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演变是什么意思

地理演变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02 17:28:35

1. 地球的地理变化。[简介]

第二节 地貌演化概述

太阳系乃由一块星云(大恒星爆炸所成之残骸)逐渐收缩而成,行星由偏远处密度较大星云收缩而成。一般成形之恒星系均有多个行星,每一成形类银河星座中间均有较大黑洞。

地球开始形成时,局部星云加速收缩,星云初始形状及速度决定其形成后之自转状态,星云聚集成球体后,大部势能化为动能,温度骤升,熔融成液态球体,并有大量气体围绕(地球总质量及半径大小最终决定物体逃离地球最小速度远大于气体分子均速,使得地球保有大量气体),远离中心之小部星云收缩形成月球。

地球表面降温凝固后,形成地壳,水凝结后成为海洋。地球内部液体旋转不稳定(主要为内外物质保持稳定转速时其角速度不同所致),加外来流星体之撞击,导致地表局部变形,凹陷或隆起。每一稍大星体冲入地球内部都会引发一大涡流,涡流冲击地壳,造成地表山峦起伏,冲击中心部位之地表抬升为高原山川,剧烈形成时有火山喷发和剧烈地震相伴,其变化多为沧海桑田式巨变。涡流之形状类似于喷泉,其边缘部分冷却下沉,造成其上地表岩层悬空,积累至一定程度,岩层断裂形成地震,地表总体下陷。陆地不稳定,其主因乃地球内部岩浆涡流之变化,造成岩层与岩浆层之间有间隙或冲突。例,今之喜玛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即地球内部岩浆涡流顶起而成,周边环太平洋沿岸即涡流之边缘部分,地表属下陷地层。

久之涡流乃消退,整个地球旋转趋于稳定,内外近于同步。隆起之陆地高山在自重压力下渐沉,底部渐熔化陷没于岩浆。因陆地多成一整体,形状怪异,中间有支撑难以速沉陷没,而边缘临海且地势较低,沉没易见,其下部渐消融于岩浆。其边缘多有与大陆山脉相连而悬空翘起者,悬空日久岩层断裂多引发地震而瞬间陷没,亦有某处因翘起而升高者。大陆中山脉高地经水流冲蚀,其土多下积,久乃覆于边缘已没山石之上,成为大陆架。大陆日陷,积土日覆其边缘,中裹有生物遗体,久乃接近熔岩,高温高压下熔融结晶而成为层岩,生物体所在处保有其形,乃为化石;继续下沉,若土层中有机物含量多,其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下分解成石油,石油多析出聚为一体;继续下沉,高温下分解出天然气;继续下沉,高温高压,碳氢分离,碳析出聚为一体(多含杂质),为液态煤炭;继续下沉则整个熔化,成为岩浆,岩浆亦因各种物质液态密度不同而分层,相近者则融合。此时有小星体撞击地球对面,冲击波先将此处地表震碎起皱,随后岩浆涡流将此处顶起,成为高山高原。岩浆凝固处为火成岩山,日久风雨冲刷,土层流失而层岩出,此为层岩山,层岩日久崩裂,则化石出,继续崩没,则坚石出,坚石者,熔岩凝固而成之石也,称火成岩。液态煤凝固处,成为煤山(在下者为煤层)。石油被抬升上涌又流入低洼处,是为明油田,多数仍存于地下,其位置被抬升,成为普通油田。存有天然气处被抬升成为气田。其它各种金属液体或含金属液体溢出凝固,成为金山或矿山。《管子》云:“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山上有赭,其下有铁。山上有铅,其下有银。山上有银,其下有丹。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金也。”小星体撞击处形成深洞,日久成盆地,岩浆大量喷涌处亦成深洞,久之亦成盆地。

此外,风吹日晒雷击寒暑之变化渐侵蚀地表,造成地形渐变,此为地表成形之次因。此成因对于局部山脉而言,多为积累达一定程度后造成山崩,山崩塌数次后,即降低成为矮丘。普通山峰千余年大崩一次,一次崩塌海拔降低幅度多为数十百米。火成岩之山石坚,崩塌需时较长。

冰川期之形成。此乃地球整体能态降低与大气环流同时作用之结果。大气于地球南北两极冷却下沉,其间水气冷却成雪沉积,积累达一定程度,两极冰盖遇星体撞击崩溃,或自崩溃,所成之冰山随洋流漂泊进入地球热带区域,带来持续全球性大雪降温天气,地球即于短期内进入冰川期。其间大陆有部分峡谷盆地可躲过冰川袭击。此后气温渐升,雪化冰消,地球进入间冰期。而今人以为全球以冰雪包裹而成之大冰川期在古则极难发生,除非太阳光变弱,或地球温度益低,而此当发生于将来。今人所知冰川遗迹,其实多古山地高原冰川,日久陆沉(或缓慢自沉,或遇星体撞击而沉),降低为低山矮陵,其冰川消融。

流星体之冲击,海水之潮汐,内外物质保持稳定转速时其角速度不同,三种现象对地球自转施加影响,导致内部铁核与地表岩层自转角速度不同,进而引发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南北极不重合。地球之总体自转亦因此而受影响,导致地理之南北极亦逐渐变化。只有遭受较大星体撞击,地磁两极方能产生剧烈偏转甚至于短期内颠倒。磁极颠倒即地球内外层相对转速方向改变,内外层旋转之角速度相同日久则地表磁场消失。地球自转轨道面与绕日公转黄道面偏离较大亦因地球成形后遭遇多次星体撞击而成。

自进入72帝王时代,人类历经数次小冰川期。较大冰川期来临后,全球可活人之地较少,其间最大者乃中国,此得益于众多高山峡谷使得大气环流受阻,造成局部山坳气候温和,可存活人数最多,而南北美洲近于全被冰雪覆盖,几乎不能活人,此亦是上古72帝王时代均定都中国之主因。

