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凉洲词包涵了什么地理知识
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基本是我国的西北地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②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难题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苗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就是今走甘肃省境内的武威市,“玉门关”在甘肃敦煌市以西。
请你分析这首诗所包含的地理现象和原理。
答:
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北部地区属于非季风区,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全年降水稀少,地面植被多以荒漠为主,显得十分荒凉。“玉门关”在甘肃敦煌市以西,正位于非季风区内,因此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这里的“春风”从地理角度来看就是指的夏季风。
问: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的一、二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答: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险峻高山的环抱下,一座孤城巍然矗立。
问: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远上”和“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两词为人所称道,请任选其一试做分析。
答:
“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滔滔流向天际的雄伟景象,意境辽阔;
“孤”字不但写出了高山环抱中的城堡处境的荒僻,也抒发了戍边士卒孤独寂寞的情怀。
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首诗写戍边士卒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广阔胸怀。
③ 《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地理常识,你知道多少
《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
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1、 诗与天气、气候知识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解析: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一一
(宋、陆游)
解析: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一
(唐、刘禹锡)
解析: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一
(唐、岑参)
解析:形象地说明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解析: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解析: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一
(唐、岑参)
解析: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受字数限制,待续。
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代表的物候现象
希望帮得上忙
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现象
在诗句之中其实反映了地理的一个基本知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
这里的春风当指我国的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因此杨柳因为水分条件不足也无法在关外存活。
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苗何
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北部地区属于非季风区,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全年降水稀少,地面植被多以荒漠为主,显得十分荒凉。“玉门关”在甘肃敦煌市以西,正位于非季风区内,因此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这里的“春风”从地理角度来看就是指的夏季风。 |
⑥ 古诗词中含有地理现象
有,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西北地区是非季风区,夏季风吹不到,就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区就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
⑦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描写了哪些物候现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脉的走向是导致各地气候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季风区的范围就是以多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为分界,所以春风不越过玉门关。
⑧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含有什么物候现象
一、回答:这句诗所含有的是我国北部边境纬度高,所以冬长夏短,春季来的比我国其它地区都晚的物候现象。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作品简介: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3、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⑨ 《凉州词》在地理中描述的是什么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着《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