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所谓地域文化,其实是人们在不同活动体系下的自我调节表现,地域和自然环境当然有一定影响,不过,一旦人们接受了另一种文化样式,那地域环境立马就失去了作用.我的意思是说,人类文化所表现的地域性,实质上非常脆弱的,可以说,人类文化其实是一条单一的发展线路,任何地域文化都将汇进这条发展线路上去的,只不过时间问题.这条发展线路就是从野蛮进化到文明并且不断进化的线路.
2. 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文化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濒临海湾,多山少平原,航海贸易发展起来,政权、财权、神权的分立,形成“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3. 我国地理环境对于地域文化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1.建筑文化。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不同。北方地区降水少、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民居屋顶坡度小,甚至没有坡度,房檐较短,并且北方的房子墙体较厚,便于保暖。而南方地区由于雨水和热量条件优越,房屋往往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此外,像内蒙的蒙古包、山西的窑洞、西南地区的吊脚楼均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2.饮食文化。我国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所以北方人习惯于吃面食;而南方地区则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人们更喜爱吃稻米。我国的菜系丰富多彩,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的所谓八大菜系,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例如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川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辣”,这与当地湿热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辣椒可促进人体出汗排毒,有利于当地人们身体健康,长期的饮食习惯便使得这快地方的人喜欢上吃辣。
3.信仰文化。我国民间的信仰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例如,成都平原地区人们信仰二郎神,因为这里历史上经常出现洪涝灾害,人们崇拜神的二郎神便是治水之神。还有,杭嘉湖地区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以该地区民间信仰蚕丝娘娘。关于妈祖的信仰,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和台湾、澳门及香港等沿海地区地区。
4.音乐文化。首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音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北方的音乐往往大气磅礴、高昂激越,南方的音乐则显得婉转柔和。前者如京剧、秦腔,后者如越剧、黄梅戏。甚至关于戏曲的称谓都不一样,北方称为“剧”,南方则称为“戏”。再比如,青藏地区海拔比较高,大气相对稀薄,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往往肺扩量很大,唱起来的歌曲也是舒展辽阔,而云贵高原上飘荡的却是一支支曲调明快、纯朴爽直的山歌,由于当地地势崎岖,有些欢快的山歌中还采取了对歌的演唱形式。
4. 地理环境对于地域文化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环境的差异性,使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生产方向也将不同。
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在自然中寻讨生计得以生存,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适合长远居住的环境。不同的地理条件所产生的风俗也必然不同。长久的发展,会形成独特的生活文化饮食作业的习惯。特定区域的人群将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5. 我国地理环境对于文地域文化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可以说,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影响了人们吃的、穿的,用的,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降水和气温决定了人们的主食.中国东部平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地区主要为水田,以北地区主要为旱田.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其充足的热量、水分和光照条件很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的雨季较短,太阳辐射的强度又不够,不适宜种植水稻,但却适合种植小麦、高粱等,因此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虽然随着人口的迁移和饮食方式的融合,有不少南方人偶尔会以面条、饺子等做正餐,但是米饭作为南方人的主食这个位置并没有动摇,这个结论在北方同样成立.气候也造就了一些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例如广东的凉茶和老火汤.由于广东比较湿热,人容易上火,所以需要经常喝凉茶或汤水,而北方的气候寒冷,为了驱寒,东北人无论男女,有事没事都会喝点酒.气候不同使人们的运动爱好也不同.北方的冬天有雪,湖面结冰,人们可以在湖面上溜冰,享受冰雪世界的美丽.而南方即使是冬季,气温也比较暖和,湖面不会结冰,冬泳越来越得到欢迎.第一、它导致了不同地区其城市形态不同.“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形 态比较规整,山区的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较大.”1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地势比较平坦,因此城市内部各个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而“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区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2,用地比较分散.第二、地形、地貌的不同导致农业土地的利用形式不一样.在平坦的平原上我们可以建设农田,种植水稻、蔬菜等,而在丘陵区,地势的崎岖不平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却适合种茶,种果树或营造经济林.在黄土高原上,降水本来就少,加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可以把山坡改造梯田,发展小规模农业.第三、地形、地貌的不同使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色不同.再次,水文状况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则人类将会灭亡.依山傍水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第一,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河套地区降水较少,其东面又有黄土高原、太行山阻挡了海洋的湿润气流,不适宜植物的生长和人的居住,但由于它位于黄河的上游,水源较为丰富,使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为河套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6. 地理对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
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秦岭
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京师(江苏 + 安徽),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自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
外来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因为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发展。
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
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
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
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 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
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
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散,与气候与地理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适宜耕种,久而久之也就懒散了。南方则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气候上允许反复耕种,所以南方人要勤劳耕种,所以就勤劳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2、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美国可是鲜活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
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
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
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 –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
对今天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
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干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
“关东”是所谓的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所以允许汉人进山东,所以今天东北人的祖先都是山东人。
南京在太平天国灭亡时损失了绝大多数人口,后来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谓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丢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 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万多一点
1900年 人口100万
1949年 人口600万
上海人的来源
(1)当地农民
(2)苏州与浙江的移民 – 他们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
(3)外国人 – 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
1942年时,外籍侨民有12万多
解放初为2.8万,以后又不断减少
(4)犹太人 – 上海不喜欢签证手续
上海成为东西文化,中国各地文化汇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较开放 80%为外来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来语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占40%,外来60%(多为平民,河北为主,山东次之)
·军旅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产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军事移民,为江淮一代来的人 – 明代时一直都是同一个地方征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统一。现在的天津话,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口音改变了当地口音。
文化离不开人。
影响当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
·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伟人的作用。
3、政治权力与行政区划的影响
