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及其优越性
中国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有利于东面海洋的水汽进入内陆.
中国东南多平原,水分充足,有利于农业种植.
中国西高东低,河水自西向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加强交流.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中国海岸线较长,有利于对外沟通交流和海洋渔业的发展.
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江河众多,水资源尚可.经纬跨度大,三级落差明显,气候基本齐全
临海靠山,战略地理优势突出
海岸线绵长,专属开发区广阔,海底资源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西北西南内陆多山,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
北部海拔高,地势平坦,适宜畜牧业
南方地势低洼,多丘陵,种植业优势突出.
‘贰’ 宁波该怎么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未来20年将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宁波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中拥有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发展方向,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禀赋,进一步增强宁波的城市功能,提升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今后一段时期是长三角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快速发展,由上海和浙江、江苏诸多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产业发展基础最好、对全国影响和带动作用最大、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的城市群或经济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长三角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也是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心地带,拥有极好的海上交通优越条件。同时,长江下流贯穿长三角北部城市与上海,能够溯江而上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龙头;二是雄厚的产业经济基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工商业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其它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现代化程度较高,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以上,已进入中等发达水平,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三是改革开放较早。长三角地区体制改革起步较早,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发育相对完善,体制、机制灵活,企业活力强劲。同时,对外开放较早,经济外向程度高,对外贸易活跃,引进外资积极,对外合作广泛,是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区域;四是科教文化较为发达。长三角地区人文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科教事业较为发达,16个城市半数为科教名城或历史文化名城;五是城市化进程较快。长三角区域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推进较快,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整,城市功能分工相对清晰,上海国际大都市在长三角的龙头地位突出,南京、杭州、宁波、苏州在区域中作为副中心城市地位明确、功能清晰,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中小城市发展势头强劲。长三角城市的有机组合使之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具备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当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一些先天不足,如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十分严重,区域内部协作与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提升等等。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跨国公司转移生产基地的进程加快,长三角优越的条件已使它成为国际产业资本登陆中国的桥头堡,成为全国乃至东亚联系国际市场的重要门户,长三角面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机遇期。今后一段时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下,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资本将进一步加快战略布局调整,制造业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长三角区域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使之成为国际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大陆的桥头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上海设立经营总部或办事处,并在长三角地区投资产业项目,设立生产基地。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长三角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和地位会进一步突出,长三角区域的对外交流也会越来越多,国际化程度会不断提高;二是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服务业和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的产业被逐步淘汰,产业竞争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同时,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三是提升城市群功能、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战略机遇期。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长三角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基地,也将在金融、贸易、物流、科技、管理和中介服务等方面为周边区域乃至全国提供有效服务,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充当发展的火车头。