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2 12:56:01

A. 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特定方式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这种相互的关联与制约,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地质环境制约着人类工程活动;另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又会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制约着人类工程活动:

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活动断层和强烈地震区。

②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不良地基处理不当、岩溶地区水库的防渗等。

③由于某些地质条件不具备而使工程造价提高场址选择不当、建筑材料选择不当(建筑形式与材料)。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环境:人类活动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已成为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地质营力,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但等同于外动力地质作用,而且无论是强度还是速度都远远超过地质作用。大量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蓄水、工程开挖等等。

(1)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扩展阅读

地质环境的区域差异,导致生物向不同方向进化。生物是地质环境的产物,但又改变地质环境,例如土壤是植物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生命在长期演化中,同环境愈来愈适应,因此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除原生质中主要组分(碳、氢、氧、氮)和岩石中的主要组分(硅)外,人体组织(特别是血液)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和地壳中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源。人类每年从地层中开采的矿石达4立方公里,从中提取金属和非金属物质。

人类还从煤、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地热以及放射性物质中获得能源。矿产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形成的,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很难恢复,因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节制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B. 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应建立怎样的联系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自然以它的过程、力量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人的生存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而是通过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来获得。人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应该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使自然界能长久、充分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现象、地理、气候和生态平衡等),还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效能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矿产、燃料、水资源等),都对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C. 地理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举例说一些吧

下面,我就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产生什么杨的制约作用,以及制约强度的大小进行评述。

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制约表现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为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水土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能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现差异。这是因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本来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当然要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和方式,固有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区别,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环境,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商业,航海,殖民则较为发达。

马克思的以上论述表明,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这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使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产生许多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基本上是“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这就不能不带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征的社会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学说就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了较大区别。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性格,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孟德斯鸠认识不到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而不适当地强调人的气质性格及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科学的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那么,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气质性格就没有任何影响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某个人类共同体从事于何种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们多过着农耕生活。而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正是这种由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某个民族才形成具体的,具有某种特点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此外,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格的形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响。但是,这些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特别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发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联系。地理环境作为生产过程之一的劳动对象,在人类文明初期,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学说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际情况的,是唯物史观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表述,这也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D. 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地球表层中人与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五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一经出现,就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经过加工制成供人类消费的人工产品,然后将利用过的物质与能量以“三废”形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所以说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构成的人地系统,实质上是一种新陈代谢系统,或者说是一种通过人类创造的社会经济机构,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和转化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性质虽然不同于生物生态系统,但是同样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模和强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都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据此,可将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或者说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种植业产生以前的阶段。 这个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当时的古人类以狩猎、捕捞和采集现成食物(野生果实、块茎等)为生,生活的范围很狭窄,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和竹木制作的极祖糙的原始工具。这样的生产活动并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什么破坏。最大的破坏(暂时性的)是在人类利用火以后,他们经常纵火围猎,把一片片原始森林烧掉,以获取猎物。但是,这些遭受焚毁的山林,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就能恢复原状,在性质上是属于可逆的。它既不会对人类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也不会对人类生存构成任何威胁。在这个阶段里,虽然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为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产生创造了某些条件,但由于当时尚未建立社会经济机构,物质、能量交换的方式也大体上同动物相近,他们仍然与动物界一样依附于自然。因此,仍然属于原始生态系统的范畴,或者说尚处于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萌芽阶段。
2、原始农业至小农经济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利用原始工具从事食物生产。例如在伊拉克所发现的家犬遗骨,便是这个历史阶段早期驯化动物的例证。后来中东地区的人们驯化了欧洲野牛、绵羊、山羊、骆驼和猫,中亚人驯化了马和牦牛;在东南亚、印度和中国,人们驯化了羚羊、瘤牛、水牛、象、猪、狗和鸡;在欧洲,人们驯化了鹅和兔;在南美洲人们驯化了无峰驼;在非洲,埃塞俄比亚人驯化了驴。人们在驯化动物过程中发展了游牧业。
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某些可食植物的生产规律,便由采集发展为种植,逐步培育出一些适合人类食用的优良农作物,有计划地播种和收获。以后又将铁犁、铁铧与牛耕马耕结合起来,并发展了灌溉事业及施有机肥以补充土壤养分的不足。这时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单纯依附自然,进入到顺应自然的新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人类开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力量来生产人们需要的生活资料。但人们对自然控制的能力仍有限,还不能制造化肥和农药,还没使用现代的农业机械,因而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处于听天由命状态。这个阶段人类所建立的依靠人力保护和控制的农牧业环境,依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物学生产过程的基本特性,因而它是属于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的低级阶段。
3、工业化阶段。 18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的新时期,各种新型生产工具(如工业方面的蒸汽机、电动机、各种工作母机;农业方面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及各种排灌机械等)不断涌现,促进了人类两大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和农业的迅猛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人类建立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机构,大大增强了对自然环境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首先,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出愈来愈多的产品,大大改变了人类过去单纯依靠自然物维持生存的原始状况,进一步减少了人类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其次,人类通过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种经济机构,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几乎开发了陆地上所有能开垦的土地。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人们大规模施用化肥、农药,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机械,改良作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把依靠人力、畜力维持的农业,改造成为依靠机械化、水利化及化肥、农药和化石能源来维持的现代化农业。与此同时,也把天然牧场逐步改变成为现代化的人工牧场。其结果不仅使农牧产品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使农业生产进一步置于人工的保护和管理之下,在更大的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环境对它的束缚。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但在后来,由于人类对自身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地步,同时片面强调按人类自身发展需要来改造环境,因而发展到以“改造者”和“征服者”自居,以“改造论”和“征服论”来处理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人类办了一系列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走上了一条以牺牲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道路,并且不得不消耗巨额资金去治理已被破坏的环境。
因此,尽管在这个阶段,人类同自然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转化的规模迅速扩大,交换的方式由单一的生物学方式转变为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式,并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成功地建立起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滥用以及废气、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也引起多种自然资源枯竭,土壤侵蚀和沙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各种严重问题。这说明,人类在工业化带来的第二次浪潮中所建立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远不是理想的,而是一个人地之间存在着严重对立的系统。
4、建设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阶段。 最近二三十年来,人类通过总结几千年来人地相互作用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互利的关系,人类必须自觉地与自然界充分合作,才能消除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建设一个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的人地系统。
目前尽管人类面临着工业化阶段带来的各种严重挑战,面临着协调人地关系的艰巨任务,但是世界各国人民正在动员起来为恢复和改善已经遭受破坏的环境,防止环境恶化而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并且把建立相互促进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这种行动标志着建设协调的人地系统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必将创造出一个既能不断地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更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理想的环境。