泰山始高,即当时之世界最高峰,华北平原相当于今日之云贵高原,乃喀斯特溶岩地形,面积也远大于今日。72帝王时代多定都于华北,其次乃河内关中,再次河南。

帝王时代初始时今青藏高原、新疆等亚洲中西部地区为西海,天下共有大洲九,各环海而成洲,神州面积最大,乃今中国所在地,帝王所辖, 其中山以泰山为最高。日久而陆沉,名山多有入海成岛者。后有数次星体撞击地球,有海抬升成山地高原者,亦有陆地陷没成海者。神州渐沉,风侵雨蚀雷击,近千年山即大崩一次,泰山日矮,今为小山。而西海隆起为高原陆地,海水四溢,此乃古之洪荒。海陆久变,乃成今日之形。古亚洲与北美洲相连,主因非古海面低而今海面高,实乃陆沉也。古地球整体温度较高,海陆沉浮之变较快,日久则地球温度日降变冷,海陆沉浮变缓。海陆沉浮之变,其速远过今人之意料。若无其它星体撞击,则地球原有之陆地日久皆没,陆上生物则绝灭矣。且星体撞击地球,其势能化为动能,没入地球,使其总体能态升高。

2. 地理环境的演化有什么特性啊(要简洁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统一性是其根本特征。也就是地理环境中的某一个地理要素要生变化就将引起其它因素相应变化的道理。

3. 地理系统演化

4.8.1 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动力机制

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动力来源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来自固体地球内部的内营力、来自大气圈和水圈的外营力、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在地理系统形成与演化过程的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动力作用的过程及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在原始地理系统形成的初级阶段(主要指太古宙),由于原始的大气圈、水圈尚在形成阶段,促使系统形成和演化的源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固体地球内部的内营力。当大气圈和水圈形成以后,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开始受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与影响。从作用方式来看,内营力的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地震活动、火山爆发、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其作用结果表现为地壳的抬升和下降、大陆的分离和重新组合,以及固体岩石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的变化等;而外营力作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分化作用、地面流水作用、地下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水作用、湖水和湖沼的作用等,其作用结果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及地表物质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的变化。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为各类不同生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地理环境,在外界能量(太阳能)输入的条件下,生命过程也开始了,通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在地球表面又形成了生物圈。当地球上出现生物以后,地理系统的演化除了受到内营力和外营力的控制和影响外,还受到来自于生物圈的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对地理系统的演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譬如,微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中其他还原者使土壤圈中的成土过程大大加速,从而为森林及其他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而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出现,又使大气中的氧气大量增加,气候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为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在地球史上,人类的出现是较晚的事情,但是人类活动却是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它对于地理系统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则地理系统演化的结果绝对不会出现今天的格局,就不会有今天的人文地理环境(系统)。就人类活动的性质来看,它既不同于内、外营力作用过程,也不同于生物作用过程。在人类产生的初期,人类活动只是机械地适应自然,更多地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这个时期,人类活动对地理系统演化的影响并不十分显着。但是,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具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从而使人类活动更多地具有目的性、能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人类活动的参与,使自然的地理系统演化过程发生了改变,原来由纯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系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地理景观都是经过人类活动改造的景观,就是在高山、极地、海洋底部也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目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强度的增加,人文地理系统的内涵(构成要素)愈来愈丰富,其结构也愈来愈复杂。然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理系统演化过程是具有继承性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系统的改造是在内、外营力作用过程、生物作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活动虽然能够部分或局部地改变来自于大气圈、水圈的外营力作用过程和来自于生物圈的生物作用过程,但却不能改变来自于固体地球内部的内营力作用过程和来自于地球外界的太阳能输入过程。

4.8.2 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自组织途径

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就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子系统的相互干扰作用,经历着从无序的混沌状态转换为有序结构,然后再周而复始的一种过程。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机理就是这种自组织机制。譬如,地质史上泛大陆的形成与分离过程,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出现过程,以及地表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和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等等,都是地理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在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自组织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条。

(1)控制参量的变化引起自组织

控制参量的变化可以分为缓慢变化和突变两种情形。当外界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缓慢发生时,即系统的控制参量逐步改变,系统逐渐接近于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时,系统就会从旧态变为新态。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控制变量的缓慢变化引起自组织的过程中,在临界点上,外界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并未改变,但系统却发生了质变。而且,环境向系统输入的能流、物流并不是有序的固定量,而是无规则的,但系统却“创造”出了某种有序结构。譬如,在远古代时期,随着大气中含氧量的逐渐增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随之逐渐变化,当大气中氧气的浓度达到0.1%(自阻止的临界点)的时候,厌氧生物就转化为喜氧生物,使生物圈经历了一次自组织,从而对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种情形是控制参量的突变,即突发性变化引起自组织。这种自组织过程在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中也是经常发生的,譬如,地震、火山的爆发等都是由于来自于固体地球内营力的突发性变化所引起的。

(2)系统要素的质与量的变化引起自组织

地理系统是由众多的地理要素构成的,当某一地理要素发生质变时,系统本身也要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发生自组织现象。一方面,一部分要素会离开系统,而某些新要素会进入系统,这就从本质上改变了地理系统要素的质的构成;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诸要因素内部的原因,即是说任何要素由于内部矛盾终究要转变为另一种东西。

1)要素数目的变化引起自组织。地理系统要素数目的变化会使系统在宏观上产生一种全新的行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地理要素数目的增加为所出现的自组织模式数目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说当地理要素增加时,地理系统可能出现的状态个数也会增加。

2)要素运动量的变化引起自组织。例如,山间物质经过侵蚀搬运,形成冲积扇;人口的定向扩散形成城镇聚落等。地理系统的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讲,是与地理要素运动量的变化有关。任何地理要素运动量的变化会引起各要素的重新排列,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自组织。

在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中,上述几种自组织方式通常相互交织,联合作用,从而规定和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自组织过程。

4.8.3 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熵标志

为了建立地理系统的熵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途径作了一些具有十分有益的尝试性工作。其中,一条途径就是从熵概念产生的源出发,建立地理系统的“热力学熵”。首先,地理学家们从物质扩散和能量运动的角度,将地理系统与热力学系统作了比较,其结果表明,地理系统与热力学系统有着惊人的相似。就地球表面的物质扩散过程而言,其发生的机理与热传导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地貌学家的研究表明,地貌发育过程完全可以用热传导方程描述: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式中:H(x,y,t)为地表的高度,它是地平面坐标(x、y)及时间坐标t的函数;f(x,y,t)为地球内动力的作用,它相当于热传导过程中的热源项。据此,地貌学家将地貌参数与热力学参数相类比,如热力学场是由温度T和热量Q来表现,而地貌场则可以类似地用高度H和质量M来表现,即:T←→H,dQ←→dM,进而地貌系统的熵被定为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总之,通过与热力学系统相似性的类比,揭示了地理系统的“热力学本质”,并建立了地理系统的热力学熵的概念,从而证明了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熵标志具有“时间之矢”的特性,为地理学家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等研究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4. 汉语方言的地理演变有什么特点

