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地理 某地的日出,日落在地图上怎么看
某地刚好在晨线上就是日出,在昏线上就是日落。
晨昏线上的不同的点时间不一定相同。如图所示:
A和B点都位于晨线上,所以AB两点此时都正好日出,但由于两地不在同一条经线上,所以两地时间并不相同。(时间是否相同主要看是否在同一经线上)
而AC两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两点时间是一样的。但C点不在晨线上,所以A日出,C却还没有日出。
2. 高中地理 跪求解答 南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向如何判断
北半球每个地方,当地地方时12时,太阳位于正南.
依据每日昼长,可推知每日日出日落时间,据此推知与正南方向(12时)的角度差.
例如春分、秋分昼长12小时,6时日出,与12时正南相差90度,日出时太阳位于正东,
同理,日落时,太阳位于正西.
夏至日,昼长大于12小时,日出、日落时与正南方向的角度差大于90度(整个白天大于180度),所以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
东、西半球都一样.南半球正午太阳方向是正北,东西没有任何变化,他们在冬至日是,日出于东南,日落于西南.
3. 关于地球地理
一、昼夜交替
1、昼半球与夜半球的产生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光球体。
2、昏线及其判断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晨昏线平分地球,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晨昏线与经线圈夹角最大,夹角为23°26′。此时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黑夜→晨线→白昼;白昼→昏线→黑夜
3、太阳高度及其在一日内的变化
昼夜交替的实质是某地点在一日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地点位于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不同(>0,<0,=0);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不同(>0,<0,=0)。
4、昼夜交替
随着地球自转运动,晨昏线不断移动(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各地太阳高度不断变化,产生昼夜交替。
太阳日时间不长,使地表温度日变化不是很剧烈,有利于生命生存和发展。
东行的观测者看到昼夜交替周期缩短,西行的观测者看到昼夜交替的周期延长。
例如:假定有一观测者乘飞机沿某条纬线向东飞行,飞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起始位置为60°E,一小时后飞机将飞到90°E上空,12小时后飞到60°E,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周期。
如果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地球上也会有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恒星年;如果地球的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地球上不会有昼夜交替。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比较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点后看到日出,产生了地方时。使用地方时有很多不便。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某地经度=已知地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分钟)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
7.5°W~7.5°E为零时区,零时区向东、西两侧每隔15°划分出一个时区。172.5°E~180°为东12区,172.5°W~180°为西12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所在地的地方时间为该时区的区时。
3、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时区计算:经度数除以15,商的小数点后第一位四舍五入。
例如:140°E位于哪个时区?
140÷15≈9.3 即东9区
区时的计算:先算两地时区差,即用偏东地点时区数减去偏西地点的时区数(东时区取正,西时区取负);然后用已知地的区时减去或加上时区差即可(已知偏西地点求偏东地点用加,已知偏东地点求偏西地点用减)
4、日期变更线
有两条,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三处有弯曲。
日界线两侧钟点相同,日期差1天。东12区日期比西12区日期早一天(多一天)
由西向东行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行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位置是不确定的,经常变化。由西向东行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由东向
西行过0时经线,日期减一天。
5.日期范围的判定
地球上新的一天开始于地方时间0时的经线,随着0时经线西移,“今天”的范围逐渐扩大,“昨天”的范围逐渐缩小。
已知某时区的区时,如何判定“今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
⑴由该时区区时推算出东12区是区时X,再用东12区区时X除以24.如果东12区属于“今天”,“今天”在全球的范围为X/24,如果东12区属于“明天”,则“今天”的范围为1-X/24。
⑵由该时区区时推算出0时所在的时区,再算出该时区与东12区的时区差,用该差值除以24即可。
如果0时区为0点,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各占一半;如果0时区为12点,全球属于同一天,即此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与180°经线重合。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偏移
1、偏向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2、偏转方向的判断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将手掌伸平,掌心向上,让四指指向物体不受力时运动方向,拇指指向为近似的物体偏转方向。
3、偏向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 F=2mvωsinФ
地转偏向力大小与当地纬度的正弦值成正比,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偏角越大。两极点附近地转偏向力最大,赤道上为零。
4、地转偏向力的应用
⑴对河岸的影响,河流两岸不对称
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为主,河流岸边比较陡峻,一些凹岸处可建港口;左岸以沉积为主,河岸比较平缓,水浅。
⑵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近地面风向的形成
⑶对洋流运动的影响
四、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使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形成椭圆球体。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经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大于夜弧,则白昼长于黑夜;反之则反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上同一地点在一年中昼夜长短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纬度)昼夜长短不同,会有规律变化。