二、宁波在长三角南翼崛起具有优越条件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础、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宁波有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宁波在新一轮的发展进程中拥有其独特的优势,有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一是独特的港口资源优势。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与之配套的集疏运交通网络已日趋完善,港口生产能力强劲,货物吞吐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越的港口资源优势为宁波的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二是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及日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中段,出海口十分开阔,宁波港处于亚洲港口的中心位置,与亚洲主要港口距离在1000公里以内,与欧美港口联系也十分便利。近年来,宁波的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陆上交通条件得到显着改善。发达的海陆交通网络体系将为宁波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提供强劲动力;三是坚实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近30年来,宁波经济发展实现了飞跃,经济总量名列全国城市前15位,副省级城市第6位,全省第二位。产业结构已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业体系已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临港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支柱。244个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10位,114个产业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宁波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制造业基地。良好的产业基础为宁波下一步在长三角南翼突出其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龙头作用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宁波改革开放起步较早,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所有制结构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态经济共生共荣、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地方政府管理有序,企业机制灵活高效,在近几年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比中,宁波的机制、体制和企业管理始终名列前茅。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使市场机制能够在经济运行中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五是悠久的商贸文化传统。宁波具有1000多年的对外贸易历史及重教重文的悠久传统,有着深厚的儒商文化底蕴。在优秀儒商文化的熏陶下,近现代涌现出众多卓有成就的宁波帮商人。且宁波与上海、苏南地区同属吴越文化,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当然宁波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一是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宁波本地缺少生产所需的矿产资源和一次能源,水资源也不宽裕,二次能源???电力生产能力虽强,但本地能用的电力尚显不足。工业企业生产需用的能源、原材料大多需要从外地购入,相对成本较高。而同时宁波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临港大工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的产业上升较快,带来了较严重的资源压力;二是科技和人才基础薄弱。多年来,宁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为稀缺,吸纳人才的平台少,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科技力量十分薄弱。近年来,通过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力度,人才短缺的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科技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但由于起点低、基础弱,与同类兄弟城市相比,科技与人才仍显薄弱,影响了宁波城市的发展能力和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三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功能不强。宁波城市基础薄弱,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中心城区建成区规模偏小,体现城市功能的服务业发展较滞后,缺乏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和带动能力。三、宁波在今后发展中须明确方向、提升功能今后宁波要抓住长三角发展的重大机遇,不断提升在长三角中的战略地位,须查找差距,发挥优势,明确方向,提升功能,在实现长三角区域共同繁荣中促进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第一,要找准定位、明确发展重点。宁波要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走在前列,率先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的重点。宁波最大的优势在于港口和地理区位,必须围绕港口和区位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在长三角的地位。首先要突出港口资源优势,找准长三角南翼及浙江省的现代物流中心的定位,并配合上海成为亚洲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的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完善陆上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拓展集装箱运输的腹地,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努力形成浙江省的现代物流中心,为全省和周边区域服务;其次要利用港口发展先进制造业。宁波的临港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进一步改造和提升。临港工业重点发展已有较好基础的石化、能源、钢铁、修造船和造纸等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重点在通讯器材、新材料、光机电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突破性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做强做大的基础上,争创自主品牌;三是要扩大开放,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地。