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四个节气怎么分

地理四个节气怎么分

发布时间:2022-08-09 09:19:13

❶ 地理上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种分类法: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分类法: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分类法: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分类法: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❷ 中国24节气是怎么划分的

古人对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预示春天的回归。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到秦汉时期,我国则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这些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❸ 节气怎么分类的

节气分为节和气。
节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气包括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❹ 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居住在温带地区的人们,对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风送凉、冬寒地冻的四季特征,几乎是人人皆知的。然而,当有人问,四季是怎样划分的?也许有人不一定会知道呢?

在气象学上,划分四季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3月至5月划为春季,6月至8月划为夏季,9月至11月划为秋季,12月至下年2月划为冬季。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简单、明了、易记,但不能反映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事实上,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纬度不同、离海远近不一样和海拔高度不一致,四季特征差别甚大。

❺ 请擅长地理的人帮忙.分别解答四个图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再具体说明下方法,谢谢

第一幅图:最上方位置是秋分日;左边位置是冬至日,最下方位置是春分日,右边位置是夏至日。
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地球南极附近出现极昼,右边的地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

第二幅图:是错误的,地球公转是逆时针方向。

第三幅图:最上方位置是春分日;左边位置是夏至日,最下方位置是秋分日,右边位置是冬至日。
地轴向右倾斜,左边的地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右边的地球南极附近出现极昼。

第四幅图:是错误的,地球公转是逆时针方向。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❻ 地理书上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几月几日

立春是02月04日。立夏是05月06日。立秋是08月08日。立冬是时间点:每年11月6或7或8日。

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在汕头,人们立冬吃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这些也都是温热的食物。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

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着减少。

❼ 二十四节气怎么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按照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详情如下: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❽ 二十四节气怎么分季,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分季:

1、春季:

立春:斗指寅;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昼夜平分。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4、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

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意味开始下雪。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8)地理四个节气怎么分扩展阅读: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1、“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

2、“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

3、“启”是立春和立夏;

4、“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

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到达最北方,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❾ 怎样判断地理图示中什么是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阅读全文

与地理四个节气怎么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