1、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夏至日,昼长由南向北逐渐延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极昼范围最大),夜长由北向南逐渐延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最大)。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夏半年昼夜长短情况同夏至日类似。
冬至日昼长由南向北缩短,夜长由北向南延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最大),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极昼范围最大)。
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同一时刻,地球上某地点的昼长等于该地点纬度数相同的另一半球对应点的夜长。
2、昼夜长短随时间变化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夜长最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各地夜最短昼最长。
同一地点的最长昼等于最长夜。除二分日外,纬度越高的地点昼长与夜长差异越大,例如二至日南北极圈昼长与夜长相差24小时
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
昼长=(12-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2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不同地点不同日期除昼夜长短不同外,正午太阳高度也不同。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达90°,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可能有两个(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纬度差相同),也可能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纬度数的地点)。
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一年内,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在90°~66°34间变化,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回归线上有一次直射,回归线以外无阳光直射。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Ф-δ∣
Ф为当地地理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时取正值,冬半年时取负值。
例:计算北京在二至日,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H=90°-∣40°-23°26′∣=73°26′
冬至日:H=90°-∣40°-(-23°26′)∣=26°34′
二分日:H=90°-∣40°-0°∣=50°
4、太阳高度分布的一些规律
⑴极昼所在半球极点的太阳高度在数值上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20°N,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为20°
出现极昼的纬线圈,其“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数的2倍。
⑵极昼区最低纬度数值在数值上等于90°减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例如:太阳直射20°N,北半球极昼范围为90°-20°=70°N
⑶极昼区最低纬度处子夜的太阳高度为0°。极昼区其它地点的子夜太阳高度在数值上等于该处纬度值减去极昼区最低纬度数。
例如:当70°N以北出现极昼时,75°N处子夜的太阳高度H=75°-70°=5°
⑷一日内,位于同纬度的各地,其太阳高度由正午12点所在地点向东、西两侧降低;如
果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某地太阳高度在数值上等于90°减去两地经度差。
例如:某日太阳直射赤道上120°E的地点,此时90°E的太阳高度为
90°-(120°-90°)=60°
七、光照图的判断
1、判断南北极或南北半球
⑴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
⑵俯视图: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判断(东经度沿逆时针方向增大的为北极图;沿顺时针方向增大的是南极图)
2、确定晨昏线
晨昏线是过球心的大圆,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的两点即位其分界点。晨昏线在地表每小时西移15°。
一般地,在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与纬线垂直,晨昏线过极点。其余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其夹角范围在0°-23.5°之间。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昼过渡到黑夜为昏线,由黑夜过渡到白昼为晨线。
3、确定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往东钟点越大。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太阳直射点所在地方时为12时。
晨昏线与极昼圈的切点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与极夜圈的切点处地方时为12点。
俯视图中,昼半球最中间经线所在地方时为12点,夜半球最中间经线所在地地方时为0点,侧视图中昼半球最外圈经线所在地为12点,夜半球最外圈经线所在地为子夜0点。
4、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
经度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地方时为12点经线的经度。
纬度的判断:二分日赤道,夏至日北回归线,冬至日南回归线。若北纬(南纬)Φ度以北(以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纬度为北纬(南纬)90°—Φ;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数值上等于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
5、判断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日落)时间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晨线(昏线)交点时刻,即该交点所在地的地方时。同一纬线上的各地同一日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二分日全球均为6点钟日出,18点日落;赤道上全年6点日出,18点日落。
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昼长
日落时刻=12+昼长/2=日出时刻+昼长
6、判断日出、日落方位及日影朝向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向,日落正西方向;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极圈上日出正北,24小时后复在北点落下。南极圈上日出正北,随即落下;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极圈上日出正南,24小时后复在南点落下。北极圈上日出正南,随即落下。
日影朝向始终和太阳升落方向相反。
7、判断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午日影朝向随空间、日影长短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终年日影朝北(极点除外);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日影终年朝南(极点除外);北半球夏(冬)至日,北(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正午日影最短;南(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日影有时朝南有时朝北。