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远古时候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和其他民族发生接触,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5. 古生物地理演化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在印度大陆北缘和冈底斯南缘发育了丰富的底栖大有孔虫动物群。这类微体动物具有特殊的生态和地理分布特征,使之成为研究古地理演化的有力手段。一般泛指个体大于2mm的有孔虫动物为底栖大有孔虫,它不是一个分类单元。这种动物生活在浅海透光的底质上,喜欢含氧量充足和温暖的条件。追索这类动物在地质历史中的地理分布特征,可以推测和恢复不同时期的古地理演化,进而为板块的运移提供证据。

1.白垩纪中期圆笠虫古地理

圆笠虫(Orbitolininids)是一类砂质胶结壳类型的底栖大有孔虫。因其外形类似斗笠而得中文译名。该类生物常见于世界许多地区白垩纪中期的海相地层中,从早白垩世Barremian晚期开始出现,至晚白垩世Cenomanian期末消亡。它地理分布广、演化迅速,对地层划分具有重要作用。从生态学角度来看,Orbitolinids生活于温暖近岸的浅海环境,常见于碳酸盐丰富的沉积区,又能适应浊度较高的水体环境。在浅海环境中,其形态常随海水深浅和近岸带水动力强弱不同而变化,其壳体结构也常随生活周围物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清洁的海底,它可以吸附细粒的碳酸盐颗粒构建自己的外壳,而在陆源物质大量注入的浑浊水底,它又以周围粗大的类型各异的颗粒组合壳体。这类生物的生存环境局限于温暖近岸的浅海地带,其古地理分布不仅受气候纬度分带的影响,而且更严格地受深海洋盆和陆地环境的阻隔。因此,对其地理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其生存时期古地理位置的演变。

白垩纪西藏处于特提斯海的东部。构造意义上的特提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南部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地质学家将其称为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略呈东西走向的宽阔海洋,它最终闭合消亡而形成现今大陆上的巨型特提斯造山带(刘增干等,1990)。这一造山带是地球上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结构最复杂、造山带类型最多的构造域,它不但记录了南方冈瓦纳大陆裂解、亚洲大陆的增生以及最终汇聚拼合并隆升的地质历史,而且也记录了特提斯洋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是由一系列微板块及板片组成的,它们之间以深海残体、蛇绿岩和混杂岩等共同组成的板块消减带——缝合线为界,在三度空间上,青藏高原呈现出以活动的“条”与稳定的“块”相间的大地构造格局,并且主体呈东西向展布(王乃文,1983 a、b;刘增干等,1990;潘裕生等,1998)。班公错 怒江缝合带是中侏罗世的一个中特提斯洋,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则是从晚三叠世出现大规模张裂,经侏罗纪、白垩纪的扩张而形成的中生代特提斯大洋。它至晚白垩世开始收缩,古近纪完全闭合。王乃文(1983 a和b)将两缝合带之间的区域称为藏北陆块,一般用拉萨地块(或地体)来代表这一东西向延展的地区(麦尔西叶等,1984;潘裕生等,1998)。本地块内,前寒武系为中、深变质岩系,构成结晶基底,之上为以海相稳定型为主的古生代至古近纪的沉积盖层。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动物群主要生活在拉萨地块内,其北侧羌塘盆地的局部地区亦有发现。古构造格局的变化能影响生物区系的分异,反而言之,对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将恢复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

(1)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的圆笠虫

在拉萨地块,白垩纪中期沉积分布在三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中,由南向北为: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和藏北弧背盆地(余光明、王成善,1990)。在这三个沉积盆地中均产有丰富的圆笠虫(Orbitolinids)动物群,据目前研究结果,该动物群在西藏的分布仅限于这三个沉积盆地中。

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位于拉萨地块以南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北长约550km,宽约20km的范围内。其古构造环境北依冈底斯岩浆弧,南接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蛇绿混杂岩带。盆地呈东西向延伸,沉积了主要源于大陆邻区的巨厚陆源碎屑复理石相。沉积地层主要包括桑祖岗组和昂仁组。桑祖岗组为一套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及块状生物灰岩,富含有孔虫、珊瑚和厚壳蛤等化石,Orbitolinids动物群主要见于桑祖岗组的灰岩中。昂仁组是主要源于大陆邻区的巨厚陆源碎屑复理石相,在其底部的部分层位也见到Orbitolinids的化石(万晓樵等,1997)。桑祖岗组所含 Orbitolinids 经何炎等(1976)研究,有Orbitolina aperta,O.conica,O.scutum,O.lamina,O.concava等,据O.concava的出现,将化石组合时代定为Cenomanian期。在随后的研究中,更多研究者对这一化石名单作了修正。根据重新鉴定,认为该化石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期至Albian早期(王思恩,1988;尹集祥等,1988b)。笔者对桑祖岗组化石做了再次研究,鉴定有Orbitolina conica,O.scutum,O.texana,O.aperta和O.discoidea等,同时根据其上覆昂仁组底部的Orbitolina和菊石化石的层位控制,进一步确定桑祖岗组的Orbitolinids动物群时代为Aptian期至Albian早期(万晓樵等,1997)。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是指冈底斯岩浆弧区内存在的一系列以断裂为边界的拉张盆地,其形成与局部的火山 构造沉陷作用有关。盆地内的白垩系包括下统的林布宗组、楚木龙组、塔克那组和上统的设兴组。该盆地沉积地层在拉萨以北的林周一带出露最好,向西在谢通门、打加错等地也有发现。Orbitolinids动物群繁盛于塔克那组中,该组是以一套杂色粉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夹较多砂砾岩、板岩、页岩和灰岩的地层,产菊石、珊瑚、海胆、双壳类、腹足类、植物和有孔虫化石,其中Orbitolinids极为丰富。笔者对林周和谢通门两地的化石作了鉴定,有Orbitolina tibetica,O.minuta,O.trochus,O.scutum,O.planoconvexa和O.texana等。化石组合时代为Aptian至Albian期。

