变动,从西安到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一历史顺序既标志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更标志经济重心的转移,也是古代中国产业布局变化的重要标志。
在漫长的历史中,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封闭性的国家,一个神秘的大国。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曾是汉、唐通往中亚的重要商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唐代以来,特别是明代,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温州、明州(宁波)、广州、扬州港口城市的出现,曾打开了海上门户,都起到了与国外交流的作用。但是,封建社会的封闭性限制了它们应起的作用,与东方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等重大技术发明,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并未引起西欧那样的产业革命。古代历史充分证明,凡是比较开放的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就比较快。
在封建经济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汉、满、蒙古、藏、回、壮、维等50多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大地。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分布在边疆地区,以牧业为主,兼有渔、猎、耕种等经营;汉族则以种植业为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及内地平原和盆地。各民族的消长和融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同时也是在经济上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在经济上、文化上以及人口数量上,汉民族是先进的主体民族,是形成东方大国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不同,各民族地区的产业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相同,产业布局的地域差异是相当明显的。汉族地区面积较大,自然条件又比较优越,经济发展的水平最高。
大运河、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炼铜、炼铁、陶瓷、刺绣、制糖、制茶、造纸等手工业生产,粮食、蚕桑、水果的集中产地等,多出现在汉族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均为农业和手工业都相当发达的人口密集的地区。但是,尽管地域经济差异如此鲜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是全国各地产业的共同特点,商品经济不发达,自产自销为主。
进入封建社会末期,约在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也有相当发展。手工业方面出现了纺织、制茶、制糖、碾米、陶瓷等生产中心,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养蚕业、丝织业,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的植棉业、棉纺织业,粤、闽、台的甘蔗制糖业,湘、赣、皖、浙的制茶业,景德镇、宜兴、醴陵的陶瓷业等,均驰名国内外,标志着农业专业化区域的开始形成。但是从全国来看,仍以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并不占主导地位,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劳动地域分工仍处在萌芽阶段。闭关自守的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变革。地区之间联系主要是“官马驿道”,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内地虽已建成北京、南京、洛阳、开封、西安、成都、武昌、长沙、杭州等一批古老城市,但大的经济中心并未形成,多半是政治、文化中心。沿海港市虽已出现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温州等处,但受明末清初“封禁”政策的影响,盛衰起落不定,发展迟缓。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当世界进入到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时期,中国要长期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可能的。几百年的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落后了。当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矛头都指向中国的时候,国门被冲开,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产业发展和布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产业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虽然出现了现代工业与交通运输业,农业商品化也加深了,但发展速度迟缓,对外依赖性极大,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再加连年战争的破坏,产业发展很不稳定。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产业发展的迟缓性
中国现代工业的出现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先后在沿海和少数内地城市出现了一批机械、煤矿、冶铁、石油、铜银铅矿、缫丝、印刷、织布、造纸、火柴、面粉等“官办”、“官商”合办和“商办”企业。帝国主义也纷纷在沿海及内河港口投资设厂,控制我国的现代工业,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消极影响,国内的不统一和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等影响,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极为迟缓。l949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中,除原煤产量仅占世界1.98%以外,其余都只占1%以下。
在农业方面,我国虽然出现了棉花、大豆、桑蚕、烟草、茶叶、禽蛋等商品专业化地区,但又受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影响,生产极不稳定,农村经济水平非常低下,粮食产量在历史最高年(1930年)不过l50O亿公斤,1949年更降到1132亿公斤,人均仅209斤,每年都需要进口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
我国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缓慢的。从1876年在上海修建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到1949年的73年中,全国只修建了21800千米铁路,铁路密度不到O.23千米/百平方千米。内河通航里程仅7.36万千米,有一半以上的县不通汽车。民航航线仅有1万千米左右。原始的木船、牛车、马车、手推车,甚至肩挑背驮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主要运输方式。