宁波拥有两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全省唯一的保税区、两个出口加工区和一个国家级的化工园区,还有众多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宁波有着引进外资再上一个新平台的良好机遇。今后的引资重点应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方向发展,引进外资要好中选优,并有意识地向高技术和服务业方向引导。第二,要接轨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有着金融、贸易、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宁波所缺少的要素资源优势,对宁波来说,上海不仅是开拓国际市场的桥头堡,也是抢占国内市场的战略要地,是宁波走向世界的巨大平台。融入长三角关键在于接轨上海,充分利用上海这一巨大的资源平台。首先要广泛开展与上海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上海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国际经贸信息、资本融通、人才资源、中介服务等资源,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和国际交流;二是要加强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城市的基础设施对接。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必须加强交通、通讯、水利设施等硬的基础设施的对接,也须加强政策、法规、服务等软的基础的接轨,促进区域内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三是要利用上海的优势教育资源来培养和引进人才。充分利用上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利用其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技术与人才合作,利用上海的优势来培养宁波的人才队伍,也可以采用柔性引进的方法,让上海的人才更多地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是要加强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分工协作。长三角内部城市应当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明确各自的主攻方向,注重分工协作,才能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第三,要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服务能力。宁波要在长三角发展中有作为、有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服务能力。提升宁波的城市功能,首先要在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同时,加快发展体现城市功能的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加快推进区域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商务服务、大宗贸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以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二是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工业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结构的优化;在城市空间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在市区人口集聚、建筑物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城市建设按照“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战略思路有序展开。三是要加强科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宁波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要通过自主创新来不断增强宁波的城市功能,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和带动能力,提升宁波在长三角的城市地位。四是要进一步加快交通道路、通讯设施、排污、电网、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叁’ 面试中怎么突出自己的地域优势
不知你的岗位是什么,地域优势可能包括客户资源,人脉资源,和原来你工作岗位拥有的各种“圈子”,还有方言,如果是这些,通过回答问题时,巧妙的穿插在表述里边就可以了
‘肆’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中国所处的位置非常好,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为这种地理优势,才使得中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在世界上实力很强。也是很多国家争抢的地方。
因为中国所处地理位置,中国有五种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这五种气候类型,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和盛产种类繁多的蔬菜瓜果,我们都知道新疆盛产瓜果,尤其葡萄干是一大特色,因为地形原因,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堆积,所以有这么好吃的水果。
在中国我们不用愁吃水果,在日本水果价格很高,日本地少,人都不够住,哪有这么多的地,让他们种水果,中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让我们吃东西没有那么多限制,还是很幸福的。
因为中国山多,树木也多,在古代中国建筑都是用木材建造的,这也形成中国的建筑特色,尤其是斗拱的应用,代表着我们中国的建筑,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才可以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化。
在中国,既可以体会东北的寒冷,也可以感受南方的温暖,想怎样都行,冬天去海南,可以在冬天穿T恤,广东经常入冬失败,这对喜欢夏天的人,也是好消息。
放眼世界,中国“吃”是很厉害的,各大菜系,各种小吃,而这些菜系的界定标准是地理位置,因为不同位置气候不同,所以在不同位置,吃的东西也不一样,形成各种菜系。
我们都说中国文化丰富多彩,而造就这些文化的原因是中国的地理位置所造就的。
‘伍’ 如何利用地理位置优势
四川绵阳市龙门镇——川西北第一镇。
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地处涪江上游,距绵阳机场15公里,四川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108国道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且有被誉为""西南杨浦大桥""的互通式立交桥坐落场镇,九寨沟环线的绵江一级公路纵贯南北,距宝成铁路复线二级货站绵阳火车站6公里.(不过这些都没有吹的那么好,对当地的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不过交通便利到还真是这样)
