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川盆地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是
中国有许多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盆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周被群山紧紧环抱着,是一个完整的盆地。只有滚滚长江从盆地的南部横穿而过。
四川盆地内部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广泛分布着低山和丘陵,只有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才比较平坦和开阔。在整个盆地内部,不论是缓缓的低矮方山,还是像扇面一样斜铺的平原,山上山下,从石头到泥土,都是紫红色的土壤,人们常常把四川盆地称为“紫色盆地”或“红色盆地”,这种土壤中富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养料,非常肥沃,可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四川盆地周围的群山,强有力地阻挡了冬季从北方吹来的冷空气和寒潮侵袭。盆地内部冬季较温暖。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可四季常绿。夏季盆地内部气温高,炎热的时间也长,再加上盆地内河湖众多,水道河汊遍布,雨量充沛,湿度很大,极利于农作物的快速生长。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气候条件优越,水分充足的条件,在成都平原微微倾斜的地势上,开挖了密如蛛网的人工河渠,进行自流灌溉,其中最有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一项集灌溉、防洪和航运等多种效益的水利枢纽。
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团团围住,过去人们进出盆地是极为困难的,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成为历史陈迹。人民群众劈开了秦岭和大巴山,修通了宝成铁路,火车开进了关中平原。攀登高山,跨越河谷,修成了川藏公路,汽车开进了云贵高原和青海、西藏;在长江三峡险关,炸除礁滩,设置航标,轮船日夜航行在长江上;最新式的飞机也翱翔在四川盆地的蓝天上,四川盆地跨出了盆地障碍,与全国连通起来。昔日的“天险”,今日已变通途。
四川盆地不仅农产品发达,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极为广泛。盆地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各种能源。举世皆知的乐山大佛,“震旦第一”的峨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四川盆地点缀的更加妖娆,正如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蜀将诸葛亮所
赞美的那样:“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富饶的“天府之国”更加令人向往。
B. 成都的地理优势是什么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范围比50年代初期大为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着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
四川盆地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么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C. 四川盆地的区位优势
四川盆地 (Szechwan Basin )亦作Ssu-ch'uan P'en-ti或Sichuan Pendi。亦称“红盆地”(Red Basin)。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4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300米~700米,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因为地表广泛出露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色岩系,又称为红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属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她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 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 四川盆地风景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着名史学家常璩在所着《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四川盆地的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 四川盆地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 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3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着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四川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 四川盆地--峨眉山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5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着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着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6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生物资源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缙云山分别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盆地东南缘的酉阳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达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 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 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 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的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唐家河、王朗、卧龙(见卧龙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喇叭河等7处大熊猫、金丝猴等自然保护区。 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大鲵及长江、金沙江中的中华鲟、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
水力资源
四川盆地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很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近0.5亿千瓦。
矿产资源
四川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铝、硫、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盐岩矿储量很大。
D. 为什么四川盆地能成为中国最最重要的“战略备份区”
有三点原因:一是四川盆地在地理上易守难攻,二是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几乎可以独立运转,第三四川人口众多,有八千多万人口。所以国家即是到了危难关头,只要四川还在,就有翻盘的希望。
对地理比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四川是一个盆地。盆地中央是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盆地四周全是大山,所以就像李白的诗所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果盆地里的人要拒绝外面的人进来,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比如三国的姜维,就能依托剑阁天险抵挡钟会的十万大军。所以从军事上来看,四川盆地也是最佳的防守基地。
基于以上的众多原因,四川盆地才能成为中国的战略备份区,而国家也确实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把四川作为一个大后方来均衡发展的。
E. 为何从古至今,四川盆地都是全国最重要的战略备份区呢
自古以来都流传一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古时,要从别的省进入四川,是非常艰难的,四川四周都被山川围绕,与陕西省接壤处有秦岭山,西藏这边有高原,还有横断山脉。
这样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易守难攻地势。让四川成为大后方,历朝历代的大后方。 当然也就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备战区。
F. 四川的地理优势是什么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
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
旅游、水能、生态和矿产资源优势明显。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及大熊猫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等世界级旅游景区闻名遐迩。有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岗直波碉楼(含羌寨碉群)、松潘古城墙、壤塘棒托寺、错尔机寺、营盘山和姜维城遗址、日斯满巴碉房、阿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8处(22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水卡斯达温、九寨沟舞、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等4 项民族文化遗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独特的藏、羌民族风情、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G. 四川盆地的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的地理特征:盆地四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750米。地表广泛出露红色岩系,称为红色盆地。盆地西部地势低平,土质肥沃,西北部灌县建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盆地东部为低山丘陵。盆地中部为方山丘陵,占总面积的62%,主要由紫红色砂岩、页岩组成。盆地内还蕴藏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盐、磷灰石、硫磺等矿产。旧时对外交通不便,今已修建成渝、宝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铁路,整治长江航道,开辟成都、重庆飞往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航空线,交通形势有根本改变。成都、重庆是其重要经济和交通中心。
H. 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位于秦巴山地以南,地处亚热带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部低,西部有成都平原,比较平坦,盆地东部为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有大面积的紫色土壤,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