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的内容简介
序诗 /8
伟大的中国 /10
中国的行政区划 /12
十三亿双黑眼睛 /14
五十六朵民族花 /16
季风翅翼下的大地 /18
三大地形阶梯 /2l
中原面面观 /24
雄伟的山乡 /26
高高的冰雪世界 /28
沟通三大洋的水系 /30
两条母亲河 /32
高耸的悬河 /34
淮河诉说的故事 /36
华南的生命河 /38
星罗棋布的湖泊 /40
水草丛生的沼泽地 /42
东方的海洋大国 /44
美丽的绿外套 /46
野生动物的乐园 /49
多姿多彩的五色土 /52
神农氏的故乡 /54
丰富的地下宝藏 /56
工业化的新篇 /58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60
古老和新兴的城镇 /63
万里长城万里长 /65
绿色万里长城 /67
世界第一大运河 /69
崭新的经济特区 /71
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 /73
高峡出平湖 /75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 /77
快速的西气东输 /80
三管齐下的西电东送 /82
遍布全国的自然保护区 /85
快乐的旅游天地 /88
首都身边的华北区 /90
巍巍太行山 /92
绿色的大桌子 /94
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市 /96
祖国的心脏 /98
一代又一代的十大建筑 /102
海河畔的大都会——天津市 /104
天津卫的今昔 /106
渤海湾的北方大港 /108
引滦济津和引黄济津工程 /110
太行山前的燕赵古国——河北省 /112
海河的故事 / 114
用小名的大城市 /116
水上迷宫白洋淀 /118
北戴河海滨 /120
天下第一关 /122
长城要隘张家口 /124
皇帝避暑的热河行宫 /126
古色古香的晋国——山西省 /128
纵贯山西的汾河 /130
历史博物馆太原 /132
北魏古都大同 /134
龟城平遥 /136
文殊菩萨说法的圣山 /138
古代抗震建筑的杰作 /140
鲤鱼跳龙门的地方 /142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144
蒙古高原上的绿屏风 /146
肥沃的河套平原 /148
三娘子城呼和浩特 /150
钢铁、煤矿双城记 /152
黄沙面罩下的鄂尔多斯 /154
草原明珠孪生湖 /156
林木幽深的大青沟 /158
神秘的西海 /160
统万城的悲歌 /162
欢乐的那达慕大会 /164
山海关外的东北区 /1 66
白山黑水的大地 /168
关东有三宝 /170
中国重工业的发动机——辽宁省 /172
一条山脉贯穿的辽东半岛 /174
关东第一名城沈阳 /176
响当当的鞍钢 /178
辽东姊妹港 /180
南大荒传奇 /182
美丽的北国江南——吉林省 /184
北国汽车城 /186
谜样的火山酒杯 /188
歌声里的松花江 /190
迷人的江城吉林 /192
黑森林里的牡丹江 /194
兴安岭下的黑土地——黑龙江省 /196
松花江畔的冰城 /198
肥沃的黑三角 /200
震惊世界的大庆油田 /202
奇异的五大连池 /204
鹤之恋 /206
全国最大的沼泽地 /208
黑沉沉的黑龙江 /210
北疆不夜城 /212 大陆腹心的西北区 /8
风吹来的大高原 /10
千变万化的黄土地形 /12
泾渭分明和泾渭不分 /14
第二天山——祁连山 /16
地分南北的——陕西省 /1 8
肥沃的八百里秦川 /20
渭水之滨古长安 /22
傲视关中的西岳 /24
铁打的雄关 /26
革命圣地延安 /28
兵家必争的古汉中 /30
三次搬家的榆林城 /32
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 /34
富饶的西口 /36
凤凰城银川 /38
黄土高原上的绿岛 /40
西北屏障贺兰山 /42
沙坡头治沙工程 /44
