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评价优越性
相对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太平洋西岸。绝对位置:四至(东:乌苏里江,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西:帕米尔高原。。。)优越性: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②领土广阔,东西、南北植被差异较大,形成多样性的物种。 ③海岸线漫长,水路交通条件便利。沿岸大陆架矿产资源丰富。我只能说出这么多了。。。
② 如何评价巴西的地理位置
巴西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好的,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被很多国家所羡慕。
从巴西所处的纬度来看,巴西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热带地区,热带地区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适合发展农业,而且热带农作物生长速度很快,一年可以多次收割。对于巴西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这样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巴西农业的发展。
此外,巴西国内的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比如巴西的铁矿资源,巴西的森林资源,巴西的水资源等。巴西是一个物产丰饶的国家,这些自然资源对巴西的经济有很大帮助。巴西目前是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巴西能取得如今的发展成果,背后是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巴西有个好的地理位置。
③ 中国的地理位置好不好,各方面评价一下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北至漠河附近的黑龙江上(北纬55°多),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西从帕米尔高原(东经73°附近),东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处(东经135°多),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同14个国家接壤,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相接,南面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地理位置对于交通事业的发展不容怀疑。中国的海洋运输事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首先归功于中国拥有东部曲折的海岸线,多优良港湾,为发展海洋运输带来奠定基础。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价值更是明显。这个功能也主要显示出强烈的区位优势,向东可到日本,美洲等国家,向南可到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另外,中国大陆又背靠亚欧大陆,为建设陆上发达交通提供可能。中国的“第二亚欧大陆桥”可以一直从连云港向西到达欧洲荷兰国家境内。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海陆位置的天然区位优势。。
优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中国的香港,虽然在早期只是个小小的转运码头,但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却是得天独厚的。不仅是太平洋与亚洲边线的完美结合点,也是大西洋尤其是东岸英国与大西泮西岸尤其是美国连线的反向延长线的时区中点位置。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香港可以不受时差的限制而24小时全程全球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④ 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一个地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何哪方面分析,该从哪里下手?答:一、讲出位置的重要性要有范围,就是说在什么范围内这个位置重要.例如说中东处于五海三洲之地这个位置重要,这样一个交叉地带对什么重要呢,通过读图就可以看出对沟通东西方面的交通是重要的,即在交通这个范围内它的位置是重要的,其次,对于石油是重要的,因为这个地区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地,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这个位置,所以说在石油生产这个范围内它是最重要的.
二、讲好位置的重要性要有全局观.一个位地理是否重要,要看它在全球或一个大的区域内的作用,例如马六甲海峡,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在于它是沟通世界东西方的一个咽喉要道,没它不可,日本在从中东,从欧洲,从非洲等运送的物资原料就必须走马六甲海峡,因此,日本称它是海上生命线.和马六甲海峡一样的还有很多比如苏伊氏运河,巴拿马运河,等等,对于全球的交通,商业,军事等来说都是重要的.
三、讲好位置的重要性要突出人的意识.一个地理事物,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它就是一个大陆,就是一个海峡,就是一个山地,和其他的自然事物没有区别,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的需要,如果没有缩短航程,节省开支,欧洲人就不会花巨资开挖苏伊氏运河,如要不是各个国家对石油的需要,中东也不会成为世界的焦点,也就不会有战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四、讲好位置的重要性可以运用各种资料作为佐证.
历史资料最有说服力.讲中国东南沿海位置的重要性可以运用我国清末外国入侵中国,在各地开通商口岸这一史料,也可以运用东南各省在改革开放之后创造出的巨大财富等经济方面的资料说明.
⑤ 评价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2、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3、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使我国陆上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边国家的边贸往来。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5)如何评价地理位置重要性扩展阅读:
1、中国领土从东西半球看为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为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领土南北跨越近纬度50度,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2、中国领土四端: 最北端 在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最南端 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3、最东端 在黑龙江省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附近)。最西端 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⑥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缺点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1、纬度位置好,位于温带亚热带之间。
2、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好,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向最大的大洋,倚靠最高的高原。从而有了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气候,青藏高原还有的水塔和屏障等重大战略作用。
3、地形和水文优势,拥有多块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西高东低的地形+河流资源丰富=丰富的水资源、航运资源和水能资源。
4、资源丰富,耕地、水、煤炭油气、各种矿产、生物等等资源众多,地大物博,应有尽有。
5、陆地面积大,海岸线长。使中国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海陆兼备的国家,而且是拥有全地形地貌的国家,战略纵深大,海岸线狭长,大陆架宽广,良港、岛屿众多。
中国地理位置的缺点:
1、地形复杂崎岖,山地太多。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导致基建成本高,交通始终是中国西部山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2、地形气候差异过大, 西北部气候干旱,青藏高原严寒且生态脆弱不适宜发展,导致东西部资源、人口的分布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3、自然灾害多,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灾、旱灾、地震、台风、冰雹、沙尘暴、山体滑坡等。
4、中国石油资源不够丰富。
5、海权短板明显,中国既是海洋大国,也不是海洋大国。中国近海被过多的群岛、岛屿包围(即所谓岛链的封锁),活动受限于狭小的近海空间里。
(6)如何评价地理位置重要性扩展阅读
1、外交情况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中国一贯主张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和许多国际性组织成员国。
2、音乐情况
中国在世界当代音乐文化中保持着它的独特体系、独特思维和独特风格,因而对世界音乐是具有独特贡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历史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并揭开了新的、更加灿烂篇章。在声乐、器乐、大型音乐体裁,以及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和成就。中国当代音乐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乐的经典宝库。
⑦ 从经济、政治、军事和交通评价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经济:如果中国统一,将大大增加国土海洋面积,那么丰富的海洋矿藏、天然气、鱼类、海类植物等资源将大大增加,直接或间接的都会带来经济效益。再则,台湾本土经济本来就很发达,还有许多高科技,必定会对内地企业有积极的影响
政治:台湾不回归,会给国外某些势力牵制中国的机会
军事:显然,最明显的就是军事利益,一旦我们能在台湾设置自己的雷达站,包括日本等国家在内的很多地方的军事动作都可以在我们的监视范围之类。最重要的是我们再家门口保障自己的能源运输线的安全。
交通:最大的方面体现在海洋运输上。
⑧ 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2、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3、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使我国陆上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边国家的边贸往来。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8)如何评价地理位置重要性扩展阅读:
1、中国领土从东西半球看为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为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领土南北跨越近纬度50度,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2、中国领土四端: 最北端 在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最南端 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3、最东端 在黑龙江省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附近)。最西端 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⑨ 台湾省的范围台湾地理位置如何简单评价其作用有什么重要性
一、 地理与居民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着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台湾。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台湾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台湾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