藏北弧背盆地位于冈底斯岩浆弧北侧,是以陆壳为基底的一种沉积盆地。该盆地沉积类型复杂,白垩系包括下统的多尼组、郎山组和上统的竞柱山组。Orbitolinids动物群在这三组中均有发现,其中郎山组化石最为丰富,常构成圆笠虫灰岩。藏北弧背盆地在郎山组沉积时期达到了海侵高潮,形成了以郎山组灰岩为代表的碳酸盐台地沉积。该碳酸盐台地广布于日土至纳木错一带,地层厚度从盆地边缘的300m到盆地中心的4000m。在西部的革吉地区,厚度最大,达4300m左右。厚度向东逐渐减薄,至纳木错仅厚300m左右。该弧背盆地在区域上亦显示为一东窄西宽的楔形盆地,西部的革吉一带为沉积盆地的中心。章炳高(1982、1986)对该盆地的化石作了细致的研究,对Orbitolinids作了新的分类和描述。他所研究的化石遍布在狮泉河、噶尔县、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措勤县、申扎县和班戈县等地区,主要是 Orbitolina(E.)prisca,O.(E.)robusta,O.(C.)microsphaerica,O.(C.)parva,O.(C.)scitula,O.(C.)rutogensis,O.(C.)orientala,O.(C.)miniscula,O.(C.)alticonica,O.(C.)lepida,O.(P.)lenticularis,O.(P.)umbellate,O.(P.)discoidea,O.(P.)megasphaerica,O.(P.)complanata,O.(O.)aliensis,O.(O.)birmanica,O.(O.)deltoids,O.(O.)bangoinica,O.(O.)concava等。据夏代祥和刘世坤(1997)的地层总结,在多尼组顶部的灰岩夹层中所见的Orbitolinids时代较早,应属于Barremian 晚期,郎山组灰岩中所含大量化石的时代为Aptian—Albian期,竞柱山组中产Orbitolina bangoinica和O.concava等,时代已进入Cenomanian期。

在班公错 怒江缝合带以北的羌塘盆地,以往工作没有海相地层的报道。近年的地质调查在盆地中部的土门一带发现了白垩纪中期的海相地层,化石主要有珊瑚和有孔虫。经笔者鉴定,有孔虫为Orbitolina birmanica,Orbitolina trochus,O.sp.和Textulariasp.等。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沉积区属于喜马拉雅被动陆缘盆地(余光明、王成善,1990)。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陆棚海环境,西藏境内有孔虫化石丰富,在岗巴-定日盆地广泛发育有以Rotalipora-Dorothia为代表的浮游 底栖混合型的小有孔虫动物群(万晓樵,1990、1992),同时代的Orbitolinids没有出现。向南至尼泊尔,在Thakkhola地区也发育有良好的白垩纪中期海相地层。Aptian早期地层中含海扇、牡蛎和菊石等门类化石,其上出现丰富的有孔虫动物群,以 Hedbergella和 Globigerinelloides为主(Gibling 等,1994)。印度 Spiti 地区的海相白垩系发育完整(Mamgain and Sastry,1975;Nagappa,1959),岩性和有孔虫化石组合均可与西藏岗巴-定日地区直接对比。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地区海相白垩系中也保存有与西藏岗巴-定日地区相近的有孔虫动物群(Nagappa,1959;Kureshy,1977)。

(2)全球分布的圆笠虫

圆笠虫在全球许多地区均有发现,一般分布在白垩纪中期环特提斯洋的陆棚浅海地带,主要见于西藏、缅甸、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克什米尔、阿富汗、中东地区、西欧、南欧、非洲北部和加勒比海等地区(图6-1)。据已有报道统计,该动物群主要发现于北半球,仅非洲中部的Tanganyika 地区是一例外(Berthou et Schroeder,1978;Cita,and Ruscelli,1959;Desio,1959;Drooger,1984;Douglass,1960、1961;Hasimoto,and Matsumaru,1974、1977;Hofker,1963、1966;Mamgain and Rao,1965;Nagappa,1959;Mehes,1971;Moullade,et al.1985;Schroeder,1975;Schlager,1984;Yabe and Hanzawa,1926)。据统计,在西半球,它一般分布在0~30°N之间,但在北欧地区,其分布可向北发展至50°N。在东半球,它一般分布在5°S~40°N的区域内。

图6-1 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的全球分布图

圆点表示Orbitolinids的产出位置,主要限于5°S~40°N的纬度带内;虚线代表印度与欧亚大陆生物分区的界线

如上所述,在西藏Orbitolinids限于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之内,在西藏境外这一构造单元东西两端的延续地段仍有大量出现(图6-2)。向东至缅甸一带,该类群生物十分丰富。缅甸被分为东西向的四个构造单元,由西至东分别是:Rakhine Coastal 带、Western Ranges带、Central Cenozoic 带和 Shan-Tanintharyi 地块(Thein,1973)。据仰光大学 Chit Saing教授的未发表资料及与其个人交流,Orbitolinids发育于缅甸中—东部的Central Cenozoic带和Shan-Tanintharyi地块。在Central Cenozoic带,Orbitolinids出露于北部的Hukawng山谷和 Chindwin-Hkamti 地区,以 Orbitolina texana和 O.concava为代表。在 Shan-Tanintharyi地块,Orbitolinids见于Ayeyarwady和东岸的Tagaung地区。该区含Orbitolinids的厚层灰岩地层夹于蛇绿岩和火山岩层中,化石主要有Orbitolina birmanica,O.concava,O.texana,O.lenticularis,O.minuta,O.parva等。产化石地层的时代被认为是Albian—Cenomanian期。缅甸Orbitolinids所分布的广大地区属于欧亚大陆的西南缘,该地区以西由Rakhine Yoma和Chi Hills的褶皱复理石带与印度板块相隔(Thein,1973)。其西侧属于印度板块的东北缘,那里没有出现Orbitolinids,而产有浮游和底栖小有孔虫动物群。

图6-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白垩纪中期生物地理分区示意图

1—Orbitolinids分布区;2—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3—印度型小有孔虫 介形虫分布区

