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判断地球四个节气的图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在公转轨道平面图上识别节气应先考虑“二至”,再确定“二分”点.判读的关键在于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北半球倾向太阳,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3.5°S),南半球倾向太阳,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然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确定出春分和秋分点.
㈡ 怎样判断地理图示中什么是春分日,冬至日
1、在二分二至图中,可以在太阳和地球的两个球心间连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地球地面的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判断其位置,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2、在单个地球太阳光照图中,如果给出了太阳光线,那么可以找到其中垂直地球表面的那条(一定是唯一的一条),同样,这条光线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直射点,其余的过程与上述的第1点相同.3、如果没有给出太阳光线,也可以利用晨昏线及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判断节气,当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或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时为冬至,当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时为夏至,如果全球昼夜等长即晨昏线同时经过南北两个极点,那么一定是春分或秋分.
㈢ 地理图纸里怎么判断是春分还是冬至,没有时间表明
这样的图根据极地地区极昼极夜情况判断节气。只要判断出一个,其他的按逆时针方向推断。例如该图在左侧位置的地球,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可以判断这个位置是夏至日。逆时针方向依次就是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㈣ 若给出二分二至图,怎么判断哪一幅是春分 哪个是夏至什么的
关于该问题,属于最基础的地理判别知识。
只需要了解几天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
以北半球的春分,秋分,冬夏至讲解。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是冬至。
太阳直射点北移,移至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
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是夏至。
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赤道时,北半球是秋分。
再南移至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是冬至。开始第二个循环。
要求太阳高度,必须知道所在的地点坐标,判断时间,太阳高度角,以便求太阳高度。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高度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能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用h来表示这个角度,它在数值上等于太阳在天球地平坐标系中的地平高度。
太阳高度角随着地方时和太阳的赤纬的变化而变化。太阳直射纬度以δ表示,观测地地理纬度用φ表示,地方时(时角)以t表示,有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sin
h=sin
φ
sin
δ+sin
φ
cos
δ
cos
t
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零度,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正午时时角为0,以上公式可以简化为:
sin
h=sin
φ
sin
δ+sin
φ
cos
δ
其中,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
由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得
sin
h=cos(φ-δ)
因此,
对于北半球而言,h=90°-(φ-δ);
对于南半球而方,h=90°-(δ-φ)。
例如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夏至日时,南纬60度的太阳高度h?
δ=23°27',φ=-60°
h=90°-(δ-φ)
=90°-[23°27'-(-60°)]
=6°33'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系的南北偏移。
3、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㈤ 请擅长地理的人帮忙.分别解答四个图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再具体说明下方法,谢谢
第一幅图:最上方位置是秋分日;左边位置是冬至日,最下方位置是春分日,右边位置是夏至日。
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地球南极附近出现极昼,右边的地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
第二幅图:是错误的,地球公转是逆时针方向。
第三幅图:最上方位置是春分日;左边位置是夏至日,最下方位置是秋分日,右边位置是冬至日。
地轴向右倾斜,左边的地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右边的地球南极附近出现极昼。
第四幅图:是错误的,地球公转是逆时针方向。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㈥ 这种图该怎么判断节气呢
第一步:确定南北极:因为地球至西向东转,此图符合左西右东的地图规则,所有上半球为北半球,下半球为南半球。(若箭头方向相反,说明是从南极方向俯视太阳系的图,但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图)
㈦ 地理判断节气!!!依据是什么我看不出!!!
看晨昏线与经纬度的夹角
1.晨昏线与经度重合,则可能会春秋季
2.晨昏线与与经度夹角23度26分的话则可能是夏。冬季。。(看北半球北极圈是夜晚,则节气是在冬至附近,相反则是自夏至附近)
㈧ 怎么判断节气
这是从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的变化,判断季节和节气,以及有关民间节日和习俗。
这类题中,相关的知识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球公转过程和几个特殊位置;二是季节与节气的相关知识;三是与季节和节气相关的民间节日和民俗。
做这类题时,首先应依据地球公转各个特殊位置判断季节。图中所给的是“二至日”和“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时,为二分日;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为二至日。其中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再加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移动方向,季节就容易判断了。如下图。
再看题目,对比题目中所给的图和下图可知,D点为春分点,A点为夏至点。
然后是判断节气。二十四节气及其顺序必须记牢。如下面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暑相连(指小暑和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四句中,每句代表一个季节,各有六个节气,分别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开始,到相应的季节结束。其中“二分日”和“二至日”等四个与地球公转四个特殊位置相关的节气都位于四句话的中间位置,便于记忆。
在地球从D点向A点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季节从春季转变为夏季,时间为3月中下旬到6月中下旬。
在此期间,有以下5个节气: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