8、计算楼距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
以我国为例,设南楼高度为H,则两栋楼间最小距离:
L=Hcot(90°-∣Ф-δ∣)
Ф为当地地理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取负值(冬至日)。
南楼越高,楼间距应越大;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可较小些;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应较大些。最小楼间距实质是南楼在一年中最长的影长。山坡的阳坡上两座楼之间的楼距可近些;山坡上的阴坡两座楼之间的楼距应远些。
4. 地理,当全球的两个时期昨天:今天=5:3,问此时呃呃北京时间是多少
昨天:今天=5:3,今天的所占比重为360X 3/8=135度,0 时经线为180-135=东经45度;
北京时间(东经120度)比东经45度早,经度差为120-45=75度,时差为75/15=5小时,所以北京时间是
今天0点+5小时=今天5点。
答案:北京时间是今天5点。
5. 地理坐标中如何判断哪个坐标点先迎来日出
按照时区定义的规则,180度经线是最早迎来新的一天。其次是东12区、东11区、东10区。。。。中时区、西1区、西2区。。。。西11区、西12区。判断出坐标点在哪个区,然后根据上面的顺序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
6. 高中地理: 如图:只知道180°和0时以及阴影和非阴影的日期怎么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1、180°经线东侧是昨天(3月1日),西侧是今天(3月2日);
2、0时经线东侧是今天(3月2日),西侧是昨天(3月1日)。
记住上面两条就会了:地球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此图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为北半球。
7. 如何判断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
没有设备,绝对无法确定你的位置。有太阳就能判断方向,要是没有太阳,你悲剧了
8. (高中地理)已知地方时,如何判断太阳方位
【日出日落】太阳直射点在“某”半球,全球日出东“某”,日落西“某”
如: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正午方位】太阳直射点在该地“某”方,正午太阳在正“某”方(南/北)
如:夏至日,北京,40°N,正午,太阳直射点在它南方,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
其他时间,根据时间更靠近日出日落还是正午判断,刚日出没多久就接近日出方位,日出有一段时间了就在东南方位,正午之后在西南方位,准备日落就接近日落方位。
当然,具体的太阳方位有一套完整的计算公式。感兴趣可以在这个在线课件操作看看网页链接,或者更深入研究网页链接
9. 天文地理学问题:昨天今天明天哪天更长
昨天(如果你是生活在无尽回忆中的人)
今天(如果你是个做实事的人)
明天(如果你是个爱幻想的人)
10. 高中 地理
三、怎样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1.根据两地纬度判断南北方向
若两地都是北纬,纬度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南;若两地都是南纬,纬度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南;若两地中的一地为北纬,另一地为南纬,则北纬的地点位置偏北,南纬的地点位置偏南。北极点四周皆为正南方向,南极点四周都是正北方向。
2.根据两地的经度判断东西方向
若两地都是东经度,经度数值大的地点偏东,经度数值小的地点偏西;若两地都是西经度,则经度数值小的地点偏东,经度数值大的地点偏西;若一地为东经度,另一地为西经度,则把两地的经度数值相加,如果他们的和小于l 80。,那么东经度的地点偏东,西经度的地点偏西.如果两地的经度和大于1 80°,那么西经度的地点偏东,东经度的地点偏西。 四、怎样利用经纬网量算距离
首先明确,地球为近似球体。所有经线均为半圆,其长度约为赤道的一半,故可得出同一经线上纬度差1。经线长约为ll 1 km;所有纬线均为圆,且长度向两极递减,与赤道关系可表示为L纬=L赤•cosa(a为地理纬度).故可推得任一纬线圈上,经度差1°.其长约为11 l•cosα km。
1.若A、B两点经度相同,则只要算出两点之间的纬度差,再用纬度差乘以11 1 km即可。
2.若A、B两点纬度相同,A、B两点间距离约为1l l•θcosαkm,其中θ为A、B两点间经度差.,α为A、B两点的地理纬度。
3.若A、B两点经度不同,纬度也不同,计算两需要进行模糊估算。一是可以先假设两点的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二是可以先算出比例进而算出两点间距离。
【注意】 (1)60°纬线的长度相当于赤道长度的一半。(2)纬度数相同的纬线其长度相同。
五、地球上任意任意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球面上两点(不在同一条经线上)间的最短距离为球面上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具体掌握以下两种情况,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
1.若两地经度和等于1 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程经过两点,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1)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取点后,再向南。(如上图中的图I)
(2)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如上图中的图Ⅱ)
(3)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过南极点的为劣弧,确定后再讨论。如果过北极点为劣弧.则先向正北,后向正南;反之则先向正南,后向正北。-
2.两地经度和小于1 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具体又可分为两种。
(1)A地位于B地的东方,从A到B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如上图中的图Ⅲ)
(2)A地位于B地的西方,从A到B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讨论,方法同上。(如上图中的图Ⅳ)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人,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始终不改变方向,沿着经线向南或向北走,最终会到达南极点或北极点。但过极点后,再向前走,就改变方向了,因而沿着经线不改变方向往前走最终是不能回到出发点,这是因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且纬线是一个整圆。
例2.从A地(60°N,90°E)到B地(60°N,14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
C.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D.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简析:如果将地球近似看着正球体,过地表两点和地心的平面与地表的交线为一正圆,该圆被地表这两点一一般分为优弧和劣弧,其中劣弧为这两点间的最短跳距离,因此,当这两点位于赤道或同一条经线(圈)上时,这两点的最短距离为赤道或该经线(圈)被这两点分割的劣弧长度。答案:D
【例3】不考虑海陆、地形、冰雪等条件,有人从极点附近(包括极点)某地出发,依次向正北走5千米,正东走35千米,正南走5千米正好回到原地。从极点上空看,向东走时可能
A.逆时针走了<180º的圆弧 B.逆时针走了>180º的圆弧