向西至克什米尔一带,Orbitolinids见于印度河缝合带北侧的Ladakh和Kohistan地区。在该区的Dras岛弧火山岩中,含Orbitolinids的灰岩以透镜体或条带状产出。据Mamgain和Rao(1965)描述,化石主要有Orbitolina trochus,O.discoidea,O.bulgarica和 Orbiqiadrasensis等。对Ladakh和Kohistan地区的Orbitolinids化石有较多报道,一般认为其时代为Aptian—Albian期(Pudsey,Schroeder and Skelton,1985;Nagappa,1959;Garzanti,Baud and Mascle,1987)。

(3)西藏圆笠虫的沉积环境

圆笠虫的生存环境可与现今底栖大有孔虫的生活区域相似,它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沿岸浅水带内。其壳体大小和形态变化比较大。个体大小一般1~7mm,最大者可达60mm。形态由高圆锥状至低圆锥状、圆盘形、钟形和周边向上翘起的圆斗笠形均有出现。其外形和壳质成分复杂,且多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与自身演化关系不大。所以,给凭借外形而进行的生物分类造成了困难。现将此类生物分类的依据放在了内部构造上,重点考虑其胚壳构造及演化,以此确定属和种一级的分类特征。而其多变的外形和壳质成分对外界环境的恢复又是有用的依据。在白垩纪,它常与厚壳蛤类生物共生,进一步反映这类生物限于盐度正常、温暖的近岸环境。

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桑祖岗组的碳酸盐岩主要为微亮晶和泥晶胶结的生物碎屑灰岩和圆笠虫灰岩,Orbitolinids外壳物质主要是外界底质中的碳酸盐颗粒和少量陆源细粒物质,反映当时沉积环境为弧前盆形成之前的局部碳酸盐台地,水体清洁,陆源物质较少。Orbitolinids壳体以扁平形态为多,显示当时海水很浅,水动力较强,扁平的壳体有利于在这一动荡的底质上生存。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是一种构造盆地,岩石类型复杂,各种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均有出现。Orbitolinids动物群生存时期火山活动相对较弱,沉积物以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为主,其壳体多由胶结的碳酸盐颗粒组成,个体相对较小。推测塔克那组的沉积水深可能稍小于桑祖岗组的沉积深度。

藏北弧背盆地代表白垩纪的一个广阔浅海环境,Orbitolinids动物群生存时期盆地主体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组合,盆地南北边缘带为狭长分布的陆源粗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边缘相组合。Orbitolinids动物群类型多样,扁平形、锥形、钟形均有出现。在西部盆地中心地区多表现为较细颗粒的胶结壳类型,而在东部和盆地边缘地带则以陆源碎屑颗粒为壳质的主要成分,反映了盆地总体西深东浅的格局。

Orbitolinids动物群的生态特征限定它只生存在滨浅海环境中,这一特点影响其古地理的分布。白垩纪中期拉萨地块普遍出现碳酸盐岩沉积,富含浅海相的Orbitolinids动物群。全球Orbitolinids的分布反映其生存地区为环特提斯洋的滨浅海地带,当时它沿这一滨浅海区广泛扩散。

(4)圆笠虫及相关生物的古地理意义

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动物群繁盛于北侧的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的局部地区,而在南侧的印度板块却没有出现。根据当时有孔虫的分布特征,可以识别出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的两个生物地理分区(图6-2)。生物地理区系的形成和演化受控制分类单元的地理因素的影响。西藏Orbitolinids生物区的局限性受古大陆构造位置的控制。它限于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东侧缅甸的Central Cenozoic带和Shan-Tanintharyi地块,以及西侧的Ladakh和Kohistan地区,明显没有向南跨越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使该缝合带成为生物分区的界线。

从板块构造的观点来看,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生物地理区系的形成与中生代新特提斯洋形成和拉萨地块与印度板块的地理位置有关。一般认为,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以来解体,其北缘裂解成数个地块,由南向北漂移,不断增生到北方劳亚大陆的南缘。拉萨地块在晚三叠世晚期与北方的欧亚大陆拼合。该板块及其北侧羌塘盆地内分布的Orbitolinids与西特提斯及东亚日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区系(图6-3),说明拉萨地块在白垩纪早期之前已完成它的北移,与欧亚大陆拼合为一个整体,成为欧亚大陆的南缘。这时的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对Orbitolinids的向北迁移已不形成阻隔。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动物群沿欧亚大陆的东缘—南缘广泛扩散。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的地块与冈瓦纳大陆之间形成中生代的特提斯洋,而介于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北喜马拉雅海域最迟在晚侏罗世张开,形成以蛇绿岩套为主体的洋中脊,随后发展成为洋壳(刘增干等,1990)。白垩纪中期该大洋是陆生和浅海底栖生物迁移的障碍,使拉萨地块与印度板块之间出现生物区系的分异,Orbitolinids动物群始终没能向印度大陆扩散。图6-3表明,在东半球Orbitolinids分布在5°S~40°N的区域内,它在印度大陆的缺失一方面说明该板块当时所处的位置远离这一分布区,应在较高的南纬度地带。另外,新特提斯洋在形态上呈东宽西狭的海域,东部海域覆盖赤道两侧的热带—亚热带区,南北两岸具有对应的相似气候条件。如果只有气候为控制因素,Orbitolinids动物群在40°S以北的区域均有条件出现,但事实不是如此。所以,气候不是生物分区的唯一制约因素。东部宽阔的大洋无疑对生物迁移形成了障碍,但西端狭窄的浅海可构成南北两岸浅水动物迁移的通道,非洲北部和东北部Orbitolinids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事实。然而,该动物群却没有通过非洲大陆东侧进入印度板块,这说明印度板块当时已与非洲大陆分离并向北漂移,其间形成的海洋成为生物迁移的阻隔(图6-3)。

图6-3 白垩纪中期板块构造位置与Orbitolinids分布的关系

圆点表示化石的分布地点,主要位于环特提斯洋地区;当时印度板块位于南半球,已脱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北侧由特提斯洋与欧亚大陆相隔,出现不同的生物区系