东西跳板——甘肃省 /46
古老的兰州 /48
刘家峡水电站 /50
一块矿石带来的新兴城市 /52
沟通东西的河西走廊 /54
敦煌石窟 /56
玉门油矿的故事 /58
万里长城的西大门 /60
高原聚宝盆——青海省 /62
青藏高原的门户——西宁 /64
蓝蓝的青海湖 /66
神奇的察尔汗盐湖 /68
格尔木的故事 /70
黄河和长江的源头 /74
中国的西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6
三山夹两盆的地方 /78
围抱火炉吃西瓜 /80
西王母居住的天山 /82
绿洲大都会乌鲁木齐 /84
火州吐鲁番 /86
戈壁新城石河子 /88
魔鬼城 /90
金山阿尔泰 /92
山顶的蓝海赛里木湖 /94
天山深处的天鹅湖 /96
进去出不来的地方 /98
沙漠流浪汉罗布泊 /100
帕米尔高原下的喀什 /102
和田美玉天下扬 /104
千山万岭的西南区 /106
世界屋脊诞生记 /108
西南屏障横断山脉 /110
东西不同的云贵高原 /112
铜城、锡都、煤海 /114
富饶的四川盆地 /116
蜀犬吠日的奇怪地方 /118
川江和它的四大支流 /120
古今不同的蜀道 /122
雾气茫茫的山城——重庆市 /124
两江环抱的古渝州 /126
天然枯水碑白鹤梁 /128
女娲补天石 /130
瞿塘天下雄 /132
巫山十二峰 /134
西蜀天府之国——四川省 /136
芙蓉花阴锦官城 /138
看似无形的伟大水利工程 /140
古老的自贡盐井 /142
峨眉天下秀 /144
剑门天下险 /146
大熊猫的故乡 /148
童话世界九寨沟 /150
王者之巅贡嘎山 /152
阳光普照的安宁河谷 /154
彩云之南的仙乡——云南省 /156
春城昆明 /158
阿诗玛藏身的地方 /160
大理石之乡 /162
秀丽的丽江古城 /164
神秘的河流谋杀案 /166
真实的香格里拉 /168
深山里的女儿国 /170
徐霞客的火山报告 /172
绿孔雀的故乡 /174
抚仙湖底的秘密 /176
古夜郎王国——贵州省 /178
装在石碗里的贵阳 /180
革命名城遵义 /182
中国第一大瀑布 /184
人间净土梵净山 /186
魔术湖草海 /190
世界屋脊上的山野——西藏自治区 /192
阳光普照的西藏 /194
世界的巅尖珠穆朗玛峰 /196
拉萨和布达拉宫的故事 /198
滚烫的羊八井地热田 /202
后藏圣城日喀则 /204
神山冈仁波齐峰 /206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208
西藏的江南 /210
荒凉的藏北高原 /212 面向太平洋的华东区 /8
江南的青山画屏 /10
绵绵的江南梅雨 /12
长江口的东方大港——上海市 /15
大上海传奇 /16
童话故事般的浦东开发区 /20
顽皮的崇明岛 /22
东吴风流故地——江苏省 /24
龙盘虎踞的地方 /26
太湖美 /28
水上人家姑苏城 /30
运河城古扬州 /32
淮河尾闾洪泽湖 /34
欧亚大陆桥的东方起点 /36
山灵水秀的古越国——浙江省 /38
西子湖畔杭州 /40
惊心动魄钱塘潮 /42
海中洲舟山群岛 /44
海上仙岛普陀山 /46
浙江东大门宁波 /48
浙南第一港温州 /50
如诗如画富春江 /52
兼有南北风情的地方——安徽省 /54
千古江流采石矶 /56
黄山天下奇 /58
古色古香老徽州 /60
天然水鸟窝巢湖 /62
安徽的地理心脏合肥 /64
中国瓷器原产地——江西省 /66
全国最大的淡水葫芦 /68
英雄城南昌 /70
避暑胜地庐山 /72
石钟山的神秘钟声 /74
瓷都景德镇 /76
海峡边的山乡——福建省 /80
东南第一山 /82
榕树阴下古福州 /84
东方刺桐港泉州 /86
闽南孪生姊妹岛 /88
齐鲁文教之邦——山东省 /90
中国最大的半岛 /92
五岳之首泰山 /94
诗情画意的泉城济南 /96
孔老夫子的故乡 /98
黄海第一大港青岛 /100
真实的蓬莱仙境 /102
地贯南北的中南区 /104
能挡风的南国漏风墙 /106
辽阔的南海 /108
名副其实的中原地方——河南省 /110
九朝古都洛阳 /112
