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竺可桢怎么读
竺可桢的读音是:zhú kě zhēn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又名绍荣、烈祖、兆熊,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竺可桢1909年进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预科土木工程系学习。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到1920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成就: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竺可桢毕生领导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事业,目的在于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他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过许多论文。
② 中国地理是什么时候学的
各地区的教育是有差别的,一般在初中就开中国地理课了,高中学文科地可能还要进一步学习。
③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怎么样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是很强大的,该专业属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学院。该学院无论从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学科成果等方面都很出色,具体为:
1、学科建设。2012年,地理学成为上海高校19个一流学科(A类)建设的学科之一;2015年,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1个“高峰高原”(高峰II类)学科之一;2016年,地球科学( Geoscience)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
2、师资力量。学院有专任教师94人,其中,正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杰青3人,优青2人,万人教学名师1人。
3、学科成果。地理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包括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ustainability、PNAS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2019年ESI高被引论文20篇。
华东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学院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迁并组建而成,时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的李春芬教授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首任系主任。
2014年3月,随着学校在学科建设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地理科学学院在地理系基础上正式成立,隶属于学校首个学部制单位:地球科学学部。学院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也是我国最早2个具有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的单位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院简介
④ 地理科学师范类考研科目有哪些
地理科学师范类考研科目报考的学院不同,科目就不同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专业课的要求上。
比如:北师大的专业课要求是:《地理教学论》和《地理比较教育》。华大师范大学的专业课要求是:《中国地理》。
地理科学专业考研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测量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Unified National Graate Entrance Examination,简称“考研”或“统考”)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是一项选拔性考试,所录取学历类型为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硕士研究生招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种;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均采用相同考试科目和同等分数线选拔录取。
⑤ 北大公开课中国地理的授课老师是谁
摘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尤其擅长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社会地理等。
⑥ 以后想当地理老师,应该在大学报考什么专业好
当地理教师相当多的地方都要求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才可以报考的。
地理新课程关注的焦点是学生,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以及许多先进教学方法实施的支撑点却是教师。地理新课程下对新时代的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致归纳如下:
一、拥有正确和先进的地理思维
早在1964年,美国地理学家威廉•帕蒂森曾提出地理学有4个传统,即地球科学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区域研究传统和空间传统。这实际上是对地理思维及其特性较早的总结。现代中国地理学界一致把区域性与综合性视为地理学的两个特性。这种观点把握并概括出了地理学的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特性。
二、广泛研读资料,领会新教育理念
地理课程改革是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用性成为当代地理学的突出特点的形势下,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是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课程。新地理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体现这一理念的地理教学过程,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注重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现实生活 开发课程资源
针对原来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突出、应用性不强、与学生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新地理课程融入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新教材采用丰富的形式展示所学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实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紧跟时代步伐 更新知识结构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课程目标取代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新课程主张学生的知、能、情协调发展,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是此次地理课程改革的显着特点,也是当代国际范围内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强化知识的综合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成为当代合格的公民。
五、改变教学方式 迎接新课程改革
教学要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活动来获取知识,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游刃有余地控制整个课堂,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六、加强教学研究 促进教改成功
地理教师始终站在地理教学第一线,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最真切、把握最准确、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地理教师应不断强化研究意识,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将原来的“教书匠”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研究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⑦ 人文地理抑或自然地理考研专业课考中国地理的学校有哪些
有华中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这两个学校参考书都是赵济的中国地理和王静爱的中国地理教程,赵济那本书比较老,华中师大已经不用了,辽师大还在用的
⑧ 师范类地理科学都学什么
主要学高等数学、地球概论、地质学、地貌学、地图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GIS、遥感概论、环境科学、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土壤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等。
地理科学师范是一门从各种角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就业前景
地理科学专业前景逐渐在变好,随着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纷纷涌现,如环境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其科学价值也越来越高。
可以说,随着经济开发以及环保的需要,加之地理学本身古老而又深厚的底蕴,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日益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