现代工业和港口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上海、天津、青岛、大连、汉口、沈阳等城市都迅速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中心。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市化的水平是非常低的。
(二)产业的对外依赖性
这既表现为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也表现为对资本市场的依附。l936年,英、法、德、日、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总额占全国工交投资总额的70%以上。外资垄断了全国生铁产量的86%,钢产量的88%,煤产量的56%,发电量的76%。到l944年,外资几乎垄断了所有工业部门。现代交通运输业,一开始就在外资的控制之下。1931年,外资控制的铁路占全国铁路长度的84.3%,1937年更增至9.7%。农业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但由于商品化的加深,帝国主义对我国农业进行掠夺性和强制性种植,农业也处于外资控制之下。
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控制更为明显。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充斥市场,每年进口的工业品,从洋钉、洋火(火柴)、洋布到机器设备无一不有,其中粮食严重依赖进口,占抗战前的10年间年均进口总值的1/5;另一方面,中国又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中国经济受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束缚,处于依附地位。
(三)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这主要表现在工农业之间、农轻重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比例失衡。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很大比重,作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工业十分薄弱。1949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占70%,工业仅占30%。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占26.4%。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为70:22:8。这种比例关系说明,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农业、工业的内部结构也极不协调。从农业看,尽管我国有面积广大的山地、草原和辽阔的江河湖海水面,但在农业的部门结构中,林、牧、渔、副业的比重很小,仅占1/10土地面积的耕地产值,种植业则占农业的极大比重。194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82.5%,牧、林、渔、副业各占12.4%、6%、和4.3%。
从工业的内部结构看,1949年重工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6.4%,其中主要是采掘工业原材料初加工业,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的机器制造工业产值则微乎其微。汽车、拖拉机、手表等产品都不能制造,仅能为进口机器的装配和维修服务。
(四)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旧中国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在沿海地区内又集中在几个外国资本控制的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这也是旧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之一。
在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我国东北形成了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大连等城市的南部工业区,其1943年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生铁产量占88%,钢材产量点93%,机械占95%,电力占78%,水泥占66%。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无锡、镇江、南京、南通、杭州等城市的长江三角洲是全国轻工业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占全国半数以上的纺织、面粉、卷烟、火柴、蛋品加工等工业。在华北,以天津为中心,包括北京、塘沽、唐山、秦皇岛的北宁铁路沿线;以青岛为中心,包括博山、潍坊、济南的胶济铁路沿线也都建立了纺织、食品、煤炭、铁矿等企业,初步形成两个工业地带。南部沿海的广州一直是重要的商业城市,也是丝织业和手工业工艺品的制造中心。
内地仅有武汉、重庆、太原、昆明等几处规模不大的工业城市,以冶金、机械和纺织为主。
东部与西部或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的不平衡,以及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异,有着多方面的成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政治、民族以及历史等等许多方面。
从旧中国近百多年的产业布局变化来观察,社会人文的原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主要是以沿海地区为桥头堡和根据地,同时对外依附性极大的中国资产阶级也主要以沿海地区为活动中心,开商端口、建工厂、修铁路、发展商品化农业区,这就形成了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
另外,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经济上掠夺和政治上压迫的政策,也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因而更加重了产业布局的不平衡性。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产业布局畸形状态,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任务。
‘肆’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哪些地区发展会好
天津:现在天津的发展可谓日新月换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也是北方地区唯一一个敢和山东较劲的省。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山东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重要贡献,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有九分之一强,GDP总量列第三位。是北方省中唯一一个敢在珠三角的广东,长三角的江浙较劲的省份
安徽省位于中国经济最强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又加之上面有人《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可以看出,从2005年提出的中部崛起开始省城合肥就突飞猛进,
重庆,成都,未来西部地区的两大支柱虽然国家现在对两地的政策扶持不怎么嘛明显,但是为了让西部崛起就必须大量的倾斜.
