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什么样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

什么样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

发布时间:2022-08-08 04:53:27

⑴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文选段: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1)什么样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此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论述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的道理。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⑵ <孟子>两章翻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意思: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么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⑸ 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科学的定义讲,地理环境就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地球表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它可以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由地质、地貌、土壤、生物、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又称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形成的一种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现象,它由社会化了的人口、民族、宗教、聚落、风俗、文化及政治、经济、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等人文要素组成。 军事活动是人类诸多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个舞台。它一方面改造着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受地理环境及其诸多要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地理环境历来就受到中外军事家的重视。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国古代着名的军事家孙武就认为指挥官在分析战场形势、预测战争的胜负以及进行战略决策时,一定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道、天、地、将、法”。其中“天”、“地”指的是地理条件。“天”就是天候,通俗地讲就是天文和气候;“地”是地理,指各种地理条件,尤其是地形。并强调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他把地理条件作为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取胜的重要保障。 同时他还认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把地形作为指挥作战的辅助条件;“知天知地,胜乃无穷”,认为通晓天文地理,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论》一书的作者,世界着名的普鲁士战略学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地理环境同军事行动本身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对战争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就是现代战争,地理环境同样是战争决策者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就在地理环境这个舞台上,导演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纵观战争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地理环境作为战争的客观基础,它既可以让你一夜之间成为英雄,也会使你瞬间一败涂地。例如拿破仑在土伦之战中,由于善于利用地形,为法军收复土伦立了大功,正是这次战役,使拿破仑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官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英雄,并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当时,他才仅仅24岁。 所以,在他以后的战争生涯中,地理环境一直受到他的高度重视。可是也正是他,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进攻到莫斯科城下时,却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条件,被莫斯科的严寒“逼迫”得一蹶不振,从此就败落了下去。

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战国时期的孟子。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6)什么样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扩展阅读: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⑺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出处节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白话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8)什么样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扩展阅读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⑼ 地形,对战斗有什么影响

亚太地区过去多年来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争夺的热点地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基本上控制了西太平洋地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利用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以及菲律宾群岛一带地理条件组成"岛屿锁链",对中国大陆进行包围封锁。目前,美军仍把设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日本、南朝鲜、菲律宾、新加坡至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一线的近百个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施作为一条"岛屿锁链"式的"前沿基地"。靠近中国的主要基地有东北亚基地群( 东北亚基地群由设在日本(含冲绳岛)和南朝鲜的基地和设施组成。它控制着宗谷、津轻、对马三个重要海峡, 是岛屿锁链的首要环节。它既可支援朝鲜半岛上的陆地作战, 又可支援西北太平洋的海上作战)和西南太平洋基地群( 西南太平洋基地群主要由设在菲律宾的海、空军基地及在新加坡的1个海军设施组成。 它扼守着从西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海上通道,如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等 是"岛屿锁链" 的中心环节。它既可支援东南亚的陆上作战,又可支援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作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60年代和70年代美苏争霸世界的局面已经结束,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但是西方反华势力对我进行和平演变和颠覆的图谋并未中止,中国周边也并不都是和和平的绿洲。地理形势看,中国沿海与美俄在西北太平洋军事设施的距离多在 400-800海里左右,对方的海空军力量均可对我构成直接威胁。台湾独立势力的发展和台湾军力的增长及南中国海潜在的争端等,都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⑽ 翻译: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会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阅读全文

与什么样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