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存在哪些差异
人们常说的东西方国家划分有三个标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若只考虑地理位置,英法美等处于西半球的国家可称为西方国家;若从文化背景上讲,西方国家多信奉基督教;从政治体制上讲,西方国家自认为实行民主制度。
但是受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目前对东西方国家划分的界线也逐渐模糊。
除了传统的东西方国家划分以外,俄罗斯和日本是比较特殊的两个大国,虽然俄罗斯在文化背景上属于西方文化的分支,但是因为其政治制度原因,所以一直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
日本在地理上虽然属于东方,但是因为政治上实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以日本一般被认为是西方国家。
Ⅱ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根本在哪里
1、东西文明的差异,可以说,地理因素是基本原因之一。不过,起源主要是古希腊诸城邦的地理因素和商朝地理因素的不同。当初,阿力山大建立的庞大国家--马其顿帝国(其实是封建国家)。马其顿帝国和秦帝国的存在正是东西文明差异的起源。马其顿帝国把希腊的城邦文明传播整个欧洲,而后来的欧洲文明,其实正是继承了希腊的城邦文明。可以说,直到今天在西方强国身上,都能看到希腊城邦议会文明的影子。古希腊的地理导致产生古希腊的城邦议会文明,而阿力山大通过征服战争把文明种子种在西方。马其顿帝国本身就是封建国家,和秦帝国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制度,和秦之前的封建国家商周倒是相似的。不过,商朝已经不是城邦议会封建国家了,而是家长制度的封建国家。秦帝国对于东方文明的影响就在于创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权帝制,真正废除了封建制度。加上汉帝国继承秦帝制后用了宗法思想--儒家捆绑法家来统治,彻底固定了家长式的的中央集权帝国制度。可以说,法家和儒家本质都是家长式的统治学术--正是它们缔造了东方帝国(专指中国和)之后的东方文明。而希腊的议会封建制度本质是契约式的统治制度,正是它们缔造了西方的马其顿帝国和之后的西方文明。并且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现在。
2、东方帝国文明的循环和西方封建文明的发展。当初,大家同样是封建文明,不同的是家长制和议会制。而东方封建文明发展得更快,比西方早了接近1500年升级到新阶段--中央集权帝国(家长式)。要知道,东方封建文明和其延续影响(到汉武帝尊儒术后约200年)表现出的文明是比西方封建文明先进约1000年的。所以,东方封建文明就远远先于西方封建文明进入新阶段。西方封建文明要到工业革命,才开始进入新阶段:议会式的中央集权国家。比东方抛弃封建文明迟了1500年。
但是呢,东方帝国文明虽然发生得早,但是,其不幸捆绑的统治学说是鄙视劳动和科技的儒家学说,而不是重视发明的墨家。儒家的宗法性(三纲五常)是迎合帝国的需要的,但是其鄙视劳动科技发明,结合上法家的重农抑商,简直就是绝配--奠定了东方帝国文明的结局--在循环中生生不息,坚持不进步约1600年,直到清朝末年。正所谓祸福相依难以预料啊。提早了1500年,却循环了1600年。可以说,法家和儒家是家长制度在封建时代,血缘继承统治权社会的顶级家长制度学问,东方在交通通讯极其落后的时代能建立持久的帝国原因在于此。如果没有它们,中国断然无法提早离开封建时代进入中央集权帝国时代--原因就在于疆域过大。中国古代皇朝许多都是由于地方割据势力壮大而灭亡的,这本身就说明了法家制度儒家思想一直要和疆域过大而交通通讯慢导致的地方割据倾向作斗争。这个问题,只有交通和通讯提升速度才能真正解决--否则只能依靠法儒--法儒却敌视商业和科技,导致交通和通讯无法速度提升够多。看,就是这个死循环。如果当初的法家思想,是重农重商的,儒家思想是重劳动重科技的,嘿嘿,就算是家长式的帝国,中国也早进入家长式的工业帝国领域,而不用在农业帝国中循环不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的,开始许多的偶然性造就了后来的必然性。
西方封建文明没有法家和儒家,所以没法在科技足够发达之前抛弃封建形式进入中央集权形式。但是也没有法家和儒家的禁锢,经历了中世纪黑暗的宗教封建社会,终于在文艺复兴中重启古希腊理性、注重实践的哲学,打开科技发展的道路。在继承了东西文明的科技基础上,进行了科技革命,引发工业革命,进入商业社会,最终建立出工业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很快就超越了东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西方是议会制度的。东方是家长制度。
结果:西方的,议会制度的,工业中央集权文明,打败了东方的,家长制度的,农业中央集权文明。
3、 东方文明的进化。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碰撞中彻底败下阵来。科技是最直接的因素。为洗刷屈辱,东方文明进行迅速变革。先花了几十年,学习科技。然后是抛弃统治权的血缘继承制度,跟着抛弃了儒家思想。但是,家长式的统治本质没有抛弃(苏联的家长式统治思想马列主义使然),为了继续给家长式统治合法性,于是就选择了某些强调家长式统治合法性的手段。直到今天。其中的祸福在这里就不说了。而西方文明,则从议会式进化出鲜明的契约式中央集权文明,大步前进。
综述整个东西方文明发展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至今还存在的较大差异就是家长式统治和契约式统治方式。这就是今天东西文明本质性的差异。
Ⅲ 中西方饮食、节日、建筑方面存在的差异与地理上有什么联系
建筑方面 中国古代大多以木制结构为主 而欧洲大多以石制为主 这主要区别是由于自然带决定的,中国地域广阔,所跨自然带有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季风带 亚热带 和热带 等多种类型 也拥有很大的自然林区 而整个欧洲以温带海洋带为主 多多汁牧草而很少高大树木 再加上空气潮湿不利于木制结构的建筑保存所以造成两地建筑风格的差异 同样因为多汁牧草的丰盛 导致欧洲畜牧业发达所以欧洲以奶酪 牛扒 等为主 而中国多为平原而且是季风类气候适合小麦 稻谷等作物的生长所以造成饮食方面的差异 另一方面 比如法国的气候特别是东南方盛产葡萄所以葡萄酒比较流行而中国因为小麦稻谷等的盛产 所以多白酒 节日方面中国的春节 主要是因为中国大多处于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明显且分明 而欧洲为海洋性气候并且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一年四季多不明显 所以没有类似的节日 而西方的万圣节 多以南瓜为主要 说明该地区的南瓜为主要生产对象 间接反映地理差异
Ⅳ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哪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说中国内部各省之间的文化就有很多差异,更别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了。想要弄清楚这些差异,我们首先要从这些差异产生的物质条件来谈起。
