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北南长189千米,西东宽117千米。
陆界长1137千米,海岸线长153千米。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1)天津地理上有什么重要性扩展阅读:
地形地貌:
天津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渐下降。北部最高,海拔1052米;东南部最低,海拔3.5米。全市最高峰:九山顶(海拔1078.5米)。地貌总轮廓为西北高而东南低。
天津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平原约占93%。除北部与燕山南侧接壤之处多为山地外,其余均属冲积平原,蓟县北部山地为海拔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靠近山地是由洪积冲积扇组成的倾斜平原,呈扇状分布。倾斜平原往南是冲积平原,东南是滨海平原。
❷ 天津地理的人文地理特征
天津从一个军事防御性的城池和因漕运而兴起的商端口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特大型城市,人口的数量、分布和构成都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古代天津的河漕、海运和芦盐之利不仅推动了整个天津商业的发展,也是天津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北宋时期,天津海河作为当时宋、辽两国的界河,南北贸易繁荣,并吸引了人口的聚集。金、元时期,天津凭借占据“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的地缘优势,在大直沽和三岔河口形成了天津的商业和人口的聚集地。明代,卫城的建立,燕王朱棣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天津一带戍边,同时带去了大量皖北、苏北人,随着当时天津内城集市的形成和发展,人口逐渐增多。清代,天津盐业发展和盐商的崛起加速了人口的聚集。
近代,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工商业依托天津租界的外资和河海航运枢纽的区位优势工商业迅速繁荣,人口快速增长,在1840年天津城市人口为20万,至1880年已达到50万。清末民初,天津市由漕运枢纽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港口和工商业中心,至1935年,天津市总人口达到359.6万,其中城市人口151.5万。依据2013年天津的行政区划范围,天津市总人口达到了400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天津市的常住人口总数为12938224人。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的人口结构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继上海市和北京市之后第三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 天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天津的军事地位显要,因此尚武文化是天津历史早期的文化标志。早在西汉时期,天津蓟县境内的渔阳是西汉政府北部边防要塞。唐五代之后,天津地区又称为宋、辽对峙的前沿阵地,常年有军队驻守于此。金、元时期,天津境内设置了直沽寨和海津镇,驻有众多军队。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后,大量屯兵,军事职能更加强化,军队的士兵以及士兵家眷成为早期天津城市居民的主体。
古代天津军事上的建制影响到了当时的行政区划、城市建筑布局、乡村聚落的分布和军事管理体制。军队的屯垦制度形成了天津独特的地名文化,并促进了天津早期的农耕文化的发展。天津的方言和婚俗等习俗均与周边河北省等地区不同,但与皖北地区一致,在北方形成了天津独特的方言孤岛和婚俗孤岛,都与早期军事移民影响有关。
❸ 天津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天津市位于北纬38°34'至40°l5',东经ll6°43'至ll8°04'之间,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湾边。从市中心区向西北行l37公里即达首都北京。天津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
地形
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境内有海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等穿流入海。市中心距海岸50公里,离首都北京120公里,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天津又是连接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从天津到东北的沈阳,西北的包头,南下到徐州、郑州等地,其直线距离均不超过600公里。 天津还是北方十几个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拥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300多个国际港口,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通道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区位具显着优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气候
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 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着,冬季受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西太洋副热带高气压左右, 多偏南风。天津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有明显由陆到海的过渡特点:四季明显,长短不一;降水不多,分配不均;季风显着,日照较足;地处滨海,大陆性强。年平均气温12.3℃。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6℃;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80毫米,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土地