E. 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高分 还会最加 (本人还有其余两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联系的。

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形态和外貌。作为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为岩石地貌复合体。地貌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因为地貌是大气、水和生物作用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因此,岩石地貌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部分。

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地表的热量和水分两个气候要素影响了生物土壤的形成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大气搬运地表松散物质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水与大气的物质、能量交换,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热的配置,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还起着独特作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生物界。因此,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种水文过程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起着纽带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要素。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也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同时又把所截获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着周围环境。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整体性是一切系统的本质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其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各单独组成部分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如一个自然带的整体特征,绝不是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个别作用的累加,而是各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形成的统一体。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既不能把它简化为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也不能离开组成部分和要素去谈论整体,而只能从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高度去认识它。自然地理环境既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又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所以说,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实质。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总是作为整体的—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各自然要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环境整体特征的反映。因为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作用是隶属于整体的,同类要素在不同性质的整体中具有相应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例如,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类型的气候,同类型的气候在不同地区有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由于气候转暖,冰川退却,从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海岸的变化,在陆地上引起风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变化,以及植被带与相应的动物群向极地移动,等等。所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改变了全球的地理结构。

由此可见,其整体性如此严密和具有如此的普遍性,以致“牵一发动全身”,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件.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地理环境是各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的各项活动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以及生命的支持系统。从空间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从时间看,自然环境又时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针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当今社会出现的众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是人类活动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破坏的结果,所以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城市规划的原则有五项,包括: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1)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3)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4)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2.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安全原则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1)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3)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4)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5.社会原则
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是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我国目前和将来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国家,在城市中推广无障碍设计,其意义尤为重要。

F. 试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举一地区实例具体说明

人类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方河流少,以陆运为主;南方水源丰富,河流众多,以水运为主,北方意面食为主,南方已大米为主食。

G.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而我们所谓的“牵一发动全身”就是整体性的最好体现,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其后果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化,并危害到我们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类所生活的城市中,由于人类过度的开发,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被破坏,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要协调好这一问题我们就应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把自然地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毕竟自然环境破坏后的修复所需要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发展都要以协调好人地关系为基础。

H. 简要说明三大自然区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区为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山气候。(2)区为东部季风区。①指东部的地形,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由相关特征可判断出(3)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特征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内蒙古高原有优良的草原牧场,新疆以山地牧场为主,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但在种植区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青藏高寒区纬度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低且地势高,太阳光照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强,但由于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以横断山脉为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阅读全文

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