铁十字架上的郑州 /114
咆哮的三门峡 /116
嵩山少林寺 /118
楚天万里千湖碧——湖北省 /120
九省通衢武汉三镇 /122
千秋古荆州 /124
荆江分洪工程 /126
三峡锁钥宜昌 /128
西陵天下奇 /130
神农架之谜 /132
汉水河畔的双子城 /134
洞庭湖畔鱼米乡——湖南省 /137
美丽富饶的芙蓉国 /138
湘江流过古长沙 /140
云梦悠悠洞庭水 /142
火神居住的南岳 /144
张家界石林 /146
丰富多彩的岭南天地——广东省 /148
经济腾飞的珠三角 /150
南国五羊城 /152
岭南赤壁丹霞山 /154
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156
通往海南岛的火山跳板 /158
经济开发特区的先锋 /160
山奇水奇洞也奇的地方——广西壮族自治区 /162
南疆门户南宁 /164
桂林山水甲天下 /166
古老的灵渠 /168
龙城柳州 /170
南海边的北海港 /172
友谊关的历史沧桑 /174
万里碧波上的礁岛群——海南省 /176
黎家人的大笠帽 /178
热带阳光下的海南岛 /180
海南岛跳动的心脏 /182
夏日常在的天涯海角 /184
海上千里长沙 /186
涨海上的万里石塘 /188
中国的海上南极 /190
灿烂的东方之珠——香港特别行政区 /192
东方明珠香港 /194
珠江口外的一朵莲花——澳门特别行政区 /196
回归的女儿澳门 /198
热带阳光下的宝岛——台湾省 /200
台湾和大陆妈妈的故事 /202
小小盆地里的大台北 /204
宝岛的南方大港 /206
深山怀抱里的日月潭 /208
神木的故乡阿里山 /210
海峡跳板澎湖群岛 /212
B.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内容简介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内容》简介
刘兴诗/着
在世界东方的一片辽阔的土地上,屹立着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她是谁?她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对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了系统介绍。同时,该书还精选了许多副精美图片。可谓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立体再现一幅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历史是一面镜子,它鲜活、真切、有血有肉,让它成为亲切的叮咛,让孩子们重温先人的世界。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先秦1
原始时代
这儿讲的什么故事?
盘古和女娲的神话
半真半假的上古“三皇”
中国的“亚当”和“夏娃”
汾河边的小哥俩
爱美的山顶洞姑娘
一万年前的弓箭手
妈妈当家的黄金时代
爸爸当了一把手
四千年的三次“世界大战”
神秘的颛顼
帝尧禅让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夏商
这儿讲的什么故事?
“家天下”的揭幕式
扑塑迷离的第一五朝
漂漂亮亮的坏国王
仁慈的“大巫师”商场
甲骨文记录的历史篇章
暴君商纣王的下场
谜样的三星堆
文明历史几多长
西周、春秋和战国
……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2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宋元明清3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近现代4
C. 教给孩子的中国地理的主要内容
你好,是指《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这套书么?