天津北部蓟县山地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薄层残积土,其余地区是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上具有较高肥力。全市农业用地67.17万公顷,非农业用地45.9万公顷。在海河下游滨海地区尚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0多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已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资源有20多种。主要有锰、锰硼石、金、钨、钼、铜、铝、锌、石灰岩、大理石、麦饭石、重晶石、天然油石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燃料矿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埋藏在平原地下和渤海大陆架等。
水资源
天津地跨海河两岸,而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条,在中游附近汇合于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钢桥附近的三岔口汇合成海河干流,由大沽口入海。干流全长 72公里,平均河宽100米,水深3-5米,历史上河通航3000吨海轮。
引滦入津输水工程是天津80年代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把水引到天津,每年引到天津,每年向天津输水10亿立方米。天津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山区多岩溶裂隙水,水质最好,矿化度低,泉水流量一般在7.2-14.6吨/小时,雨季最大可达720-800吨/小时。全市有库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量3.4亿。
生物资源
滨海地带多耐盐碱植物。树木有白蜡、槐、椿、柳、杨、泡桐等;近年发展梨、枣、杏、桃、葡萄、苹果等林果。积水洼地生长有芦苇、菖蒲及人工栽培的菱、藕。北部山地盛产油松、侧柏核桃、板栗、红果、柿子。 有一定数量,野生动物多属平原草原型,如野山羊、獐子、刺猬、松鼠和鸟类。陆上的坑塘、水库有淡水鱼类约计30种左右,产量较多的有鲤、青、草、鲢、梭等鱼种。
❹ 天津在地理上有优势,以后有可能会成为大都市吗
天津是最不起眼的直辖市,尽管是百年天津。提及一线城市,唯有北上广或北上广深,天津几乎沾不到边。重庆也是直辖市,但是近年重庆以GDP增速全国第一屡屡进入人们的视野。
❺ 详细介绍一下天津的地理位置
天津位于北纬38°34′-40°15′之间,东经116°43′-118°194′之间,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北起蓟县黄崖关,南至大港区翟庄子沧浪渠,南北长189公里;东起汉沽区洒金坨以东陡河西干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王进庄以西滩德干渠,东西宽117公里。
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境内有海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等穿流入海。市中心距海岸50公里,离首都北京120公里,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天津又是连接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从天津到东北的沈阳,西北的包头,南下到徐州、郑州等地,其直线距离均不超过600公里。 天津还是北方十几个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拥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300多个国际港口,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通道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区位具显着优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天津市简称津,它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渤海之滨,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素有渤海明珠之称。全市13个区、5个县,为中央直辖市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人口1000万,有汉、回、朝鲜、满、蒙古等民族。天津市北屏燕山,东临渤海,一般为海拔2-5米的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港口有八十天封冰期,年降水量550毫米左右,大都集中在夏季。
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景观:水上公园、大沽炮台、天津海滨浴场等。天津的旅游景点以人文景观为主,以自然景观为辅。其最着名的十大景观为:天塔旋云、黄崖关长城、盘山、独乐寺、大沽口炮台、海河公园、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和旅馆街、水上公园、中环线。其中,黄崖关古长城、盘山、独乐寺、渔阳鼓楼、白塔寺、公输子庙、古地层剖面、翠屏度假村、八仙胜境、大沽口炮台、玉黄阁、天尊阁、望海楼教堂、古文化街、文庙、李叔同书法碑林、霍元甲故里等为天津主要的名胜古迹。还有海河公园、水上公园、清真大寺、大悲院等也是天津有名的观光之地。
❻ 天津人文地理历史介绍
天津:十种文化的交融
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和阐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端口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1、海河文化
