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地理)怎样判断某一个地方是什么风向那个什么信风带之类的有什么用啊
判断一个地方的风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风产生的原因是气压不均造成的(空气受热不均),
由此可以推出几个风向
季风影响:我国的季风,夏季多是东南风,冬季多是西北风
气压影响:一般会给出一个气压线,然后判断
温度影响:热岛效应,风由效区吹向城市。
信风带可以让你判断一个地区大致风向
而且可以记住洋流的流动方向
㈡ 高中地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信风带形成的原因
1、 赤道低气压带
分布位置:位于赤道附近
形成原因: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气流强烈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高温多雨。
2、 极低高气压带
分布位置:位于极低(90ºN/90ºS)附近
形成原因:极低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气体遇冷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下沉增温,大气中的水汽不能凝结,干(燥)严寒
3、 副热带高气压带
分布位置:位于30ºN/30ºS附近
形成原因:赤道地区上升气流,源源不断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ºN/30ºS附近堆积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动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高温干燥
4、 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布位置:位于60ºN/60ºS附近
形成原因:从极地吹来的冷而重的东风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地区吹来的暖而轻的盛行西风在60ºN/60ºS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气压(动力原因)
天气特征:寒冷湿润
二、 六个风带
1、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形成原因:气流由较高纬(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低纬(赤道低气压带),气流逐渐升温,难以凝结致雨
气候特征:高温干燥
2、盛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形成原因:气流由较低纬(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较高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逐渐降温,冷却致雨
气候特征:湿润温和
3、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形成原因:气流由极低东风带吹向低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难以致雨
气候特征:严寒干燥
㈢ 高中地理:请问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的地区中,信风是否也会同时影响这样地区为什么谢谢
当然会,信风带是风,气压带是气压。只是有强有弱,信风也可以存在在气压带。比如说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吧,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懂了吗?
㈣ 高中地理的气压带和风带就是什么时候吹西风 什么信风 还有就是洋流 我没有学好 请问从哪开始学现在
找以前的课本上面有介绍,反正我们的以前是初中八年级下册。上课发滴!望采纳哦!谢谢
㈤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一东北信风什么时候出现
一直都有啊。只不过会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移动
㈥ 高一地理关于信风的问题
0°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N附近为副热带高压带,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即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刮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形成东北风。
㈦ 高中地理。 请问那些信风是怎么来的比如什么东南信风、东北信风等的成因。还有盛行风什么的... 到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就是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主要刮某种风,这种风就是盛行风。
㈧ 今天开始看老师发的地理资料(高二),是气候专题的,密密麻麻的两页,很多的术语我看不懂比如信风
信风
开放分类: 地理、自然、自然现象、风、气候
信风(trade wind)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成 “信风”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信风”这个词,指的是“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来的风,即季候风”。查《辞源》“信风”条可以看到这个解释及引用文献。所以,信风这个词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如这里现代气象学中的专指trade wind的意思。
西方古代商人们常借助信风吹送,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这一点导致Trade wind 有时候被译成“贸易风”,但这是望文生义,是不对的。Trade这个词并非现代英语中贸易的意思,而是来自中古英语,相当于path、track的意思。所以,trade wind原意是“在常轨上的风”的意思。网上的英文维基网络有trade wind条,解释了这个问题。另可查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当航海探险家麦哲仑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这其实也是依赖信风的帮助。
信风成因
信风的形成与地球三圈环流有关,太阳长期照射下,赤道受热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形成高气压,高空高气压向南北两方高空低气压方向移动,在南北纬30度附近遇冷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产生气压差,气流从“副高”流向“赤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中的空气向南运行时,空气运行偏向于气压梯度力的右方,形成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南半球反之形成东南信风。在对流层上层盛行与信风方向相反的风,即反信风。信风与反信风在赤道和南北纬20~35°之间构成闭合的垂直环流圈,即哈德莱环流。由于副热带高压在海洋上表现特别明显,终年存在,在大陆上只冬季存在。故在热带洋面上终年盛行稳定的信风,大陆上的信风稳定性较差,且只发生在冬半年。两个半球的信风在赤道附近汇合,形成热带辐合带。信风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但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有人认为,东太平洋信风崩溃,可能对赤道海温激烈上升有影响,是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其增强、减弱是有规律的,厄尔尼诺时信风大为减弱,致使赤道地区的纬向瓦克环流也减弱。反厄尔尼诺时,信风增强,瓦克环流增强并向西扩展。
信风周期
南北半球上的信风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如北半球太平洋上的东北信风带,每年3月份位于北纬5°—25°,到了9月份,整个风带向北移动到北纬 10°—30°,到第二年3月份,整个风带又退回到北纬5°—25°附近 。这样,在信风带活动范围的特定区域内,就会出现信风周期性的变化现象。
信风带
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定向风叫信风。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发生偏离,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终年吹着信风的地带,叫信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