《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套装共3册)对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状况、旅游景点和我国近年来的各个特大工程作了一一的介绍。
D. 地理手抄报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具体一点)
地理手抄报
可以写些时下比较热们的地理或天文内容
……
地理
是研究地球物理学现象的科学
。
其实
在很多的时候
,
地理学上的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含有天文学内容
,
地球本身就是太阳天体星系中的一个成分
在研究地球物理时
就会牵涉到太阳和阳光
,
否则
就不会形成地球物理学的现象
。
譬如
地理学上的大气和生物
都是在阳光的主导下生成的
……
为此
在做地理手抄报时
,
可以讨论一下地球的未来
以及地球上的某些问题等
……
譬如
在五十万年以前
炎黄禹是怎样勘测和测绘经纬线工程的
,
在测绘经纬线工程中
都涉及到了哪些技术
如造船技术航海定位技术等
,
这样的议题
肯定会引起广大同学们的兴趣
。
您说呢
E.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可能写什么内容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给写的,肯定有很多东西,但是写的内容也一定必须要有很多东西也可以
F.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
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这里所谓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在自然环境中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甚至创造出只有在人类的活动下才能出现的地理现象。
但是,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只是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后才日益明显和重要。据今所知,原始农业的起源至今将近一万年,距今一万年前在地质史上是第四纪全新世的开始,在考古学上则是由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在此以前,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属于古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在此以后,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则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事实上,古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渗透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曾长期局限于研究历史人文地理。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克拉克等特别强调了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除去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和历史地图。
历史自然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达比的一系列着作,为历史自然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中国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是这一时期的初步总结。历史自然地理学如同现代自然地理学一样,也有各种不同的分支和领域,现在研究较多的是历史气候、历史植物地理、历史地貌和历史水文地理。
历史人文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导者,是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和环境的创造者。农村、城市、田园、矿区、道路、进口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都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与此同时,创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现代人文地理学一样,也有许多分支,但研究程度远不如现代人文地理学。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历史人口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等。
随着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区域历史地理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性着作有达比关于英格兰历史地理的几本专着,布朗的《美国历史地理》,苏联德罗华热夫的《苏联历史地理》。中国有《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在台湾省出版的王恢编着的《中国历史地理》等。
从3世纪时中国裴秀的《禹贡地域图》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至今不少国家已有大型的国家历史地图集的出版。例如1987年出版的由哈里斯主编的《加拿大历史地图集》,很有特色。但对历史地图的理论和绘制内容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历史地理学是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而它的发展又大大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历史地理学的任务,不仅要尽可能地去“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要揭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因此,历史地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地理科学的前进和理论发展,也影响到历史科学的发展。
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在现代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一些前汉时期的草原后来变成了荒漠,以及这一演变的具体过程。这不仅加深认识当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助于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区的工作。
又如对城市的研究,仅满足于现状及其目前地理诸因素的考察,是难以通明一个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的。惟有通过历史地理的研究,“复原”已经变化或消失了的当初赖以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认识这一墟市的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其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其今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加强理论上的研究以促进本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积极引进新的科学技术。
近年来放射性碳测定、孢粉分析、树木年轮等方法,已经开始被应用到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来,但计量方法和航空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应用,还有待引进。它们的引进必将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同时也最优秀的沿革地理着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自班固而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是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受到了前代地理着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以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注: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 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着述谈起。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关于《禹贡》的着作时代,晚近大致有四种说法:(1 )辛树帜的西周说(注:辛树帜:《禹贡制作时代的推测》〔J〕,《西北农学院学报》1957年第3期。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亦曾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2 )王成组的春秋孔子说(注:王成组:《从比较研究重新估定禹贡形成的年代》〔J〕, 《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3)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注: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着选读·禹贡(全文注释)》〔M〕,科学出版社,1959年。);(4 )日人内滕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注:〔日〕内滕虎次郎:《禹贡制作年代考》〔M〕, 载江侠庵译:《先秦经籍考》,商务印书馆,1931年。)。