天津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河海交汇形成的水文化。以此为滥觞,又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端口文化。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要义。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的枢纽、贸易繁茂的商端口。在当时,粮、盐贸易为其两大经济支柱,而鱼、盐是天津两项重要的财源。
2、城厢文化
老城厢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从建城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老城厢始终是天津市的中心区。1901年,城墙拆除,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老城分四个居住区,即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筑风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东北角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而西南城区,地势低洼,是贫苦百姓的居住地。因此素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贫”之说。
城厢文化属于上层儒雅文化,如果说: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记载中的第一座官署园林——浣俗亭(筑于户部分司官署内),开创了天津上层儒雅文化建设的先河;那么,天津城四面的门额——“拱北、定南、安西、镇东”——和鼓楼上津门诗人梅宝璐撰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则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老城里是文风鼎盛、名流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庙、问津书院、会文书院、中营小学等为天津教育的发展居功至伟。严修、张伯苓、林墨青、刘宝慈等教育家,在老城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里有名人故居多处,如着名书法家华士奎、实业家范竹斋、古文字专家王襄、教育家马千里、书法家孟广慧、小说作家刘云若等人的故居。还有大院宅第多处,如仓廒街徐家大院、北门里卞家大院、东门里姚家大院、府署街王家大院、南门里祁家大院、二道街于家大院、东门里杨家大院等
3、寺庙文化
有些学者认为,从信仰习俗层面分析,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原生点是妈祖崇拜,因而说“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城”。天津妈祖文化虽地位显赫,但并不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在天津,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以及外来宗教文化各行其是——以天后宫为代表的妈祖民俗文化、以祭祀孔子的文庙和祭祀关羽的武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大悲院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玉皇阁、吕祖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清真大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以及以望海楼、老西开教堂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等,在这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多元状况。究其原因,一是天津地域文化成型发展时间不长,传统的主流文化不足以罢黜百家,因而缺乏束缚力;二是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土着人口较少,故而风俗与信仰处于混杂和互不相扰的局面。
旧时,天津民间信仰多种神灵,反映出天津地域文化兼容并包、异彩纷呈的特色。大批移民聚居津门,孤独求助的祈福心理、畏惧灾祸的避祸心理,加之各地移民来形形色色的神偶及其民间宗教传说,就形成了天津民间的多神崇拜。随着文明普及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诸神的信仰早已淡漠;但以寺庙为名的街巷,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却仍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和记忆中。
4、移民文化
《天津卫志》载:“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是说,天津筑城设卫之后,商贩船家云集,戍守军旅常驻,流动人口激增。通过来往于三岔河口的无数船舶,天津城接纳了漕运船民、移居商贾、垦戍军士、破产农户和外省务工人员,形成“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1845年编写的《津门保甲图说》显示,城内和北部、东部沿河一带属于城区范围的居民中,土着居民为740户,仅占全城区总户数的2·28%。这表明在天津城市人口中移民占了绝大比重。另外,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的农民,成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
外来人口向天津的大规模迁移,为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下层移民提供大量人力——其谋生出路,一是进入天津近代工厂做工或到商店学徒;二是以码头苦力、人力车夫、家庭雇工、理发、垃圾清理、废品回收为生;三是以沿街叫卖或手工修补为业;四是无业游民和乞丐。中层移民——中小企业家、知识分子、经管人才和科技人才,他们荟萃津门,成为天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层移民——军阀政客、清朝遗老,以及地方豪富商绅,由于失势下野或逃避战乱,纷纷迁入天津租界,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大量的货币资金,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寓公文化”。总之,移民文化与天津原生文化的混杂和碰撞,南北交融,雅俗共存,形成了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天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5、军旅文化