我是当地人现在外求学,个人感觉,就现目前而言,当地的主要优势有一下几点:1、高水市场搬迁到龙门场镇外围,高水蔬菜批发市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之一,由此而带来的物流以及人口流动的效益是不可小视的,2、由于本人专业和农业相关,因此对当地的农业发展也比较关注,建立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虽然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相信由于交易市场的近便未来会有所改观,3、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由于距离绵阳城区距离在十公里左右,来往非常便利,因此有特色的旅游也是非常吸引现在高压力人群的亮点,特别是绵阳人本来就对吃喝玩乐很在行。但是普通的农家乐现在吸引力可能有限了,毕竟已经很多了,除非你有固定的客源。所以综合起来看应该有这样几条路可以走:1、针对人口流动的增大可以发展餐饮,休闲等娱乐服务行业,但是人群主要一来往交易的物流人员为主,应该针对人群的特殊性作出针对性的经营策略。2、如果有实力并且对农业感兴趣的话,种植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但有政策优势,还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市场,培养固定的客户群体。3、针对城市假日休闲经济发展配套的特色服务行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在众多的周边休闲经济中突出出来)……其他的还有待您自己去发掘。
但愿有帮助!
‘陆’ 如何发挥自然地理学的综合优势
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
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方向,也即农、林、牧、副、渔等业的生产构成方
向,主要决定于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区域的水热条件,二是区域的土地结构。 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区最适于栽培的作物组合,最适于饲养的家畜种类及其品 种组合,等等,实质上是决定了该区农业构成的基本方向。而土地结构则使 由水热条件决定了的生产构成基本方向更加具体化。
一方面,一定的水热条件下总有其最适宜发展的个别作物或牧畜种类, 据此农业生产可考虑专门化的发展方向;而相同的水热条件下可能有多种土 地类型,不同的土地类型适合于相应不同的生产,据此农业生产又应考虑综
合发展。二者结合起来,就导致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构成方向,这 个方向可以是比较集中的专门化方向的,或是综合发展的,或是具有一定的 专门化方向的综合发展的,具体构成取决于当地的土地类型组合结构的特 征。例如,平原区域,土地结构较为单一,故比较集中的区域农业专门化多 在这里形成;地貌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区,土地结构较复杂,不易形成单一优 势,却具有结构优势,根据土地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农 业构成专门化的综合发展方向,或形成综合发展的集约多元化方向。
另方面,土地结构影响了当地的大农业各种内部构成,包括农林牧渔等 业的构成、土地利用方式构成、农作物和牧畜种类构成、农田水利措施和田 间工程种类构成、农业机械配套构成等。我们知道,各种土地类型的自然特 点是各不相同的,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土地类型,因此各种土 地类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最适合的大农业内部的构成方向。例如,适于农业 的土地类型比例大时,农业在生产构成中的比重就大,而不同的宜农土地类 型其农业利用方式也有差别;适于发展牧业的大地类型多,分布面积又大时, 牧业在生产构成中的比例就大,而不同的宜牧土地类型适于放牧不同种类的 牧畜,等等。
一个地区的大农业构成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该区的生产战略部 署。在区域水热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土地结构合理确定当地的生产发 展方向,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造、利用和保护措施,将大大促进该区的开 发建设和自然保护。例如,对于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问题,我们 应从水热条件和土地结构两方面人手进行探讨。黄土高原面积广大,从东南 部的褐色土落叶阔叶林地带向西北过渡为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并延伸到草 原地带、半荒漠地带的东南缘。区域内地貌变化大,有切割高原(源)、切 割丘陵(梁和瑞)、山地、山间冲积盆地等。因此,我们必须从客观条件去 分析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水热条件差异,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区域内的土地类 型质和量的对比关系,才能为不同区域确定其科学的生产发展方向。如陕西 的北部属森林草原带’地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从水热条件看,农林牧业都 有发展条件,也都有限制因素。从土地结构看,该区具有“一川 、二沟、三 坡、四峁梁”的土地结构特点,“川 ”地宜农,但所占比例小,不能扩大农 耕;“沟”地可耕部分发展农业,但须加一定的田间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 失;“坡”地和“峁梁”地目前已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段,如要开垦耕种, 必然导致水土流失恶化。由此可见,该区的土地结构中适于农业的土地类型 少,适于种值牧草和造林的坡丘地多。因此,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生产建 设方向应以牧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类似的,如粤北山区,位于南岭南坡, 是北高南低的斜降山地,具有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结构,宜 农地少,宜林地比例很大,又处在东亚季风区中亚热带的湿润水热条件下, 因此本区的农业构成方向无疑应以林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
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特别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 构成,这是 大农业内部的构成。如珠江三角洲的水网洼地,经过相应的地貌改造,形成 了基田和池塘两种土地类型经常重复出现的组合方式,这样的土地结构,使 当地形成了“桑基渔塘”、“蔗基渔塘”和“果基渔塘”等的土地利用方式。 基田上种桑、蔗、果,水塘养鱼,农林渔用地彼此分开。有两种以上的土地 利用方式按一个复区有机结合,并建立了彼此有利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这 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由此可见,各种土地类型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构成,有利于农林牧生产综合发展,有利于向集 约化农业发展。
总之,土地结构,即所谓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对于确定一地 农业总体的和内部的构成方向很有关系,它使由大气候条件决定的生产构成 更为具体化了。
‘柒’ 广州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发展经济
HI~你都系广州咖??