目前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是战国说,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看法,顾颉刚先生认为“《禹贡》的作者是西北人”,并推测说“可能是秦国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着《论〈禹贡〉的着作时代》(注:载《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注:关于《禹贡》着作年代和作者的综合性论述,详参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29~3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刘起@①:《〈禹贡〉作者》,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禹贡》全文仅有1189字,篇幅虽小,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着作。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赋税、贡物、贡道等,“导山”和“导水”章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五服”一章提出了一个以甸、侯、绥、要、荒五服为构架的理想的大一统政治蓝图。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禹贡》的内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可称是我国第一部结集性的地理着作。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清代学者李振裕在为胡渭《禹贡锥指》作序时亦称:“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可见《禹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影响之大。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禹贡》虽为托古之作,但其内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实为基础的。以战国人而写夏代事,这显示《禹贡》应是一部历史地理着作。惟处于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地理着作,大都是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不分,《禹贡》亦不例外。
与《禹贡》大约同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也是比较重要的历史地理着作。《山海经》由《山经》(又称《五藏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组成,全书30825字, 其中《山经》21265字,占全书近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山经》中包括有大量的山名、 里程、植物、动物、水系、矿产等项资料,对研究历史地理有重要的价值(注: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M〕第47~51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穆天子传》开我国游记体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传》共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西游的经历,第六卷记盛姬死事。是书“记载各地山川地理,显得真实而且形象”(注:史为乐:《〈穆天子传〉的作者》〔J〕, 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亦有较高的地理学价值。不过比较而言,与开“征实的一派”的《禹贡》不同,《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皆属“幻想的一派”,丰富的地理素材附丽于神话传说之中,多少减弱了其科学性,因而其学术价值自不能与《禹贡》相提并论。
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一直到两汉时期才趋于成熟,其标志性着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一身,而《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注: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辑。), 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注:吴宏岐:《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 辑。)。《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对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功绩显赫。这篇地理着作固然以记述西汉政区地理为主,但亦论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战国、嬴秦和王莽。“在当时来说,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当完备的沿革地理,不过中间只是强调了西汉一代而已”(注: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史记·河渠书》、《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三篇着作,皆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全无虚构成份,并首次将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区分开来,叙述历史地理的变化沿革,条理分明,一目了然,因而不仅是成熟的地理着述,更可视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之作。
以往的学者每以沿革地理学与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相提并论,于是认定班固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山鼻祖。实则如果以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衡量,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由于采用了行政地理志的体裁,所述内容相当局限,地名沿革情况虽然一览无余,但却未考察诸多历史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司马迁的有关历史地理着述则有所不同,皆采用专题研究形式,更能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发展特征,学术价值之高,应在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之上。
两汉以后,历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为正宗,抛弃了司马迁的专题研究方法,只讲地名沿革,鲜及其他内容,这样一来,沿革地理学遂俨然成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继《汉书·地理志》之后,先后有十六种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为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郡县志、职方考),分别是《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地理志》。这十六种地理志,除了写进各自时代独有的疆域政区特点外,基本内容和写作体例与《汉书·地理志》大同小异,而且学术质量也远非后者可比。除正史地理志外,受《汉书·地理志》的影响,大多数官修或私修方志,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资的《九州要记》、阚yīn@②的《十三州志》和黄恭的《十四州记》,唐代李泰的《括地志》、贾耽的《郡国县道记》和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以及后来的《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和顾祖禹的《读史方域纪要》等,内容虽更为浩繁,但撰述体例却无大的革新。古代地理学家中,只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明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少数着作,能够承继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对专题地理问题做过一些探索,但论其影响,皆不足与正史地理志和官修一统志相抗衡。
应该承认,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和《史记·货殖列传》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一样,都是作为正史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马迁有关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更接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要求,而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辅助历史学的作用。由于后世地理着作多以《汉书·地理志》的撰述体例为准绳,虽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畴。这也正是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长期作为历史学附庸而存在的主要原因。
G. 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和艺术史怎么样
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和艺术史
本书讲述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作者不是简单介绍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伟大艺术品和伟大的艺术家皆有赖于专注力、热情、天赋和机会,他们背后是一个崇拜艺术、欣赏美的时代。希利尔的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为他们注入持续一生的对于真、善、美的热爱。
1、 巴黎的圣母院是为了纪念圣母玛利亚建造的.