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地方。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 – 各个诸侯国的习惯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
(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
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
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现在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
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
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
7.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形成更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冯天瑜教授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人类的生命与水息息相关,决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不光是中华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比如汉族的祖先崇拜文化,这种文化的由来是可以找到地理环境的因素的。汉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促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体(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饭万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对子孙来说已足够应用,家族宗法观念由此得到强化,引出了对祖先的莫大崇拜。”无论是文学、思想、历史学、经济学、书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在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流域,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地理环境良好,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底。从远古时期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等古人类化石中,我们知道,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东亚大陆的广大地域。“长江乃至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也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些广大的区域的总面积有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广阔的,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奠定了地理基础。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它们的地理环境非常狭小,当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文明由此中断了。中国则不同,中国文化在广大的区域内发展,内部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在历史上,当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自己的文化。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即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而不至于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那样在历史上灭绝了。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从早期起源开始,就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辽阔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杂多样。中国的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跨越60个经度,南北温差相差近50度,东西年降水相差几千毫米,山脉和河流都有各种走向的,这种自然特点把中国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国中之国”,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是明证。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各种区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以后又有关东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湖湘文化等等。这些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如中原文化人文渊薮,博大精深;燕赵文化多慷慨悲歌;荆楚文化轻灵精奇;湖湘文化朴质蛮霸等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很不一样,衣食住行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是很不一样的。但中国文化虽然存在巨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又具有统一性,形成了中国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各种文化共存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着特点,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患”。
四、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三大特性是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特性。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
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在本土上成长的。如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道教等,这些思想和宗教流派在世界上自成一体,影响深远。又如汉字,汉字完全是中国人创造的,不像其它的文字,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度文、阿拉伯文等,基本上都是来自腓尼基文字。又如中国的书画艺术,更是中国人的独创。中国的四大发明——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人独立创造的。其它的中国文化也是如此。也有外来文化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比如佛教,但“佛教自它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再按照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再宣传自己的理论,当时的中国人是把它看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来处理的。”经过中国化的佛教已经不是印度经院哲学的佛教,而是中国人自己引申发挥的,与印度本土的佛教大不一样。宗教是这样,其他的思想学说也是如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我状态独立地向前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加上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明清两朝基本上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致使中国很少接受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五、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深深地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地处温带大陆,温带气候适中,就使中国民族形成温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际和人伦的关系上采取持中的中庸态度。”
中国的大陆型气候十分明显,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中国东部,河网密布,沃野千里,季风定期带来丰沛的雨水,水热配合良好。“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来署去,周而复始”。在温带地区,热能和水分比较充足,农业比较发达。在发达的农业条件下,再加上中国物产丰富,人们生活能自给自足。而自给自足的中国人是历来喜爱和平的,不喜欢侵略扩张与动乱,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喜欢采取中庸的态度,对人谦让,对上尊敬,不喜欢与人发生分歧和争吵。这说明温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温和的性格和中庸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如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建立清的满族。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汉族却采取退让的态度,偏居一隅或服从少数民族的统治。在中国近代,中国多次遭受资本主义的入侵,但中国人却采取忍辱负重的态度,与侵略者签订有害于中国不平等条约。这都是由于中华民族,特别是汉人的温和的性格决定的。而这种温和的性格又是受到了中国温和气候的影响。
8.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地理环境在客观上决定了地域文化,比如北方比较开阔的地域决定了北方民歌旷达豪迈的风格,舞蹈也是舒展性的:相反,南国水乡的歌曲就相对婉转舞蹈也以柔美婀娜见长。
9.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400字以上。谢谢!!
地理环境最开始影响到的就是一个地方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不同使人环境的关系也不同。
人是环境中的动物,在依据周围的环境状况能动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饮食习惯。
环境的不同连同人民的饮食习惯一同更改者人的思维方式和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生等等的认知。
文化说白了,其实是人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南北和东西差异,精彩纷呈,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民的饮食习惯下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从小就过得游牧的生活,时刻在感受的草原的辽阔,所以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业都打起不拘小节,好比大同石刻;青藏高原因为地处高喊地带从古至今都有着对神的崇拜,所以有着很深的信仰文化;江南地区,以为内河网密闭,多低山丘陵,一衣带水,所以碧水融情,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就如同江南水乡园林一样柔美细腻,小巧可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以满腔的情怀在执念这这片水土。
10. 举例说明区域文化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更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
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是罕见了,鲁迅先生说“胶东的白菜运往北京,便用红头绳系了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美其名曰‘胶菜’”,就是指此。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人说苏州菜甜,其实与无锡的相比,苏州菜不过是淡。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广东、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这种咸甜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当然,“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只是个笼统而又相对的说法,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民族习俗和个人习性也有重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