比篇文章你参考吓:
----------
广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与经济腹地拓展研究
-------------------------------------
【原文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作 者 】李继东,胡靖
【原刊期号】2004/05
【内容提要】
一、广州都市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环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其变化表明:地缘政治时代终结,地缘经济时代已来临。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已由地缘政治时代两极化转向区域化、多极化、一体化混合成长互相影响的地缘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地缘政治和地缘轴心从军事性向经济性转移,正由欧亚大陆转移到亚太地区;经济区域化、板块化、地缘因素、地理因素、区位因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文化圈因素增强影响加大;国际权力政治向国际经济政治转变。从全球地缘格局演变趋势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板块化的力量的对比正取代大国极性力量的对比。冷战后中国地缘轴心已移至亚太地区,地缘经济时代是广州崛起的深层背景。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应高度重视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建与整合。在地缘上,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将对环南海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东亚走廊的形成、中华经济区的崛起、珠江大都会带的兴起及辐射以及海洋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成中国南向地缘经济战略。地缘经济时代是21世纪广州都市区崛起展开的深层地缘背景,其实质是中国在全球范围的地缘经济之争。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与亚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区域也将形成。
大都会带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都市圈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深化和发展核心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联系。基于合作型的竞争才能体现都市圈的整体力量,并且都市圈内合作是都市圈和中心城市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大都会带则指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群。大都会带不是简单指一个很大的城市或大都市地区,而是指一个范围广大的、由多个大都市联结而成的城市带区域,并有一定的低人口密度区分布其间。一般认为,大都市会带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二是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具有与之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密切联系的大都市区;三是通过便捷的交通走廊,各个都市区在社会经济上有紧密联系;四是具有相当规模,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作用。
大都会经济带已成为各国高科技产业、外贸与信息、金融的基地与创新之源。如美国大西洋沿岸与五大湖带、美国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德国莱茵河谷城市带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城市带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变化的主流。现在美国的波士华城市带由波士顿向南延伸到华盛顿,纵长约450英里,宽约150英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但人口却达到4000余万,是美国金融业、工商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最集中的地带。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带,其人口与经济实力大致与波士华相当。日本的太平洋城市带拥有全国大部分的人口与全国经济及科技的精华,是世界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带。英国由伦敦向西北经伯明翰、曼彻斯特到利兹的城市带集中了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与经济实力。欧洲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与鹿特丹港向南沿莱茵河,经德国鲁尔区到斯图加特的一条城市带包罗有3000多万人口与德国、荷兰的精华。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出现向大都会带发展的趋势,如改革开放后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等。
大都会经济带的趋势及其对一国经济的拉动与创新已日益为一些学者所认识到。由于现代资讯科技的普及,高速高效的空运与海运的作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生产技术使产品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在不同成本及生产元素地区协作生产等原因,全球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和人口在空间的分布形态起了重大变化。一些地理学家如Douglass(1955)称之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城市化(Globalization 0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这个新的空间发展趋势有数个特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框架:(1)世界经济趋向于少数都会经济区的极化发展;(2)世界城市及国际城市网络的形成;(3)跨境地区的形成;(4)国际网络发展对都会经济区的促进。亚太地区出现的都会经济区体现了这个发展趋势。
泛珠三角经济区将加速珠江大都会带的形成。珠江大都会带将成为物质流、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集成与传输、集成与辐射的中心,成为太平洋西岸继东京-大阪带之后的又一巨大城市带。港澳将扮演资本运转基地的角色和成为跨国公司进入大陆的跳板,起着顾问、合伙人的作用,促进中国区域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带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江流域地区及邻近地区将迅速成为一个面向世界市场的加工出口地,并加速沿海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吸引欧美日韩台更多的投资。在珠三角共建超级都会区,即在未来20年内,以广州为龙头,港、澳、深、珠为核心,相互依存,建设媲美发达国家城市带的一个超级大都会区。这是一个具前瞻性的宏伟蓝图。珠三角在今后20年势将成为世界第六个超级大都会带。这一都会区将涵盖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4000万,足以和美国的东北城市带、日本京阪神等大都会区分庭抗礼。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面对共同的和普遍的机遇,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于资源、市场的争夺将变得更加激烈。可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的另一面则意味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地方化,也即是各国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普遍化和激烈化。城市在相当大的范围,尤其在经济范围已经成为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代言人”。