Ⅳ 中西迥异的地理条件造成了怎样的经济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古时候,人们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发达,有人甚至终其一生也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其可能达到的
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
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
1.1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概况
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
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
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
化为代表。
1.2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
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1.3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
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
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2.1中国的农业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
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
地位的重要。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
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2.1.1土壤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2.1.2水源 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
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学者罗兹·莫菲着《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
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
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2.1.3光照与温度 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1.4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 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2古希腊经济 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
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
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有句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与古希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就会不同。
3.1中国政治中国的农耕经济要求环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体的强势,这样即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
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对农耕环境加以改造。那么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民族的整体统一,治理权力的中央集中。不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
张“以礼治国”儒家,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是以“君权一统”
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较少的自由赋以君主较大的权力,来换取较稳定的社会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
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从此以后,以农业经济为
基础,倡导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君主世袭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3.2古希腊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
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种地的平民和占有地的贵族,也开始从事工商业,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
的侵犯盘剥。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和农民一起反对土地贵族的专制政权,要求拥有政治权利。政权从土地贵族手中夺过来之后,新的政权必须以维护
工商业从业者的利益为目的。而工商业发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工商业从业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所以新政权必须保护每个合法公民
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这样,民主制国家产生了。
4.科技
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征的就是他们的科技艺术。科技,我将其理解为科学和技术。我认为,中国文化中更
多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系统科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众多,单单四大发明就享誉世界,甚至对西方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农业经济
以及政府“重农”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与农业有关的。例如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令,各式各样的水车、播种工具,甚至有很多种历法也
