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阻挡蝗虫直接进入中国内陆的天然屏障是什么地区型的
青藏高原山脉是阻挡蝗虫从印巴进入中国的天然屏障。蝗虫很难飞越海拔4千米以上。
‘贰’ 中国拥有什么地理上的天然屏障令沙漠蝗虫威胁降至最低
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都挡住了蝗虫微信。
‘叁’ 为什么历代往常的边界都在阴山戛然而止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很多个,大多数王朝北方边界都是在阴山地区,这是因为阴山山脉天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一切。古代时候少数民族骑兵经常会穿越山谷向阴山南部地区进行抢掠,中原王朝统治者在阴山修筑长城建立要塞,因此这里成为了蒙古高原与中原王朝分界线。阴山东西长一千二百公里,北坡低缓但南坡坡度很大,中间只有两条谷道可以通行,因此从地理上来讲阴山起到了天然屏障作用,使得历代中原王朝可以有效抵挡少数民族骑兵。阴山北部是游牧文明,而阴山南部是农耕文明。这是因为阴山南部有黄河穿流而过,滋养了附近万亩良田。而阴山北部干旱少雨,少数民族只能逐渐水草而居。
1、是蒙古高原与中原王朝分界线
因为天然地理环境原因,所以阴山以北属于是游牧文明,百姓逐水草而居,一旦当年内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牛羊减产,就会跑到中原抢夺。而阴山南部是农耕文明,黄河水滋养了大片土地,可以保证长年获得粮食丰收,百姓世代在此安居乐业。
‘肆’ 我国的南北天然屏障是指哪里啊
我国的地理学家认为,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具体地说,这条分界线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
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 面都有明显差异。从气候方面来看,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其南侧属亚热带范围,雨季较长,以北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季较短。
从气候学角度看,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我国的气候专家预测,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将由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推进到黄河以北。
‘伍’ 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顾名思义,平流层的最大特点是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极少垂直方向的对流运动。这主要是因为平流层的温度结构与对流层不同,在对流层顶到距地表大约35公里的高度内,大气温度变化非常微小,这一高度平流层的大气温度非常低,大约在-80O 左右。自35 km 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平流层温度低,空气稀薄,极少水蒸气,在这一层也极少天气过程发生。
由于平流层的高度较对流层高,因此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相比,平流层的太阳辐射含有更多的短波紫外辐射。一般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按照波长的大小分为三个区,波长在315-400 nm (1nm =10-9 m)之间的紫外光称为UV-A 区,该区的紫外线不能被臭氧有效吸收,但是也不造成地表生物圈的损害。事实上,这一波段少量的紫外线也是地表生物所必需的,它可促进人体的固醇类转化成维生素D,如果缺乏会引起软骨病,尤其对儿童的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波长为280-315 nm的紫外光称为UV-B 区,这一波段的紫外辐射是可能到达地表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最大危害的部分;波长为200-280 nm的紫外光部分称为UV-C 区,该区紫外线波长短,能量高,不过这一区的紫外线能被大气中的氧气和臭氧完全吸收,即使是平流层的臭氧发生损耗,UV-C 波段的紫外线也不会到达地表造成不良影响。
平流层中最重要的化学组分就是臭氧(O3)。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由三个氧原子组成,是我们熟知的氧气的同素异形体。臭氧在大气中通常分布在两层,即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环绕在地球表面至高空8-16公里范围内的一层大气称为对流层,这一层中的臭氧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是有害的,它也是当前城市大气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物质。对流层向上至大约50公里左右的范围,就是通常所称的平流层。实际上,平流层保存了大气中90% 的臭氧,位于这一高度的臭氧能有效地吸收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紫外线(UV-B段),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陆’ 阻挡蝗虫直接进入中国内陆的天然屏障是什么地形区
喜马拉雅山脉是阻挡了蝗灾向北进入我国的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脉属于青藏高原,是高原地形区。
‘柒’ 它是南亚大陆上多个国家与什么国家之间的天然屏障
喜马拉雅山脉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屏障。
‘捌’ 比利牛斯山的地理结构有什么特点
天然的大屏障
比利牛斯山是欧洲西南部山脉,法国与西班牙两国界山。东起地中海海岸,西止大西洋比斯开湾畔,全长约430千米;西端,它沿着伊比利半岛北海岸逐渐弯曲而与坎塔布连山脉相连接。除少数地方外,比利牛斯山脉的山顶就是法、西两国分界线的明显标志,不过有个小自治公国安道尔位于群峰竞立的峡谷之中。最高点是中比利牛斯山脉马拉德塔山的阿内托峰。
庞大的比利牛斯山实际上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延伸,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特征。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古生代页岩和石英岩构成,并遍布冰蚀谷、冰蚀湖,冰川广泛发育。现代冰川多集中在冰斗和悬谷之内。
比利牛斯山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以南坡为例,海拔400米以下及山麓地带,冬季气温-6℃~2℃,大气湿度较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如石生栎、油橄榄、栓皮栎等;海拔400~1300米之间,冬季气温-6℃~-13℃,降水较多,是落叶林和其他阔叶落叶林分布带;海拔1300~1700米之间,冬季气温-13℃~-16℃,降水量多,是山毛榉和冷杉组成的混交林带;海拔1700~2300米之间,冬季气温-16℃~-20℃,主要为高山针叶松林带;海拔2300米以上则为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为雪线所在,有稳定的冰雪覆盖层。
比利牛斯山是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的天然屏障。山脉构造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的特征。按地理环境可分西、中、东3个自然区。大西洋水系河流水位变化不大,地中海水系河流水位冬夏变化明显。山北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山南属地中海气候,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山地多森林,多硫磺温泉,以温泉浴着称。
比利牛斯山脉是一串古老山脉地质的再现,而不是像阿尔卑斯山脉那样是比较近代、强劲活跃的造山运动的产物。大约5亿年以前,覆盖现由比利牛斯山脉所占据的这一区域的是古生代时期所创造的褶皱的山脉——海西山脉,现今法国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仅为其两处残留物而已。这些高山自其出现以来,虽然其他高山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内部变形或地壳变动,而比利牛斯地块却沉没在地壳较不稳定的区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层是堆在花岗岩基础上被严重褶皱的沉积物,它们沉没后又由第二层沉积物所覆。后来,它们被再一次高高隆起,成为两条平行的山脉,在原先海西山脉的南边和北边延伸。这样,它们便成为两条先比利牛斯山脊带,其中西班牙的山脊带发育得更充分,这些山脊带就是现在比利牛斯山主脉的大山嘴。
东比利牛斯山又称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是从加龙河上游到地中海海岸的一段,这段山脉海拔较低,多为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和山间盆地。
比利牛斯山