因此,为构建广州都市区和拓展广州经济腹地,应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大格局下,充分审时度势,用发展、动态的眼光,对所涉及的地区加以规划,以整体协调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抗衡、竞争中先行一步,由此带动和整合邻近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泛珠三角经济区构建中,广州都市区的定位与经济腹地的拓展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整合和外向海洋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二、广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中的地位与功能定位
(一)广州作为泛珠三角龙头地位的依据
广州在泛珠三角的独特地位是确定其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首要基点。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是一个包括港澳和深圳、珠海、广州在内的经济大都市会带。这个大都市会带包括3个不同的层次:香港和广州、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以及实行经济开放的其他市县。广州是广东以至华南的多功能中心城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港、深、穗发挥多面的辐射功能,必将有力地带动整个华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澳门是珠江三角洲和广东通向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和桥梁,对推动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欧洲共同体以及葡语和拉丁语系国家的市场有其独特的作用,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战略性枢纽,成为港穗深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窗口。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如珠海经济特区、中山、顺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肇庆以及其他县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三角洲区内居于重要地位,在不同地区范围内分别发挥辐射作用,将与港、澳、穗、深一起组成珠江大都市会带,带动广东和华南经济的发展。
在广东能够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从目前来看,唯一具备龙头城市条件的只能是广州,其理由如下。
1.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和广东省的政治中心和省会城市,具有比较强的龙头城市的责任认同感和历史经验;并且,广州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广州成为龙头城市很容易得到世界的认同。日益现代化的广州将完全有资格媲美埃及的开罗、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法国的里昂、荷兰的鹿特丹、葡萄牙的里斯本等世界历史名城。
2.广州具有非常好的区位条件,一直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地理上,广州位于广东省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有海港。这种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深圳和香港都无法相比。新建成的新白云机场将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国际性空港,辐射能力将到达华南各省;广州同时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列车交通中心、高速公路中心和港务中心,还将是珠三角的城市快速轨道中心。这种区位和交通上的优势使得广州成为珠三角和广东的最重要的物流中心,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辐射,带动广东和泛珠三角的各个地区。
3.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正在建设的广州大学城将成为广东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州还拥有广东仅有的4所“211”全国重点大学和一批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因此,广州在教育和科技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地位。
4.广州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全国的各大城市中,广州的市场经济秩序应当是最正常、最公平、最成熟的,不存在贵族市场经济,也没有政策泡沫。这一点广州明显超过了上海、深圳和北京。广州GDP长期保持12%以上的速度,速度不算很快,但非常稳健。除了在服务业领域的优势非常突出以外,广州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增长点。目前广州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无可争辩的信息中心,是国家3个互联网枢纽城市之一。同时广州还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与长春、上海、武汉交相辉映。
(二)未来珠三角经济整合的趋势以及广州在其中的地位
确立了广州的龙头城市地位,其他城市就可以确定与广州的合作领域和自己的区域专业化方向。这样珠三角就可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体化经济格局。重复建设、内耗等在制度上得到根本遏制和消除。由此,珠三角才有可能产生1+1>2的区域经济效果和巨大的斯密分工效应,继续保持高速、稳健的增长态势,与完成整合的长三角经济区交相辉映。在未来的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信息、文化、交通、金融、教育、物流、卫生、体育与科技的中心城市、龙头城市,作用与长三角经济区中的上海相仿,得到其他城市的拱卫、支持,尤其是得到深圳的认同。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在适当的时候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证券交易所,从而推动广州成为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这将是珠三角整合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广州应当对成为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有所准备。另外,除了巩固已有的优势以外,广州还应该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将广州的4所重点大学提升为全国一流水平,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看齐,尽快缩小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城市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差距。