C.顺时针走了<360º的圆弧 D.顺时针走了>360º的圆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绘出南极点或北极点附近行走路线图1-1-10,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从题意分析可知,此人可能位于北极、或南极点附近,向北走5千米,逆时针沿周长为35千米的纬线一周,又向南走5千米,正好回到原地,也就是顺或逆时针走了360º的圆弧,但不符合题意。此人也可能位于南极点,向正北走5千米,若认为半径是5千米,沿纬线顺时针走360º的圆孤约是31.4千米(圆的周长是2лr,即2×3.14×5=31.4)。
【答案】D
(2)利用经纬网全球定位。熟悉表1、表2、表3。
表1 重要纬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
重要纬线 地理意义 穿越地区
赤道(0°) 南北半球分界线,纬度划分的起点 非洲中部、印尼、南美北部
北回归线(23°26´N) 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分界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我国华南地区、墨西哥高原
南回归线(23°26´S) 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分界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中部(智利、阿根廷、巴西南部)
北极圈(66°34´N) 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欧洲北部(挪威、瑞典、俄罗斯北部)、阿拉斯加半岛、加拿大、格陵兰岛南部
南极圈(66°34´S) 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南极大陆外围(威尔克斯地、南极半岛)
30°N 北半球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非洲北部、西亚、印度北部、我国长江流域、墨西哥北部、美国南部
30°S 南半球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南非、澳大利亚南部、智利、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
60°N 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北欧、俄罗斯中部、阿拉斯加半岛南部、加拿大中部
60°S 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横穿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部、德雷克海峡
90°N 北极点 位于北冰洋
90°S 南极点 位于南极大陆
表2 重要经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
重要经线 地理意义 穿越地区
本初子午线(0°) 东西经度划分的起点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法国、西班牙、非洲西部
180° 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太平洋、大洋州东部群岛
20°W 东西半球分界线,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 格陵兰岛东侧、冰岛、大西洋
160°E 东西半球分界线,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东部、太平洋、大洋州东部群岛
120°E 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北京时间的参照经线 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东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印尼、澳大利亚西部
表3 七大洲和重要国家陆地的经纬度范围和位置特征
大洲或国家 纬度范围 经度范围 位置特征
亚洲大陆 1°17´N—77°43´N 26°03´E—169°40´W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和东、西半球,及北半球低、中、高纬度带
欧洲大陆 36°00´N—71°08´N 9°31´W—66°10´E 跨东、西半球(冰岛),北半球中高纬度带
非洲大陆 34°51´S—37°21´N 17°33´W—51°24´E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越,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
北美大陆 7°12´N—71°59´N 168°05´W—55°41´W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越,跨东、西半球(格陵兰岛),北半球低、中、高纬度带
南美大陆 53°54´S—12°28´N 81°20´W—34°46´W 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越,赤道大致过亚马孙河口,热带面积广阔
大洋州 47°S—30°N 110°E—130°W 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越,跨南、北和东、西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日期
南极洲 62°S以南 跨360°经度 南极圈经过南极大陆外围,长城站(66°13´S,58°58´W),中山站(69°22´S,76°22´E)
中国 4°N(南部大陆21°N)—54°N 74°E—135°E 北回归线穿越南部,地处中、低纬度地带的东半球
印度 8°N—33°N 72°E—97°E 北回归线穿越中部,大范围地处低纬度地带的东半球
日本(四大岛) 31°N—46°N 130°E—145°30´E 地处太平洋西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群岛国家
德国 48°30´N—55°N 6°E—15°E 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东半球和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上
俄罗斯 43°N—78°N 28°E—170°W 北极圈穿越北部,地跨东、西半球和欧亚两洲的欧洲国家,位于中、高纬度地带
美国(本土) 25°N—49°N 125°W—73°W 大范围位于中纬度的西半球,有海外州夏威夷州(北回归线穿过)和阿拉斯加州(北极圈穿过)
巴西 34°S—5°30´N 74°W—42°W 南回归线穿越南部,大范围属低纬度,热带雨林最广
埃及 21°30´N—31°30´N 25°E—35°E 北回归线穿越南部,大范围是低纬度的热带沙漠
澳大利亚 41°S—10°30´S 113°E—153°30´E 南回归线穿越中部,位于中、低纬度的东半球,独占一块大陆
(二)时区与日界线
1、时区
(1)时区的划分: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一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分为西一区——西十一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全球其分为24个时区。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
(2)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如: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
(3)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①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②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相加。
③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时区差;若已知区时节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2、地方时