2.晚白垩世以后的生物古地理

晚白垩世晚期底栖大有孔虫的类群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动物群的特征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南侧的岗巴-定日海盆发育着圆片虫-圆脐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代表类型为Orbitoides media,O.apiculata和Ompalocyclus marcroporus。在北侧的仲巴一带则以鳞片虫 假圆片虫(Lepidorbitoides-Pseudorbitoides)动物群为特征,主要有Lepidorbitoides minor,L.blanfordi,Pseudorbitoide sp.和Sigmomorphiasp.。这时南北两区的生物面貌已比较相近,代表类型均属于圆片虫科。但在属以下的分类中,两地底栖大有孔虫的地理分区继续存在(表6-1)。整个白垩纪南北两侧古生物地理的差异说明印度与欧亚两大陆之间存在一深海洋盆。白垩纪晚期印度大陆已向欧亚大陆靠拢,深海洋盆不断缩小。然而,直至白垩纪末两大陆之间的深海环境仍然存在。江孜至拉孜一带床得组下部出露含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放射虫和浮游有孔虫的深水沉积地层(吴浩若等,1977;吴浩若,1987;万晓樵、丁林,2002),可识别为Globotruncana Abathomphalus生物区,证明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直至白垩纪末期仍存在一狭窄的深海—半深海条带。受这一条带阻隔的南北两侧,生物古地理继续保持明显的分异(图6-4a)。

表6-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晚白垩世—早始新世生物地层的对比

图6-4 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生物地理图

1—Lepidorbitoides 生物区;2—Globotruncana-Abathomphalus 生物区;3—Orbitoides 生物区;4—Nummulitid 残留海;5—非海相区;6—冈底斯弧

西藏和印度大陆其他生物的分布也具有相似的特点。拉萨地块的改则一带产早白垩世双壳类动物群,包括Isodomellachoinbaensis Caestocorbula(Parmicorbula)perlonga,Noetia(Incanopsis)cf.lebanonensis和Anomiacf.subobliqua等9种(文世宣,1992)。Isodomella属于北温域生物地理大区日本-东亚亚省的特有分子,Noetia(Incanopsis)cf.lebanonensis和Anomiacf.subobliqua所比较的原种见于黎巴嫩Aptian期的双壳类动物群,生物地理区都属于特提斯域东地中海亚省。这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与Orbitolinids动物群的分布完全相同,均说明白垩纪拉萨地块与欧亚大陆为一个整体。当时欧亚大陆的生物群已扩散到拉萨地块,却没有再向南越过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而在印度大陆北缘的岗巴盆地,产Astartoides-Yaldioides双壳类动物群(文世宣,2000)。该动物群显示出明显的地区性的特点,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同时期的动物群不同。

印度 Kuchchh 地区产有白垩纪晚期非海相介形虫,属于 Limnocythere falsocarinataFrambocythere tumiensis-Gomphocythere gomphiomatos 动物群。这是一个印度地方性的动物群,与中国北方和蒙古的动物群截然不同(Whatley and Bajpai,2000)。印度白垩纪介形虫动物群强烈的地方性色彩,说明当时印度大陆孤离于周围大陆,四面大洋的阻隔使非海相的生物无法迁移扩散。

有孔虫、双壳类和介形虫等类群的地方性区系特征均说明白垩纪中—晚期印度大陆已完全脱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与北方的欧亚大陆存有特提斯洋盆的阻隔。

古新世以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的动物群类型趋于相同。古新世Danian期轮虫类(Rotalia-Lockhatia-Smoutina)动物群在岗巴-定日海盆十分繁盛,这时的仲巴地区由于近海相磨拉石的堆积使化石记录缺失。古新世Selandian—Thanetian期缝合带两侧的动物群已不存在差异,发育有相同的畸壳虫-戴维斯虫(Miscellanea-Daviesina)动物群。始新世早期缝合带两侧的动物群完全一致,以共同发育货币虫-圆旋虫(Nummulites-Discocyclina)动物群为特征。这一动物群在印度大陆北缘的岗巴—定日—札达一带大量发育,在冈底斯南缘的仲巴、冈仁波齐峰、达机翁、葛尔等地也广泛出露。化石证据说明,古生物地理的分异从古新世开始逐渐消失,表明沿雅鲁藏布江的深海环境已基本结束。尽管大洋阻隔消失,而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混杂带的一些地区还零散地分布着古新世早期床得组上部的红色岩层和蹬岗组的碎屑岩(万晓樵、丁林,2002;万晓樵等,2005),代表一种局限的深海或半深海环境。古新世晚期之后大部分地区已不存在深海沉积,主要出露海退相的碎屑岩(如甲查拉组)。

至始新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仍然有特提斯封闭前的残留海,浅海动物群的迁移已完全脱离了深海环境的阻隔,形成Nummulitid生物区(图6-4b)。

6. 地理变迁

从地球形成后的几次大的构造运动来找吧
那样对于了解气候和地质方面都比较好的

7. “地理”一词的词义演变是怎样的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geography一词源自希腊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词来表示研究地球的学问。地理学描述和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的区域类型。

8. 自然地理系统是如何演化的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

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
,任何
事物的变化总是要经历发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旧过程衰亡后,
“新过程就代替旧过
程而发生。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矛盾论》),宇宙万物概莫能外。以太阳为例,它形成至今已有6×109年的历史,目前处于“主序星”阶段。它与其同类恒星一样,将再经过红巨星阶段、白矮星阶段最终衰亡,而进入新的某种演变过程。科学家们认为太阳大约还能“存活5×109年左右。作为太阳系行星之一的地球,其形成至今已约有4.56×109年的历史。作为地球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也与地球的演化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自然地理
系统的产生应当起于地球发展史的某个阶段,也是地球演化进程的产物。如按前面所
述耗散结构的理论,开放的具耗散结构的自然地理系统,其发展过程必然是由低级向
高级、由无序向有序逐渐进化的。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
圈的一部分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实体,
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部分,
显然就不能称其为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统。地史古生物资料表明,生物圈的形成晚于岩
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应是自然地理系统诞生的标志。基于这一观
点,可依据生物界的发展进程将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环境、亚
自然地理环境、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环境阶段,