三、广州都市区经济腹地的拓展
根据对广州上述中心城市经济的定位和地理条件的分析,未来的广州经济腹地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
(一)开拓西江流域
西江流域将是国际资本、产业转移涟漪效应波及的下一个地区,有助于港、澳及珠三角淘汰和转移夕阳工业、加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已经开始,东南亚经济快速增长所构成的发展“潮波”和中国西南部伴随大的国际性河流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所形成的经济增长“三角”,为几乎处于西太平洋中心的西江流域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在西江流域形成各种出口创汇基地和产业密集群,让西江流域成为第二条长江流域产业密集带。
西江流域欠发达地区可吸引珠江三角洲的外迁企业,并积极创造宽松的环境。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土地成本已大幅度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外迁。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区相比,这些地区的土地与劳动力还占有相当优势,在地理距离与文化背景上又相近,外来企业容易接受。虽然这些产业技术含量低,利税水平可能较低,但能直接增加就业,改善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港、澳及珠三角增长极已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促使产业、技术、资金、人才发生地域转移。西江流域各市如能抓住这一良机,主动接受辐射,必将有力推进西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及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化。
开发大西南,增强“珠江大都会带”(尤其是广州)发展后劲和对内陆扩散效应是西江流域开发的迫切要求。西江经济走廊地处西江流域中部,东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西倚经济欠发达的桂西北、云南与贵州,是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结合部之一。从走廊中部的梧州市向东到华南的特大城市广州约300多公里,到达香港和澳门约400公里左右,向西到广西首府南宁市约300多公里。通过加强西江经济走廊与东南亚、珠港澳、大西南等多区域的区域联系与合作,广州可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合理布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地域发展系统。
西江流域开发的目标与战略是:珠江上游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中游为中等开发地区,具有一定的开发基础;下游特别是港澳资本充足,对外信息灵通。整个流域区可成为以珠江为纽带的资源互补的经济区。具体地讲,把港澳及珠江三角洲的资本、产业和商品优势与西江流域中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1.建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以及部分技术密集型的“西江产业走廊”。以肇庆、梧州、南宁、柳州等大中城市作为西江走廊产业布局的展开据点,沿江两岸能供给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和各种初级产品,支持沿江产业带的兴起。产业以电子、机械仪表,纺织、食品饮料、医药、日用轻工、建材、陶瓷等为主。根据有关规划设想,具体来说,主要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工业,西江经济走廊食品工业基础雄厚,名牌产品多;发挥制糖与造纸优势,以贵港、玉林、梧州为基地,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制糖工业基地与造纸工业基地;发挥已有的轻纺化工业优势,建立轻纺化工工业基地;开发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有色金属与建材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
2.在沿江建立一系列优质、高产、高效外向型农业基地,形成热带水果、林业、经济作物、林副产品的农业地理区。按国际市场需要发挥本地区农业资源丰足的优势,组织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振兴出口,争取更多外汇,从而支援工业部门,振兴农村经济,最终从总体上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应该说,这方面台湾、泰国已有极好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系列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的沿江平原,发展农林牧副渔条件极好。西江干流沿岸大面积水域可兴办各种水产品基地,沿江两岸可发展各种南亚热带水果基地,也适合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如蚕桑、麻、药材等以及反季节蔬菜基地。目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程度已较高,工业、房地产与农业争地,农业逐渐退出,农业所创造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逐步下降。西江流域农业的开发,可弥补其不足。
西江流域第二、第三产业的振兴必将会对第一产业提出更高要求,农副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将大大提高。市场的需要,又将大大促进这里的农林牧副渔的生产,并会向“三高”农业发展。这里河流、铁路、公路便利,创汇农业也将会逐步增长。西江走廊毗邻港澳,连接珠江三角洲,发展瘦肉型猪场、养殖菜牛、虾、鳗、各种鱼类以及小动物出口大有可为。目前,西江走廊一带的大农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除了成为广西的主要粮食和糖蔗基地以外,畜牧业、水产业、林副产品、水果、蔬菜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每年都有优质米、三黄鸡、瘦肉猪源源不断输往穗港,其他如松香和松节油、桂油、桂皮、八角、茴油、荔枝、龙眼、香蕉、沙田柚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3.形成自澳门-广州-西江沿线的“旅游走廊”。澳门是南中国海珠江口与西江相连的一颗明珠,其城市本身就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它在世界通向古老东方的旅程中占重要地位,有助于更多的日本、东南亚、西欧、北美、澳新旅客经澳门进入中国西江流域。广州及西江流域沿岸有一批国际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保护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利用其亚热带奇峰岩洞、湖光山色、飞流瀑布以及多彩民族风情,可建立各类旅游专线。自澳门经广州到西江中游的自然景观文化、地域文化、经贸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可构成“西江旅游走廊”,吸引日韩、东南亚、欧美及台湾游客,形成一条新的旅游黄金专线。
(二)点轴开拓京九线,打通东部、华北经济