是以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则创立的,其他的工艺创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而创造的。这些发明精巧绝伦,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结晶,但
是,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能称为科学,应该是技术。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也只是我国文化科技方面中
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这不是在受到束缚而且十分封闭的农业经济、君主集权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的。但是在民主制社会中,个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个性天赋能得到发挥,总有一些
人天生喜欢研究学问,热衷于思考古人流传下来的种种问题,也可以自由地争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论的交流,这样,追求真知的哲学学问能够得到
发展。而研究万物本原的工作必然会促使认识方法的提高,直至产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科学。
哲学的发展乃至科学的产生,必须要有自由的社会环境。而自由的民主制社会的产生必须要有强大的工商业阶
层力量对抗土地贵族专制,而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只能出现在适合工商业大发展的地区,而适合工商业发展的地区必须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有方便的对外联系,附近是
古老文明地区,自身环境不适合农业,但有自然矿藏,适合航海,有优良港湾。
这样的地区,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爱琴海区域的希腊半岛上的雅典地区。幸亏有雅典地区,使得在公元前3世纪时,人类终于有了科学。
5.宗教信仰 比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会发现一个显着
的不同:欧洲敬神,中国敬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是圣人情结。我们民族是一个宗教意识淡薄的民族,在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宗教的。我们没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来的,
道教是宗教外来后才产生的,不是自己产生出来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我们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在中国的神话传
说中,人类的一切聪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都来自于“三皇五帝”的智慧。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分别发明了燧石和钻木取
火、结网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饲养、五谷的种植和中医药术。而五帝之首黄帝则是做衣冠,造舟车,制音律,创文字等等。而这些都是由当时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活动
决定的。中国频繁的灾害和频繁的战争,造就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天灾与人祸后的余存。战胜天灾,避免人祸就成为农耕民族的普遍期望。而黄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
成功实践,使华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实际一些。所以说,中国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举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店铺中所供奉的财神爷
不就是关公吗?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认为神灵赐予自己理性,如广泛流传欧洲的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
斯点化人和动物各种天赋,尽管一时疏忽,好象留给人类的天赋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却赋与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罗米修斯干脆从太阳神那里偷出火种补偿
给人类,使人类成为世界生灵的主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无形的,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没有形状,不是人格神。他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因此
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国家才可能实现,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产生。
6.精神面貌与道德标准
我相信,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存之道。依附于不同生存模式的人们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与道德标准是不同的。
6.1中国式的含蓄谦虚包容之美 在古时候,大部分的
中国人其实就是中国农民。中国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收获,而其收获的不只是稻谷,还有精神。他们教育子女都是说:“要学习稻穗,它们吸足了水,都会把
头谦虚地低下来!”因此,中国人敬仰大地的包容与贡献,学习稻谷的含蓄与谦虚。中国的成语里就十分称颂这种美德,像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犹太人的文化具有一种侵略性,他所到之处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该地方原有的精神文化。但是,唯有到了中国,他的侵略性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被中国文化所吸收。这就是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的表现与作用。