(一)原始环境阶段

又可称之为“前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即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形成阶段。构成原
始太阳系的物质包括氢、氦、碳、氮、氧、氖、镁、硅、硫、铁等元素。其中由氢、
氖、氮、氧等元素构成的气体物质约占总量的98.5%;由硅、镁、铝、硫、铁等及其氧化物SiO2、MgO、MgSiO2、Fe3O4和石墨等构成的土物质及由氢、氮、氧的化合物如水、水化甲烷(NH3·7H2O)等构成的冰物质,只占总量的1.5%。

地球诞生之初,土物质和冰物质聚集成接近均质的球形体,尚无分层现象。当地
球体积逐渐聚集增大,重力作用逐渐显现,比重大的土物质向球内部收缩汇聚,收缩
位能转化为热能,加之放射性元素蜕变中释放的热能,共同促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以致铁镍物质熔融沉向球心,形成内核;硅酸盐类密度低、熔点高的物质相对上升,
形成地壳;其余铁镁酸盐物质构成中间地幔层。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圈层分化。

地球圈层分化之初,由氢、氦、氧组成的原始气体仍为地球的主要组成,由于地
球初期质量小、重力小,不足以俘获气态物质,氢、氦、氧等极易散失于太空,故气
体稀薄。随地球体积逐渐增加,重力作用增大,在圈层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
成分,随地壳运动与火山活动被释放于空中并已不能轻易脱离地球,从而形成一定厚
度的原始大气层,它们主要由甲烷(CH4),氨(NH3)和气态水组成。随着紫外线作
用于大气上层的水分子上,由“光致离解”将其分裂为氢和氧,氢原子继续逃逸出地
球,而氧相对存留下来,与甲烷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与氨作用形成氮和水。所以
这一阶段的大气主要成分变作二氧化碳、氮和水汽,构成第二代大气(还原性大气)

而相当一部分水汽又转化为液态水,在地表汇集形成原始海洋——水圈。

从地球的诞生,到岩石圈、气圈和水圈的初步形成大约从4.56×109年延续到3.5×109年前,这一阶段持续约1×109年,
即为原始环境阶段。这一阶段是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共同主导着地球表层缓慢演化的阶段,也是为自然地理系统的诞生奠定基础的阶段。

(二)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开始于距今约3.5×109年。地史古生物资料表明,在距今约3.5×109
年的原始海洋里,开始出现原始的原核生命体。在南非的岩石中发现距今约3.2×109年前的古杆菌(Eobactrium)化石。因此,距今约3.5×109年原始生命的出现,意味着地球自然界发生从无机界进化为有机生命界的质的飞跃。同时,有机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生物圈的始起,也标志着地球开始进入自然地理系统产生的阶段。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
(《反杜林论》)。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S·L·Miller)和尤里(H·Urey)首次模拟地球原始大气成分,用甲烷、氨、氢和水汽,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11种氨基酸。其中有4种(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存在于天然蛋白质中。此后不少学者又陆续合成了核糖与脱氧核糖、核苷酸 脂肪酸等多种有机物质,从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从无机物转化为简单有机物,是地球发展历史的必然产物。

如前所述,随着地壳强烈的火山活动,大量水汽释放于大气中,氧与甲烷和氨不
断作用形成水、大气中的氮与地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硝酸盐类化合物。大气中的大
量水以降水形式一方面持续不断地使原始海洋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又将
各种原始有机物质带入海洋。同时,大气降水又在原始陆地上形成径流,将大量无机
盐类的溶解质最终汇集于海洋,使海水成为多种无机物与有机物混合的“营养丰富”
的液体(broth)
,为生命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这是由于地球早期在第二代大气中氧和臭氧均极稀少,太阳
的紫外线辐射还相当强烈,原始生命体在大气中和原始陆地上根本无法存活,而只有
海水能对紫外辐射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从而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防护条件。海洋中
的生命是如何生成的?科学家们对此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从理论上推算,
要使
2000

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形成排列有序、具有自养和自我复制功能的原始细胞,其概率为
1/40000
。生命的形成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管怎样,事实上就在距今
3.5
×
10
9

3.0
×
10
9
年这段漫长的
5
×
10
8
年中,
地球的海洋中终于出现了原始的细菌生命体。
此后球
藻、蓝绿藻类生物陆续生成。例如在美国加州东部发现距今
2.0
×
10
9
年前更为进化的
细菌化石,其中有类似于藻类的生物,内部已含有细胞核。细菌和藻类的出现,开始
了一种新的生命作用即光合作用,使大气中出现氧与臭氧,在大气圈上部逐渐形成抵
御紫外辐射的臭氧保护层。至距今
1.4
×
10
9
年前,海洋中特别是浅海地区绿藻类大量
繁殖,光合作用加强,大气中氧与臭氧日益增加,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大气的组成在
逐渐发生变化。随着臭氧层的发展,地表紫外线辐射逐渐减弱,更高级生命的生存渐
有保证,使海洋生物得以进一步发展。从寒武纪到
5
×
10
8
年前的奥陶纪初,海洋无脊
椎动物已大量生存,海洋已成为生物世界。直到距今
4
×
10
8
年前泥盆纪之初,生物进
化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飞跃,植物开始登上陆地。至此,自然地理系统结束了亚自然地
理环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
3.0
×
10
9
年的时间,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变历时
最长的阶段。

(三)全自然地理环境阶段

全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即海洋和陆地自然地理环境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距今
4
×
10
8
年泥盆纪之初,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地球上的陆地范围大增。由于地理
环境的急变,生物界发生重大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发展,以裸茎类植物裸蕨为代表大
量出现。海洋生物中的无脊椎动物相对衰落,脊椎动物鱼类随之大量繁衍,海陆交界
滩涂地带开始出现两栖动物。至距今约
3
×
10
8
年的石炭纪,陆地上已是森林广布和爬
行动物出现。全球茂密的森林植被使光合作用急剧加强,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益减
少,而游离氧日益大增,最终以氮、氧为主要成分的第三代大气(氧化大气)
,即作为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之一的现代大气层终于形成。

随着陆生动植物的发展,生物圈也逐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生物物种日趋进化、
丰富和多样化,一个完整的生物圈已告形成。同时,从植物由海登陆的时期起,陆地
风化壳也开始了成土过程。换言之,陆地上如无生物,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土壤。生物
在陆地上的迅速发展,也加速了土壤圈的形成。至此,作为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部
分,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阶段,完成了从
海洋到陆地,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到土壤的全面进化的过程,即真正意
义上的自然地理系统终于形成。到距今约
3.5
×
10
6
年前后人类开始出现为止,全自然
地理环境演化阶段大约经历了近
4
×
10
8
年。