2、 如果在海边看到海鸥,说明船快到岸了.
3、 有些城市是根据寓意而取名的.
4、 法国人很注重艺术,喜欢在室外用餐.
5、 亚洲的骆驼通常只有一个驼峰.
6、 阿拉伯人大部分都信佛教.
7、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非洲.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势力渐渐减弱,许多原来受英国统治的小国家都纷纷独立了.
通过这本书还让我了解了地球,地球曾经是一个火球,后来火球慢慢冷却不再燃烧,成为一个炙热的岩石球.蒸汽团围绕着地球使地球渐渐冷却,蒸汽团受热变成水, 不停地下在地球表层,形成巨大的大洋覆盖在整个地球上.地球冷却后开始收缩、枯萎、变皱,就像杨梅的表皮,这些皱褶被抬高露出洋面就成了大陆的山脉.地壳最大的特点是分层,一层叠着一层,好像果酱蛋糕里的层一样,不过这里的层由沙子、壳类或者煤、小石子组成.在一些层中则有金、银、钻石和宝石、油田等.在岩石层下面只有坚硬的大石头,越往下温度越高,地球的这部分从未冷却过,岩石不再坚硬,处于一种融化状态.地球现在仍在收缩,这时候就会伴随有震动和摇晃,我们称之为地震.
在我们的记忆中,太阳一直是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但挪威和瑞典北部的小朋友可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那有半年时间,太阳一直低低挂在空中,离地面很近,一直都不落下去,整整半年每天都是白天.这半年内,太阳离地面越来越近,最后终于落下去了.但接下来的半年,哪里的小朋友都见不到太阳,每天都是黑夜.
H. 有看过陈卫平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书么
有的,《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是一套适合10岁以下孩子阅读的历史书,选出了自盘古开天辟地到清朝末年,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包括文学家、艺术家、冒险家、发明家、教育家……用说故事的方式讲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精彩事迹,为孩子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中国历史轮廓。书中配套的有声故事运用声音的力量,在孩子熟悉文字符号之前,让历史提前走进他们的生活。
作者陈卫平曾经编写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出版后获得巨大的反响,意料之外的是,有更多的家长提出了他们的心声与期望,希望孩子在更小的时候就能开始接触历史。
因此,作者策划了《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一全新作品,重点考虑了怎样将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最有效、最能吸引孩子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孩子读历史、听历史的过程中,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模拟体验”的感受,同时激发孩子对历史的多元化思考。
(8)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写的什么内容扩展阅读
陈卫平 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作品有《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写给儿童的人文小网络》《谁需要国王呢?》等。
陈卫平此前凭借《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14册)在大陆童书界占有重要一席,这本书不仅荣获第10届文津图书奖,还多年雄踞当当童书畅销榜首位,至今销量近千万册。
而《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是他专门为10岁以下儿童创作的历史作品,与《说给儿童的世界历史》《说给儿童的伟人故事》一起,算得上是其所在的台湾小鲁文化的压箱底之宝,在台湾已经畅销近30年。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陈卫平说,这是一部用文字和声音共同表达的给孩子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作家网-陈卫平:历史应成为真正的生命学问
I. 适合小学生看的历史,地理书有哪些
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J.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启发你思考的文段,五个
觉得唐玄宗、杨贵妃太任性,吃个荔枝,还要让人大老远送过来,日子未免过得太骄奢!
不过,骄奢是骄奢,这首诗,也确实体现了杜牧的讽刺意味。但我忽略了诗里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骑手为了让荔枝新鲜可口,想必是快马加鞭拼命往前赶。可是,给杨贵妃进贡的荔枝,大致产自涪陵一带。
从涪陵到长安,少说也有七八百公里的路程,路途如此遥远,骑手不得累死,马儿不得跑死吗?
后来大点儿了才弄清楚,送荔枝的,岂止一个骑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