武汉,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 1000公里 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 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向西部延伸的枢纽
‘伍’ 中国经济地理的目录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和学习目的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影响生产力布局的因素
第二节自然条件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第一节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发展
第二节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种植业
第三节林业
第四节畜牧业
第五节水产业
第六节城郊农业
第七节土特产
第八节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
第九节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发展方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能源工业
第三节冶金工业
第四节机械工业
第五节化学工业
第六节纺织工业
第七节电子工业
第八节传统民族手工业
第九节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铁路运输
第三节水路运输
第四节公路运输
第五节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
第六节邮电事业的发展
第七节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发展
第八节我国交通运输与邮电事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商业中心
第三节商品流通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贸易业的发展
第五节我国商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区划和旅游地理分区
第四节我国少数民族旅游地理分区
第五节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的城市
第三节我国农村城镇化问题 第一节三大经济地带
第二节七大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陆’ 有关地理知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 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 * 地球表面: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 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国家 -- 世界政区 -- 各国首都 -- 洲 -- 地区 -- 州 -- 省 -- 自治区 -- 特别行政区 -- 联盟 -- 市 -- 县 -- 自治县 -- 旗 -- 郡 -- 城市 -- 城镇 -- 村落 -- 地名 paz 学科分支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 综合性 o 综合自然地理学 o 古地理学 * 部门性 o 地貌学 o 气候学 o 水文地理学 o 土壤地理学 o 生物地理学 + 植物地理学 + 动物地理学 o 化学地理学 o 医学地理学 o 冰川学 o 冻土学 o 物候学 o 火山学 o 地震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更注重地理学中社会科学的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察整个地球的行为模式,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及格广义的分支: * 社会文化地理学 o 人种地理学 o 人口地理学 o 聚落地理学 o 社会地理学 o 文化地理学 o 宗教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o 农业地理学 o 工业地理学 o 商业地理学 o 交通运输地理学 o 旅游地理学 * 政治地理学 o 军事地理学 * 城市地理学 其他分支学科 *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地图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实察方法,可合称为地理技术方法学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可分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分布、风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 3.区域;区划。 4.地址。 5.风水。 怎样学好地理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可分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分布、风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 3.区域;区划。 4.地址。 5.风水。
‘柒’ 华东五市包括哪些地方
华东五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主要指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之处,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
1、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与北京、广州和深圳并称中国四大一线城市,还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占地面积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2、南京市,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华东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地处长江下游沿岸,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是长江下游和长三角地区重要产业城市、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中国东部暨江苏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国综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3、杭州,简称“杭”,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截至2017年,杭州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6853.57平方千米。
4、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5、无锡,江苏省地级市,简称“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北倚长江,南滨太湖,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过;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无锡市辖5个区及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655.3万 。
‘捌’ 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武汉
武汉属于中国的中部,处于中心地带,能起到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以他为中心幅射周边大部分省市非常方便。国家大力建设是因为他有上面的优势,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武汉作为中部老大的地位从民国时期酒店奠定了,民国时汉口是全国第四大城市,汉阳是中部最大的工业城市,当时,武昌,汉口,汉阳还没有合并,当时地位武汉指的是武汉地区,不是武汉市。解放后,就按地区划分,一个地区一个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当然是基础最好,最强的城市了,东北的沈阳,北方的北京,东部的上海,南部的广州,中部的武汉,西部的成都。
交通地位超然。武汉号称九省通衢,拥有第一条南北铁路大干道京广高铁,东西干道沪汉蓉高铁等多条铁路,并将拥有一城6座高铁站的局面,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并且占据黄金水道长江的重要位置。武汉是我国四大铁路枢纽中心、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客运量2013年成为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中转站。武汉拥有中部第一机场天河国际机场,将拥有14条地铁运营线路。
2018年武汉GDP为14847亿元,中西部略低于重庆和成都,人均GDP136039元,高于成都和重庆,略低于长沙,综合实力排名居于前列。武汉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居全国第三名。要说武汉的经济,就不得不提到武汉市在人均GDP方面的优势了,那可谓是异常突出,中国的国家中心城市都不是“小而美”的地方,仍然能保持全国领先的人均GDP,可见武汉市的产业之强。从全国中心化的位置来看,郑州市比武汉市更加居中,因此武汉人一直“津津乐道”的“九省通衢”其实并不是武汉市最大的优势,其真正的优势还是人均GDP的之高。在未来长远发展过程中,武汉市已经取得的人均GDP比较高的优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并且可能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当中人均GDP仅次于北京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