(四)
“人—地环境”阶段

距今约
3.5
×
10
6
年前后,
新第三纪晚期,
生物演化历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重大事件,
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类的始祖如阿法尔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出现。
生物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然地理环境随即开始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新阶段。
随着人类从古猿经猿人演化为真人,在极其短暂的数百万年间(与漫长的数十亿年的
地球发展历史相对而言)
,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迄今为止,人类已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成为自
然地理环境的最新组成部分。并且,人为环境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
在日益增加。人类的活动从完全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阶段,发展至今已能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阶段。换言之,人在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即人地矛
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已经由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逐渐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此,
我们把生物发展史上人类出现后的阶段,作为自然地理系统发展过程中以人为主的新
阶段,并称其为“人—地环境”阶段。

(五)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特点

通过对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析,便可发现有如下特点:

1
.自然地理系统演化过程中,其圈层结构具有一定的演变顺序。首先进行的是岩
石圈和大气圈的分化,其次是水圈的产生,最后是生物圈和土壤的形成,该过程的完
成即是自然地理系统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2

在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也经历了不断变化的
过程。如岩石圈实现圈层分化,并形成了全新的沉积岩成分;大气圈发生圈层分化的
同时,其组成成分和性质也发生重大变化;水圈的发展不仅形成了海洋和陆地水的地
域分异,同时水的化学组成也因地而变异,海洋最终形成化学组成相对稳定的咸水环
境;生物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土壤经历了
从无到有和地域分布差异的演变。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内部动态与功能实
现了在时间与空间上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不断进
化。

3
.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过程曲线(参见图12),不难发现其各个演化阶段的时间历程不均匀:其开始的亚自然地理环境阶段历时最长约3.5×109年,其后的发育完全阶段历时约3.6×108年;而人—地环境阶段发展至现今才经历了约3×106年,自然地理系统各阶段的演化历时大约在按照10:1:0.01的比率递变。这可能暗示着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同样符合S形逻辑斯蒂过程线的规律。

除归纳以上特点外,还应指出,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现阶段人—地环境阶段的发
展趋势尚不明了。就是说,现阶段是仍处于整个演化过程的迅速发展阶段?还是即将
进入
“后自然地理环境”
的发展速率逐渐趋缓的新阶段?人—地环境阶段究竟有多长?
我们的有关自然地理系统演化阶段的划分是以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为基础的,那么,以
人类发展为主体的
“灵生代”(Antropogen或Antropozoic Period)
将于何时终结?这些
问题决定着自然地理系统未来发展阶段的性质。

9. 什么叫地理沿革

沿革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文学科之一。研究疆域政区消长和古今地名演变。从现代学科分析,沿革地理学主要属于历史人文地理学,是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但不是它的重要研究对象和最后目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深入开展,必将推动沿革地理研究的发展。作为历史地理学前身的沿革地理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1世纪,西汉的刘向写过疆域地理着作《域分》,给疆域地理志创立了端绪。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也以疆域政区为主体,是为历代正史记述疆域政区、建置沿革的滥觞。以后正史几乎都有地理志。地方地理志起源很早。自唐以降,更出现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唐代李吉甫所修《元和郡县志》、宋代乐史所修《太平寰宇记》,以至元明清三朝所修《一统志》,从内容到规模,都较正史地理志有所扩展。宋元以来的地方志,都把建置沿革作为重要的记载内容。山川地理志上溯可及《山海经》、《禹贡》,但记载较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道为纲,阐述历代政区的分合、城邑兴衰等,构成研究沿革地理的一个体系。疆域地理志、地方地理志和山川地理志构成我国古代沿革地理的三大分支。沿革地理成为专门学科,始于北宋。临川人吴澥着《历代疆域志》,通考宋以前历代地理志的材料而成。其后学者研究成果很多。沿革地理在我国有着特殊地位,一向为历史学家所重视。研究历史,对历史事件认真、彻底的剖析,必然牵涉到疆域政区的变迁、都邑的兴衰、地名的更易等,因此我国传统的“舆地之学”从来就是史学的一支。但沿革地理侧重于沿革,局限于古今异同的考订,很少超出这个范围。20世纪30年代中期,顾颉刚等倡导组织的禹贡学会,提出了扩大、改造沿革地理,建立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地理学,使沿革地理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0. 历史地理学的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着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数量上,都难以与中国相比拟。1848年出版的麦考利《英国史》第一卷第三章关于1685年英国历史地理的描述,虽然有人认为它是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但该章及其以后出版的一些以“历史地理”命名的着作,实际上仍以记述疆域或政区变迁为主。
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
被称为俄国历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纪地理学家塔季谢夫对历史地理任务的解说,也只限于历史时期疆域、位置、地名、边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描述,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内容基本一致。总之,19世纪及其以前“历史地理”一词在西方虽已广为应用,但实质内容仍属于沿革地理的范围。
近代地理学始于西方,德国地理学家康德于18世纪中,在科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自然地理课程,洪堡德与李特尔又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直接影响到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是李特尔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以后是德国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美国女地理学家森普尔在她去世之前写成的《地中海地区的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是代表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着作。法国维达尔·白兰士针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可能论,其着作《人文地理学原理》对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历史地理学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但其内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围。1917~1919年张相文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学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上已不限于疆域与政区的演变。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赫特纳1927年出版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有专节论述历史地理学,指出历史地理学不同于地理学发展史,它是对“过去时代进行的地理考察”。
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专着的出现,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5年出版的英国伊斯特《欧洲历史地理》叙述了欧洲罗马帝国至19世纪铁路兴起时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历史演变,内容上已完全不同于过去以研究疆域政区为主的同一名称的专着。
1936年一部更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专着问世,即英国达比主编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达比在本书序文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历史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方法,对于后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948年,美国布朗的《美国历史地理》出版,该书描述了从15世纪末北美大陆被发现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国土由东向西逐渐开发过程中的地理变迁。上述三部着作,标志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阅读全文

与地理演变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