每当中国人被人称赞时,都会谦虚地说:“不敢当”,而西方人则会十分坦然地接受。
6.2古希腊式的冒险求真之美 古希腊人的生活就是航海、贸易和移民,这使得他们要常常面对大海。如果说中国文化的老师是大地,那古希腊就是海洋。人们在陆地上可以自由行走,没有任何顾忌,更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海洋就不同了,它诡异莫测,凶险异常,一个不慎,所要面临的就是没顶之灾。
因此,与海洋打交道的人就要具有或是说被锻炼出一定的精神品格,那就是开放性的冒险精神、乐观精神与求
实的精神。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直面大海,勇敢的人会十分乐意于冒险。当一个人不畏惧危险时,他就会乐观地面对一切人事物。要与大海进行对抗,就需要精密的仪
器、丰富详实的海洋知识、先进的造船技术,这些就要求人们对事物抱有求实的精神。
这些就是古希腊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中所培养出的性格、精神,也影响了后人。
7.艺术 艺术不只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绘画、雕塑、书法、文章等等,更是本民族自身精神的升华与体现。
7.1中国艺术 中国的含蓄精神在艺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朦胧之美。
7.1.1绘画 中国绘画的代表是国画,即水墨画。重在写意,即意境,而非写实。没有任何一位画家会跑到山的面前画这座山,而是强调心中有丘壑,下笔成岚峰。
7.1.2文章 中国古代文章中表现这种朦胧美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描写。只是寥寥几句的简单描写,并没有说明其具体的面貌长相,但是他的身形样貌在我们的脑海中却是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而且,不只是外貌等表象描写的需要人们自己去想,文章字里行间所内涵的一些东西也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可以说,中国的文章十分含蓄内敛,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压迫,因为中国历来含蓄精神的影响。
7.2西方
与中国的含蓄写意不同,西方的艺术更注重写实,应该说是他们求实精神的体现。
7.2.1绘画 只要说起西方的绘画,就会让人想起素描、油画。这些都是十分写实的绘画艺术。几乎每一幅素描与油画都有它的参照物,而且强调真实。着名画家达芬奇为了更真实更科学的画出人体,甚至不惜盗取尸体将其解剖,以更好地了解人体肌理骨架结构。
7.2.2文章 西方人的文章我看过不少,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写得真详细。描写人物,会从他帽子上的羽毛一路描写到带珍珠的鞋子,甚至是男士的袜子、女士的衬裙。你不用猜测书中人物的真正想法,因为作者会用很大的篇幅来详细地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
8.综述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中西方古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影响
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这种种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地里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地理因素绝对是
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我前面说得那样,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他们创造下的文化,文化也影响了后面的每一代人。当今
社会正处于大融合的时代,中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频繁,难免会出现碰撞与分歧。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分歧,都是由各自所生活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而
这社会文化环境是几十代人在自己国家地区生存数千年来所积累下的生存经验与法则。所以,当我们在面对那些分歧时,应该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去理解对方思想,
包容对方的行为,如此一来,我相信,世界将会更加美好、和谐。
Ⅵ 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地方多了。
欧洲有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等以地中海为中心,可以归为海洋文明。
中亚有伊朗文明、伊斯兰文明,地理主要是沙漠和高原。
南亚有印度文明,热带气候、大雪山、恒河。
东亚中华文明,黄河与黄土高原等气候。
各个地方气候都不一样,要细说的话一时半会说不明白
Ⅶ 中西方的差异大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觉得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有,西方喜欢研究细节,喜欢把事物拆分开来,而中方的文化喜欢研究整体,重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西方的文化还非常崇尚自由,中方的文化崇尚规规矩矩办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Ⅷ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和相同点
1、东西文明的差异,可以说,地理因素是基本原因之一。不过,起源主要是古希腊诸城邦的地理因素和商朝地理因素的不同。当初,阿力山大建立的庞大国家--马其顿帝国(其实是封建国家)。马其顿帝国和秦帝国的存在正是东西文明差异的起源。马其顿帝国把希腊的城邦文明传播整个欧洲,而后来的欧洲文明,其实正是继承了希腊的城邦文明。可以说,直到今天在西方强国身上,都能看到希腊城邦议会文明的影子。古希腊的地理导致产生古希腊的城邦议会文明,而阿力山大通过征服战争把文明种子种在西方。马其顿帝国本身就是封建国家,和秦帝国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制度,和秦之前的封建国家商周倒是相似的。不过,商朝已经不是城邦议会封建国家了,而是家长制度的封建国家。秦帝国对于东方文明的影响就在于创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权帝制,真正废除了封建制度。加上汉帝国继承秦帝制后用了宗法思想--儒家捆绑法家来统治,彻底固定了家长式的的中央集权帝国制度。可以说,法家和儒家本质都是家长式的统治学术--正是它们缔造了东方帝国(专指中国和)之后的东方文明。而希腊的议会封建制度本质是契约式的统治制度,正是它们缔造了西方的马其顿帝国和之后的西方文明。并且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