十五世纪初年,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时认为:临近京畿的海滨无防,犹如庭户无门,遂调来淮军前来镇守,并赐名天津,扩寨增防,按军事建制设立天津卫。作为军事卫所,戍守的军士成为移居天津最早的居民。历代屯田士兵、漕运水手,以及李鸿章驻津的淮军、袁世凯在津训练的新军,都为天津地域文化增添着军旅气氛。造就了天津民俗尚武的豪气和坚忍不拔的性情。
在明清两代,军人及家属在天津是高度集中的群体。军旅性格中坚忍不拔的硬性,与移民性格中燕赵慷慨的豪情相结合,就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调——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扶弱济贫、打抱不平为尚。义和团攻打天津租界以及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都显示出天津人勇猛顽强的性情。在天津历来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典型地体现出天津哥们儿的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与此同时,也形成天津民俗好管闲事、火气暴烈,甚至“逞强好斗、滋事挑衅”的风气。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形成了早年青帮、脚行、混混儿等得以在天津码头独霸一方的社会环境。
❼ 天津地理的自然地理特征
天津市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四季较为分明。天津地区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以吹偏南风为主;冬季则受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天津地区的一月平均气温为-5.4℃到-3.0℃,七月平均气温为25.9℃到26.7℃,年平均气温为12.3℃,年降雨量为500~700毫米,平均无霜期为196~246天。
根据天津气象站191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显示,近100年天津地区的平均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其中,冬、春两季最低气温增加趋势最明显;夏季和全年高温阈值显着降低,但最长暖日天数自1990年代开始趋于增多;低温阈值显着上升,冬季升幅最大,冬、春两季霜冻日数和最长冷夜日数均显着减少。特别是,1980年代后天津地区的最低气温和冬季气温的快速升高。天津地区气温上升的趋势与全球变暖北半球的趋势一致。同时,天津地区的气温年际间差异和极端性正在减弱趋于稳定。 [隐藏]天津 (平均数据1971-2000年,极端数据1951-2010年)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极端高温 °C (°F) 14.3(57.7) 20.8(69.4) 30.5(86.9) 33.1(91.6) 38.5(101.3) 39.6(103.3) 40.5(104.9) 37.4(99.3) 34.9(94.8) 30.8(87.4) 23.1(73.6) 14.4(57.9) 40.5(104.9) 平均高温 °C (°F) 1.8(35.2) 5.0(41) 11.7(53.1) 20.5(68.9) 26.1(79) 30.1(86.2) 31.0(87.8) 30.2(86.4) 26.3(79.3) 19.7(67.5) 10.6(51.1) 3.9(39) 18.1(64.6) 平均气温 °C (°F) −3.5(25.7) −0.6(30.9) 5.9(42.6) 14.3(57.7) 20.0(68) 24.6(76.3) 26.6(79.9) 25.6(78.1) 20.9(69.6) 13.9(57) 5.3(41.5) −1.1(30) 12.7(54.9) 平均低温 °C (°F) −7.5(18.5) −4.9(23.2) 1.3(34.3) 8.9(48) 14.6(58.3) 19.7(67.5) 22.7(72.9) 21.9(71.4) 16.4(61.5) 9.3(48.7) 1.3(34.3) −4.9(23.2) 8.2(46.8) 极端低温 °C (°F) -18.1(-0.6) -22.9(-9.2) -17.7(0.1) -2.8(27) 4.5(40.1) 10.1(50.2) 16.2(61.2) 13.7(56.7) 6.2(43.2) -2.2(28) -11.4(11.5) −16.2(2.8) -22.9(-9.2) 降水量 mm (英寸) 3.3(0.13) 4.0(0.157) 7.7(0.303) 20.9(0.823) 37.7(1.484) 71.1(2.799) 170.6(6.717) 145.7(5.736) 46.1(1.815) 22.7(0.894) 10.4(0.409) 4.1(0.161) 544.3(21.429) 相对湿度(%) 56 54 53 51 56 64 76 77 68 64 63 59 61.8 平均降水日数 (≥ 0.1 mm) 1.8 2.1 2.9 4.4 6.0 8.0 12.4 10.2 6.0 4.5 3.5 2.0 63.8 日照时数 178.3 176.9 205.3 229.8 265.7 251.2 217.6 223.3 223.3 211.1 173.1 166.2 2,521.8 来源:中国气象局 2009-03-17 参见:天津水系
天津市市域内河流密布、洼淀湿地亦广泛分布,河流和湿地的分布对天津城市布局有着较大的影响。天津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海河的干流流经天津市域,市内主要河流包括:月牙河、卫津河、津河、新开河等。 天津市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以及地热资源丰富。特别是在海洋油气资源方面,天津地区现已发现45个含油构造,储量可观。大规模的油田有大港油田和渤海油田等。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天津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二类地区,全年可利用天数约200天,可大规模利用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