京九线纵贯数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其为轴线,粤资和港资可由此北上渗透,在沿线培植新的增长点,培育和扶植重点产业,利用梯度格局使粤资和港资进一步辐射内陆沿线省份,形成资本、技术、人才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广州可将低层次的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企业北移京九沿线,发挥沿线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另投资商品农业和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两种地区的合作,广州可把其资本、市场、信息传与沿线地区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使京九带成为其真正有效的经济腹地。
(三)建立粤闽赣经济协作区,整合闽西南、赣东南与粤东区域经济
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内,已分别形成了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及厦漳泉三角洲两个经济辐射扇面,广州与港澳和台湾的经济辐射最早最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扇面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大都市会带谋求其经济长远持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地区经济的协作与整合。从地理位置看,粤闽赣经济协作区从山区向平原沿海延伸,具有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华侨优势,有巨大的经济互补性,因此,建立闽西南、赣东南和粤东经济区,加强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协作,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抉择。粤闽赣经济协作区要注意做好三个战略重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中心城市的建设,三是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四)加快红三角经济区构建,形成广州的“大郊区、后菜园、后花园”
应启动粤北经济,充分利用湖南,特别是湘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毗邻的良好位置和珠江大都会带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把湘南及江西赣州地区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和珠江大都会带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同时带动整个京广线腹地的经济增长,促进红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整个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和繁荣,以此作为珠三角的“大郊区、后菜园、后花园”。红三角地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以土地、森林、电力、气候等资源优势为基础,围绕将红三角经济区建设成为广州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大菜园、大果园和大花园的目标,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
湘南还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是广州和珠江大都会带的“大后方、大郊区”。地处京广线南段腹地的湖南具有接受产业转移的条件和独特优势,由于它发达的交通和农业,再加上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湘南有可能使广东的一部分产业和资金越过粤北而直接向湘南转移,既可以发展层次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发展层次比较高的工业。可从衡郴轴线、长沙-株州-湘潭轴线两个开发空间考虑对这一地区的开发。
(五)加快粤西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粤西地区的位置偏于广东大陆的西南,其南部的雷州半岛突出于南海与北部湾之间,与海南岛遥遥相望。由于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交叉地区,此地区自然资源兼有热带与亚热带的特点。
粤西地区虽然是最早的经济开放区,且是华南热带与亚热带资源开发的重点区之一,但其取得经济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本区经济上内在联系并不明显,缺少一个具有全区性的经济中心,在交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本区与珠三角海上交通十分方便,沿海大部分货流多直接集中到广州,改善其经济环境,可从区内主要几个城市着手,建设沿海到海南岛,甚至到西南、东南亚的经济带。可以发展港口城市和北部湾经济为重点,走小跳跃性开发的道路,建设茂名-阳江-湛江经济带。
参考文献:
[1]彭明朗.发展经济学与湖南经济的发展[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2]何其锐.两广西江流域开发研究[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
[3]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梁钊.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5]李继东,彭璧玉.21世纪中国地缘经济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捌’ 怎么描述店铺地理位置优越
你可以说你们的店铺靠近银行 医院 大型商场 地铁站等 这些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样描述后显得你的店铺位置比较便利,也比较优越。
‘玖’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
2、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多良港,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加强海外各国的交往。
4、我国的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和欧洲往来。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拾’ 中国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
一、纬度优势
南北纬度相差 约50° 大部分在温带, 小部分在热带 南北气候差异大 利于发展多种有利于农业发展,中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既适于人类生活,又使温带、亚热带的各种动植物在我国都能繁殖生长,给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海陆优势
东临海洋,海岸漫长,港口众多,能方便与世界各港口交流与联系。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加之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给我国带来充沛的降水。
三、资源优势
中国西边是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这是我国西边的天然屏障。而且,正是因为这些高原的雪山,才会有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等.
四、军事优势
战略纵深很大,且多面临海,内地地形多样化,比较适合海陆空三军的配合。中国还是个靠海国家,但中国南有海南岛,东有台湾岛,天然的两艘航空母舰.而且是不沉的航母.地理防卫优势环球可占第一.东北地带有朝鲜半岛,如果中国能和古代一样处理好和朝鲜族朋友的关系,可以说海疆基本是安全的.将来台湾完成统一,海南岛必将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大军港,南海利益,石油通道,全要依靠此来保卫.台湾将成为遏制日本,保卫东海,防卫华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