(1)概念: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东早西晚。
(2)地方时的判读: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3)地方时的计算
a.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差×4分钟/每度=所求地方时
注意事项:
b. 已知某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已知经度±两地的时差数×1°/4分钟或÷15°/小时=某地经度
注意事项:
时区和区时
3、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我国领土辽阔。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东五区——东九区)。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北京(116°19′E)的地方时早约15分钟。
4、日界线:①国际日期变更线(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②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经线。
性质: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度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而自然日界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平行④意义---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5、日期分界线的确定与应用
(1)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是地球上两个日期——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一般来说,地球上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实际上,为了不使横跨日界线的国家“一国两日”,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国际日期变更线和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而是稍有弯曲,在三个地方偏离了180°经线。 另一条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这两条日期分界线都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但有一定的区别:
180°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相同点 都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是地球上日期更替的开始。
不同点 人为日界线(人为规定的) 自然日界线(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经度固定不变的 经度不固定,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条经线
钟点不固定,从0点到24点 钟点固定,只能是0点
东侧日期晚一天,西侧日期早一天
西侧是新日,东侧是旧日 东侧日期早一天,西侧日期晚一天
东侧是新日,西侧是旧日
(2)日期分界线的确定
①180°经线的确定。
日界线西侧
日界线东侧
时区
经度
时刻
日期
日期变更
自转方向
在有图的试题中可以根据图上的经度(东经度自西向东由小到大,西经度自西向东由大到小)或者经线两侧的日期(180°经线东侧日期晚一天,西侧日期早一天)进行推断。
在无图的试题中可以采用图解法。一般采用绘制极点俯视图的方法,也可以绘制侧视展开图。在图上先确定180°经线(可以任意绘制,但一旦确定,其它的经度就要以此为准),然后根据解题的需要确定其它的经线。 ②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的确定。
确定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必须借助题干或者图中提供的信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Ⅰ、夜半球中间的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Ⅱ、昼半球中间的经线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此经线相对的一条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Ⅲ、根据晨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或者其它已知经线(或时区)的地方时(或区时)进行推算。
6、时间题的计算
(1)某个日期占全球范围。方法:一是确定哪一条经线是0时刻;二是利用地图判断东西方向;三是根据时间的计算方法,计算地方时。
①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旧)一日占大一半。
②当0时经线和0度经线重合时新的一天和前(旧)所占范围相同,各占一半。
③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一大半,前(旧)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
④0时经线和180度经线重合时全球都是在同一个日期。
要求画出四幅极视图来表示上面四种情况:
【例6】图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1-1-13回答:
(1)NA的经度为 ;NB的经度为 。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 日 时。
【解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题时应认真审题,抓住所给条件展开分析:
(1)N表示北极点,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NA和NB是日期分界线,其中一条是180 º经线,另一条为0时(或24时) 经线。如果NA是180º经线,则其西侧为东十二区,比东侧(西十二时区)日期要早一天,而图中NA的西侧为3月21日,比东侧3月22日要晚一天,所以NA不是180º经线而是0时经线,NB则是180º经线。NB(180º经线)往西120º是东经60ºE;
(3)第2小题求北京时间,要明确实际是求东八区中央经线(120ºE)的地方时,它与NA之间经度差为60º,即时差为4小时,且又位于NA的东面,所以北京时间是3月22日4时。
(2)日照图。
①根据两极地区的日照情况判断日期或直射点的纬度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则直射点一定在北半球,如果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则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直射向北每移动1度,则极昼的范围向南扩展1度,直射移至最北的北回归线时,极昼向南移动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即北极圈,也就是说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与极昼(极夜)对应的地理纬度是互余的
②晨线与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时间的计算首先从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入手
③白天的中央经线为太阳直射点经线,地方时为12时据此确定直射点经度或判断时间;夜晚的中央经线为0时,也是自然日界线的位置,据此可以判断新旧日期所占的范围
(3)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模式---求某地的时间或经度,需要确定一条经线的经度和时间,如右图:在四个量中,往往要确定三个量是已知的,即根据每15度相差1 小时或每1度相差4分钟可求出任一个(知三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